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说大尉洪信资擎御书,一行人从上了路途,不止一日,来到江西信州。大小官员出郭迎接,随即差人报知龙虎山上清宫住持道众,准备接诏。次日,众位官同送太尉到于龙虎山下。只见上清宫许多道众,鸣钟击鼓,香花灯烛,幢幡宝盖,一派仙乐,都下山来迎接丹诏,直至上清宫前下马。
次日早膳已后,真人道众并提点执事人等请大尉游山。大尉大喜。许多人从跟随着,步行出方丈.
行到右廊后一所去处,洪太尉看时,一所殴字一遭都是捣椒红泥墙,正面两扇朱红棍予,门上使着胳膊大锁钛着,交叉上面贴着十数道封皮,封皮上又是重重叠叠使着朱印。棺前一面朱红漆金字牌额,上书四个金字,写道“伏魔之殿”。大尉指着门道“此殿是甚么去处?”真人答道“此乃是前代老租天师,锁镇魔王之殿,”太尉又问道“如何上面重重叠叠贴着许多封皮?”真人答道“此是老祖大唐洞玄国师封锁魔王在此。经传一代天师,亲手便添一道封皮,使其子子孙孙下敢妄开。走了魔君,非常利害。今经八九代祖师,誓丁敢开。锁用铜汁渔铸,谁知里面的事,小道自来往持本宫三十余年,也只听闻。”
洪大尉听了,心中惊怪,想道“我且试看魔王一看。”便对真人说道“你且开门来,我看魔王甚么模样。”真人告道“大尉,此殴决下敢开!先祖天师叮咛告戒‘今后潜入,不许擅开。,”大尉笑道”胡说!你等要妄生怪事,煽惑百姓良民,故意安排这等去处,假称钡镇魔王,显耀你们道术。我读一鉴之书,何曾见锁魔之法?神鬼之道,处隔幽冥,我不信有魔王在内”快快与我打开,我看庞王如何。”真人三回五次禀说“此殿开不得,恐惹利害,有伤于人。”大尉大怒,指着道众说道“你等不开与我看,回到朝廷,先奏你们众道土阻当宣诏,违别圣旨,不令我见天师的罪犯;后奏你等私设此殿,假称锁镇庇王,煽惑军民百姓。把你都追了度胖,刺配远恶军州受苦。”真人等惧怕大尉权势,只得唤几个人工道人来,先把封皮揭了,将铁锤打开大锁。
众人把门推开,看里面对,黑洞洞地,但见昏昏默默,杏奋冥冥。数百年不见太阳光,亿万载难瞻明月影。不分南北,怎辨东西。黑烟召霄扑人寒,冷气阴阴侵体颤。人迹下到之处,妖精往来之乡。闪开双目有如盲,伸出两手不见掌。常如三十夜,却似五更时。
众人一齐都到殿内,黑暗暗不见一物。太尉教从人取十数个人把点着,将来打一照时,四边井无别物,只中央一个石碑,约高五六尺,下面石龟跌坐,大半陷在泥里。照那碑阉上时,前面都是龙章凤篆,天书符篆,人皆不识。照那碑后时,却有四个真字大书,凿着“遇洪而开”。却不是一来夭罡星合当出世,二来宋朝必显忠良,三来凑巧遇着洪信。岂不是无数!洪大尉看了这四个字,大喜,便对真人说道“你等阻当我,却怎地数百年前已注我姓字在此?‘遇洪而开’,分明是教我开看,却何妨!我想这个日王,都·只在石碑底下。汝等从人与我多唤几个人工人等,将锄头铁锹来掘开。”真人慌忙谏道”大尉,不可掘动!恐有利害,伤犯千人,下当稳便。”大尉大怒,喝道“你等道众,省得甚么!卿L分明凿着遇我教开,你如何阻当?快与我唤人来开。”真人又三回五次禀道“恐有下好。”大尉那里肯听?只得聚集众人,先把石碑放倒,一齐并力掘那石龟,半日方才掘得起。又掘下去,约有三四尺深,见一片大青石板,可方丈围。洪大尉叫再掘起来。真人又苦享道“不可掘动!”大尉那里肯听?众人只得把石板一齐打起,看时,百板底下却是一个万丈深浅地穴。只见穴内刮刺刺一声响亮,那响非同小可,恰似
天摧地塌,岳撼山崩。钱塘江上,潮头浪拥出海门来;泰华山头,巨灵神一劈山峰碎。共工奋怒,去盔撞倒了不周山;力士施咸,飞锤击碎了始皇辇。一风憎折于竿竹,十万军中半夜雷。
那一声响亮过处,只见一道黑气,从穴里滚将起来,掀塌了半个殿角。那道黑气直冲上半天里,空中散作百十道金光,望四面八方去了。众人吃了一惊,发声喊,都走了,撇下锄头铁锹,尽从殿内奔将出来,推倒撷翻无数。惊得洪大尉目睁口呆,罔知所措,面色如上。奔到廊下,只见真人向前叫苦不迭。太尉间道“走了的却是甚么妖魔?”那真人言不过数句,话不过一席,说出这个缘由。有分教一朝皇帝,夜眠下稳,昼食忘餐。
水浒的背景,设定在北宋末年,徽宗做皇帝时候。
但实际上,水浒的开篇,是从宋太祖赵匡胤开国说起。说完赵匡胤是霹雳大仙转世,又带过太宗皇帝、真宗皇帝,说到仁宗皇帝治理瘟疫。
仁宗起初听从文彦博之话,大赦天下,让道士和尚禳灾,没有效果,而且京师瘟疫反而更盛了。后来,在范仲淹的建议下,仁宗让洪太尉去江西龙虎山请张天师,来禳灾消除瘟疫。
洪太尉上了龙虎山后,起初遇到一条大蟒蛇,然后又遇到了老虎,吓了个半死,遇到一位童子。童子告诉他,天师早就知道这些事了,已经去解决瘟疫问题了,叫洪太尉早点回去。
洪太尉回来后,主持真人告诉他,童子就是天师。
洪太尉一想,自己在京城锦衣玉食,还觉得不太舒服,现在自己来这地方受罪,还被一个童子和真人戏耍。想到这里他莫名火大,就想找事儿发泄,结果就来到了伏魔大殿。
尽管真人百般劝阻,但在洪太尉的威逼之下,真人只得命人打开大殿。当看到石碑上的“遇洪而开”时,洪太尉更加确信,真人是在吓唬人,自己做的没错。
结果,当人掘开石碑后,被镇压数百年的魔君就此出世,这股黑气冲破大殿一角,飞到半空中,化为百余道金光四散去了。
不过,这里有个问题,为什么镇压108位魔君的石碑,为什么是“遇洪而开”呢?
一种说法是,这和“遇詹再修”的传说有关。
在施耐庵老家附近的兴化,有这样一个传说。元代有一位詹士龙,他曾经修范堤,发动了很多人,修了十六个月才修建成三百里长的堤坝。
而在修堤之初,工人曾经挖出来一块石刻,上面写着“遇詹再修”,还有“景祐二年八月仲淹记”几个大字。原来范仲淹早就知道,后来会有一位姓詹的人再重新修建这座堤。
更巧的是,明代万历年间也有一位詹士龙,他也修了这座堤,也挖到了这块石刻,这又应了范仲淹的“遇詹而修”,实在太巧了。
施耐庵家离兴化不远,可能听过这个传说故事,所以稍作修改,放入了自己的书中并作为开头,来引出后来之事。
不过,个人以为,这其实都是安排好的。
洪太尉要挖石碑时,作者就说过“却不是一来天罡星合当出世”,这就说明,到了这时候,天罡星注定了要出世投胎为108将。因为108将本来就是天罡地煞,他们在上界魔心未断,需要下来历练。
是谁安排好的呢?可能是洞玄国师。
当初洞玄国师在镇压108位魔君之时,就算定了这些魔君不可能永远被镇压,时机一到,必然要出来,所以在石碑上刻下了“遇洪而开”。
也可能是天帝让洞玄国师这么做的,因为让天罡地煞下来磨练的人,就是天帝。这一点,后来的情节中,九天玄女娘娘曾经说过。
还有一点很关键。这个“洪”不一定就是指洪太尉,洪还有“洪大”“洪水”的意思。所以,“遇洪而开”,可以是遇到大洪水,也可能是碰到一件大事,,就是遇到一件大事,自然就会打开。
水浒中,魔君出世之时,天下有大事吗?有,那就是瘟疫。因为瘟疫爆发,所以仁宗皇帝才会让洪太尉请天师,因为请天师,洪太尉才掘开石碑,放出魔君的。
换言之,无论是谁来,都可以成为打开这石碑的人选,因为大事(瘟疫之事)已经发生。只是碰巧来的人也姓洪,所以才会觉得一切很巧合。
,这是作者故意设计的,其隐含的意思还是上自乱做,如果洪太尉不瞎搞,就没这么多事儿了。
《水浒传》人物洪信 洪信,《水浒传》中为宋仁宗嘉佑年间殿前太尉。 《新版水浒传》中的洪信
主要事迹 受宋仁宗诏命枪王江西信州龙虎山,宣请嗣汉天师张真人赴朝,只禳瘟疫。办完公事后在龙虎山上清宫住持真人的陪同下游山,游到上清宫“伏魔之殿”,主持真人称那是大唐洞旋国师镇妖之处,不肯打开。洪信依仗权势强迫住持真人打开“伏魔之殿”,结果放走了殿内镇压的三十六天罡星、七十二地煞星,这一百零八星即应了后来的水浒一百零八好汉。
本段洪信放妖魔
五代十国,天下大乱,纷纷扰扰达五十余年。后周殿前都点检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定都东京汴梁,国号大宋,为太祖武德皇帝。太祖传位御弟太宗,太宗传位与真宗,真宗传位与仁宗。九十余年来,河清海晏,天下太平。谁料乐极悲生,仁宗嘉佑三年春,江南瘟疫流行,不久便传至东西二京。坐镇南衙的开封知府包青天,取出自己的俸银,施舍汤药,却无济于事,病人越来越多。仁宗天子无奈,采取大臣的建议,亲手书写圣旨一道,降御香一炷,钦差内外提点殿前太尉洪信为天使,前往江西龙虎山,宣请张天师星夜来朝,祈禳瘟疫。 《新版水浒传》中的洪信
洪信领了圣旨,带了数十名随从,直奔江西信州贵溪县。不止一日,洪信一行人马来到信州,大小官员迎接了,次日陪同洪太尉来到龙虎山下。龙虎山上清宫的住持率领众弟子,鸣钟击鼓,香花灯烛,把洪信一行迎到山上。来到三清殿,洪信请出圣旨,问 天师在何处?请他来接圣旨。 住持说 太尉大人,这代天师号曰虚靖天师,性情清高,住在山顶的茅庵里,不在本宫。 洪太尉问 那怎么办? 住持说 天子要救万民,只有请太尉斋戒沐浴,自背圣旨,焚烧御香,步行上山叩拜天师,方可得见。 太尉说 我自京城到此,一路吃素,如何心不诚?明日我就依你所言,步行上山。 第二天天不亮,众道士便伺候洪太尉香汤沐浴,换了布衣麻鞋,吃了素斋,用黄布包了圣旨,背在背上,手提银香炉,烧着御香,指明路径,送他上山。洪信口诵天尊宝号,独自登山,翻了两三个山头,走了约有二三里路,已经脚酸腿软,心中有些不快。就在这时,忽听雷鸣般一声大吼,从松树后跳出一只猛虎来。洪信惊叫一声,跌倒在地。那只猛虎望着他,咆哮一阵,往后山跳了下去。 猛虎去了好一阵子,洪信才爬起来,收拾了香炉,再往前走。走不多远,他心中又在暗自嘀咕,抱怨受了惊吓。谁料一阵风吹来,又从山边竹林中蹿出一条花蛇来。洪信扔了香炉,惊叫 这次我完了! 摔倒在一块大石边。那蛇盘在洪信身旁,眼冒金光,吐着血红的舌头,朝他脸上喷了一阵毒气,溜下山去。洪信爬起身来,大骂道士无礼,若是见不到天师,回头再跟道士们算账。 洪信正要前行,忽听一阵悠扬的笛声由远而近,抬头看时,却是一个道童,倒骑一头黄牛,横吹一管铁笛,转过山凹来。道童笑着说 天师已赶往京师,去做三千六百份罗天大醮祈禳瘟疫去了。 洪信听了,想到方才所受的惊吓,便转身下山去了。 《新版水浒传》中的洪信
回到上清宫,洪信埋怨众道士不该骗他上山,几乎葬身虎口蛇腹。住持却说,那虎和蛇都是天师试探他的心诚不诚的,而那位小道童就是天师。既然天师已知圣上宣召,此时早已去了,请太尉宽住几日,游玩一番。随后,住持设素筵宴请太尉,饮酌至晚。 次日早膳后,住持和众道士陪同洪信游山。洪信游览了各处宫殿,来到右廊的一所殿宇前,只见殿门上用胳膊粗的大锁锁着,檐前匾上写着 伏魔之殿 四个金字。洪信问 这是什么殿? 住持说 这是大唐洞玄国师封锁魔王的,每一代天师都要加一道封皮,使子子孙孙不得妄开。 洪信说 我要看看魔王是什么模样。 住持慌忙说 太尉,这殿绝不能开。 太尉动了怒,说 你们不让我看,回到朝廷,我就向皇上说你们违背圣旨,不让我见天师,假称镇锁魔王,妖言惑众,把你们都充军到边远军州受苦! 住持被逼不过,只好叫来几个火工道人,砸开铁锁,打开殿门。洪信走进去,里面黑沉沉不见一物。他命从人点起十多个火把,见殿中一个巨大的石龟驮着一通石碑,碑上刻有四个大字 遇洪而开。 洪信说 你们不让我看,却不知几百年前就已注定教我开看。你们多给我唤几个人来,用锄头铁锹把它挖开! 《新版水浒传》中的洪信
住持慌忙相劝,怎能劝得下?太尉命众人搬开石龟,掘有三四尺深,见有一块青石板。众人撬开石板,洪信探头一看,是个黑洞洞的万丈地穴。突然,地穴内一阵雷鸣似的响亮,一道黑气冲出来,掀塌了半个殿角,直冲到半天云霄,散作百十道金光,往四面八方去了。众人大吃一惊,抱头鼠窜。洪信目瞪口呆,再不敢待下去,慌忙收拾行装,带着从人下山。这些金光,就转生为水泊梁山的一百零八条好汉。
水浒中,梁山108将的出现,并非没有缘由,这一点,作者在第一回就已经说过了。
仁宗时期,天下爆发瘟疫,在范仲淹的建议下,仁宗皇帝派洪太尉到江西龙虎山请天师来禳灾。洪太尉先是被老虎蟒蛇所吓,又觉得被道通祖师所骗,所以气不打一处来。他想找人发泄,正好看到了伏魔大殿,遂不顾真人的阻止,强行让人打开大殿,挖掘石碑,放出了镇压多年的天罡地煞星。
这些天罡地煞星,被称为妖魔,其实就是后来的108将。镇压他们的人,是大唐洞玄国师。
,洞玄国师究竟是谁?他为什么要镇压天罡地煞星呢?书中没有说明,下面就来说说这两个问题。
其一,洞玄国师是谁
按着书中来说,洞玄国师是唐代人,且封号中有“洞玄”二字。所谓国师,也就是道教天师,天师不是一个人,而是历代道教掌教都是叫张天师,第一任是张道陵。翻阅天师谱可以发现,二十代天师张谌的封号中,就有洞玄二字。
张谌,字子坚,通儒,精于草隶,博学当时,且好道,能辟谷。唐会昌辛酉年,唐武宗召见,赐传箓坛字额曰“真仙观”……元至正十三年赠“冲玄洞真孚德真君”。
不过,张谌的封号是“玄洞”,而且是元代才有的这个封号,最关键的是,他并没有做官。所以,说张谌就是水浒里的洞玄国师,是很牵强的。
倒是《夷坚丁志》中提到过一位洞元先生,与水浒里的洞玄国师很像。
这位洞元先生叫沈若济,宋徽宗宣和年间被赐封“洞元先生”。他曾经指着华阳洞东北的一块地方,告诉别人,自己死后埋在这里。大家觉得那里很脏,就劝阻他,沈若济。后来埋葬他时,人们挖地,挖出来一块石板,上面写着“沈公瘗剑于此”。瘗,读音为义,意思是埋葬。
洞元先生事迹与水浒洞玄国师事迹很像,都有未卜先知的能力,最关键的是,“元”字在宋代是避讳“玄”改写(赵匡胤祖上是赵玄朗,也有人说赵玄朗就是赵匡胤),他本来就是“洞玄”。
,小说不必严格符合历史,水浒中的大唐“洞玄国师”,或许是作者参考了沈若济埋剑之事,也许只是随手写就,毕竟道教典籍中常有“洞玄”二字。
其二,洞玄国师为何镇压天罡地煞星
按照九天玄女所言,天罡地煞星本来都是天上的正神,不过,后来因为星主(也就是天魁星)魔心未断,所以被玉帝罚下天界,到人间继续历练,魔心消除后才能重新回到天上。,下界人们的罪业也很重,所以天帝派他们去杀戮。
这108位魔君刚被贬到凡间时,洞玄国师可能不希望黎民受苦,或者说是故意如此,所以才先是镇压他们,而后又写下“遇洪而开”,让后人放出他们,毕竟他也不能违背天意。
,天罡地煞星是带着使命而来,所以终究会出世。洞玄国师作为高人,不可能不知道这些,所以他先是镇压,后来又放出罡煞。还有一点,洞玄国师应该算出了,在徽宗年间让天罡地煞闹一闹更合适,所以先把他们镇压一段时间。
说白了,一切都是天帝安排好的,或者说作者就是要这么设计,不然就没有后来之事了。
就好像《红楼梦》里的神瑛侍者(转世为贾宝玉)与绛珠仙草(转世为林黛玉),《说岳全传》里的大鹏鸟(转世为岳飞)和赤须龙(转世为金兀术)一样,都是先有一段缘由,才有后来之事。这这种神魔灵怪之事,在明清小说中非常常见,不能用今天的眼光来看。
一、哪位前辈天师,镇住的108位魔王
熟悉《水浒传》的人都清楚,在水浒开篇,便是洪太尉奉皇上旨意,上龙虎山请张天师,结果他最终因私闯伏魔殿,放走了被镇压在此地的108位魔王。到了宋徽宗时期,这108位魔王齐聚梁山,从此便有了水浒108将。
那么现在的问题是,是哪位前辈天师,把这108位魔王,镇压在龙虎山的伏魔殿中的?其实,在水浒中便有答案,当洪太尉发现了伏魔殿后,便问主持是怎么回事?
主持说“此是老祖大唐洞玄国师封锁魔王在此。经传一代天师,亲手便添一道封皮,使其子子孙孙,不得妄开。走了魔君,非常厉害。今经八九代祖师,誓不敢开。”
显然,是大唐洞玄国师,镇住的这108位魔王!那么,到底有没有这位洞玄国师,是何来历?别说,还真疑似有一位,但不叫“洞玄”,而是被元顺帝,敕赠为“冲玄洞真孚德真君”的这位 !
二、第一种说法
莫非这位“冲玄洞真孚德真君”,就是水浒中所言的“洞玄国师”?答案是,有此一说。皆知《水浒传》是元末明初的施耐庵所著,估计施耐庵随手就抓过来,也不知是写错了,还是被后人抄录错了,把“玄洞”写成了“洞玄”。
不过,最有力的证据便是,“冲玄洞真孚德真君”不是元朝人,而是唐朝人,据《汉天师世家》记载,他生于唐会昌年间,即唐代宗时期,叫张谌,字子坚!
唐武宗曾召见过,赐建真仙观,还要请他当官。但张谌坚决不同意。在唐懿宗时期,一次他喝得大醉,然后就驾鹤归西了,所谓“大醉而化”,活了一百多岁。是历代天师传人中的第20代天师!所以从年代上考证,很可能是他!
不过且慢,据《水浒传》中的主持所言,除了年代外,还给出过辈分,“经八九代祖师,誓不敢开”。若再从这个信息来判断,就对不上号了。因为宋仁宗时期,有过两位天师,分别是第25代和第26代天师。故而向上推八九代,就应是第18代天师了。
三、第二种说法
那么第十八代天师是谁?据《汉天师世家》记载此人名叫张士元,字仲良。这可是位牛人,经常是一身玄(黒)袍。当时在龙虎山上有很多猛虎,没人敢轻易上山。但每当风雨大作之时,便会发现,张士元一身玄袍,戴着玄冠,骑着一只黑虎“往来诸峰间”,即,在山峰上自由穿越。
在山南面,是他的炼丹房,而在山北面更是神奇,还有一口黒龙井等。最终他活了92岁!参看第18代天师的记载,这位张士元天师更是彪悍。所以,从辈分上来考证,笔者把他列为,第二个选择。
由此我们得知了,镇住108位魔王的“洞玄国师”,有两个人选,一个是从年代(唐朝)上考证,是第20代天师张谌,另一个是从辈分上(经八九代祖师)考证,是第18代天师,张士元,(他应该是南北朝时期的人)。
至于到底是哪位?连《水浒传》自己都说不清,为此打了架,咱也只能跟着纠结至此了!
四、水浒中的当代天师,又是谁?
水浒中,除了镇住108位魔王的这位前辈天师外,还有一位当代天师,原文说他是“一个道童,倒骑着一头黄牛,横吹着一管铁笛”,是个小孩模样。那么他是谁?
第一个要知道的是,洪太尉前龙虎山的时间,是宋仁宗“嘉祐三年”(公元1058年)。
第二个要知道的是,在宋仁宗时期,宋仁宗曾赐封过两位天师。
宋仁宗天圣八年(公元1030年),赐第25代天师张干曜,为“澄素先生”,居龙虎山。
宋仁宗至和二年(公元1055年),赐第26代天师张嗣宗,为“虚白先生”,他是张干曜的长子,居龙虎山。显然第25代天师张干曜,死于1055年。
而宋仁宗嘉祐三年,是公元1058年,所以可以肯定,出现在水浒中的那位“当代天师”,便是第26代天师张嗣宗!
据载他一出生就左手有印文,即,被老天爷指定为下代天师。七八十岁时,还是“貌若童颜”,很符合《水浒传》的外貌特征。唯一有问题的是,在“至和二年己未,宋仁宗召赴关,祈梼有应”。
即,张嗣宗在公元1055年,奉宋仁宗召唤,去过京城,干过祈禳瘟疫等事情,却不是《水浒传》中所言的公元1058年。但这种误差,其实完全可以忽略的,故而,水浒中的那位上京城祈禳瘟疫的天师,便是这位张嗣宗天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