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芳华》是近年来少有的表现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的影片,电影里有一场6分钟激烈战斗的长镜头,表现的战争残酷和伤亡惨重,还有电影里出现了我军的62式轻型坦克,以及用坦克高射机枪压制敌人的情景。曾在网上引起过热议。有网友提出异议,说芳华的血腥战斗场面和伤亡不真实。而且认为1979年我军还是步兵炮传统作战,在越南热带丛林不会有大批坦克出现。
其实,很少有人知道,我国也很少对外宣传,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也是迄今为止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热带丛林坦克战。大家一直以为,越南地处热带地区,地形崎岖复杂,密布着原始丛林,认为很不适合坦克部队作战,印象里中国军队都是使用纯步兵进攻的。,在这场战争中,中国出动了500多辆坦克参战,并且在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军队一共投入了6个坦克团,包括昆明军区独立坦克团,41军坦克团,42军坦克团,43军坦克团,55军坦克团,以及广州军区独立坦克团共五个坦克团。在整个战争期间,我军共投入坦克数量超过500余辆,其中62式轻型坦克有近400辆,59式中型坦克和63式水陆坦克各有60多辆,还有63式装甲车100余辆,各种保障车辆400余辆。这个规模,基本上接近两个齐装满员的坦克师的战役突击力量。
这六个坦克团实施了在越南山岳丛林特殊地域条件下的步坦协同作战,开创了在热带山地丛林坦克战的先例,这也是我军大规模使用坦克的战争。,我军的坦克部队还创造性的将坦克分散开,以营或连为单位配属步兵协同进攻,尤其是以坦克为主力搭载步兵进行丛林穿插作战,创造战争史上的奇迹。
在反击战期间,我军坦克部队战斗70余次,击毁击伤越军坦克17辆,火炮108门,汽车56辆,摧毁火力点1210个,火炮阵地9个。当时越军的反坦克力量也很强,广泛使用苏制RPG2和RPG7型40毫米反坦克火箭筒,能轻松击穿中国62式坦克前装甲。越军还大量装备苏制的反坦克导弹,仅我军战场缴获的苏制反坦克导弹就多达800枚。
我军坦克部队的损失有多严重?参战的500辆坦克共计战损了609辆次(注意,是“辆次”,不是辆),平均每辆坦克都战损一次以上。不过,有533辆次的坦克通过现场抢救,恢复了战斗力。只有76辆坦克被战损,其中有32辆战损的坦克无法现场修复,装车后送修理。有44辆坦克被彻底击毁,经过处置以后遗弃了。准确地说,我军在战场上只损失了44辆坦克。广泛地说,我军所有参战坦克都有损伤。由此可见反击战的激烈和残酷。
所以,电影《芳华》里表现的反击战战场上血腥和严重伤亡,还是比较客观的。我军在1979年的那场战争,战略上获得胜利,但很多的战斗打的并不好,损失较大,伤亡惨重,有很多失败和失误的战例。要知道,1979年的时候,中国有600万军队,其中至少有200万是各种原因塞进军队的。此时的中国军队别说打现代化战争,就是我军引以自豪的传家宝都忘记了。 对部队战斗力伤害巨大的,主要跟军事训练不足和人员膨胀臃肿有关,当时全军大拉练运动,发现一个哭笑不得的情况,很多部队的基层官兵,竟然不会野外行军,毫无作战经验。我军79年对越作战时,经历过抗美援朝对印作战的老兵已经极少,而且都是团以上干部,基层几乎没有作战经验。有人评价基层部队已经实际丧失了按地图行军的能力,这并不夸张。
1979年的战争,我军不仅作战经验和技艺很低,装备保障也很差。还是例如看地图,当时进入越南境内的我军步兵连,上级下发的作战地图的比例尺竟然是1:10万的,而且绘图十分粗糙,村庄也只是个红圈,没有兵要地志标注,不知道道路承载能力,不知道哪里有水源,哪里易发生灾害,哪里有居民点。这种地图只适合师团级领导挂在墙上绘制的首长决心图,完全没法用于基层营连级的步兵作战。
伙食上,我军一些部队出境前补充给养。多数官兵宁可选择少带食品,也要多带武器弹药。战士们最喜欢的食物是压缩饼干和蔬菜罐头,最恐怖的是一种2公斤的红烧肉罐头,能解决一个班的肉食,半罐是肥油,一顿吃不了,马上就馊了,第二天早上纷纷都扔了,很多打穿插部队第三天晚上就没吃的了,只好四处去寻找食物。
在南疆作战前期,越军的战斗力是比较强悍的,此时越南刚刚统一不到四年,越军经过了二十多年的越战,战术素养和士气都非常高,而且有大量缴获美军武器,以及苏联的支援。直到老山者阴山作战时,越军还能跟我们发起大规模的对攻。直到老山作战之后,我们军队才占据了绝对优势,伤亡大幅减少,打的越军哭爹喊娘。
我觉得很好很让人有感触。《芳华》是用电影艺术反映了导演和编剧的那一段亲身经历,我想这是最主要的,怎么看这部电影,自有每个人的感受和见解。
很多参加过自卫反击战的军人看过芳华这部电影之后都落泪了,久久不能平静!小刚导演的电影没有之前电影的娱乐性、票房号召力。未来五十年之后再看冯的电影你会发现它是可以穿越时间经得起历史的考验!这就是芳华。
值得一看冯小刚执导的电影《芳华》,,拍的还不错,很值得一看。
影片叙述的故事,可以说是从1969一2009年以后,跨度长达40余年。对期间的一些故事情节虽未明说是什么年代或什么事件,相信但凡从那个年代走过来的人都心知肚明深有体会,影片的选景、美工、服饰、场面也都很真实。
影片从一个文艺女兵的视角,讲述一个部队文工团的战友们之间所发生的故事,以及她们的人生坎坷经历,从文艺排练、演出、拉练、到后来的文工团解散、参加对越自卫还击战、和退役后遭遇到种种人生磨难等等,描述了作为一个个军人个体,在社会转折大背景下的所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展示了退役军人生活的艰辛,呼吁社会给参战老兵和伤残军人更多的关爱。
描述了作为一个个军人个体美好的青春芳华飞逝而去。最可贵的是影片的结尾,让步入老年的他们,通过自己对青春年华的追忆和对人生道路诀择,,也通过对往事的回忆,向人们讲述了在社会变革浪潮中,作为每一个生命的个体,都只能改变自己,顺应时代的发展。这些都给人留下无尽的思考。
不足之处是由于影片受上映时间的限制,只能对跨度40余年时代的描述,做粗线条的点到为止,一带而过,难以做到深挖细琢。,会让一些没经过那个年代的年轻人,感到剧情转换太快,太突然,给人以一头雾水,不知所云的感觉。只记住了几分钟战斗场面的血腥和惨烈。
人们生活状态的一种真实记录,影片拍摄的还是很不错的,也突破了此前一些影片所没有描写过或不敢描写的禁区。是对经历过那个年代人们生活状态的一种真实记录。按影迷的年龄划分,55岁以上的应是最佳受众群体,与影片更容易产生共呜。
电影《芳华》可能代表一种新的创作风格,现在还无法确定这种风格的定义。它的主要特点就是没有以故事情节为主题,没有主人公,或者说有好多个主人公。电场影以展示为突出内容,展示当时的舞蹈、集会、战斗、斗殴、拼杀等等场景面貌。
没有反应主人公曲折经历和内心的波动变化反映还原观众们不可能看到的过去状况,这类电影没有反应主人公曲折经历和内心的波动变化。它以场面来感人而不是以复杂的故事情节。简单的说有故事情节但重点展示场面的电影。我以为要过相当长的时间才能给这类电影确定科学准确的定义。
绝对的上成佳作,真实、朴实,反应了社会现实,通过一部《芳华》让我们看到了退伍军人安置方面的制度漏洞,为国家流血牺牲的英雄,没有受到国人的尊重和爱戴,反而被城关欺负。这类现实除了冯导有这个魄力,国内近几年没有几个敢拍出来的。
反应了一些平时我们注意不到的《芳华》和《集结号》是两部姊妹篇,从军队内和军队外,从战争时期和和平时期,反应了一些平时我们注意不到的,必须注意到的现实。
喜欢冯导,冯导拍电影一般都要反映出来些东西的,认真看就会发现冯导是真正的艺术家。《芳华》,《集结号》,《我不是潘金莲》,《1942》个个都是佳作。
《芳华》上映一年后国家设置了退伍军人事务部,我觉得这不是巧合,是这部电影产生了影响。
冯小刚的军人题材的电影,尽管有很多人不接受其中的一些片断和事列!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 都会觉得比较贴近现实!现在的人也许觉得不可能,但它们还真就发生过!冯小刚只是大胆把他讲出来而已!不过军人的情感表达得非常到位和感人!希望冯小刚还有军人题材的电影出现!
指的就是具有年轻又具有激情的文工团们。
据了解,冯小刚电影《芳华》中的“芳”代表的是芬芳的气味,而“华”又是缤纷的色彩和年华的意思,电影中讲的是军队文工团这些年轻鲜活的生命经历的一系列故事,所以冯小刚给该电影起名为芳华,其实就是指的就是具有年轻又具有激情的文工团们。
冯小刚曾在文工团工作过,冯小刚曾描述过,冯小刚表示那时时,人都很单纯,很简单。文工团楼上就是舞蹈队,而冯小刚觉得女兵最好看的时候就是洗完澡,回来排练,光着脖子穿着军装,经常想跟她们说话但没机会,只能在去食堂的路上,跟她们擦肩而过。所以电影中的这些舞蹈队的女兵们,也是冯小刚记忆中永不褪色的一部分。
如今冯小刚回想起在文工团的这段青春时光,依然觉得美好到以至于将它拍成了如今这部芳华,其实这部芳华应该是冯小刚用来抒发多年来埋藏在内心深处的文工团情结。那个年代,那个年龄,眼中所看到的美好和青春。在他的记忆里,这段最美好的芳华从未因时光褪色。
该片于2017年9月7日在多伦多电影节首映,原定2017年9月29日上映,9月24日凌晨1点半左右,电影官微宣布《芳华》撤档,具体上映档期择日发布。原因不可描述。
电影《芳华》是由严歌苓编剧,冯小刚指导,轩、苗苗等演员茵完的一部以1970至1980年代为背景,仅了在充满理想和激的队文工团,一群正值芳华的青春少年,经历着长中的爱萌发与充斥着变数的人生命运故事。本来应该在国庆档期上映的后来因为各种原因撤档,该片将会在2017年12月15在中国、北美地区同步上映。
很多人都知道冯小刚导演为什么会拍这部戏,很大的原因是由于冯小刚对于文工团时代的留恋,而拍摄这部电影冯小刚也付出了很大的心血,改片在没有拍摄之前冯小刚对于演员的挑选就非常的严苛,料动过刀的演员一律不用,《芳华》中几乎所有的演员都是纯天然的。
世间一缕芳华在人心
特别遗憾没有机会带父母去看这样一部确定他们会喜欢的电影了,这是岁月的残忍。想跟所有的还有机会的人说,带老爸老妈去看看,请他们吃餐饭。儿女对父母,最大的事情就是遗憾,这种遗憾是陪伴你一生的。
善待每个平凡的人,你不知道他们背负的是怎样的故事,你不知道他们曾经经历过什么,他们也曾芳华无限。
听完了所有的歌,迟迟不愿意出来,那是一种思念与悲凉的混在。人注定有生老病死、注定春晓秋冬的轮回。其实生死没那么可怕,可怕的是辜负生的岁月。所以才死的不甘。
芳的意思是指花草的香气,引申是美好的意思。芳华是形容十八九岁正是处于花季年华的女子,像花一样的年华。一代人芳华已逝去,青春早已经是昨日黄花了,那些青春岁月一去不复返。
电影《芳华》,是从“芳华”这两个字的本身含义来解释的。“芳”指的是芬芳的气味,“华”指的是缤纷的色彩和年华。电影芳华讲述的是军队文工团这些年轻鲜活的生命经历的一系列故事,芳华这个词就代表了他们。
扩展资料
《芳华》是冯小刚执导的一部爱情电影。电影以1970至1980年代为背景,讲述了在充满理想和激情的军队文工团,一群正值芳华的青春少年,经历着成长中的爱情萌发与充满变数的人生命运。
乐于助人、质朴善良的刘峰和从农村来的屡遭文工团女兵歧视与排斥的何小萍,意外离开了浪漫安逸的文工团,卷入了残酷的战争,在战场上继续绽放着血染的芳华。
他们感受着集体生活的痛与暖、故人的分别与重逢,还有时代变革之下,每个人的渺小脆弱和无力招架。而昔日的文工团战友萧穗子、林丁丁、郝淑雯等人在大时代的背景之下,每个人的命运大相径庭,拥有着出人意料的人生归宿。
我个人来讲,看完后我思考自己究竟想做哪一种人。
如果在芳华里让我选一种人生,我会做萧穗子,不必像林峰那样随叫随到,也不用做战地护士被逼成疯子,就是一个不出风头的人,一辈子顺顺水水的。
但生活是有波澜的,平时是萧穗子,一摊上大事了,就裂变成林丁丁的面貌了。最重要的就是保全自己。明明这是骨子里的人性反映,但为何这么多人用自私自利来唾弃林丁丁呢?
保全和自私的根本区别在于,保全不代表伤害,你不能光顾着自己,撒手把别人推下深渊。如果人人都光顾着替自己着想,就会出现些出现寒心的现象。
老人跌倒了没人扶,被人撞了没人报警,倒在血泊中像一堆垃圾似的。
还记得驴得水里面的精致的那个利己主义者吗?
裴魁山穿着貂皮大衣,在旁人集资建教室的时候,理直气壮地说了一句,我不捐,关我什么事?铜匠要他们骂张一曼,不然就不在美国人面前演戏,他担心自己兜里的钱付之一炬,对着曾经许诺说我想娶你的女人大骂你就是臭婊子。很多人都会在利益关头,像刺猬一样把身上的刺都立起来,不惜把身旁的人刺得浑身是血。
我不想做这种人。
更多的吃瓜分析,可以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为你破解八卦密码。
微信公众号文学有毒
有趣轻松的文学解读,别轻易关注,小心中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