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生活知识 >

金匮之盟的简要介绍?金匮之盟简介 金匮之盟对

  • 生活知识
  • 2023-05-21
  • www.shiguanyingerw.cn
  • 生活知识

金匮之盟的简要介绍

宋太祖赵匡胤驾崩后,皇位由其弟赵光义继承,正史记载是奉太后“金匮遗诏”之命行事。
“金匮”一事在朝廷中正式公开是在太宗即位的第六年,即太平兴国六年九月。此次为赵普所献,并为太宗发现和公开的“金匮之约”正为“独传约” ,即传位于弟赵光义,北宋官方文献中《实录》、《国史》等所记录和承认的“金匮之约” 也只是“独传约”。 此即金匮之盟的由来。
另一方面,北宋时期的私史稗乘对金匮之盟多有“三传约”的记录,即“太宗传之廷美,而廷美复传之德昭”,尽管亦同样为世人所知,但没有一条材料记载是由赵普献与太宗的,也没有任何官方材料记录和承认过它。
《宋史·杜太后传》里面记叙“建隆二年,太后不豫,太祖侍乐饵不离左右。疾亟,召赵普入受遗命。太后因问太祖曰“汝知所以得天下乎?”太祖呜噎不能对。太后固问之,太祖曰“臣所以得天下者,皆祖考及太后之积庆也。”太后曰“不然,正由周世宗使幼儿主天下耳。使周氏有长君,天下岂为汝有乎?汝百岁后当传位于汝弟。四海至广,万几至众,能立长君,社稷之福也。”太祖顿首泣曰“敢不如教。”太后顾谓赵普曰“尔同记吾言,不可违也。”命普于榻前为约誓书,普于纸尾书“臣普书”。藏之金匮,命谨密宫人掌之。”
《宋史·魏王廷美传》云“初,昭宪太后不豫,命太祖传位太宗,因顾谓赵普曰“尔同记吾言,不可违也。”命普于榻前为约誓书,普于纸尾书云“臣普书”,藏之金匮,命谨密宫人掌之。或谓昭宪及太祖本意,盖欲太宗传之廷美,而廷美复传之德昭。故太宗既立,即令廷美尹开封,德昭实称皇子。”
在司马光《涑水记闻》、王禹偁《建隆遗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等史著中对于两种说法都有大致类似的记载。

金匮之盟简介 金匮之盟对历史有着怎样的影响


金匮之盟,俗作金柜之盟,指史料所载宋朝杜太后(赵匡胤、赵光义、赵光美的生母)临终时召赵普入宫记录遗言,命太祖赵匡胤死后传位于弟赵光义。这份遗书藏于金匮(匮,通柜)之中,名为“金匮之盟”。
宋太祖赵匡胤驾崩后,皇位由其弟赵光义继承,正史记载是奉太后“金匮遗诏”之命行事。
此即金匮之盟的来历。《宋史·杜太后传》里面记叙“建隆二年(公元961年),太后病,太祖始终在旁服侍不离左右。太后自知命已不长,召宰相赵普入宫。太后问太祖‘你知道怎样得天下的吗?’太祖曰‘我所以得天下者,皆祖先及太后之积庆也。’太后曰‘不然,正由周世宗使幼儿统治天下耳。假如周氏有长君,天下岂为汝所拥有乎?汝死后当传位于汝弟。四海至广,能立长君,国家之福也。’太祖顿首泣道‘敢不如教诲!’太后转过身对赵普说‘尔同记吾言,不可违背也。’
赵普于床前写成誓书,普于纸尾写‘臣普书’。
藏在金匮(同柜),命谨慎小心的宫人掌之。” 在司马光《涑水记闻》、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等史着中也有大致相同的记载。
历史影响
历史上人们虽然相信有所谓的“金匮之盟”,但却找不到盟约的原文。到目前为止,学术界普遍认为金匮之盟值得商榷,并且对金匮之盟的具体内容有较大争议,缺乏有力的证据证明相关史实。

金匮之盟是什么


金匮之盟
宋太祖赵匡胤驾崩后,皇位由其弟赵光义继承,正史记载是奉太后“金匮遗诏”之命行事。此即金匮之盟的来历。《宋史》——《杜太后传》里面记叙“建隆三年(公元961年),太后病,太祖始终在旁服侍不离左右。太后自知命已不长,召宰相赵普入宫。太后问太祖‘你知道怎样得天下的吗?’太祖曰‘我所以得天下者,皆祖先及太后之积庆也。’太后曰‘不然,正由周世宗使幼儿统治天下耳。假如周氏有长君,天下岂为汝所拥有乎?汝死后当传位于汝弟。四海至广,能立长君,国家之福也。’太祖顿首泣道‘敢不如教诲!’太后转过身对赵普说‘尔同记吾言,不可违背也。’赵普于床前写成誓书,普于纸尾写‘臣普书’。藏在金匮(同柜),命谨慎小心的宫人掌之。” 在司马光《涑水纪闻》、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等史著中也有大致相同的记载。历史上人们虽然相信有所谓的“金匮之盟”,但却找不到盟约的原文。直至今世,怀疑和相信两派学人争论不休,尚无定论。

金匮之盟的真相是什么

在以前,大多数皇帝的登顶之路都可以称得上离奇曲折亦或尸山血海。宋朝的时候,晋王赵光义继位,史称宋太宗,自他继位以后,民间议论纷纷,什么“烛光斧影”,大家对此猜测不断。后面,又出现了所谓的“金匮之盟”,道出了赵光义之所以能够继承皇位的另一番缘由,真要是依照这里面所说,那么赵光义可以算是名正言顺的继承皇位了,然后事实的真相是否真的如此呢?

,大家可能对“金匮之盟”的故事不了解,试管婴儿小编先给各位简单介绍一下,历史上记载大体是这样的陈桥兵变,赵匡胤黄袍加身,登上九五之尊,他的母亲赵氏被尊为皇太后。赵氏可是一个有远见的人,建隆二年六月,赵氏自知自己活不了多少时间了,于是就把赵匡胤和大臣赵普叫来,对赵匡胤说“儿啊,你能得到天下,坐上皇位,那是因为柴氏让小孩子当皇帝。为了避免重蹈覆辙,你死后应该传位给光义,光义传给光美,光美再传给德昭。一代代传下去,立成年人为皇帝,才能永保江山,社稷长治久安。”赵匡胤认为母亲说得很有道理,就答应了,于是,就让大臣赵普记下他说的话,盛放在金匮中,交给一位可靠宫人秘密保管,这就是“金匮之盟”。

看到这,你们是不是觉得这个故事看起来合情合理,没有破绽。其实细细想来,假如赵匡胤遵从了母亲的话,就意味着他这一脉子孙可能永远不会再拥有国君的权力,赵匡胤会做出如此大牺牲吗?以前把,那些把皇帝之位让出去的都是迫不得已的,要么没有儿子,要么昏庸无能被逼退。赵匡胤可不一样,他不但有儿子,而且还有两个,赵匡胤此时才35岁,他儿子已经10岁了,假定赵匡胤能活55岁,德昭也都30了,还能算是孩子吗?

还有一点就是,如果赵普真的知道实情,如果真的有一个保管金匮的宫人,你想,赵氏子孙哪怕有一个想要坐上皇帝之位的人,都会对赵普以及宫人除之而后快,这样朝不保夕的所谓“金匮之盟”,能有真正效力吗?太后赵氏若真有远见,怎么没考虑到这些?所谓的金匮之盟其实很值得怀疑!

历史的发展总是离奇曲折的。在赵光义的子孙后代看来,他们更相信“杀兄篡位”的说法。北宋灭亡后,南宋建立,偏安东南,形势不稳。后来宋高宗赵构在召集群臣商议继承人的时候,大臣们众说纷纭,很多人认为,宋太祖赵匡胤是开国之君,他这一脉才是正统,应该在他的后代中选择接班人,赵构不乐意了,对这种议论严加贬斥。忽然有一天,赵构梦见太祖赵匡胤带他看了当日的“烛光斧影”的全部情景,并说“你只有把王位传给我的子孙后代,国势才可能有一线生机。”于是赵构终于找到了赵匡胤的第七世孙赵慎,把皇位传给了他。这时候离传说中的那个血腥的恐怖之夜已经一百八十七年了。

也许,很多时候,历史书就是由胜利者书写的,他们可以随意更改,使之成为对自己有利的历史,证明自己掌权的合理合法,或许这就是人类另一面的悲哀吧。

历史上提到的“金匮之盟”是什么内容

宋太祖的母亲皇太后杜氏因病去世。杜氏出身大家,为人有胆有识,当年陈桥兵变时,有些听到消息的人向她报告,她镇静地说“我儿素有大志,应当如此。”临终前夕,她突然问一直在身旁侍奉汤药的宋太祖说“你可知道你为什么能作天子吗?”宋太祖一时语塞,没有回答,但太后偏要他回答,他只好应付道“这都是先世和太后积德积功的结果。”太后严厉地说“根本不是这么回事!你能作天子,那是因为周世宗死后继位的国君年幼的缘故,如果当时是一位年长的人继位的话,你能当上天子吗?我想将来你传位时就应当传位于你弟弟匡义,立年长者为国君,可保国家安定。”宋太祖哭着答应道“一定按您的吩咐办。”于是由赵普当场记下太后遗嘱,藏于金匮之中,这就是历史上提到的所谓“金匮之盟”。

“金匮之盟”是怎么回事为何至今是个谜

“金匮之盟”说得是宋太祖赵匡胤的母亲杜太后去世之前,叮嘱宋太祖要传位给弟弟赵光义,并且将传位盟约放在金匮之中。后来赵光义继位,就是宋太宗。按理说有这么一个兄终弟及继位的盟约,宋太宗的帝位绝对是毫无疑问,但要知道赵光义继位前,可是有过烛光斧影的传闻,以及不能够深推的金匮之盟,所以反而让这个金匮之盟疑点重重。

杜太后的临终嘱咐

杜太后绝对不是历史上第一位希望兄终弟及的皇太后,早在西汉时期,汉景帝的生母,窦太后就希望汉景帝百年之后,可以将帝位传给自己的亲兄弟梁王刘武。为此窦太后不惜几次三番要求汉景帝立弟弟为储君,甚至不惜与汉景帝母子失和,不过的结果,还是汉景帝立下了自己的长子为储君,窦太后就算满心不乐意,也不得不不了了之。有种说法窦太后这么费心扶持自己幼子上位,是因为窦氏外戚在前朝掌权多年,要是景帝去世,孙子上位,那么窦氏就得把权力交给新太后的家族,可幼子上位,窦氏外戚的权力就不会变。

也就是说窦太后费心提拔幼子,有部分原因也是为了权力。可杜太后要赵匡胤兄终弟及,传位给弟弟赵光义难道也是为了权力?与窦太后不一样的是,杜太后可没有临朝听政过,甚至她都没有干涉过前朝政事,赵匡胤又是个开国帝王,就算杜太后想要荫护杜氏外戚,估计开国功臣们也不答应,很显然杜太后想要为了权力扶幼子上位似乎不太可能。

而且金匮之盟发生时,杜太后已经濒临死亡,临终前希望赵匡胤传位给弟弟,只是因为赵匡胤是将士哗变黄袍加身才登上帝位,杜太后怕赵匡胤死后,儿子幼小又会发生此类事件,所以才希望赵匡胤传位给成年的弟弟。不过这个说法不能仔细推敲,没有哪个母亲盼着儿子早逝的,赵匡胤当时正值壮年,且膝下已经有了皇子,虽说皇子们都年幼,但如果赵匡胤有意回避御驾亲征,那么绝对能够活到儿子成年才挂。也就是说杜太后的担心不是没有道理,但有更好的办法规避。

烛光斧影的传闻

如果说金匮之盟的疑点不足以让人怀疑这个盟约的真实性,那么赵匡胤死前,他寝宫中发生了一出离奇传闻,就让金匮之盟的真实性脆弱不堪。据说赵匡胤死前并没有什么身体异样,而且头一天晚上还邀约弟弟赵光义一起喝酒,酒席间赵匡胤遣走了所有的宫人,他与赵光义似乎发生摩擦,宫人们在殿外看见有人拿斧头的烛影,随后赵匡胤就暴毙身亡。从这个传闻上来看,赵匡胤死得不正常,至少与赵光义脱不了关系,所以按照这个传闻,有种说法就是赵光义弑兄上位。

烛光斧影也是北宋时期一大谜案,历史的真相如何现在已经无从考证。但正是因为有了烛光斧影,再加上不能仔细推敲的金匮之盟,于是金匮之盟的真实性就被打上了大大的问号,才会说至今这都是个谜。

大宋王朝的“金匮之盟”,是历史还是虚构

宋太祖赵匡胤驾崩后,皇位由其弟赵光义继承,而不是传位给自己的儿子,正史认为光义乃合法继位,是奉太后“金匮遗诏”之命行事。但后来有人对“金匮之盟”一事提出质疑,使得这一事件变得扑朔迷离。

一、金匮之盟的背景由来。

大宋王朝,因开国皇帝赵匡胤的黄袍加身得来,历经数年,国泰民安、四海威服。976年10月20日晚,太祖赵匡胤与弟弟赵光义二人在宫中喝酒,然赵匡胤突然暴毙万岁殿,年仅50岁。次日凌晨,弟弟赵光义在太祖灵前,宣布即位,违反次年改元的先例,立刻改元太平兴国,为太宗皇帝,这就是宋朝历史上著名的“烛影斧声”之谜。

因太祖赵匡胤在“烛影斧声“中死去的种种存疑,在大宋臣民的眼中,赵光义的上台是颇不光彩的。为了证明自己登基的合法性,赵光义必须寻求一个继统合法的法律依据,才能取得天下臣民的信任。在赵光义即位不久,就出现了“金匮之盟”的说法。

二、金匮之盟的故事传说。

“金匮之盟”,是指杜太后临终时,要求儿子赵匡胤传位给兄弟赵光义的一份藏于金匮中的遗嘱。大致内容如下建隆二年(公元961年)六月,即赵匡胤称帝的第二年,杜太后在弥留之际,忽然传赵匡胤、赵普进宫,杜太后问赵匡胤“我儿知不知道,为何能得天下?”赵匡胤十分悲伤,讨好似地回答母亲“我能做天子,全是先祖与太后积功积德的结果。“杜太后听后说“不是这样你能当天子,是因为周室国君年幼,群心不附之故。倘若周室有长君,你能当上皇帝吗?”接着又说“你与光义都是我的儿子,将来你应当传位给你的弟弟光义,这才是确保社稷的根本!“

赵匡胤听罢,俯首承命,回“一定照您的吩咐办。”杜太后不放心,指着宰相赵普说“你把它记下来,不能违背我的话。”赵普当场记下了太后遗嘱,并在末尾署名“臣普记”三字,赵匡胤将遗嘱藏于金匮中,并交由细心谨慎的宫人掌管,这就是赵光义即位的合法依据。

三、历史记录与金匮之盟传说的出入。

司马光在写《涑水纪闻》时,对金匮之盟事件表述稍有不同说杜太后要求赵匡胤“万岁后,当以次传之二弟,则并汝之子,亦获安耳”。“二弟”是指大弟赵光义,小弟赵光美(赵光义即位后,光美改名廷美),太后要求赵匡胤死后将皇位依次传给两个弟弟,只有这样做,赵匡胤的儿子才能“获安”。

在《宋史.赵廷美传》里则说“初,昭宪太后(即杜太后)不豫,命太祖传位太宗,因顾谓赵普曰‘尔同记吾言,不可违也。’命普于榻前为约誓书,普于纸尾书云‘臣普书’,藏之金匮,命谨密宫人掌之。或谓昭宪及太祖本意,盖欲太宗传之廷美,而廷美复传之德昭(赵匡胤之子)。”清人的《宋史纪事本末》则说得更具体,说杜太后命赵匡胤“汝百岁后,当传位光义,光义传光美,光美传德昭。”

而在这一年,赵匡胤三十五岁,赵光义二十三岁,赵光美十四岁,赵德昭(赵匡胤的儿子)十多岁。

这个故事流传广,目的是证明赵光义继统的合法性,也经常用来赞颂赵匡胤没有私心。还有人指出,宋太祖赵匡胤在世时,早就有心传位给弟弟赵光义。

《玉壶清话》卷七记载“开宝初,太宗居晋邸,殿前都虞候奏太祖说‘晋王天日资表,恐物情附之,为京尹,多肆意,下戗吏仆,纵法以结豪俊,陛下当图之。’上怒曰‘朕与晋弟雍睦起国,和好相保,他日欲令管勾天下公事,粗狂小人,敢离我手足耶?’亟令诛之。”李焘的《资治通鉴长编》也有这样的记载“光义有疾病,殆不知人,上亟往问,亲为灼艾”,“间谓近臣曰‘晋王龙行虎步,且生时有异,必为太平天子,福德非吾所及也。’”

,对金匮之盟这件事是众说纷纭,各执一词,各有观点和论据,而且核心内容出入较大。这是造成巨大争议的,核心所在。

四、分析宋太祖赵匡胤的年龄身体原因,对金匮之盟的质疑。

清代古文学家恽敬对盟约内容提出疑问,后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对此提出质疑,认为“金匮之盟“是赵光义伪造出来纯属虚构的骗局。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张荫麟曾作《宋太宗继统考实》,认为“金匮之盟”是赵普伪造的。其理由大致如下

建隆二年杜太后病重时,宋太祖只有三十五岁,赵光义二十三岁,而太祖长子赵德昭也已经十多岁;当时太祖身体健康,没有短寿驾崩之象,即使太祖只能再活二十年,那时,赵德昭已三十多岁,不可能存在幼主之说。杜太后猜测赵匡胤早死,幼子继位,宋朝重蹈五代的覆辙,是没有依据的。如果确如杜太后所预料,他的儿子赵匡胤会中年崩逝,杜太后所凭的经验或灵感,也未免太有超前的洞察力了。,赵匡胤活了五十多岁,并没有早逝,更没有面临幼子主政的局面,不符合事实逻辑关系。

按照常理来说,如果真有遗诏,赵匡胤临终前就会命人打开金匮。即使是突然死亡,宋皇后也应该知道此事,掌管金匮的宫人同样也知道此事。但偏偏是等到赵匡胤死后六年,才由赵普出来披露更是反常!

既然公布遗诏,赵光义就应该把遗诏的全文都公布出来,而不是只公布一个大概的内容,而且内容还不完全一致。何况,赵匡胤并未按照杜太后的“金匮之盟”办事,亲自将皇位传给他的弟弟赵光义,这不符合赵匡胤的行事作风。

五、分析赵匡胤,赵光义和赵普三者之间的关系,对金匮之盟的质疑。

看待历史事件,不能只看某一点,应该从全局和关键人物关系,来挖掘、剖析事件真相。通过分析赵匡胤,赵光义和赵普三者之间的关系,会发现“金匮之盟“合理性的疑点,可能属于赵普和赵光义两个人,互相利用而伪造的。

第一,赵匡胤与赵普的关系,赵匡胤创业之初与赵普君臣关系极好,赵普由建国初期枢密副使升至乾德二年的宰相。但后来赵匡胤对赵普逐渐厌恶,嫌隙也开始逐渐形成。如,赵普曾保荐某人,赵匡胤撕碎了他的奏章,赵普却糊好之后,第二天仍旧呈上,迫使赵匡胤接受。

虽然一般认为这体现了赵普的宰相风度和赵匡胤的善于纳谏,但赵匡胤的不满也再所难免。,赵普常提赵匡胤微贱时的小事,不免也会让已做了皇帝的赵匡胤觉得有损尊严。,赵普收受吴越进贡的瓜子金,陷害有隙官员等事件,也会令赵匡胤警觉到赵普的权柄太重。所以,赵匡胤晚期,赵普被罢相,已不再被重用,直至宋太祖驾崩时也没有再召见他。

第二,赵光义和赵普的关系。赵光义和赵普都是陈桥兵变的重要策划者,在宋朝建立之初,两人都得宠。但在建隆二年六月,杜太后去世后,赵光义处境就相当不妙。七月,赵匡胤解除赵光义禁军职务,只命他担任开封尹,权力大大减小。这时赵普却一再升官,到乾德二年已升至宰相,远远高过赵光义。随着时间推移,赵普渐渐专权朝政,赵光义则力图把以开封为中心的东京府经营成独立的小区域。两人不可避免地产生了矛盾,渐渐展开了明争暗斗,冲突时有发生。后来,由于赵普的专权,遭到赵匡胤猜忌,而失势,赵光义乘机利用“权谋之士“卢多逊攻倒赵普。

赵普以他从政多年的经验,及他对赵氏家族了解,深知想命运出现转机,必须要为赵光义献上一份厚礼,而这份厚礼物要足以使他动心。于是,赵普献上了他精心设计的厚礼“金匮之盟“。

正是因为赵普伪造了这份厚礼,“上(太宗)于宫中访得普前所上章,并发金匮得誓书,遂大感悟,召普谓曰‘人谁无过,朕不待五十,已尽知四十九年非矣。’辛亥,以普为司徒兼侍中。”赵普终于凭这份厚礼,重新回到了大宋的权力中枢。由此可以推断“金匮之盟”是赵普导演的一出双簧戏,他和赵光义一唱一和,闪亮登场,用伪证替赵光义的即位正名,并以此达到二人双赢的目的。从以后的结果看,这一目的似乎达到了。,这出戏背后,还隐藏着更大阴谋,那就是赵光义要借赵普之手,除掉皇位的直接威胁者,三弟赵廷美。

历史,都是胜利者书写的故事。“金匮之盟”,不过是利益当事人共同编造出来的弥天大谎。如果真有“金匮之盟”,为什么这么关键的东西谁也没见过?赵光义即位时,就应该公示出来,而不赵普在赵光义即位六年后才上奏,不符合事件前后逻辑。

根据五代十国的情况,杜太后从后周倒台吸取教训,她为大宋江山考虑,说过类似的话应为属实。最大的疑点是,赵匡胤的两个儿子赵德昭、赵德芳在他死后先后莫名其妙的死去,赵匡胤的三弟赵光美,赵光义登基后,改为赵廷美,也被赵光义害死。从此,再也没有谁,能对赵光义的皇位构成威胁。所有的竞争对手都死了,从此天下就是赵光义自己的了,还有什么理由比这个更充足。

综合来说,金匮之盟的出现,对赵光义有几个好处

1.他继承皇位的合法性,不会受到质疑。按道理,应该是赵匡胤的儿子赵德昭即位才是。

2.他即位的借口,可以说是杜太后的遗嘱,虽不是赵匡胤本人的意愿,但别人也没有反驳的理由。

3.他当皇帝的来历,正大光明,其他人即使想谋权篡位,那就是逆天而行的反叛行为,不会得到天下百姓和朝廷官员的支持。

北宋金匮之盟之谜是什么,真实内容究竟是什么

稍微对北宋这段历史有点了解的读者,对“金匮之盟”一定不陌生。所谓的金匮之盟是这样的,杜太后临终时认为赵匡胤得天下最大的原因是后周主少国疑,“政由柴氏使幼儿主天下,羣心不附故耳。若周有长君,汝安得至此?”

杜太后还认为赵匡胤驾崩后,应该将皇位传给弟弟赵光义。赵匡胤听从了杜太后的建议,而赵普更是在旁边把杜太后的遗言记录下来,然后藏在金匮里面,赵匡胤“命谨慎小心的宫人掌之。”赵匡胤驾崩后,赵光义继承皇位,正史中认为赵匡胤即位是合情合法的,但后人没有停止对“金匮之盟”真假性的质疑。

那么,历史上究竟有没有“金匮之盟”呢?事实上,关于“金匮之盟”的说法,其实有两种独传约的说法,“ 昭宪太后不豫,命太祖传位太宗”;三传约的说法,“或谓昭宪及太祖本意,盖欲太宗传之廷美,而廷美复传之德昭。”

如果按照“三传约”的做法,赵匡胤死后大宋皇位的继承顺序是这样的,赵匡义-弟赵廷美-子赵德昭。也就是说,赵光义驾崩后,皇位是无法传给自己儿子的,要不传给弟弟,要不传给侄子。

正常的逻辑,赵光义已经继位,他完全可以当作没有“金匮之盟”这件事。大家注意一个小细节,金匮之盟的“独传说”是宋太宗于太平兴国六年公布的,但此时赵德昭、赵德芳都已经去世。

一个重要人物出现,他就是“金匮之盟”的见证者赵普。赵普因多次反对立赵光义为继承人,与赵光义的心腹卢多逊不和,所以赵光义继位后立即将赵普罢免,只给他了一个太子太保的虚职。

赋闲在家的赵普一直在等待机会,太平兴国六年机会终于来了,有人密奏赵廷美企图造反。赵普拿出了自己的那张王牌,当天退朝后,他给赵匡胤上了一道奏折,把当年“金匮之盟”的经过和盘托出。

当赵光义看了盟约后,立即发出悔过的歉意,“人谁无过?朕不待五十,已尽知四十九年非矣!”接下来,赵光义向赵普提出了一个极其敏感的问题,自己驾崩后皇位传说。赵普很识趣,理直气壮地说道,“太祖已误!陛下岂容再误邪?”

赵普的回答让赵光义很满意,而接下来发生的一幕幕都顺理成章,赵廷美谋反案爆发,卢多逊也被牵连而死,赵普则成功恢复了相权。反观赵光义,既解决了“三传约”,又成功实现了皇位一脉单传。

有专家更是直言不讳地表示,“金匮之盟”确实是存在的,不过是“三传约”。赵普何等人物,他深知这是自己的机会,也是后半生唯一的王牌,等赵光义将皇权巩固后才亮出来,他的目的最终实现了。

金匮之盟具体是怎么样的一回事啊


俗作金柜之盟,指史料所载宋朝杜太后(赵匡胤、赵光义、赵光美的生母)临终时召赵普入宫记录遗言,命太祖赵匡胤死后传位于弟赵光义。这份遗书藏于金匮(匮,通柜。)之中,名为“金匮之盟”。
宋太祖赵匡胤驾崩后,皇位由其弟赵光义继承,正史记载是奉太后“金匮遗诏”之命行事。此即金匮之盟的来历。《宋史》——《杜太后传》里面记叙“建隆二年(公元961年),太后病,太祖始终在旁服侍不离左右。太后自知命已不长,召宰相赵普入宫。太后问太祖‘你知道怎样得天下的吗?’太祖曰‘我所以得天下者,皆祖先及太后之积庆也。’太后曰‘不然,正由周世宗使幼儿统治天下耳。假如周氏有长君,天下岂为汝所拥有乎?汝死后当传位于汝弟。四海至广,能立长君,国家之福也。’太祖顿首泣道‘敢不如教诲!’太后转过身对赵普说‘尔同记吾言,不可违背也。’赵普于床前写成誓书,普于纸尾写‘臣普书’。藏在金匮(同柜),命谨慎小心的宫人掌之。” 在司马光《涑水纪闻》、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等史著中也有大致相同的记载。
历史上人们虽然相信有所谓的“金匮之盟”,但却找不到盟约的原文。直至今世,怀疑和相信两派学人争论不休,尚无定论。
个人推断此事不可信,中国历史上除了商朝是“兄终弟及”的继承方式外,正统王朝都是“父死子继”,而且太祖的儿子赵德昭此时已成年,不存在杜太后所说的情况,杜太后又怎能预知赵匡胤死的时候其子年幼呢?事实很可能是赵光义篡位后,为自己的合法地位编造的一个故事。这是个人看法。

金匮之盟是什么意思


您好!
宋太祖赵匡胤驾崩后,皇位由其弟赵光义继承,正史记载是奉太后“金匮遗诏”之命行事。此即金匮之盟的来历。《宋史》——《杜太后传》里面记叙“建隆三年(公元961年),太后病,太祖始终在旁服侍不离左右。太后自知命已不长,召宰相赵普入宫。太后问太祖‘你知道怎样得天下的吗?’太祖曰‘我所以得天下者,皆祖先及太后之积庆也。’太后曰‘不然,正由周世宗使幼儿统治天下耳。假如周氏有长君,天下岂为汝所拥有乎?汝死后当传位于汝弟。四海至广,能立长君,国家之福也。’太祖顿首泣道‘敢不如教诲!’太后转过身对赵普说‘尔同记吾言,不可违背也。’赵普于床前写成誓书,普于纸尾写‘臣普书’。藏在金匮(同柜),命谨慎小心的宫人掌之。” 在司马光《涑水纪闻》、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等史著中也有大致相同的记载。历史上人们虽然相信有所谓的“金匮之盟”,但却找不到盟约的原文。直至今世,怀疑和相信两派学人争论不休,尚无定论。

人工授精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