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是灾殃没有比抱怨上天的功劳更大的,罪过没有比掩盖他人的善行更大的,恶行没有比侵袭弱者的能力更深的,侮辱没有比忘记自己的耻辱更重的,这四种情况都具备,则所有的灾祸都会发生。
这是王阳明的句子,王阳明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王守仁(心学集大成者)与孔子(儒学创始人)、孟子(儒学集大成者)、朱熹(理学集大成者)并称为孔、孟、朱、王。
扩展资料
明代心学大家王阳明(1472年—1529年)出生于诗书世家,祖父王伦以教书为生,父亲王华是成化辛丑科状元。身为状元之子,王阳明自小就接受了良好的儒学教育。与时人不同的是,他读书学习却不以科举考试为目的。
通观王阳明的著作,君子之学,又叫圣学、圣人之学、圣贤之学或正学,就是学为圣人或君子的学问。王阳明认为,常人只要明白自己本有良知,通过读书学习致得自己的良知,并按良知行事,就是圣人或君子。在王阳明看来,掌握了圣人之学的秘诀,只要立志去求,便能达成目的。
王阳明本人是直到第三次参加会试,才以会试第二名、殿试第十名登第。尽管如此,王阳明从不以科举考试来要求他的晚辈,而是要他们立志学圣贤。
立志向上便是读书学圣贤。又怕他的子侄们学圣贤立志不坚,他在家信《赣州书示四侄正思等》中要求他们把其写给弟弟王守文的《示弟立志说》抄录下来。王阳明年少便立下“读书学圣贤”的志向,并把它当作一生的追求,既成就了他心学大家的地位,也为后世树立了读书学习的榜样。
意思是学习贵在掌握它的核心思想,在心里寻求、揣摩并否定它,即使这些知识出自孔子之口,也不敢把它当成对的。何况他的学识更比不上孔子。
出自明代王阳明的《答罗整庵少宰书》“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子者乎。”
扩展资料
王守仁提出学的关键是合乎本心,与本心不一致,即便是孔子的言论,也不能认同;与本心一致,即便是庸常人所说,也不能否定。
王守仁之意,并不以孔子的言论作为标准,这样有利于否定孔子的权威。王守仁意在强调,普通人言论也有可取之处,判断是非的标准应该以自己内心的判断为准绳。
王守仁的学说思想王学(阳明学)是明代影响最大的哲学思想,其学术思想传至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立德、立言于一身,成就冠绝有明一代,其文章博大昌达,行墨间有俊爽之气。
你好,这段话是针对王阳明“心学”而说的;
王阳明心学的观点是 “心之所发便是意”, “意之所在便是物”(心产生意,意产生万事万物),
川之流,鸢之飞,鱼之跃,这个分别是指孔子在川上感叹“逝者如斯”;鸢飞鱼跃是指万物都各得其所的状态;
【大意是】若是把我们的意念凌驾于“川之流,鸢飞鱼跃”上,这样的话,我们怎么来用正道改正天下的谬道,而使它们归于正道呢?
(哲学就是这样绕口,这段话大致是说,物体本是客观存在的,不依赖于我们的意念。若是将意念凌驾于实物之上,那么事物就只是我们意念的附庸品,人人的意念不同那么他理解的“川之流,鸢飞鱼跃”就不一样,这就和圣人的道相违背了,所以用王阳明这种以“心”为主体来研究世界的方法是不可靠的)
《寿汤云谷序》出自《王阳明全集/民国万有文库》,作者明代王阳明。
1、原文
弘治壬戌(1502)春,某西寻句曲,与丹阳汤云谷偕。当是时,云谷方为行人,留意神仙之学,为予谈呼吸屈伸之术,凝神化气之道,盖无所不至。及与之登三茅之巅,下探叶阳,休玉宸,感陶隐君之遗迹,慨叹秽浊,飘然有脱屣人间之志。
予时皆未之许也,云谷意不然之,曰“子岂有见于吾乎?”
予曰“然。子之眉间惨然,犹有怛世之色。是道也,迟之十年,庶几矣。”
云谷曰“子见吾之貌,而吾信吾之心。”
既别,云谷寻入为给事中,又迁为右给事。殚心职务,驱逐瘁劳,竟以直道抵权奸斥外。而予亦以言事得罪,奔走谪乡,不相见者十余年。
至是正德癸酉(1513)某月,予自吏部徙官南太仆。再过丹阳,而云谷已家居三年矣。访之,迎谓予曰“尚忆‘眉间’之说乎?吾信吾之心,而不若子之见吾貌,何也?今果十年而始出于泥涂,是则信矣。然谓古之庶几也,则貌益衰,年益逝,去道益远;独是若未之尽然耳。”
予曰“乃今则几矣。今吾又闻子之言,见子之貌矣,又见子之庐矣;又见子之乡人矣。”
云谷曰“异哉!言貌既远矣,庐与乡人亦可以见我乎?”
曰“古之有道之士,外槁而中泽,处隘而心广;累释而无所挠其精,机忘而无所忤于俗。”
“是故其色愉愉,其居于于;其所遭若清风之披物,而莫知其所从往也。今子之步徐发改,而貌若益惫,其精藏矣;言下意恳,而气若益衰,其神守矣;室庐无所增益于旧,而志意扩然,其累释矣;乡之人相忘于贤愚贵贱,且以为慈母,且以为婴儿,其机忘矣。”
“夫精藏则太和流,神守则天光发,累释则怡愉而静,机忘则心纯而一四者道之证也。夫道无在而神无方,安常处顺,其至矣。而又何人间之脱屣乎?”
云谷曰“有是哉!吾信吾之心,乃不若子之见吾庐与吾乡人也。”
于是云谷年七十矣。是月,值其悬弧,乡人方谋所以祝寿者,闻予至,皆来请言。
予曰“嘻,子之乡先生既几于道,而尚以寿为贺乎?夫寿不足以为子之乡先生贺。子之乡而有有道之士若子之乡先生者,使尔乡人之子弟皆有所矜式视效,出而事君,则师其道以用世;入而家居,则师其道以善身,若射之有的,各中乃所向。则是先生之寿,乃于尔乡之人复有足贺也已。”
明年(1514)三月,予再官鸿胪,而乡之人复以书来请,遂追书之。
2、译文
在弘治壬戌年,我(”我”指阳明先生自己)与丹阳的汤云谷先生一起游览句曲山(即茅山,著名修道之地)。当时云谷刚升任行人(主管礼仪和接待宾客的官职)之职,他喜好神仙之学,和我谈论呼吸屈伸之术。
我和他登上茅山之巅,恍如进入了仙境,他看着陶隐君(道教思想家)修道的遗迹,非常羡慕他过的隐居生活,慨叹世间的污浊与不公,透露有辞官归隐的念头。
我说“看你眉间的神色,多为世事担忧,如想隐归山林,恐怕要十年之后。”汤云谷先生不以为然,他说“你只是看到我的外貌,但我更相信我自己的内心。”
一别十年,汤云谷后做了给事中,后又改任右给事,他殚精竭虑,勤勤恳恳工作,却因为直言反对权奸而被排斥到外地任职。我也因为得罪权奸而被贬到贵州龙场当驿丞,我们已有十多年没见面。这次我在正德癸酉年(1513年)从吏部改任南太仆,再经过丹阳,这时汤云谷已经辞官在家三年了。
他见到我就说“你还记得当年的“眉语”之说吗?我当时了解自己的内心却没有你看我的外貌那么准。我后来挣扎了十年才从官场泥坑里走出来,所以很信您的眼光。可惜现在年纪大了,离道却越来越远了。”
我说“我看你现在离道不远了,因为我听了你的谈吐,看了你的容貌,又见了你的居所,还有你的乡亲们。”汤云谷对此很诧异,他说“这太玄妙了吧?你看了我的言语和外貌就有结论了,这已经很神奇,我的居所和乡亲就更不相干了。”
我说“古代有道之士,外表枯槁但内心润泽,住所狭隘但内心宽广,没有私欲所累任何事情都不会影响他的精神,忘掉机心而不会被世俗羁绊。所以其外表愉悦,相处轻松,如春风扑面。”
“我今天看到你虽然步履缓慢,外表有点疲惫,但这是“精藏”也;你言语诚恳,气色好像衰退,但却是“神守”也;你的房子虽然还是旧的,也没增大,但你心胸宽广,未被物质所累,是“累释”也;你和乡亲交往不管贤愚贵贱,没有分别之心,像母亲一样慈爱,像婴儿一样单纯,这是“忘机”也。”
“所以,精藏、神守、累释、机忘,拥有四者就是得道的象征。拥有这个,做官和归隐又有什么区别呢?”
汤云谷说“太妙了!我相信我的内心,还不如你看我的居所和我的乡亲那么准确呢!”
扩展资料
《寿汤云谷序》出自《王阳明全集/民国万有文库》,作者明代王阳明。
1、作者简介
王阳明,原名王守仁(1472-1529),字伯安,浙江余姚人,因被贬贵州时曾于阳明洞(今贵阳市修文县)学习,世称阳明先生、王阳明。是我国明代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和军事家。
是心学之集大成者,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和孔子、孟子、朱熹并称孔、孟、朱、王。其学说影响,不仅及于中国,而且波及日、韩等东亚国家,成为东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王阳明全集/民国万有文库》内容简介
作为思想巨匠,王阳明的“心学”理论彻底改变了明朝中叶以后中国思想发展的整体格局,深受历代读书人崇拜,并影响了诸如张居正、曾国藩、章太炎、孙中山等许多后世名人。
其学说更成为日本明治维新的思想先导,当时的维新领袖西乡隆盛将王阳明视为精神偶像。日本当代一手创办两家世界五百强企业的稻盛和夫,对王阳明的思想也是推崇备至。
本版《王阳明全集(共5册)》分为传习录、文集、书信、诗赋、杂著、奏疏、传记、年谱、世德纪、附录等十部分,收录有王阳明门人弟子、同僚、友人及历代文人学者所撰写的有关王阳明本人及著作的文章。
译文人,是天地的心。天地间的万物,本就和我是一体的。生存的民众的困难痛苦、所受的磨难,难道不是与我自身切身相关的疾病痛苦吗?不知道自身的疾病痛苦,就是没有是非之心的人。是非之心,不用考虑就知道,不用学习就能(体悟),(这)是所说的良知。
原文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万物,本吾一体者也。生民之困苦荼毒,孰非疾痛之切于吾身者乎?不知吾身之疾病,无是非之心者也。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
出自——明代王阳明《王阳明全集》。
扩展资料
王守仁的学说思想王学(阳明学),是明代影响最大的哲学思想。其学术思想传至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立德、立言于一身,成就冠绝有明一代。弟子极众,世称姚江学派。
阳明学,又称王学、心学,作为儒学的一门学派,最早可推溯自孟子,是由王守仁发展的儒家学说。
根据王守仁一生中的经历,其受到道家的影响明显多于佛家,但其终究不离儒学本质,王守仁继承陆九渊强调“心即是理”之思想,反对程颐、朱熹通过事事物物追求“至理”的“格物致知”方法,因为事理无穷无尽,格之则未免烦累,故提倡“致良知”。
从自己内心中去寻找“理”,“理”全在人“心”,“理”化生宇宙天地万物,人秉其秀气,故人心自秉其精要。在知与行的关系上,强调要知,更要行,知中有行,行中有知,所谓“知行合一”,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则不能算真知。
王阳明的心学经典语录汇总如下
1、何为第一等事?当读书做圣人耳。
2、汝以不得第为耻,吾以不得第动心为耻。
3、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
4、昔镜未开明,可以藏垢。今镜明矣,一尘之落,亦难住脚,此入圣之机也。
5、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6、凡学之不勤,必其志之尚未笃也。
7、不以聪慧警捷为高,而以勤确谦抑为上。
8、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过。
9、若先暴白其过恶,痛毁极底,使无所容,彼将发其愧耻愤恨之心,虽欲降以相从,而势有所不能,是激之而使为恶矣。
10、一齐众楚,最易摇夺。
11、凡后生美质,须令晦养厚积。天道不翕聚,则不能发散,况人乎?花之千叶者无实,为其华美太发露耳。
12、譬之金之在冶,经烈焰,受钳锤,当此之时,为金者甚苦;然自他人视之,方喜金之益精炼,而惟恐火力锤煅之不至。既其出冶,金亦自喜其挫折煅炼之有成矣。
13、后之君子,亦当素其位而学,不愿乎其外。素富贵,学处乎富贵;素贫贱患难,学处乎贫贱患难。则亦可以无入而不自得。
14、若己为君子,而使人为小人,亦非仁人忠恕恻怛之心。
15、志于道德者,功名不足累其心;志于功名者,富贵不足以累其心。
16、一有谋计之心,则虽正谊明道,亦功利耳。
17、夫精藏则太和流,神守则天光发,累释则怡愉而静,机忘则心纯而一。四者,道之证也。
18、苟无尊崇笃信之心,则必有轻忽慢易之意。
19、夫志,气之帅也,人之命也,木之根也,水之源也。源不浚则流息,根不植则木枯,命不续则人死,志不立则气昏。
20、地灵则人杰,人之无良,亦足以为山川之羞!
21、一念改过,当时即得本心。
22、夫美质难得而易坏,至道难闻而易失,盛年难遇而易过,习俗难革而易流。
23、人虽至愚,责人则明;虽有聪明,责己则昏。
24、人之善恶,由于一念之间。
25、致知二字,乃是孔门正法眼藏,异此而学,即谓之异端;离此而说,即谓之邪说;迷此而行,即谓之冥行。
26、动亦定,静亦定。
27、古之君子,洞物情之向背而握其机,察阴阳之消长以乘其运,是以动必有成而吉无不利。
28、功盖天下而莫之嫉,善利万物而莫与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