社会心理学主要理论流派如下:
行为主义学派
一、刺激—反应理论
最初由桑代克(Edward Lee Thorndike,1874—1949)、斯金纳(Burrhus Frederic Skinner,1904—1990)等人所创始与发展起来的一种理论。该理论认为动物与人的大部分行为都是后天学习的结果,都是有机体在遇到某种刺激,引起某种行为反应受到强化而构成联结的结果。
二、模仿论
耶鲁大学社会心理学家米勒和道拉德(N.E.Miller& J.Dollard,1941)在《社会学习和模仿》一文中提到,模仿可以通过延伸刺激—反应关系与强化的概念来加以理解。他们认为人类许多社会行为都是通过人际相互影响——模仿而习得,都可以通过一般学习原则的使用来予以说明。
三、社会学习理论
社会学习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由班杜拉和沃尔特斯(Albert Bandura& R.H.Walters)等人提出与发展起来的,以刺激—反应的观点为基础并通过实验的方法来扩大探讨社会环境如何影响人产生某些习得行为的一种理论。该理论认为人的一切社会行为都是在社会环境影响下,通过对示范行为的观察学习(observational learning)而得以形成、提高或加以改变的。
四、社会交换理论
社会交换理论(social exchange theories)是霍曼斯(George Casper Homans,1958)等采用经济学概念来解释社会行为有赖于相互强化而得以持续的一种理论。该理论认为(1)客观上存有适合于有机体的规律;(2)人的社会行为除服从这种规律外,还服从社会交换规律;(3)也引出了分配公平原则。
认知学派
一、格式塔学派的理论
格式塔学派的理论强调从整体和关系的角度研究心理与行为的理论。早期代表人物有韦特海默(M.Wertheimer,1890-1943)、苛勒(Wolfgang Kohler,1887-1967)和考夫卡(K.Koffka,1886-1941)等。该学派的理论认为,个人的行为不是对外界刺激的一种孤立的、简单的反应,也不是许多反射弧机械的总和,它是通过心理物理场、特别是认知活动的整合而作出的。
二、场论和群体动力学理论
群体动力学基于整体比部分重要的观点,认为整体作为一种由内在关系组成的系统,其影响力或作用远大于互不相干的个体。
三、认知相符理论和一致性理论
认知相符理论是阐释人心理的内部动机状态对其心理活动和外部行为的影响的社会心理学理论,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末。它试图以人的认知活动为出发点,理解隐含在个体的社会心理活动背后的动机状态。美国心理学家W.J.麦克盖尔提出的认知相符概念。“一致性理论”是探讨和预测人在接受了对有关事物的新的信息后会调整原有态度的社会心理学理论。
精神分析学派
一、精神分析理论
精神分析理论是奥地利精神科医生弗洛伊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创立的。
二、新精神分析中的社会学派别
这是20世纪40年代在美国从精神分析运动中分离出来的一个心理学流派,开始否定弗洛伊德的本能论、泛性论和人格结构说,强调文化、社会条件和人际关系等因素对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影响,强调家庭环境和童年经验对人格形成与发展的作用,重视自我整合与调节作用,逐渐形成了新的学派,其代表人物有沙利文(H.S.Sullivan,1892-1949)、霍妮(K.Horney,1885-1952)、弗罗姆(E.Fromm,1900-1980)和埃里克森(E.Erikson,1902-1994)等。
三、人际行为三维理论
这是以人际需要理论为基础阐述人际关系的形成、取向类型以及群体聚散过程特征的理论,是由社会心理学家舒茨(W.Schutz)于1958年提出的。舒茨认为,每一个个体在人际互动过程中都有三种基本的需要,即包容需要、支配需要和情感需要。
符号相互作用学派
一、符号相互作用理论
符号相互作用理论(symbolicinteractionism),也叫符号互动论,是一种通过分析在日常环境中的人们的互动来研究人类群体生活的社会学理论派别,它主要研究的是人们相互作用发生的方式、机制和规律。社会心理学家米德被认为是符号互动论的开创者,除了米德之外,托马斯(W.l.Thomas)、库利等人也对符号互动论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角色理论
角色理论是关于人的态度与行为怎样为其在社会中的角色地位及社会角色期望所影响的社会心理学理论,是试图按照人们所处的地位或身份去解释人的行为并揭示其中规律的研究领域。参与这方面研究并有影响的人有莫雷诺(J.L.Moreno,1934)、林顿(R.Linton,1936)、纽科姆(T.Newcomb,1950)、萨宾(T.R.Sarbin,1954)和戈夫曼等。
三、参照群体理论
参照群体理论是关于人的社会心理态度和行为怎样受其从属的或追求的群体参照力所影响的社会心理学理论。其代表人物有海曼、纽科姆、谢里夫(M.Sherif,1948)、梅顿(R.K.Merton,1957)及凯利(1952)等人
教育心理学中S-R亦称“非正统行为主义”或“自由化的S-R理论”。信息加工心理学诞生之后,便自然地表现出与前者合流的趋流,第三代行为主义的社会学习理论就是在这一背景下诞生。
育心理学的具体研究范畴是围绕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而展开的,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该系统包含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等五要素;由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这三种活动过程交织在一起。
扩展资料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意义
1,教育心理学有助于提高师资水平
教师队伍建设的重点在于教师,而教师的素质既包括专业素质又包括育人素质。教育心理学是教育理论与技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有助于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而且有助于提高教师解决教育实际问题的能力。
2,教育心理学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教育心理学有助于教师更加深入地了解学生,提高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学习教育心理学,能够更深刻地理解有关教学措施的心理学依据,从而能更主动而科学地驾驭教学方法和教育手段,丰富自己的教学艺术,从而全面地提高教学质量。
SR理论(刺激反应论)的内容
刺激反应论认为,环境中的任何事物都可以成为激发儿童行为的刺激,并决定他的行为。若是控制了刺激,就可以塑造人们的行为,确定儿童的心理发展。
刺激反应论强调儿童行为的发展是经过后天学习而形成和改变的。并认为儿童学习行为的方式,主要有以下两种途径一是形成条件反射。由于形成条件反射时,某些行为受到奖励,而其他行为则受到惩罚。,儿童就学会了新的行为方式。二是观察和模仿。儿童是通过观察和模仿别人的行为而获得新的行为方式。
至于儿童如何学习复杂的行为,刺激反应论则认为有必要将示范、教导、奖励和惩罚结合起来。
刺激反应论采用客观方法研究儿童心理发展,为西方心理学家所称颂。,由于刺激反应论者否定意识,否定人的主动性,将一切归诸于条件反射和观察、模仿,则对诸多心理发展的事实,如能力的发展变化、创造性的解决问题等等就难以解释,则又为西方心理学家们所非难。
代表人物
由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提出。华生(J.B.Wa-tson,1878—1895)为其主要代表人物。
华生认为心理学属自然科学的范畴,其研究对象为人和动物的行为,而行为的基本因素是刺激和反应。并且认为一切心理学问题都能纳入刺激和反应的规范之中,还提出S—R (刺激→反应)的基本公式。,在他看来,儿童心理的发展是行为的习得与改变,是经验的积累。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刺激-反应理论
摘要
沃森的刺激-反应理论(S-R theory) 行为心理学的创始人 约翰·沃森 ( John B.Watson )建立的“刺激一反应”原理, 指出人类的复杂行为可以被分解为两部分刺激,反应。 人的行为是受到刺激的反应。刺激来自两方面 身体内部的刺激和体外环境的刺激,而反应总是随着刺激而呈现的。
什么是指一定的刺激与一定的行为反映在我们脑子里建立联系
您好,我这边正在为您查询,请稍等片刻,我这边马上回复您~
沃森的刺激-反应理论(S-R theory) 行为心理学的创始人 约翰·沃森 ( John B.Watson )建立的“刺激一反应”原理, 指出人类的复杂行为可以被分解为两部分刺激,反应。 人的行为是受到刺激的反应。刺激来自两方面 身体内部的刺激和体外环境的刺激,而反应总是随着刺激而呈现的。
行为心理学的创始人约翰·沃森(John B.Watson)建立的“刺激一反应”原理,指出人类的复杂行为可以被分解为两部分刺激,反应。人的行为是受到刺激的反应。刺激来自两方面身体内部的刺激和体外环境的刺激,而反应总是随着刺激而呈现的。 ---这是心理学上的啊。
不过我觉得你指的应该是“魔弹论”吧。
西方早期的一种传播理论,又称“波下注射论”或靶子论,流行于第一次世界大战至 30 年代这种理论认为,宣传之于受众,就象子弹击中靶子和注射液注入人体那样迅速神奇、有效。至 40 年代这一理论便为宣传的实践所打破。
“魔弹论”又称“皮下注射理论”,这是一种有关媒介具有强大效果的观点。它的核心内容是传播媒介拥有不可抵抗的强大力量,它们所传递的信息在受传者身上就像子弹击中身体,药剂注入皮肤一样,可以引起直接速效的反应;它们能够左右人们的态度和意见,甚至直接支配他们的行动。
沃森的刺激-反应理论(S-R theory)
行为心理学的创始人约翰·沃森(John B.Watson)建立的“刺激一反应”原理,指出人类的复杂行为可以被分解为两部分刺激,反应。人的行为是受到刺激的反应。刺激来自两方面身体内部的刺激和体外环境的刺激,而反应总是随着刺激而呈现的
沃森的刺激-反应理论(S-R theory) 行为心理学的创始人 约翰·沃森 ( John B.Watson )建立的“刺激一反应”原理, 指出人类的复杂行为可以被分解为两部分刺激,反应。 人的行为是受到刺激的反应。刺激来自两方面 身体内部的刺激和体外环境的刺激,而反应总是随着刺激而呈现的。
求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