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就是姜昆,在《笑神穷不怕》这部电影中担任监制,虽然有他坐镇,这部电影还是难免票房惨淡的结局,这部剧没有什么特别出名的演员,而且这部剧的剧情也是一言难尽。
笑神穷不怕这部电影前期并没有见到任何的宣传,就连姜昆自己都没有能利用他在微博的六十几万粉丝来宣传一下由他监制的新剧,所以这么看来,没有宣传的剧,落得这么一个票房成绩,还是有很多原因的。至于说对这部电影的详细评价,那就是没什么评价,因为我也没看过,但从电影的简介中,可以看出,他就是一部以卖惨取乐的电影、也可以说成是屌丝逆袭的故事;但综合起来,更像是“不伦不类”的电影。
官宣说该片运用演艺与事件相结合的手法,集喜剧、爱情、动作、传统文化于一身,再现相声这一门传统艺术的起源,活灵活现地展示了相声行业公认的祖师爷—朱绍文坎坷的艺术人生。可惜的是,电影故事十分无趣,剧情毫无逻辑,每一个情节都十分尴尬。
票房的惨淡这样题材的一部电影偏偏却选择了以“相声”为主题,本身在相声圈子里人气就不高的人,很难带动相声爱好者的热情,就算有他的粉丝愿意捧场去看也是少数,毕竟相声更多的是靠听,而不是去看。据统计,观影人数最多的是广州,卖了23张票,中国人口密度最大的上海只卖出6张票,曲艺之乡苏州最不给力,只卖出两张票。更搞笑的是,片名就叫《笑神穷不怕》,票房如此惨淡,是怕还是不怕了?
关于演员从这部电影的介绍中,大家没有看到任何一个熟知的艺人,稍微有点名气的也只有饰演朱绍文的武宾了,而且他的名气也仅局限于相声圈,或者说是“爱好姜昆一派”的相声爱好者,才对武宾有所印象;所以对于没有票房担当的电影来说,票房得不到保证也是理所。
《笑神穷不怕》虽然有姜昆坐镇,但没有什么大牌明星加盟助阵,甚至都没有一个名气比较大的相声演员客串,电影主演武宾,苏婷婷,诸燕均为默默无闻的演员,导演南光和吴志国甚至在之前都没有拍摄电影的经验,只有编剧刘俊杰算是比较知名的编剧,但其编剧作品大部分都是像《王子变青蛙》这样的偶像剧,在电影编剧方面也没有什么亮点。
这部剧还是非常不错的,为什么说不错呢,因为这部剧最起码给很多人提了个醒,不是什么人都能来拍电影的,对于自己的专业都没有很深的研究,在参与其他项目的时候,那更要小心谨慎了。
如果不看片名,这海报上的人,你一定以为是天地会总舵主陈近南,谁知道这竟是一个撂地说相声的穷不怕。真想象不出来,他后面背的到底是什么兵器。
这是一部姜昆,李金斗监制的,李嘉存,孟凡贵,宋德全这些老艺术家的鼎力相助,描写相声祖师爷穷不怕先生的电影。
全球总票房为2986元,豆瓣评分2.9,这样的烂片当选第一,估计没有人敢当选第二。因为任凭你再烂,也烂不过这部电影。
有龙标的电影,不是山寨的。但从服装,道具,化妆,布景和清晰度方面,这部电影竟让人在接受教育的,又享受到了山寨的体验,真是一举两得,看到就是赚到,你今天算是来着了。
穷不怕朱绍文是由著名相声演员武宾主演的。这位相声界的祖师爷,衣着得体,不卑不亢,满面红光,脑门发亮。如此装束,确实给相声演员们长了脸,只是您这小康人家的打扮,用得着出门撂地演出吗?
接下来就是白沙洒字,不,这里是金沙洒字。白沙据说都是用汉白玉磨成的粉,您这金沙是怎么来的?一堆相声艺术家大眼瞪小眼地看着,还犯这种错误?再说,武宾明显也不会洒字,这特效真是特可笑。
爱情是永恒的主题,相声老祖必须得配格格,要不然搞个隔壁老王家的闺女,这帮徒子徒孙也没面子,是不是?可你不想想,谁家格格会看上个撂地卖艺的?就算是相声艺术家拍的电影,就算是观众应该被你们教育,也不带这么哄我们玩的。
皇帝就咽气了,穷不怕赶上了国丧,禁止娱乐。禁止就禁止吧,贴张告示不行吗?那可不行,这部电影太讲究,专门派太监来传圣旨。皇上给撂地卖艺的传圣旨,那谁去接旨啊?谁配接旨啊?导演啊,请饶恕我的智商吧,他并不太高啊。
只是这相声祖师爷,当真谁也不怕。为了在格格面前显摆,就跑上来犯贫,抖机灵,结果被抓进王府了。您说这祖师爷不是吃饱了撑的吗?
王府的王爷早年间在黑云寨当过大当家,后来才当上了王爷。这段传奇经历请参考《亮剑》后传。他早就知道自家格格泡上个说相声的,正愁眉苦脸地想主意呢,没想到,人家送货上门了。
为了自家闺女,这位王爷脑筋短路,竟然非要和穷不怕比试对对联。这样的神操作,也太不尊重自己曾经干过的职业了。结果还比输了,只能放人。据说编剧是刘俊杰,还是我比较尊重的相声演员,怎么水平竟然如此超凡脱俗呢?
王爷毫不气馁,接茬找穷不怕的麻烦,抓了穷不怕的徒弟,揍了一顿。可你为什么不把穷不怕抓来揍一顿呢?就算他是相声的祖师爷,可你是土匪,有什么好怕的?
穷不怕前去要人,王爷又出了一道难题,让穷不怕说一个字,逗笑王爷。穷不怕胸有成竹,这回他得请失明的艺人王文林来帮忙了。
穷不怕的办法就是利用王文林的失明,让他不停地“跳”。就这一个字,王文林不停地跳,直接跳进了水沟里。穷不怕借此,取悦了王爷,自己得以脱险。
穷不怕未必遇到过此等事,就算遇上,这位相声祖师爷也不会采用如此下流的方法。只有那些内心阴暗,行为恶俗的人,才会想到这样的情节。用这种肮脏的手段,埋汰自己的祖师爷,不知他们到底喝了多少假酒。
穷不怕以为自己完全能够玩转王爷,所以,就放心和格格套瓷。王爷也感觉到,这穷不怕真不拿自己当个粘豆包,自己也就不再当文艺青年了,直接把穷不怕抓了。结果实在没办法了,格格以答应出嫁为条件,让王爷放了穷不怕。
失落的穷不怕和两个徒弟启程逃难。真是无巧不成书,在路上正遇到坐在花轿上出嫁的格格。两人又在众目睽睽下洒泪话别。这王爷家的人真是没心没肺,还在一旁看热闹。
就算王爷家里的人不要脸了,迎亲的人也无动于衷,新郎官看着自己的老婆在大街上和情人调情,自己还帮人站岗放哨,看来他对绿帽子的喜爱程度,真是令人发指。
电影总算演完了。整部影片透着一种恶俗气息,看上一遍,度日如年。剧情毫无逻辑可言,每一个场景都在嘲笑观众的自以为是,每一个环节都在颠覆曾经有过的文史常识。
从创作角度来说,故事情节胡说八道,与其说这是给祖师爷扬名,还不如说是给穷不怕栽赃。剧中很多场合,穷不怕靠耍贫嘴给自己招来麻烦。但这些麻烦,恰恰是由主创人员自己的弱智造成的。除了暴露了主创人员自身的浅薄,更是对祖师的不敬。
,穷不怕在整部电影中没有说过一段正式相声,让人感觉这个行业就是臭贫。不是穷不怕不会说,而是主创人员自己说不好相声,也就不敢给祖师爷编段子了吧。
光绪二十七年,慈禧太后才发布了废除民族隔离的政策,满汉可以通婚。而片中的时代是同治皇帝刚死,满汉还不能通婚。王爷家的格格不会不知道这条祖制。可惜,主创人员们不知道,在此,不得不让人取笑你们一下了。
这部电影名义上是为了纪念相声祖师穷不怕,但明显缺乏对历史的敬畏,对前辈的敬重。其实骨子里最想表现的,还是那个早就臭大街的“反三俗”。这也就导致剧情严重跑偏原因。用三俗来“反三俗”,也确实是一个创举。在这里不得不说,艺术家们,你们辛苦了。
1,穷不怕。
“穷不怕”真名叫朱绍文,是名没有中举的秀才。他大约1829年生人,清同治,光绪年间在天津卖艺说相声。他祖籍北京,汉军旗,原为京剧丑角儿,演架子花脸,相传武剧《十八拿》出于他之手。后在天桥撂地。晚年住在北京地安门外毡子房。
朱绍文先是唱京剧花脸,扮相念打有所创新而遭受嫉妒,于是改行说相声,起名叫“穷不怕”,意思是表示自己虽穷但做人的骨气,不怕任何人的事。
2,醋溺膏。
“醋溺膏”是绰号,又名“处妙高”,本人姓张,是清光绪年间出现在天桥的民间艺人。他以说笑话、相声为主,演唱山西的俚曲村调、山歌、码头调等。
他平时打扮得十分古怪,上场时手拈草珠,身穿纱袍,连鬓胡子老长,蓬头垢面,一副稀奇古怪的扮相。他的拿手看家本领叫“暗春”,也就是今天所说的“口技”,其中以学鸟叫为他的绝活儿。他学的鸟叫,包括各种禽鸟鸣声,婉转修扬,惟妙惟肖,表演时如在鸟市上一般。
3,韩麻子。
韩麻子,顾名思义,一听就知道此人性韩,脸上长着满脸的大麻子,人们不叫他的名儿而直呼“麻子”了。他是老天桥早期最著名的单口相声艺人。此人专以诙谐逗笑或学市面儿上各种生意小贩的叫卖声融于所表演的节目中,甚有趣味。
他的嘴尖酸刻薄,其村野程度极不堪入耳。你再看他的长相也甚为古怪,面紫多麻,眉目间含有若干荡意,且将发盘于前面额角间,手执破扇一柄。每见其两唇掀动,两目乱转时,不闻其作何言语,也不禁令人失笑。
4,盆秃子。
大凡熟知天桥的北京人都知道盆秃子这个人。盆秃子是该艺人的绰号,其真名实姓已无从可考。只因他在天桥敲瓦盆儿兼唱小曲儿,加上他脑袋秃顶,故而大家伙儿都叫他盆秃子。
盆秃子本人,有两个明显的外貌特征,一是秃顶,只鬃角有些须发。二是走路时一拐一拐的,就像是《八仙过海》中的铁拐李一般。
5,田瘸子。
田瘸子是清朝光绪年间在天桥的杂耍场上专练盘杠子的民间老艺人,其本名已不可考,因为他在天桥卖艺几十年,从未向人透露过本人的身世名号,似有隐衷,别人也就不好再问。
此人幼年武艺极有功夫,因踢用力太猛遂致残决。但也有人说,他当年与人争斗,被对方打伤的,空间孰是孰非,谁也说不清。
6,丑孙子。
“丑孙子”姓孙,因长得丑陋,所以得了个“丑孙子”的诨名。他是清光绪年间著名的相声艺人,以扮怪相为主。
7,鼻嗡子。
历史上关于鼻嗡子的资料较少。相传鼻嗡子是一个怪里怪气、穷相毕露的无名氏艺人。他的名字无人知晓,大伙儿都管他叫“打马口铁壶的”。有人说他原为山西某地的一名伙计,因好唱被辞退来京,遂在天桥自树一帜,不知此信息是否准确。
8,常傻子。
常傻子也是天桥早期的八大怪之一。他表演的?砸石头“,带有江湖艺人的色彩。老天桥的艺人们大都听说他的表演。有人说他的“咂石头”是真功夫,但也有人说他“砸石头”是为了兜售他治疗跌打损伤的成药服务的,带有商业性质和江湖医生的色彩。便无论怎么说,都承认他是老天桥早期的怪人之一,他的真名叫什么,谁也说不清。
朱绍文(1829—1904)
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相声艺人。艺名“穷不怕”,隶汉军旗。祖籍浙江绍兴,居于北京地安门外毡子房。
他幼年学唱京剧丑角,曾搭嵩祝成科班演出,后改习架子花脸。朱绍文学识渊博,因看清朝吏治腐败,决心不再投考科举,靠教戏、编戏、唱戏生活。他擅长编写武戏,创作有《能仁寺》、《八大拿》等剧目。 清同治初年,由于连年“国丧”,朝廷下禁令戏园里不准彩扮登台,不准鸣响乐器,致使许多戏曲艺人被迫改行。朱绍文也失业沦为街头艺人,改行到北京的各大庙会和天桥等处,给观众讲解字意儿说笑话。他随身带的道具很简单,只有一把笤帚、两块竹板和一口袋白沙石的细粉面。竹板上刻有“满腹文章穷不怕,五车史书落地贫”两行字,这就是他艺名的由来。
朱绍文每次演出之前,先画个大圆圈当场地,接着就以地面当纸,用白粉沙在地上洒字,他常常勾出丈二大的“福”、“寿”、“虎”双钩字,还独出心裁地边洒字边唱《太平歌词》,以吸引观众。后来,他收了徒弟“贫有本”、“穷有根”等,常常带着一二个徒弟共同表演一个笑话,这样又逐渐地创造了对口相声和三人相声。在1872年刊行的《都门汇纂》一书中有一首咏穷不怕的竹枝词“白沙撒字作生涯,欲索钱财谑语发;弟子更呼贫有本,师徒名色也堪夸。”
穷不怕自编自唱的曲目有《千字文》、《睡梦长》、《过新年》、《十八黑》、《保镖》、《黄鹤楼》、《五行八卦》等。他以相声为武器,对清王朝的统治进行了无情的讽刺。他创作的《得胜图》,是反映太平天国农民起义英勇善战,揭露清朝统治阶级昏庸腐朽的一个节目。他创作的《字象》,通过”一字、一象、一升、一降“(即写出一个字,然后说出它象一件什么物品、做过什么官职、为什么罢官)的猜字游戏的方式,尖锐地讽刺了清王朝的贪官污吏。他创作的《三近视》等节目,一直流传到今天,还在表演。
朱绍文。
朱绍文(1829—1904),艺名“穷不怕”,祖籍浙江绍兴,世居北京,中国清代艺人,相声艺术的创始人。艺术活动主要在清同治、光绪年间。与醋溺膏、韩麻子、盆秃子、田瘸子、丑孙子、鼻嗡子、常傻子等七位艺人称为第一波“天桥八大怪”。
《都门汇纂·技艺门》有一首诗咏“穷不怕”,称其善以白沙撒字,与弟子“贫有本”合说相声,在当时颇有名气。
朱绍文幼年间在嵩祝成京戏班学丑角,未能唱红,改行多次,选择了说相声。他先后在北京北城和天桥一带演出,被列为“天桥八大怪”之首。对口相声、群口相声和太平歌词相传为他所首创,对北方曲艺和相声的发展作出重要的贡献。
穷不怕自编自唱的曲目有
《千字文》《睡梦长》《过新年》《十八黑》《保镖》《黄鹤楼》《五行八卦》等。他以相声为武器,对清王朝的统治进行了无情的讽刺。他创作的《得胜图》,是反映太平天国农民起义英勇善战,揭露清朝统治阶级昏庸腐朽的一个节目。
他创作的《字相》,通过“一字、一相、一升、一降”(即写出一个字,然后说出它像一件什么物品、做过什么官职、为什么罢官)的猜字游戏的方式,尖锐地讽刺了清王朝的贪官污吏。他创作的《三近视》等节目,一直流传到今天,还在表演。
相声是人人喜爱的一种语言艺术,你可知道,相声是谁创始的?据说是朱少文,绰号“穷不怕”。
“穷不怕”朱少文,原是个穷秀才。他学问渊博,口若悬河,能够问一答十,对答如流。
一次,他进京赶考,遇上了大雨,只好躲进一个门洞暂避。不一会儿,先后又进来了十几个赶考的人。门洞的主人,是个有学问的老秀才,他开门一看,门洞里挤那么多的人,有些不满,但随后,转念一想,我何不试试这些人当中,谁最有学问。于是,他对避雨的人,说了上联求对
天留过客谁是过客主?
朱少文想都不想,随即就对出了下联
雨阻行人君即行人东。
这秀才一听,好,下联对得恰当。可是一瞧他这打扮穿得太破啦,不像个念书的,出于礼貌老秀才把他让进客厅,端过一碗茶来,往这儿一搁,又说个上联
且施清茶半盏
朱少文知道老秀才心里看不起他,便随口对道
更请便饭一餐
老秀才一听,这人得寸进尺,还想再吃我一顿,便用对联回答
无甚佳肴只备园中青菜
那意思是我这没没啥好吃的。
朱少文听后,往窗外一看,发现鸡笼里面有鸡。眼珠一转,接着说
何劳盛馔请烹笼内黄鸡。
主人一听,觉得这个人,还真有两下子,立刻宰鸡打酒,与朱少文对饮。他俩一直喝到半夜,主人想休息了,便又出了个上联
君且听谯楼上叮叮当当几更几点?
朱少文一点也不着急,乐呵呵地对了下联
我只感华堂前说说笑笑一口一盅。
主人无可奈何,只好自己先去睡觉。朱少文呢?一直喝到天亮才罢休。忽然,他走到厨房内,拿出一把切菜刀,坐在门坎上“霍霍霍”地磨着。主人听到磨刀声,掀帘一看,吓了一跳,对着朱少文,说了个上联
君为何持刀而磨?
朱少文不慌不忙地道出了下联
我情愿杀身以报。
主人听了,差点吓晕倒,赶紧穿鞋下床,说了个上联
若君死岂非一场官府事?
朱少文连忙对了个下联
要我活还得十两盘缠钱。
主人有口难言,只好拿出十两银子送给朱少文,并送他到门口,又说了个上联
此等恶客,去去去,快去快去!
朱少文掉转头来,笑嘻嘻地对出下联
如斯佳东,来来来,再来再来。
主人一听,气得差点趴在地上起不来。此后,朱少文“穷不怕”的绰号,很快地就传开了。
相声鼻祖朱绍文,艺名穷不怕。朱绍文(1829—1904),籍贯: 浙江绍兴 ,相声艺人。一作朱少文,艺名穷不怕,北京人,汉军旗人,祖籍浙江绍兴。幼年间学唱京剧丑角,曾搭嵩祝成戏班演出。清朝道光末年,改学十不闲莲花落“前脸儿”(丑角)。到了咸丰年间,十不闲莲花落日渐衰微,他为生活所迫,改行到天桥撂地说单口相声兼唱太平歌词。他演出时打击节拍用的竹板上镌刻着“满腹文章穷不怕,五车书史落地贫”的字句。“穷不怕”便由此得名。他在一副竹板上刻着四句五言诗“日吃千家饭,夜宿古庙堂,不做犯法事,哪怕见君王。”他家的大门上贴着一副隐含着他的姓名和艺名的对联,上联是“无时不怕穷经皓首”,下联是“力(励)精食(矢)志朱紫著身”,横批是“舌治心耕”。清人李香谷有一首《赠朱绍文》诗说“数十年来艺谋生,寥寥往事赠朱兄,写得当年郑元和,是大英雄不怕穷。”
穷不怕(相声开山祖师) 相声鼻祖朱绍文,艺名穷不怕。朱绍文(1829—1904),籍贯: 浙江绍兴 ,相声艺人。一作朱少文,艺名穷不怕,北京人,汉军旗人,祖籍浙江绍兴。幼年间学唱京剧丑角,曾搭嵩祝成戏班演出。清朝道光末年,改学十不闲莲花落的穷不怕“前脸儿”(丑角)。到了咸丰年间,十不闲莲花落日渐衰微,他为生活所迫,改行到天桥撂地说单口相声兼唱太平歌词。他演出时打击节拍用的竹板上镌刻着“满腹文章穷不怕,五车书史落地贫”的字句。“穷不怕”便由此得名。他在一副竹板上刻着四句五言诗“日吃千家饭,夜宿古庙堂,不做犯法事,哪怕见君王。”他家的大门上贴着一副隐含着他的姓名和艺名的对联,上联是“无时不怕穷经皓首”,下联是“力(励)精食(矢)志朱紫著身”,横批是“舌治心耕”。清人李香谷有一首《赠朱绍文》诗说“数十年来艺谋生,寥寥往事赠朱兄,写得当年郑元和,是大英雄不怕穷。”
朱绍文常携小袋白沙,持两块长四寸宽一寸半小竹板,夹一小笤帚从地安门走到天桥,找一人多处,用白沙画一大圆圈,然后单膝点地,右手用拇指和食指捏白沙撒字,左手用小竹板击节,边撒边唱。他撒的字有单个儿的,有三五个字连在一起的,还有对联、诗词等,有时也撒出一丈二长的“福”、“寿”、“虎”等双钩大字。偶尔在大字之下再撒小字,有“招财进宝”、“日进斗金”、“赵钱孙李”、“宇宙洪荒”等。他经常撒的有一副对联“书童研墨墨抹书童一脉墨,梅香添煤煤爆梅香两眉煤”。字撒完后,或拆笔画,或释音义,或引古人,或涉时事,结果必接个硬包袱儿令人拍案叫绝。有时边撒字边唱,还带讲解。
朱绍文是对口相声的奠基人之一。他创作的《字像》讽刺贪官污吏,是早期对口相声中一段有代表性的作品。
朱绍文的艺术生涯,历经咸丰、同治、光绪三代。刊载于《天津文史资料选辑》第十四辑张寿臣《回顾我们艺人生涯》一文中提到“光绪二十年(1894)慈禧太后六十寿辰,十月十日集合各行各业于颐和园宫门外,开设临时摊子供观赏,朱绍文去了,被封(称)为‘八大怪’之一”,“朱在护国寺设摊,恭亲王奕欣曾约他去王府花园撒一双钩‘学’字,结构风神俱佳,亲王大悦,当即拨给钱粮一份(每月给三两银子,四季各给三石零三斗粮食),后又在罗王府得到钱粮一份”。那时“罗王”(罗布藏多尔济)曾聘请朱绍文每天进王府献艺。据北京评书艺人陈荫荣听其师品正三说,穷不怕在罗王府时,一日,大雪纷飞,罗王把穷不怕找到上房说“都说你抬头一个主意,低头一个见识,今天我想试一试,这么冷的天你若能把我诓到门外去,我赏你一锭银子。”穷不怕眨眨眼皮,面有难色地说“这可不容易,你若是走出屋,我倒是能把您说进来。”罗王说“天太冷,工夫大了可不行。”穷不怕说“您放心,用不了一袋烟工夫。”罗王穿戴齐整迈着大步刚刚走出房门,穷不怕在身后行礼说“谢您的赏!”罗王问“谢什么赏?”穷不怕一笑“您这不是出去了吗!”出其不意地诓了罗王。
朱绍文的创作精心结撰,俗中见雅。已知他编演的单口相声有《看告示》、《字像》、《字义》、《得胜图》、《江南围》,对口相声有《大保镖》、《黄鹤楼》、《四字联音》、《斗法》,太平歌词有《睡梦长》、《十八黑》、《天上下雨》、《劝人方》、《五行八卦》、《胡不剌诉功》、《棒子面诉功》、《夏布褂诉功》、《厨子诉功》、《饽饽名》、《百鸟名》、《百兽名》、《百虫名》、《青菜名》、《京戏名》、《天为宝盖》、《千字文》、《堆儿兵作梦》、《不求人》等。
1951年北京相声老艺人谭伯如在《相声之我见》一文中称赞他“腹笥甚渊博,创造文艺甚富,今相声界流传之讲解字义,巧对联语诸制,皆所精心结撰。并因书法工整,大小诸体各极其妙,故为当世名流所推重。”对于他演唱的太平歌词,学者傅惜华在《北京艺人谈概》中说“他所唱之曲均为劝善劝孝之词,虽为‘土地文学’,但俗不伤雅,非为今说相声者之以谑骂为技能者也。”
朱绍文晚年置卖房屋,定居在毡子房。他最早的弟子是“贫有本”,“贫有本”没有传人。后来的弟子“富有根”(桂祯)、徐有禄(又名徐有福)、范有缘(又名范长利、范一斋),皆代有传人,且支脉兴旺。
相声创立初期,朱绍文与阿彦涛和沈春和齐名,他们在北京各立门户,称朱、阿、沈三大流派。阿彦涛(一作阿剑涛),绰号阿二、阿剌二,满族,原为清门票友,因家道没落,下海从艺,尤以单口相声闻名,代表曲目有《须子论》、《硕二爷跑车》等。沈春和一名沈长福,原是评书艺人,后改习相声,代表曲目有《康熙私访》、《古董王》等。后代相声演员几乎都分属于这三大流派所传承。
据马三立老人家活着的时候说,相声界公认的“开山祖师”叫朱绍文(也作“朱少文”),绰号叫做“穷不怕”。可是确切地说,朱绍文之前已经有人在用后来的这种“相声”的形式在谋生了,比如朱的老师张三禄。朱不是张三禄的学生,管张叫“老师”。原来,张三禄是当年北京城“管儿张”家的前辈,他既变戏法,又玩口技,还在自己的表演中加入了“贯口”(相声术语,以很快的语速说话,比如“报菜名”)。张三禄是北京东城和西城的艺人头目,在他的照顾下,许多艺人得以在北京的卖艺圈子里站住了脚跟,而相声最早便是以撂地摊儿卖艺的形式出现的,所以张三禄在相声史中的地位也是不容抹煞的。朱绍文主要唱太平歌词,然后再说段笑话,逗个哏,有些是从张三禄那里学来的,他扮个小花脸演出,由唱太平歌词、数板说笑话或小段故事,发展成为单口相声。他又根据评书、戏曲的故事情节,编成段子,传下来说、学、逗、唱四门技巧,并且带了六个徒弟。最终形成了“相声”这门行当。
相声的鼻祖是张三禄。
张三禄是当今社会见于文字记载最早的相声艺人。根据相关记载并推测张三禄本是八角鼓丑角艺人,后改说相声。
他的艺术生涯始于清朝道光年间。在《随缘乐》子弟书中说“学相声好似还魂张三禄,铜骡子于三胜到像活的一样。”
张三禄的人物经历
张三禄是天桥艺人“管儿张”家的先辈,据艺人们说曾是北京东、西、北城艺人的头目。他原为八角鼓艺人,亦通晓口技、戏法等技艺,后改说相声。
其艺术活动年代下限大抵在清朝同治年间,上限在咸丰或道光年间。八角鼓搭班分其演唱艺术为吹、打、弹、拉、说、学、逗、唱八部,有生、旦、净、末、丑诸般角色。其丑角登场,以抓哏逗乐为主。
据云游客《江湖丛谈》载“八角鼓之有名丑角儿为张三禄,其艺术之高超,胜人一筹者,仗以当场抓哏,见景生情,随机应变,不用死套话儿,演来颇受社会各界人士欢迎。
后因性情怪僻,不易搭班,受人排挤,彼愤而撂地。当其上明地时,以说、学、逗、唱四大技能作艺,游逛的人士皆愿听其玩艺儿。张三禄不愿说八角鼓,自称其艺为相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