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生活知识 >

唐朝李晟和李渊(唐朝李世民有几位得力助手)

  • 生活知识
  • 2023-05-21
  • www.shiguanyingerw.cn
  • 生活知识

唐朝李世民有几位得力助手

比较出名的有二十四人,称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
一、长孙无忌。李世民长孙皇后之兄,自幼与李世民友善,李渊太原起兵后投靠李世民。参与李世民历次战役,尤其在玄武门之变中起主谋作用。终身为李世民信任,李世民评价为“我有天下,多是此人之力”。
二、李孝恭。其父为李渊堂弟,李渊起兵后,他负责经略巴蜀。得李靖之助,灭萧铣、辅公佑,长江以南均受其统领,战功几可与李世民分庭抗礼。
三、杜如晦。李世民主要幕僚。李渊攻克长安时投靠李世民,得房玄龄推荐而受李世民重用,为十八学士之首。参与李世民历次战役。玄武门之变主谋。贞观年间与房玄龄共掌朝政。
四、魏征。原为李密谋士,后随李密降唐,为唐朝招降徐世绩。窦建德进攻河北时被俘,窦灭亡后重回唐朝,隶太子建成麾下。玄武门之变后,归顺李世民。因感知遇之恩,凡事知无不言,以进谏著称。终生深受李世民信任,李世民评价说贞观之前辅佐之功以房玄龄第一,贞观之后以魏征第一。
五、房玄龄。李世民主要幕僚,善于谋略。李渊起兵后派李世民进攻渭北,受温彦博推荐投入李世民幕府,被委以心腹,参与李世民历次战役。玄武门之变主谋。李世民登基后论功行赏,被比为汉之萧何。贞观年间负责行政,为相近二十年,深得李世民信任。李世民出征高丽时被委以留守重任。
六、申公高士廉。李世民长孙后、长孙无忌的亲舅舅,二人之父早死,实际由高士廉抚养。高对李世民极为器重,以至主动将长孙后许配给李世民。因得罪杨广,被发配岭南,随后中原大乱,被隔绝在外,直到李靖灭萧铣南巡时才得以回归。其人善行政、文学,为李世民心腹,参与玄武门之变的策划。
七、尉迟敬德。原为刘武周部将,刘武周灭亡后投降李世民。起初不被众将信任,几乎被处死,但李世民坚持起用他。唐郑决战时有单骑救主之功,得以稳固地位,此后以勇将身份参与李世民历次战役。玄武门之变的主要角色,亲手杀死齐王元吉,又率兵威逼李渊下旨立李世民为太子,拥立之功第一。突厥倾国进犯时以骑兵迎击取胜,为李世民求和打下基础。
八、李靖。曾试图揭发李渊谋反,几乎被李渊处死,幸而为李世民所救。后来戴罪立功,协助李孝恭经营巴蜀、灭萧铣、辅公佑,被李渊评价为“萧、辅之膏肓”。拒绝李世民的拉拢,未参加玄武门之变。贞观年间负责抵御突厥,成功地消灭突厥政权,战功无人可及。后来又挂帅出征,消灭吐谷浑势力。
九、萧禹。隋炀帝萧后之弟,以外戚为隋炀帝重臣。因反对出征高丽,被贬为河池郡守,到任后受薛举进攻,奋力抵御。李渊起兵后,归附唐朝,善行政,终生为李渊重用。李世民即位后,因与房玄龄、杜如晦不和,多次得罪李世民,仕途沉浮,但从不“改过自新”。后来李世民评价其为“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十、段志玄。李渊在太原时的旧部,首义功臣。参加李唐历次重要战役,以勇武著名。李世民兄弟相争时,拒绝建成、元吉的拉拢,忠于李世民,并参加了玄武门之变。其人治军严谨,李世民评价为“周亚夫无以加焉”。
十一、刘弘基。隋炀帝征高丽时,因避兵役逃往太原依附李渊。太原起兵时,与长孙顺德一同负责招募勇士,有大功。进攻长安途中于霍邑之战阵斩隋主将宋老生,攻克长安后被评为战功第一。进攻薛举时在浅水原大败,力尽被擒,李世民灭薛氏后获救。又在刘武周进攻太原时战败被俘,侥幸自己逃回,随后配合李世民在介休歼灭宋金刚。因唐朝与突厥关系恶化,常年驻守北边抵御突厥。贞观年间曾随李世民征高丽。
十二、屈突通。原为隋朝大将,历仕杨坚、杨广,战功赫赫。杨广南巡江都,委以镇守都城长安的重任。李渊起兵后进攻长安,屈突通率部下死战,力尽后自杀未遂,最终投降李渊,被封为兵部尚书。后参与唐朝历次重大军事行动,尤其灭王世充被评为战功第一。后被委派镇守洛阳。
十三、殷开山。李渊旧部,太原起兵时投奔李渊,参与进攻长安。进攻薛举时,在浅水原大败,与刘文静一同被追究责任,贬为庶民。后随李世民灭薛氏有功,得以重被任用。参加李世民历次战役,在进攻刘黑闼时,得病身亡,是凌烟阁功臣中最先去世的一个。
十四、柴绍。李渊之婿,娶平阳公主。李渊起兵时身在长安,侥幸逃脱追捕前往太原。参与攻克长安、灭薛举、刘武周、王世充、窦建德等重要战役。贞观年间作为主将消灭一位反王梁师都。
十五、长孙顺德。李世民长孙后之叔。隋炀帝出兵高丽时,为避兵役逃往太原依附李渊,与李氏父子友善。太原起兵时,与刘弘基一同负责招募勇士,有大功。进攻长安时任先锋,擒隋主将屈突通。此后功劳不显。玄武门之变充当打手角色。
十六、张亮。原为李密部下,隶属李世绩,随李一同降唐。得房玄龄、李世绩推荐入李世民幕府。李世民兄弟相争时,派其到洛阳招募私党,被元吉告发而下狱,张拒不招供掩护了李世民,因而有功。贞观年间,因善于行政而颇得信任,又揭发侯君集谋反、随征高丽而立功。
十七、侯君集。李世民心腹,常年担任其幕僚。玄武门之变的主要策划人。贞观年间,担任李靖副将击败吐谷浑,又任主将击灭高昌。
十八、张公谨。原为王世充部下,后投降唐朝,受李靖推荐进入李世民幕府。因参与玄武门之变的谋划而得到赏识,又在事变时充当主要打手,功劳很大。李世民登基后,以其为李靖副将抵御突厥,协助李靖灭亡突厥。
十九、程知节。本名程咬金,原为瓦岗军勇将,李密失败后降王世充,因不满王的为人,与秦叔宝一同降唐,分配到李世民帐下。参加李世民历次战役。玄武门之变的主要打手。
二十、虞世南。隋朝奸臣虞世基之弟,自幼以文学著称。宇文化及江都兵变后被裹胁北返,宇文被灭后归窦建德,窦死后入李世民幕府。此后尽心辅佐李世民,被评价为德行、忠直、博学、文辞、书翰五绝。
二十一、刘政会。李渊任太原留守时的老部下,随李渊起兵,首义功臣。此后负责留守太原,刘武周进攻时被俘。忠心不屈,还找机会打探刘武周军情秘报李渊。刘武周灭亡后获救。曾担任刑部尚书。
二十二、唐俭。唐家与李家均为北齐大臣,有世交之谊,唐俭亦与李渊为友。参与李渊太原起兵的策划,为首义功臣。最大功劳是揭发独孤怀恩谋反,被特赐免死罪一次。贞观初年负责与突厥外交事宜,被李靖“谋害”,竟奇迹般逃生。后来任民部尚书,因怠于政事贬官。
二十三、李绩。本名徐世绩。原为瓦岗军大将,少年从翟让起兵,翟死后跟随李密。李密降唐后成为独立势力,但仍坚持以李密部下的身份降唐以示不忘故主,被李渊称为“纯臣”。遭窦建德进攻后,因父亲被窦擒为人质不得已投降。密谋暗杀窦重归唐朝,但未能成功,侥幸逃走。随李世民灭王世充、窦建德、刘黑闼,又担任主将灭徐圆朗,随李孝恭灭辅公佑。拒绝李世民的拉拢,未参加玄武门之变。贞观年间与李靖一起灭亡突厥,此后十六年负责唐朝北边防御,多次击败薛延陀势力,又随李世民进攻高丽。李世民死后辅佐唐高宗,被委以军事,担任主将出征高丽,终于将高丽灭亡。
二十四、秦叔宝。本为张须陀部下勇将,张死后归裴仁基部下,又随裴投降李密,为瓦岗军大将。在李密与宇文化及童山之战中立下大功。李密失败后投降王世充,因不满王的为人,与程知节一同降唐,分配到李世民帐下。参加李世民历次战役,每战必冲锋在先。玄武门之变的主要打手

说几个历代姓李的名将

  战国秦国将领之一李信
  唐朝李靖
  明朝李文忠
  李存孝(?~894年),代州飞狐(今河北涞源)人。本名安敬思。《旧五代史列传五。李存孝传》中记载骁勇冠绝,常将骑为先锋,未尝挫败;从李克用救陈、许,逐黄寇,及遇难上源,每战无不克捷。
  李光弼
  汉代飞将军李广
  抗金名将李纲
  抗元名将李庭芝
  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
  -----------------------------------
  | 附上中国历史上的李姓名将 |
  -----------------------------------
  李是中国的大姓,甚至是朝鲜和越南(有人质疑,但越南历史中确实有姓李的重臣)的大姓。由于李姓开创的唐朝文治武功,许多名将被赐姓李,历史上李姓名将数量为最多者之一。
  李是上古高阳——皋陶之后人,后渐分为陇右、河北两支。鉴于早期历史记载的不确定性,《新唐书》所载极为详细的宗族谱表,反而不能令人信服。
  战国时,陇右成纪的李姓甚为强大,累世名将,英雄豪杰辈出,之后延续了数百年。首推者为秦末兼并战争的秦国将领之一李信。李信打过不少漂亮仗,但比不了更加优秀的白起、王翦,一直是帮衬的角色。李斯的儿子李由是秦朝的名将,后被农民起义军消灭。在秦国的对立面上,赵国出现了名将李牧。李牧一直驻守赵国北方雁门代郡的新边疆,不断和游牧民族交战,部队战斗力极其强悍。在长平之战赵国腹地的壮丁全部就歼之时,李牧率领北方的将士抗拒秦军数年之久,后被反间计杀害。其部下复保赵公子嘉回老根据地建代国自保多年。
  到了汉朝,陇右成纪的李姓又出名将,飞将军李广。李广的事迹就不用多介绍了。李广之子李当户、李椒、李敢都有名将之才,但没有机会展示。李当户遗腹子李陵,是罕见的军事天才。率军五千在居延军屯,后奉命出击匈奴,五千人与敌全国十几万大军激战,杀伤无数敌人,后力尽投降。李陵之错,就在于投降。不仅仅累了全家,还害了仗义执言的好友司马迁,司马迁被宫刑,写出了不朽篇章《史记》。而李陵的另一好友苏武出使匈奴被陷,李陵看望他留下的《报苏武书》(或称后世伪托)真可谓字字泣血,真正配得上“绝唱”二字。另一降匈奴的李绪后来被李陵找机会攻灭。李陵有生之年,没有进攻过汉朝。西汉的李姓将领还有李息、李沮、李蔡(李广堂弟)、李广利。李广利是外戚,李陵的失陷就是和他进攻不力有关。后来李广利打了不少得不偿失的消耗仗,宫庭有变自身不保,也投降了匈奴。其实,李陵和李广利的失败,都和汉武帝的错误指挥有关。
  新莽篡汉,绿林纷起,和刘秀兄弟起兵的的李轶、李通,后分道扬镳。刘秀打下天下,队伍中云台二十八将中有山东将领李忠。
  三国时,又出现了一些李姓名将。曹操部下李典李曼成,李通(是另一个李通),董卓部下李JIAO和侄子,西梁李堪,蜀汉的李恢、李严、李丰。
  西晋的农民战争,领头人是几十万入蜀的流民代表巴氐人李特。李特、李雄父子带领起义几十年,彻底打乱了西进的统治秩序,给北方“五胡”入侵中原制造了可乘之机。
  北朝乱世,原先中原“王、崔、卢、李、郑”的大姓纷纷被驱赶和吸纳,拓跋鲜卑建立北魏后一支改姓李,各地汉胡混杂,民族融合,各种起源的李纷纷出现。这其中,随贺拔岳平定关中的队伍中,出现了李姓的名将。他们后来成为西魏的八柱国之二,李弼和李虎,都是智勇善战的名将。李弼的后代李密在隋炀帝征高丽时跟随杨玄感起兵造反,后加入瓦岗山起义军,瓦岗军失败后投降唐朝,被杀。而李虎的孙子则是大名鼎鼎的李渊。
  李渊开创了唐朝,主要依靠的是两个能文能武的儿子,李建成和李世民。李世民大家都熟悉,事实上,李建成的能力不在李世民之下,只是因为宣武门之变遇害,而被太宗掌握的文史诋毁。李建成和李世民分别率领唐军的左右两翼,协同作战,获得了无数胜利。比较之下,李世民的文治武功更胜一筹。如果李建成不出色的话,汉-蕃混血的李唐王朝早就改立秦王李世民为太子了。至于评书中的李元霸,在历史上则早早去世李唐一朝,由于往往给优秀的将领和少数民族归降者赐姓“李”,李姓的名将空前绝后。
  其中首推李绩,原名徐世绩,也就是评书中的徐茂公。历史上的徐茂公自从归唐之后,东挡西杀,立下战功无数,和李靖联手灭了突厥和吐谷浑。消灭薛延陀部,远征战胜高丽,实为战功第一人。也是凌烟阁上的二十四名臣之一。英国公。由于李绩出身农民起义军,在唐王朝功臣排序中不算靠前,本人个人推举他为李姓开唐第一名将。
  李孝恭是李渊的宗族,率部远征四川湖北一带,并进军江淮,平定了整个南中国,后功成身退。凌烟阁上的二十四名臣之一。赵郡王。
  李靖是李孝恭的主要助手,一同平定了南中国,后又和李绩联手灭了突厥和吐谷浑。在评书里,成了有“京兆三原李靖”奇异功能的老神仙,还有李靖红拂女风尘三侠的传奇。凌烟阁上的二十四名臣之一。卫国公。
  唐朝有大批功臣和少数民族将领赐姓李(包括先人被赐李姓),如李子和、李忠臣、李抱玉、李国臣、李宝臣、李光进、李光弼、李晟等。其中,李光弼和郭子仪一同奋战多年,获得了平定安史之乱的胜利。而李晟是晚唐名将,战胜了朱氏兄弟的藩镇之乱。其子李愬奇袭叛将吴元济据守的蔡州,留下“李愬雪夜入蔡州” 的名篇。
  之后又不断出现姓李的赐姓名将,其中沙陀族的李国昌之子李克用为代表。在李克用的山西部队(后唐)和朱全忠(温)的河南部队(后梁)的军阀战争中,山西部队的领袖大部分都姓李,李嗣源、李存勖,最具传奇色彩的是李存孝。李存孝这一非凡的超人英雄有着种种令人匪夷所思的功绩,几乎等同于西方的英雄大卫。在历史上,却疑为阴谋家和背叛者。
  五代时,篡夺杨行密开创的吴国的南唐国主李 也是江淮间的名将。但传到儿子李煜时,只会做诗不会作战,亡国之余,空落得“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到了宋朝,李姓已经散布在全国各地,比如李光弼一族被封到金陵(南京)一带,子孙后代散布到了整个南中国。
  赵匡胤起兵前后,北方的将领里有李处耘、李重进等。四川农民起义的领袖是王小波、李顺,王小波牺牲后领导人就是李顺,在川中坚持了多年。
  元末农民起义中红巾军中有将领李扒头,朱元璋部下的名将有李文忠。李文忠是朱元璋的外甥,曾参加对湖广陈友谅、江苏张士诚、福建陈友定的战争,以及之后对元朝的北伐战争,战功卓著。战争的对面,元朝的阵营里有李思齐,为凶悍的关中四将之首。后李思齐战败降明,被派去和元朝的名将扩廓帖木儿(王保保)谈判,归来时被扩廓派来的使者逼迫砍下了自己的一条胳膊,之后抑郁而死。而李文忠的儿子李景隆在之后的靖难之役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他在很长时间内担任建文帝南军的统帅,率领绝对优势兵力一败再败;在南京保卫战中,开城门投降了朱棣。
  十三世纪,朝鲜国大将李成桂发动兵变,开辟了李朝。历史上朝鲜李姓皇族对中国都极其尊重友好,数百年来一直和中国站在一边。或说,李成桂本就是进入朝鲜的中国李氏传人。
  在万历朝的抗日援朝战争中,中国的统帅是辽东名将李如松,而朝鲜统帅是民族英雄李舜臣。李舜臣率领朝鲜水师一次次击败入侵的日军,在鸣梁海峡的决战中,李舜臣和中国老将邓子龙在战争即将胜利的时刻一起牺牲了,真是鲜血凝结的友谊。故事可以参看韩国新电影《天军》,汉城的忠武路就是为了纪念李舜臣命名的,现在是韩国电影的大本营,我所熟悉的韩国MKB公司的主要领导都是姓李的……
  在之后对女真的战争中,辽东李姓依旧是主力军。李如松的族人李成梁、李如柏等抗击入侵数十年,最终没有斗过努尔哈赤。战败后辽东失陷,大批回不了国的李姓将士进入朝鲜,使得朝鲜姓李的越来越多,现在是(南北)朝鲜第二大姓。
  明末农民战争中,起兵陕北的李自成军中有大批李姓将领,李自成、李过、李岩、李来亨(李自成之子),老乡张献忠手下也有义子李定国。
  李自成号“闯将”,追随“闯王”高迎祥起兵,起义骨干号称“老八队”,是八支精兵。李自成娶高闯王之女高桂英为妻,自陕西杀入山西,之后进入河南,又攻略安徽,焚烧了朱明的凤阳皇陵。之后转战江淮河汉之间,由鄂豫西转入川陕,阵斩明朝名将曹文诏,后在黑水被伏击,高迎祥被俘牺牲,李自成挑起了“老八队” 的大旗。在陕西历经苦战,李自成率军勇闯河南,在陕豫交界的潼关南原被明朝洪承畴、孙传庭、曹变蛟(曹文诏之侄)、贺人龙、左光先等名将邀击,大部农民军阵亡降俘,李自成率十几个人逃入商洛山中。之后有李自成韬光养晦,谷城和张献忠的双雄会制定了攻略天下的大计,后起兵进入河南,广泛吸收河南饥民,陷洛阳,杀福王,三战开封,攻入襄阳建立国家体制,后击败孙传庭的明朝陕军,进击攻战西安,建大顺国。之后五十万农民军旌旗蔽日,沿山西谷地进攻北京,崇祯死节。后在山海关石河(一片石)大战吴三桂的辽东军,被突然出现的满洲骑兵破袭击败。之后节节败退,在满清三路进军攻击下失去了陕西,被迫退入河南、湖广,相传在湖北九宫山被地主武装(一说善良的农民老大爷)杀死。或说乃障眼法迷惑清廷,真正的李自成借机会出家为僧。但观李过、李来亨等亲组一直战斗抵抗满清的战线上,久经考验的李自成当不会轻易脱离队伍。九宫山之死一说还是比较有说服力。
  明军中有李卑,早早阵亡,李本深、李成栋,后来投降了清军,李成栋成了进攻南方的急先锋,许多血案都不是满清军所为,而是他的部队干的,包括嘉定。到了晚年,李成栋又在被自己征服的广东起兵反对满清,战败溺水而死。明朝投降满清的将领最早是李永芳,官最大的之一是李率泰。由于明朝官员纷纷投降,后来反而是李定国、李来亨等农民起义军作战维持着南明的几个小朝廷存活。
  清朝太平天国起义中,太平军中有壮族名将李开芳,与林凤祥合兵北伐,失败被杀。后期的主要领导者忠王李秀成,以及侍王李世贤等。李秀成和陈玉成为太平天国后期的擎天柱,攻战了富庶的大半个苏浙,在天京保卫战中失利,其被俘后的自白后人多说为清人(特别是曾九曾国荃)伪造,但必有本人的原本为据,因为——太真切了。
  对面清朝湘军中最凶悍的是李续宾部,从湖南起兵开始就连连战败太平军,骄兵必败,李续宾孤军深入,在三河一战,所部精锐被全歼,导致湖广震动。后来,阵亡的李续宾弟弟李续宜又做了湘军的大将。在湘军和太平军激战正酣的时节,曾国藩幕僚李鸿章奉命回安徽合肥老家组织淮军,之后,淮军成为清军的主力,在对捻军的战争和甲午战争中成为主力,逐渐演变为北洋系。
  辛亥革命之后,袁世凯的北洋军阀统治了全国的大部分地区。师长李纯后任江苏督军,在任上被与姨太太私通的副官暗杀,轰动一时。同期有将领李长泰、福建督军李厚基。革命军方面有李烈钧等将领。后冯玉祥建立国民军,与各路军阀南口大战,部下有大将李鸣钟。
  国民党部队中,有李宗仁、李济深、李家钰、李品仙、李仙洲、李铁军、李弥、李天霞、李延年、李良荣、李鸿、李涛等。李宗仁是桂系的名将,多次北上和蒋介石争夺天下,在抗战中任五战区总指挥时获得了台尔庄大捷。李济深是国民党和粤军的元老。李家钰是川军将领,在抗战中阵亡。李品仙也是桂系的,抗战中驻扎在大别山中。后边几位都是黄埔系的名将。
  红军-八路军-解放军部队中,有李先念、李达、李克农、李涛、李天佑、李志民、李卓然、李成芳、李作鹏、李天焕、李运昌等。抗联的李兆麟将军。李作鹏本是四野的虎将,文革中参加了林彪集团,后被判刑。其他都是革命前辈,战功卓著,不用多介绍了。

人工授精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