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候喝酒,按常规,一般人饮酒,总是从年长者饮起;饮屠苏酒却正好相反,是从最年少的饮起。也就是说合家欢聚喝饮屠苏酒时,先从年少的小儿开始,年纪较长的在后,逐人饮少许。
宋朝文学家苏辙在《除日》诗中就有这样的描述“年年饮屠苏,不觉年来七十余。”由于年长,每年春节饮屠苏酒时,他总是排在的那个人,说的虽是迎新风俗,概叹的却是岁老去。
无独有偶,苏辙的哥哥苏轼,也有如此经历。如苏轼在《除夜野宿常州城外》诗中说“但把穷愁博长健,不辞饮屠苏。”苏轼晚年虽然穷困潦倒,但精神却很乐观,他认为只要身体健康,虽然年老也不在意,罚饮屠苏酒自然不必推辞。
饮屠苏酒为何会有如此奇怪的规矩呢?古人对此的解释是“正月饮酒先小者,以小者得岁,先酒贺之。老者失岁,故后与酒。”意思是,正月喝酒先从年纪小的开始,因为年轻人过年意味着长大了一岁,先喝酒有祝贺他的意思,老年人过年意味着又失去了一岁所以在后给他斟酒。
屠苏酒喝法很有讲究。一反常规的长幼次序,全家人使用同一个酒盅从最年幼的晚辈开始饮用,依次传递给长辈,结束于身体抱恙或年岁最高者,意为集聚青年人的精气之华,奉于长辈,祝其康寿。
难怪苏辙《除日》中有言“年年饮屠苏,不觉年来七十余。”屠苏酒缓缓注入特殊的扁平酒,男性用左手单手(古时武士不能占用右手,以便随时取刀备战),女性双手捧盅,分三次将酒饮尽。
因屠苏酒的配方出自华佗,又为孙思邈、张仲景、李时珍等诸多名家所推崇,无数典籍所传载,以及民间千百年实践之口碑,使其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性和无可比拟的影响力。久而久之,元旦佳节饮屠苏酒便形成了民风民俗。
遍及全国各地,朝野共之,代代传承。无数名人和典籍均有记载和遗篇。在中国为数不多的历史文化名酒中,屠苏酒一枝独秀,文化内涵无与伦比。有些地方,还传为神话,以为屠苏酒不但能防治百病,甚至可赐吉祥、降福祉。
屠苏酒作为节日的象征,一般都搭配什么食物,有什么寓意?这件事情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的审美观不同,所以这样的问题就会有千百种答案,这里我来谈谈我的观点”。
对于屠苏酒我想很多人和我一样都会有个疑问,屠苏酒是什么怎么没听过呢?其实屠苏酒是从古代流传下来的,早在南朝就有家人先幼后长,饮屠苏酒之说。为什么叫屠苏酒呢?是因为屠苏酒是古代一个居住在当时叫做“屠苏”的草庵里的人发明的一种药酒。
但还有一些说法,每一个都有一定的道理。屠苏酒作为节日的象征,一般都搭配什么食物,有什么寓意?屠苏酒的寓意希望新的一年能够健康,吉祥如意的寓意,总而言之是对新的一年美好的向往,也希望新的一年能够越来越好。
一般配什么食物呢?屠苏酒经常在春节的时候喝,所以一般就是配年夜饭的。和鱼饺子什么一起吃都有着美好的寓意。屠苏酒还有它特有的功效,适当饮用屠苏酒还是对身体有好处的。
它有调节肠胃的功效在过年期间大家都是胡吃海塞的,肠胃负担就变得很重了适当的喝屠苏酒促进肠胃蠕动使食物的更好吸收也能使身体更健康。
大家会想为什么屠苏酒会有这么多功效呢?平时喝酒都说对身体有害,而这个还能促进肠胃蠕动呢?原因就是屠苏酒是用屠苏草泡制做成的酒。
以上就是本人对屠苏酒作为节日的象征,一般都搭配什么食物,有什么寓意?这个问题的不成熟的看法不妥之处希望批评指正。不经历风雨哪能见彩虹,希望每一次历练让自己更成长。
屠苏酒是古时汉族于农历正月初一饮用的酒,相传由名医华佗创制。在饮屠苏酒时,先从年少的开始,年纪较长的在后,逐人饮少许。宋朝文学家苏辙的《除日》写道“年年饮屠苏,不觉年来七十余。”说的就是这种风俗。
苏辙晚年虽然穷困潦倒,但精神却很乐观,他认为只要身体健康,虽然年老也不在意,罚饮屠苏酒自然不必推辞。这种别开生面的饮酒次序,在古代每每令人产生种种感慨,所以给人留有深刻的印象。今天人们虽已不再大规模盛行此俗,但在节日或平时饮用这些药酒的习俗仍然存在。
正月喝酒先从年纪小的开始,因为年轻人过年意味着长大了一岁,先喝酒有祝贺他的意思,老年人过年意味着又失去了一岁所以在后给他斟酒。
习惯上认为年龄小的人长了一岁,所以让他先饮作为祝贺;年龄老的人过一年少一年,所以饮酒在后。理由是小孩过年增加了一岁,所以大家要祝贺他,含重视子孙后代之意;而老年人过年则是生命又少了一岁,拖一点时间后喝,含有祝他们长寿的意思。
扩展资料
屠苏酒从晋朝产生,以前有人住在草庵,每年除夕,将药囊丢到井中。到元日取水出来放在酒樽中,全家的人一起喝就不怕生病了。屠,就是割;苏,就是药草,砍了药草来泡酒,泡成的酒就是“屠苏酒”了。
晋海西令问董勋“正月在一起喝酒的时候,为什么就晚辈们喝,董勋这是什么道理?”董勋说“小的长大一岁所以值得庆贺,老人老了一岁,就再说了。”
什么是屠苏酒?
这是一种药酒,不是普通的酒。这种酒是怎么酿成呢?
医圣孙思邈在《千金方·伤寒方上·辟温第二》有详细记载,需要七种药材。
大黄(十五铢) 白术 桂心(各十八铢) 桔梗 蜀椒(各十五铢) 乌头(六铢) 菝(十二铢)
还记载着详细的操作,十分讲究。
在十二月的晦日正午的时候,将这些药物装好沉到井中直到井泥的位置,等到正月初一的时候,将这种药提出井外,然后放到酒中多次煎沸。
饮用的时候也很有讲究。
方向于东向户中饮之
喝的人先从小起,然后再到大,再到老。
喝这种酒有什么好处呢?
一人饮一家无疫,一家饮一里无疫,饮药酒得三朝,还滓置井中,能仍岁饮,可世无病——《千金方·伤寒方上·辟温第二》
有这等妙用?估计看到这里朋友都很有兴趣了。至于具体怎么操作,知常容不是学医的,也不懂,各位最好看原文,上面已经注明出处,而且一定要请教中医大家方可,不可胡乱配制和饮用。
再说这种酒是在正月初一喝的,现在也已经过了时节。
有人就提出一个问题,那“屠苏”到底是房子还是酒呢?
屠苏即是酒也是房子,为什么这么说呢?
明末清初文学家、史学家张岱在他撰写的《夜航船》记载着两者的关系。
张岱说屠苏酒起于汉代,汉代有人在草庵中酿酒而得名,在除夕那一天将药放到酒中,然后到了正月初一饮用,时间上差异不大,制作药酒方法与孙思邈的记载还是有很大差异。
饮用的顺序和孙思邈说的一样,先少再老。为什么要先少再老呢?张岱作了进一步说明。
先少者,后老者。以少者得岁,故先之;老者失岁,故后之。——《夜航船·天文部·春》
一般酒都是长者先喝,这种先少后老的反常举动显示有某种特殊的含义在,这个等一下聊习俗时会继续聊到。
这样屠苏是房子还是酒的问题算是搞清楚了,在我看来屠苏在这里就是双关的。
这种“腊药”为什么后来成为一种习俗呢?
南北朝梁宗懔编撰的《荆楚岁时记》记载了这种习俗的形成。
《荆楚岁时记》是记载荆楚之地的岁时节令风物故事,他在书中记载大年初一要放爆竹,还要喝桃汤。
什么是桃汤呢?用桃木煮成的液汁。
大家都知道古人认为桃木是可以辟邪的,桃木辟邪可能与夸父,门神神荼,郁垒等传说有关。王安石这首《元日》的诗中的新符旧符就是指桃符,桃符就是对联的前身。
桃汤显然是被古人认为用来辟邪,压百鬼。
他还交待了一件事情
今人进屠苏酒、胶牙饧,盖其遗事也。——《太平御览·时序部·卷十四》
他说今天的人,自然是指南北朝时的荆楚之人喝屠苏酒,胶牙饧也是延续辟邪压百鬼的目的,也就是喝桃汁的习俗的延续。回头去看为什么先少再老显然也有这方面的讲究。
胶牙饧是一种麦芽或谷芽混同其他米类原料熬制而成的粘性软糖,现在还是有的。
这样看来,王安石的《元日》描绘的新年场景与梁宗懔记载的楚地习俗很吻合。王安石是江西抚州人,属于楚文化影响范围,吻合自然也不奇怪。
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喝屠苏酒的习俗最晚起于南北朝,是楚地的文化习俗,也有可能更早,因为张岱说汉代就有屠苏酒了。
屠苏是一间草庵(茅舍)的名称。据说古时住在此草庵的一个名医,每到大年夜便分送给附近的每家一包草药,嘱咐他们放在布袋里缝好,投在井里,到除夕那天汲取井水,和着酒杯里的酒,每人各饮一杯,这样一年中就不会得瘟疫。人们得了这个药方,却不知道这位神医的姓名,就只好用屠苏这个草庵的名称来命名这种药酒。
屠苏酒的作用
屠苏酒是一种露酒,所以原料中含有多种中药材,屠苏酒的原料主要包括酒、大黄、白术、桔梗、蜀椒、桂心、乌头等。以上所讲到的原料不一定非要都有,也可以根据不同的功效选择不同的原料。关于屠苏酒的效用,不同配方配出的屠苏酒功效不同,一般来讲,屠苏酒的功效都有祛风散寒、温中健脾、预防瘟疫、治疗腹痛腹胀、恶心呕吐等疾病、理疗肠胃、还有杀虫解毒等功效。
屠苏酒怎么喝
古时饮屠苏酒,不是长辈先喝,而是晚辈先喝、孩子先喝、年纪最小的先喝,然后才慢慢轮到长辈、老人、年纪最大的。宋朝文学家苏辙的《除日》诗道“年年较后饮屠苏,不觉年来七十余。”说的就是这种风俗。有人不明白这种习惯的意义,董勋解释说“少者得岁,故贺之;老者失岁,故罚之。”
除夕之夜。
这种药酒具有益气温阳、祛风散寒、避除疫疬之邪的功效。后由唐代名医孙思邈流传开来的。孙思邈每年腊月,总是要分送给众邻乡亲一包药,告诉大家以药泡酒,除夕进饮,可以预防瘟疫。孙思邈还将自己的屋子起名为“屠苏屋”。以后,经过历代相传,饮屠苏酒便成为过年的风俗。
古时饮屠苏酒,方法很别致。一般人饮酒,总是从年长者饮起;饮屠苏酒却正好相反,是从最年少的饮起。也就是说合家欢聚喝饮屠苏酒时,先从年少的小儿开始,年纪较长的在后,逐人饮少许。宋朝文学家苏辙的《除日》诗道“年年饮屠苏,不觉年来七十余。”说的就是这种风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