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生活知识 >

清朝状元王杰与刘墉(清朝乾隆年间,有一个三

  • 生活知识
  • 2023-05-21
  • www.shiguanyingerw.cn
  • 生活知识

清朝乾隆年间,有一个三龙的称号,分别是乾隆皇帝,刘墉,还一个是谁啊,他好像姓汪

王杰(1725年-1805年),字伟人,号惺园,一号葆醇。谥号文端。 清状元、宰相。陕西韩城人。清朝乾隆后期名臣。
。韩城庙后村人,乾隆二十六年(1761)殿试点为状元。初任翰林院修撰,升任侍讲,五任内阁学士,历任吏、礼、工、刑、兵等各部侍郎、左都御史、兵部尚书、军机大臣、尚书房总师傅,六任会试主考,四任学政。1787年为东阁大学士(宰相),总理礼部。嘉庆即位,乃为首辅。嘉庆七年(1802),以病辞官,翌年还乡。王杰在朝40余年,忠清刚直,老诚端谨,荐贤举能,清廉自守、不结党营私,不趋炎附势。嘉庆皇帝幼时,王杰为其师。

大清朝“刘墉,纪晓岗,朱圭,王杰,兆甫“等人的真实资料


  清史稿 列传一百二十七 王杰 朱珪

为什么刘墉外号叫做刘罗锅

刘罗锅字刘墉,清朝人,祖籍现山东高密人。
1、刘墉死后谥号“文清”,其清官的形象基本上无可置疑。
2、刘墉乃是乾隆朝进士,中进士前从未考过秀才、举人。我们都知道,科举取士是按照童生、秀才、举人、进士这样一级一级逐级考取的,刘墉之所以能够直接考进士乃因为其家时代为官,自己是高干子弟的缘故。
3、刘墉书法乃是一绝,是清朝四大书法家之一。
4、刘墉出身书香官宦之家,其家从1652年-1812年共160年间,男丁共90余人,其中11人中过进士,35人中过举人,有功名者合计46人。这是非常不容易的,要知道清朝的进士是非常难考的,中进士人数最少的一次全国不过89人,最多的一次也不过360余人。像山西整个清朝只出过一个进士就是王杰。这从一个侧面也反映了刘墉家在清朝的兴盛。
5、刘墉家从政的顶峰是在其父亲刘统勋。刘统勋是乾隆中前期最为倚重的大臣之一,他曾担任工部、吏部、刑部三部尚书及尚书房总师傅(即尚书们的头)、东阁大学士、翰林院掌院、军机大臣,他担任的重要职位之多只有乾隆后期的和绅能与之相比。乾隆对刘统勋极为信任,信任程度不亚与其后的和绅。刘统勋一生清正廉明、刚正不阿、鞠躬尽瘁、兢兢业业,1774年,他病逝于上朝的途中,乾隆帝亲往其家吊唁,其轿到了刘统勋家门前,因为门太小竟不能入,可见刘统勋的廉洁。乾隆回宫途中伤心竟至黯然落泪,叹道统勋一死朕失一股肱。刘统勋身后谥号“文正”,这个谥号是极高的荣誉,整个清朝只有8个大臣死后获此殊荣,刘统勋是第二个获得这个谥号的大臣,第一个是康熙朝的于成龙。
6、刘墉极有文采,他中进士的时候曾有大臣建议点他的状元,后来因为刘统勋阻拦乃止。
7、清朝并未设宰相一职,终刘墉一生始终未能进入权利的核心层--军机处。宰相刘罗锅中的宰相二字值得商榷。
8、刘墉虽是一个清官,讲到正直却远不及乃父,实际上中后期的刘墉相当油滑。而且现实中的刘墉也并未象电视剧里所描述的那样与文字狱抗争,甚至他还是两起文字狱的始作俑者(按照当时的大清律,这两起事件中也确实有禁忌语言和立意,倒也不是刘墉无中生有)。可以说刘墉忠于职守,尽心尽力,是个忠臣,也可以说刘墉两袖清风,是个清官。但真说到正直实不及他的父亲刘统勋,甚至也不如他的祖父刘棨。所以他死后的谥号只是“文清”,而不像他父亲那样得到了“文正”的最高评价。
9、据史学家考证,刘墉其人生性诙谐幽默,与和绅同朝为官20年,又比和绅大30岁,要说他偶尔和和绅开开玩笑让和绅有点下不来台应当有之。但如果说刘墉与大贪官和绅为敌、斗智斗勇则就是小说家杜撰了,因为刘墉一则不具备这个实力,二则也不符合他的个性。
10、刘墉其实并非生来罗锅。其刘罗锅的叫法其实是嘉庆朝的时候,当时刘墉80多岁了,人老了背也驼了,嘉庆帝开玩笑的称其为刘驼子,自此才有了刘罗锅的称号。
刘墉可能和大家心目中的宰相刘罗锅大相径庭,历史就是历史,这就是真实的刘罗锅。要说起来倒是他的父亲刘统勋更让人崇敬。不过,这样的人物其实才是有血有肉、真实的人物,不要说古代,就说现代中国的政坛中不也只是周总理才具有那么令人折服的伟大人格和魅力么?这也是说,现实中真正的大贤的确是旷世难求!

为何说扳倒和珅的是状元王杰

和珅是乾隆时期和嘉庆初年权势最重的大臣,贪赃枉法,朝中小人攀附,忠贞之人远迹。而在这其中,有一人成功扳倒和珅,不是纪晓岚,不是刘罗锅,而是状元宰相王杰。

  王杰(1725年-1805年),陕西韩城人,也是清代陕西唯一的状元。

  王杰的中状元颇具戏剧性。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王杰考中进士,殿试时考卷排列在第三名。乾隆皇帝在阅卷,发现第一名为江苏常州人赵翼。而到此时为止,江苏已经出过29个状元。乾隆皇帝就问本朝可否出过陕西的状元,得知没有之后,就将第三名的王杰提为第一名。

  此时恰逢兆惠经略新疆凯旋,天山南北纳入版图,乾隆皇帝龙颜大悦,对于王杰中状元之事颇为得意,特赋试“西人魁榜西平后,可识天心偃武时”。

  不过,赵翼对此极为不平,写诗以表达郁闷之情“千秋自有无穷眼,岂用争名在一时”,说自己可以凭学术才能,日后获得千秋大名。事后,赵翼果然成为著名的历史学家。

  王杰为人刚直不恶,清正廉明。在考中状元后,顺利担任翰林院修撰之职,后屡获升迁,先后任内阁学士,历任吏、礼、兵、刑、工部侍郎,迁左都御史,授兵部尚书,乾隆五十一年(1786)任军机大臣,尚书房总师傅,成为颙琰(后来的嘉庆帝)老师。乾隆五十二年正月,为内阁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嘉庆五年,在和珅之后任内阁首辅大臣。嘉庆八年,已79岁高龄的王杰辞官还乡。

  王杰中状元后,山东籍举士人很不服气,出对联“孔子圣,孟子贤,自古文章出齐鲁。”以表对王杰的轻蔑。不料王杰回对“文王昭,武王穆,而今道统在西秦。”不卑不亢。

  王杰对和珅从不主动疏通,和珅怀恨在心,伺机报复,但由于王杰为人谨慎,正直清廉,和珅抓不住任何陷害王杰的把柄。据《清史稿》记载“和珅势方赫,事多擅决,同列隐忍不言,杰遇有不可,辄力争。上知之深,和珅虽厌之而不能去。”

  嘉庆帝上台后,乾隆皇帝以太上皇掌握实权。乾隆帝驾崩后,嘉庆帝迅速将和珅逮捕入狱。由于其权势焰天,朝中竟无人敢于出任主审官。在这种情况下,年岁已高的大学士兼礼部尚书王杰挺身而出,主动担此重任。经过王杰的审判,没收其全部家产,和珅上吊自杀。

  此后,王杰多次要求回家休养。嘉庆帝苦留不住,遂晋升他为太子太傅衔,恩准他以原职原俸回乡。王杰离京时,嘉庆帝特赠他拐杖一只,并赋诗两首。其中一首诗如下

 “屡蒙恩旨秉文衡,

  艺苑群瞻桃李荣。

  直道一身立廊庙,

  清风两袖返韩城。”

嘉庆九年(1804年),王杰与其夫人均年过80,嘉庆帝特命陕西巡抚到其家祝贺生日,并赐御诗及其他许多珍物。随后,王杰到京谢恩,不久在京师府邸去世。

介绍一下乾隆时期大臣王杰

王杰(1725-1805),字伟人,号惺国,陕西韩城人,王杰八岁丧父,家境贫寒。自幼聪明好学,青年时期曾在江苏巡抚陈宏谋门下当幕僚,被陈器重,以陕西会考第一(解元)会试京城高考,又以探花第三名进呈乾隆皇帝殿试。当时正逢乾隆欲在北方选拨人才,又见王杰字迹(书法)工整清秀,便把他拨为第一,成为清朝开国第一名陕西状元。据传说王杰中状元后,山东学士很不服气,认为选拨不公,便出对联考王杰,上联是“孔子圣,孟子贤,自古文章出齐鲁。”王杰立即对答道“文王昭,武王穆,而今道统在西秦。”山东举子由此态度一变,对他十分尊敬,反映了王杰的文才确有过人之处。王杰中状元后,初在南书房当值,后经多次升迁,官至内阁学士。乾隆三十九年(1774)任刑部侍郎后又转调史部,擢升右都御史,乾隆五十一年(1786)出任军机大臣,上书房总师傅,第二年又出任东阁大学士。
王杰性格耿直,他在上书房任总师傅时,在教皇子遇琰读书时,严加教训,并罚跪罚站。有一次乾隆碰见皇子被罚跪,即令站起,并说“教者天子,不教者天子,君君臣臣乎!”王杰见状答道“教者尧舜,不教者桀纣,为师之道乎!此事虽不见史传,但却表现了人们对王杰耿直刚正的美誉之称。
王杰在朝身担要职十余年,为官清正,敢于直言。是当时统治集团中一名难得的廉洁之士,特别是在与奸贪之臣和绅的斗争中表现了他刚正不阿的品格,经常与和砷在朝中争得面红耳赤。嘉庆帝即位后,宣布了和绅二十大罪状,王杰参与了和绅一案的审理,查明了和砷贪污纳贿的种种罪状。清政府年税收银七千余万两,而和绅家产折银竟达八亿余两,相当于朝庭十余年税收的总合。案毕嘉庆帝责令和砷自杀,并抄没其家产。当时传说“和绅跌倒,嘉庆吃饱。”可见影响和震动之大,在反对和绅的斗争中王杰起了重要作用。
嘉庆皇帝前后,川陕豫楚土地兼并和剥削十分严重,百姓生活困苦不甚,豫陕、川、暴发了白莲教起义,清军派兵围巢,久久不能平息,王杰时值因病免官,但他密切关注白莲教起义,立即上书嘉庆帝,主张实行怀柔政策,优待“归顺”的起义群众,并认为起义的根源在于地方史治黑暗、官逼民反所造成。主张用募兵的方法把乡勇和起义人员改编为正式军队。
王杰历乾隆和嘉庆两朝。青年时期,正值理学衰落,朴学兴起,他生在关中,十分崇拜关学创始人张载的实学风格,乾隆二十七年(1762)即王杰中状元的第二年,时值张子祠修善告竣,故乡去函请他撰写楹联,王杰欣然命笔两联第一联道学振关中,十六字渊源摇接,教译留梓里千百年俎豆常馨。第二联三代可期井田夙愿经时略,二铭如揭俎豆能往阐道功。”以表明他愿意继承张崐的治世之道,他所著《惺园易说》便是他的代表作。“关学续编”、“关学宗传”没有载录王杰,今列篇章,予以介绍。
嘉庆五年(1800)七十六岁高令的王杰以年老体衰乞请解职,嘉庆帝下诏挽留,并特许他拄杖入朝。三年后,他辞职还乡,临行前还专门上书请求解决政治上的腐败问题,并提出通过吏治整顿堵塞国家财政上的漏洞。王杰辞职离京之日,嘉庆帝赐给他一把乾隆御用过的手杖和御制诗两首,以表尊敬和器重。诗中有“道直一身立庙朝,清风两袖返韩城。”高度评价了他的一生。
嘉庆九年(1804),王杰八十岁生日,巡抚方维甸带着皇帝专制的贺诗,题匾和所赐珍宝登门拜贺,他赴京答谢,不久即病逝于北京。其主要著作有《惺园易说》、《葆醇阁集》等。

清代名臣刘墉,又称“刘罗锅”,他究竟是个怎样的人

清代名臣刘墉,又称“刘罗锅”,他究竟是个怎样的人?总体上说,刘墉在清中期这个官场的大染缸里,还算“出淤泥而不染”,是个不错的官儿。他作为典型的官二代,并不是某些文学作品里描述的那样,形容猥琐、滑稽可笑,他也并没有与和珅斗智斗勇、出尽风头。因为从各方面的条件看,他与和珅均无可比性。他的官职从地方到中央,亦无显著政绩,倒是他的书法很有成就,被誉为清四大家之一。能够洁身自好,为官清廉,在那时,已经很不错了。

记得看过的《铁齿铜牙纪晓岚》乾隆、刘墉、和珅以及纪晓岚是欢喜冤家,对他们的个性都了解一二。霸气的乾隆,聪明的刘墉,贪婪的和珅以及博学的纪晓岚,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历史上的刘墉,他的文才是毋庸置疑的,作为清代四大书家之一,后人对他是大为称赞的。 而纪晓岚的文才也是众所周知的,乾隆也很欣赏他。但纪晓岚也受到过乾隆的批斥,乾隆认为他读书虽多却不明白道理。纪晓岚曾经受过流放的重罚,历史上的纪晓岚和和珅并不是电视剧中描写的死对头。 

纪晓岚没有大张旗鼓地反对过和珅,和珅也不是处处针对他,甚至还曾请他改诗,纪晓岚和和珅起码表面上是融洽的。状官徐有闻曾经说过,和珅专权数十年,朝廷内外的大臣,没有不怕他的,只有王杰、刘墉、董诰、朱珪,纪昀、铁保、玉保等大臣不趋炎附势。刘墉为人从小受家庭影响,是很正直的,但他人京任职之后,就调整了自己的为官处事策略,变刚直方正为乾隆斥责的圆滑模棱,要想和权势遮天的和珅针尖对麦芒那是不可能的事。但值得一提的是,当乾隆帝“龙驭上宾”之后,官至体仁阁大学士的刘墉一改模棱两可的态度,积极参加了对和珅的处理,甚至在处理这件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并不是纪晓岚,那历史上和珅在朝堂上的真正对手是谁

清朝的和珅在乾隆执政期间可谓是风头正劲,在清朝的整个政治组成中,和珅可以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人物。

在清朝的权力机构中,内阁大学士统领天下文人,可以说天下读书人都应尊称其为“先生”,和珅就曾任职过;军机大臣手握清朝绝大多数的军队,拥有最强大的实力,和珅任职过;御前大臣统辖内廷中一应事务,服侍于皇帝身旁,和珅任职过;内务府总管,皇帝的小金库,掌管皇帝的所有花销,和珅也任职过。

可以说清朝权利最大,和皇帝关系最近的几个职位,除了太监总管以外,和珅都干过,而且干的还特别好,也正是因为如此,让和珅的势力无比庞大。那么,在朝廷之中,有什么人敢和和珅公然叫板呢?

说起这个问题很多人都会直接想到刘墉、纪晓岚这两个人,毕竟在这些年来的影视作品中,对这两个人进行了多次的演绎,让很多观众朋友认为电视剧中演的就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事情。

事实上并非如此,刘墉和纪晓岚无论是官职等级,还是和皇帝的亲疏都远远比不上和珅,这两个人根本没有办法与和珅进行正面的较量,远没有电视剧上演的那么风光。我们先来看看这两个人在历史上到底是什么样子的。

刘墉,很多人说刘墉是三千岁,太后的干儿子,乾隆的干哥哥,身份要比和珅高上很多,所以和珅不敢顶撞刘墉。

事实并非如此,刘墉的父亲没有傻到会斩了自己的亲生儿子以示清白,而太后也不会这么好心的收一个大臣的儿子为干儿子,只为了保这个孩子一命。刘墉也并非是个“罗锅”,反而身材特别的高大。

刘墉的尸骨在近代曾被人发掘,根据尸骨推断,刘墉的身高应当在一米九左右,体型非常的高大,而且脑袋要比常人大的多。

古代挑选官员,讲究“身言书判”,意思是你要长得好看、口齿伶俐、写一手好字、还能够做出正确的判断。也正是因为这些要求,足以证明刘墉不是一个长相有残缺的人。

而且刘墉为官多年,官场上的世故圆滑也拿捏得不差半分,毕竟刘墉并非孑然一身,他的家族曾先后出了十多位进士、二十多位举人,当官的有三十多个,族系庞大的刘墉不可能跟和珅直接正面硬怼。刘墉根本没有办法与和珅相对抗,最多是不满和珅的做法,对其置之不理而已。

纪晓岚,说起纪晓岚,更是电视剧的一大误导。就刚才说的“身言书判”,纪晓岚就相差甚远了。历史上的纪晓岚哪有张国立老师那么帅气,也没有什么铁齿铜牙。

真实的纪晓岚有三大特点,“貌寝”、“短视”、“口吃”。就是长得丑、高度近视、说话结巴。不过这些特点也没有现代人所传的那般不堪,所谓的貌寝虽说是长得丑,那你得看跟什么人比了。试管婴儿小编跟普通人比长得帅的不行,要跟吴彦祖比就半斤八两、平平无奇了。

因为乾隆这个人是个“颜控”,朝中但凡是职位比较高的人,都是乾隆一手提拔上来的。为什么?因为长得好看啊,前面哗哗站一排帅哥,开会的时候就没那么闹心了。

所以要说纪晓岚丑,也得看跟什么人比,纪晓岚虽然是“貌寝”,最多也就是长得不好看,不至于用“奇丑无比”来形容。

纪晓岚的“口吃”也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严重,肯定不是那种三棍子打不出一个屁来的结巴,毕竟那样的别说乾隆不愿意,当时作为主考官的刘墉他爹也不敢随便录用啊。

近视对于古代文人来说是很正常的一件事情,几乎大部分的文人都会有,只不过纪晓岚要严重一些。后面乾隆也给他了一副眼镜,最起码从此之后不再眯着眼看人了。

纪晓岚这个人虽然也当过很多部门的大官,但都没什么实权,比如说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太子少保,官级看起来怪高,却没有什么权利,谁都指使不动。

而且乾隆对纪晓岚的态度并非是赏识和宠爱,乾隆自己也说过,就是把纪晓岚当做“倡优”来看待的。纪晓岚没有实力与和珅正面对抗,也不会与和珅进行对抗,因为纪晓岚和和珅的关系非常好。

当年纪晓岚在修书的时候,是在和珅手下工作,纪晓岚烟瘾比较大,几乎是烟杆不离手。这样一手拿着笔,一手拿着烟杆,天热了汗水哗哗的往下掉,和珅就站在纪晓岚身边给他扇扇子。

说起满朝文武,与和珅斗争最激烈的人是王杰,不过王杰与和珅其实也不是一个等级的,只不过硬要给和珅找一个对手的话,也就只有他了。

王杰是清朝历史上第一位陕西省的状元,而且这个状元还是钦点的。意思就是,王杰原来当不上状元,只不过讨得了乾隆的喜欢,就让王杰成了状元。

王杰当时考试只得了个探花,但因为字写得好,乾隆看了之后非常高兴,就提成了第一名状元。这也就是为什么,家里的父母总是让我们练字,不仅知识能改变命运,一手好字也是可以的。

王杰也深得乾隆的喜爱,当过内阁大学士和军机大臣,虽然势力不一定比得上和珅那般大,在一些文人的加持下,还是能够分庭抗争的。

而且王杰这个人性格非常清正,本身对于和珅的做法就非常不喜,常常因为一些事情和和珅据理力争。不过两个人也不能称之为敌对的关系,最多就是两个人相互之间谁都不喜欢谁,算不得什么仇敌。

因为和珅虽然是个贪官,也时常排斥异己,在对待外来势力的时候,却是和清官们一条心。别人硬点他就软,别人软点他就硬。

人工授精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