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化现象对新闻的侵蚀还表现在为虚假新闻的泛滥提供了温床。为了使新闻产生戏剧化的效果,在处理极为贫乏普通的新闻素材上,采编人员不惜以丰富的想象力来编造、臆想出根本不存在的情节,无事生非、无中生有,甚至不惜捕风捉影、杯弓蛇影炮制假象,以达到“新、奇、特”的新闻效应。对于以“真实”为第一生命的新闻来说,这种行为必然无异于饮鸩止渴,它对整个新闻业的“诚信”度无疑带来的是一种致命的打击。新闻的娱乐化倾向对社会认知还会起到一种误导作用。就像在报道“马加爵事件”的新闻大战中,媒体在津津乐道一些奇闻轶事的时候,必然使社会的注意力被转移被分散,失去对诸如马加爵父母亲友等弱势群体应有的关注和同情。试想,当媒体上成天都是成都推出“人乳宴”、昆明出现“女体盛”这些新闻时,谁还会去关注了解那些每日为“稻粮谋”的下岗职工和平民百姓呢?而且,这些低俗的内容对受众尤其是对青少年的影响和危害尤为深远,使他们日益缺乏主流的价值观,精神世界陷入无聊、空虚境地,无法建立起对社会的强烈责任心和使命感。
我个人觉得是从新闻价值角度讲,娱乐新闻的价值是远远不如社会、时政新闻的。夸张的说,娱乐新闻是没有价值的,充其量只能满足人们的猎奇心理。下面从不同角度分析一下人们为什么喜欢娱乐新闻。从专业角度讲,财经、法律这类专业性很强的新闻除非是有大事件发生,否则很难引起大众的广泛关注。而娱乐新闻往往报道的是明星的各种八卦新闻,这类新闻没有专业性,易懂。
从心理学角度讲,大众更喜欢听别人的隐私八卦,特别是能够窥探明星的狗仔新闻,更受欢迎。所以现在内地的狗仔队大有超越香港狗仔队的趋势,不少明星深受其害。跟踪,反跟踪,让读者感觉更刺激,不论是确有其事还是捕风捉影,都能成为大众谈论的焦点。
从受众群体讲,由于智能手机的兴起,人们普遍从报纸、电视上了解新闻转移到从手机APP上了解新闻。而使用智能手机APP的主力是20-40岁之间的人群,这类人群对娱乐新闻更感兴趣。因为中老年更喜欢新闻联播这种传统时事新闻或家长里短的访谈节目。而年轻人由于追星心理,他们更愿意关注明星的一举一动,明星的举止打扮他们都会刻意模仿。娱乐新闻正是了解明星的最直接方式。希望采纳我的回答问题,谢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