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生活知识 >

浏阳河歌曲赏析(浏阳河2008的歌曲鉴赏)

  • 生活知识
  • 2023-05-21
  • www.shiguanyingerw.cn
  • 生活知识

浏阳河2008的歌曲鉴赏

《浏阳河2008》歌词充分体现了两代人之间精神与思想的传承。为了这首因思乡而创作的歌曲,周笔畅还特意写了一段话“6岁,跟随着追求理想的爸妈到了移民城市深圳,听妈妈怀念浏阳河。22岁,自己为了年少时的音乐梦想只身赴美求学,开始怀念妈妈唱的浏阳河。对家乡的眷恋每一代都是一样的,最容易勾起思乡情结的,就像听见小时候常听的歌曲,想起妈妈最爱唱的歌。很多80后都有类似离家发展的经历和心情吧。”
李谷一的《乡恋》被誉为新时期流行音乐作品开山之作,她曾经是那个年代对中国音乐和中国文化传承和发扬的代表人物。 周笔畅的妈妈以前是唱民歌的,是一名音乐老师。周笔畅从小就听妈妈唱李谷一老师的《浏阳河》,她又重新演绎新的《浏阳河》,这也代表了一种对音乐和文化的传承和发扬。这些从歌词里面都能够看出来。

《浏阳河》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


《浏阳河》这一曲脍炙人口的经典民歌多年来一直为人传唱,熟悉的旋律穿透几代人的岁月。,很少有人知道,这首传世之歌诞生之初却仅仅只是湖南花鼓戏中的唱段,曲调旋律也和大家所熟知的不一样。
故事追溯到1950年,湖南土改运动开始,当时湘江文工团一批搞文艺工作的年轻人被分成几个工作队下到田头采风,那种热腾腾的生活激情感染了他们中间的每个人,尤其是徐叔华。一天,徐叔华正在田间转悠,听着独轮车碾过泥土时那欢快的咿呀声,他脑海里突然闪过丰收时农民在田埂上推送粮车的那一幕。那一刻灵感击中了他,于是他连夜创作了花鼓戏《推土车》(后改名为《双送粮》),《双送粮》一共分三段,反映农民翻身分得土地的喜悦心情,今天的《浏阳河》便是其中第三段。
1959年,阿尔巴尼亚艺术家代表团到湖南访问演出,提出联欢时唱一曲湖南民歌,经过接待方再三斟酌,决定把《双送粮》的第三段单独分出来唱,并以第三段的第一句歌词“浏阳河”作为歌曲名,于是乎,《浏阳河》开始被作为独立的歌曲传唱开来

浏阳河是哪里的民歌

浏阳河是湖南民歌。

《浏阳河》是由徐叔华作词、朱立奇和唐璧光作曲的湖南民歌,收录于音乐专辑《20世纪中华歌坛名人百集珍藏版》。2019年,该曲获得“唱响70年﹒我喜爱的湖南金曲”评选活动金曲奖。2019年12月,入选最美城市音乐名片十佳歌曲。

赏析

《浏阳河》中熟悉的旋律经过数代人的传唱,穿透了数代人的岁月,回荡在历史的每一个角落,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奋勇前进。该曲就像一个载体,用音乐的旋律跨越了国界、语言、文化,让全世界都听懂了它。该曲的曲调优美婉转,带着浓郁的湖湘风情,已经成为浏阳的一种文化符号。

浏阳河的鉴赏


这是一首湖南风味的歌曲,我原以为是湖南民歌,用百度查了一下背景资料,不料却看到了有关《浏阳河》著作权的官司的报道,词作者徐叔华,曲作者唐璧光,竟是一首创作歌曲,原是歌舞剧《双送粮》中的一段对唱,不过它有鲜明的湖南风味应属无疑。
我听这首歌,对李老师的歌唱发音有些心得,这篇赏析就先从这个说起吧。
李老师对歌唱的咬字吐词极为讲究,此歌尤其如此,在自然的行腔中,李老师开始了演唱“浏阳河——”,“河”字,李老师发“huo”音,“几十里水路——”,“路”字,李老师发“lao”音,“江边有个——”,“个”字,李老师发“guo”音,“出了个什么人——”,“出”字,李老师的发音明显是个上口字,听京戏,甘露寺选段“劝千岁杀字休出口”的“出”字就是这样发音。中国传统声乐讲究的就是字正腔圆,字正,非正于现今普通话之字典,乃正于成俗与师传也。上述李老师的发音,将《浏阳河》这首歌的南方风味,湖湘情趣表现得淋漓尽致,真是得来全不费功夫,非深得歌唱之三昧者,岂能为之?
可是您能想到吗,对这首歌李老师的咬字吐词说到此还没有完,“毛主席”的“主”字其实也是上口字,可是李老师却没有泥于成俗与师传,而是按照普通话的发音而唱,但这决不是字不正,而是自然,试想,在很长的一个时代里,对亿万中国人民来说“毛主席”三字意味着亲切与温暖,大都是按普通话而发音,李老师体察这一点,不让她的听众有一丝不习惯,所以在发音带有鲜明南方方言色彩的歌唱里,“主”字却按普通话来唱,《老子》云“道法自然”,此之谓也。
记得在李老师的那期《艺术人生》里,讲到唱歌,李老师直率地说自己很聪明,还有人有微词,认为不谦虚,从细细品味《浏阳河》来看,李老师岂只是聪明,简直是“相当”地聪明。
说完了发音,再说听这首歌的另一个心得,叫作有而不腻,淡而生情。什么叫做有而不腻呢,就是有甜意,要淡淡的甜,浓则太腻,有深情,要淡淡的情,浓则少味,有热爱,要含含蓄蓄,浓则失态,交淡,然后见君子,艺淡,然后见真功。粗放的艺术,通常不会长久,腻人的艺术,不能成就宗师。譬如京戏,甜美不如黄梅,妩媚不如越剧,乡土不如豫剧,高亮不如梆子,流畅不如评戏,典雅不如昆曲,轻巧不如花鼓,通俗不如二人转,然皮黄声腔,传于五洲,闻于四海,奉为国粹,为其往复回环,挠人耳痒,不腻而味长也。
李老师的这首歌,几乎是用中音区来演唱,行腔自然清畅,一改它歌精刻细琢的气息与音质,正如古人所谓“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淡情而情自现,平和而甜自来,那一句“毛主席,像太阳”,未作一丝热情状,而听者倍感温暖,这才是艺术。不仅行腔求自然,音质也求自然,不求润粹,不避沙声,比如“几十里”的那个“里”字,沙声名显,更有民间的气息,更亲切和人。
对于文章,宋代的大文学家苏试曾说过这样的话少小时须令气象峥嵘,渐老渐成,乃造平淡,其实非平淡,乃绚烂之极也(大意)。唱歌何尝不是如此,李谷一的《浏阳河》,于自然中显热爱,于平淡中露赤诚,淡如清茶,其香弥久,声似随意,其味悠长,正歌中绚烂之极品。
前两年,看电视剧《长征》,主题歌也是南方的民歌,“一送里格红军——”,那是宋祖英演唱的,真是好极了,惟一一点美中不足,就是音质过于纯粹,民间的气息有些不足,不妨事的,但听了李老师的《浏阳河》才知道,声乐训炼后的嗓音原来也可以将歌唱的如此民间又非民间,纤痕不露,真趣自出。
一曲短歌,蔚然成宗,真为李老师未曾有歌剧经典而遗憾。苏轼为文章宗师,谷一为歌唱大家,一古一今,一文一乐,相映成趣。此感此叹,起于倾听《浏阳河》之时,三湘雅韵,花鼓柔声,吧中诸君,以为然否?

湖南民歌《浏阳河》得由来

徐叔华因一场文艺晚会创作了花鼓戏《推土车》,《浏阳河》便是其中的第三段。

1950年,湖南土改运动开始,黎托乡被选为土改试点。当年,由于黎托乡土改的成功,湖南省委省政府决定在黎托乡举行一场文艺晚会,并要求文工团的每个人都要创作一部作品参加文艺汇演。徐叔华创作了花鼓戏《推土车》,《浏阳河》便是其中的第三段。

当徐叔华把《推土车》报上去后,文工团把名称改为了《双送粮》。1951年,《双送粮》被送到武汉中南文化局接受检阅时,被改成具有湖南特色的曲调。1959年,该曲作为独立的歌曲开始流传。

歌词

演唱李谷一

作词徐叔华

作曲徐叔华

浏阳河, 弯过了几道弯

几十里水路到湘江, 江边有个什么县哪

出了个什么人, 领导人民得解放

啊依呀依子哟, 浏阳河

弯过了九道弯, 五十里水路到湘江

江边有个湘潭县哪, 出了个毛主席

领导人民得解放, 啊依呀依子哟

浏阳河, 弯过了九道弯

五十里水路到湘江, 江水滔滔流不断哪

比不过毛主席恩情长, 啊依呀依子哟

毛主席, 像太阳

他指引着人民, 前进的方向

我们永远跟着毛主席哎, 人民的江山万年长

啊依呀依子哟, 浏阳河

弯又长, 两岸的客车向四方

幸福歌儿唱不尽啊, 歌唱敬爱的毛主席

我们心中的红太阳, 啊依呀依子哟

歌唱敬爱的毛主席, 我们心中的红太阳

红太阳

人工授精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