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明朝时期的故事,总是离不开朱元璋、刘伯温、锦衣卫、太监、张居正、魏忠贤、万历皇帝这几个,这些事情早已被人们烂熟于心了,所以,我们今天讲一个不一样的故事。人们都知道刘伯温是明朝的“神算子”,但其实,明代除了刘伯温之外,还有一位堪称“神人”的人物,他撺掇朱棣登基,并且参与设计的紫禁城的修建,《永乐大典》的编撰人中,也有他的名字,此人名为姚广孝。
刘伯温有着智多星一般的才华和智谋,替朱元璋稳固明王朝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劳。而朱元璋也非常看中他的能力,经常听取他的意见,最终成就一番霸业。可是如此厉害的刘伯温命运却异常悲惨,到了后期因为太过于聪明,光芒耀眼甚至盖过了皇上的风头,被朱元璋赐死,而自己的两个儿子也不得善终,死相凄惨令人扼腕。刘伯温的大儿子名叫刘琏,和父亲一样有着无人能比的智慧。本来有着大好的前途可以受到朱元璋的重用,却因为过于聪明而被同僚嫉妒,设计被迫害坠井而死。而刘伯温的二儿子刘璟也没有逃过惨死的命运,和父亲大哥一样最终都没有落得个好下场。
明太祖朱元璋当皇帝后,就诏令僧人到礼部应试,不甘寂寞的姚广孝法名道衍也参加了这次考试,但他却没被授为僧官,只获赐僧衣。后来,姚广孝瞅准时机,跟着燕王朱棣跑到了北平,成为了朱棣的谋士。后来,在朱元璋死后,建文帝朱允炆就要削藩,姚广孝认为机会来了,就力劝朱棣起兵,并且给朱棣招纳人才,坚定了燕王朱棣的决心,最终在姚广孝的努力下,燕王朱棣打着“清君侧”的名义,发动了靖难之役。
朱棣称帝后,对姚广孝这位大功臣的回报也十分丰厚。姚广孝被授僧录司左善世。次年,又为其赐名广孝。朱棣对他非常尊重,从不直呼其名,而尊称其为少师。永乐十六年(1418年),姚广孝病重。朱棣多次亲临庆寿寺探望。临终之前,姚广孝为僧人溥洽向朱棣求情。就在此后不久,姚广孝溘然长逝,终年八十四岁。朱棣为此罢朝两日,追封姚广孝为上柱国、荣国公,亲笔为其撰写碑铭。姚广孝终其一生,始终未僧,即使在权势显赫之时,也不还俗,这也正是他的明智之处。他这是直接向朱棣表明对权力并无半点野心。他倾尽家财,不贪恋豪宅美女。正是他的这些优点,令朱棣对他一百个放心,从而使姚广孝一直圣眷不减,以八十四岁高龄得以善终。
刘伯温是朱元障第一谋士,为大明的开国建立了奇勋。姚广孝是朱棣的第一谋士,为靖难之役的成功立下了奇勋。两人又都被民间传说有奇门遁甲之术,那么青田刘伯温与黑衣宰相姚广孝谁更厉害呢?
,知名度方面
民间流行一句话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从知名度来看无疑刘伯温胜一筹。我们容易忽视的是朱元璋打下来天下不全刘伯温功劳?常遇春、李善长、徐达、汤和等等一大堆开国功臣功不可没,而且刘伯温是半途才加入朱元璋集团。而姚广孝对朱棣却功劳盖天,如果问朱棣身边还有什么能人呢?恐怖许多人一时也答不上来。只不过刘伯温是青史留名,姚广孝是乱世取名,在情感方面我们已经不知不觉站在刘伯温一边。
,历史功绩方面
刘伯温最大的贡献是协助朱元璋定下了先陈后张的战略。从战略角度看这是朱元璋平定天下关键的一步。当时朱元璋在是否固守金陵地区有些犹豫,当时只有少数人主张抗击,而刘伯温就是其中主要力量之一。在后续的战略方向中,刘伯温反对朱元璋对张士诚的大规模进攻行动,后来被证明是正确的。,明朝的卫所制度,刘基也是提议者之一。以上在明史和纪事本末中记载。
朱棣靖难期间,姚广孝留守北平,建议朱棣轻骑挺进,径取南京,使得朱棣顺利夺取南京,登基称帝。以区区燕地一方土地敌全国兵马,且最终获胜,历史上绝无仅有。朱棣继位后,姚广孝担任僧录司左善世,又加太子少师,被称为“黑衣宰相”。负责迁都事宜,一手规划今日北京城布局。而后在解缙编书失败后又担任了《永乐大典》和《明太祖实录》的最高编撰官,尤其是《永乐大典》,这是他在中国文化历史上的最大贡献。可见在历史功绩方面,他们俩也算是不相上下。
第三,命运结局方面
刘伯温的悲催的是遇上一位多疑的皇帝,被杀是命运使然,纵然他看清了局势,但命运已经不再眷顾他。纵然他最终请辞,但为时已晚,因为朱元璋已经准备好了囚笼,只有一种人让他放心——死人。而当朱棣得了天下之后,姚广孝却学起来张良,选择半退隐,继续做一个和尚。让人匪夷所思的是姚广孝造反的目的到底是为了什么?至今也没有人能够说得清楚。反正姚广孝能活下去,这才是阴阳高手。
这两人发光发热的时间不在同一个阶段,都让后世人见证了他们的手段谋略。若是拿两人相比的话,我还是认为刘伯温更胜一筹。毕竟”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不是随意说说的。
刘伯温是朱元障第一谋士,为大明的开国建立了奇勋.姚广孝是朱棣的第一谋士,为靖难之役的成功立下了奇勋.两人又都有奇门遁甲之术.其实刘伯温与姚广孝相差并不远,机乎是同一时代的人.
人人都说北京城是个“八臂哪吒城”。人人都说只有八臂哪吒才能镇服“苦海幽州”的孽龙。北京成究竟怎样修造的这一座“八臂哪吒城”呢?这在北京就传说下来一个民间故事。
皇帝要修一座首都北京城,就派了工部大官去修建。工部大官慌了,赶忙奏明了皇帝,说“北京这块地方,原来是个苦海幽州,那里的孽龙,十分害怕,臣子是降服不了的,请皇上另派军师去吧!”皇帝一想,这话也有道理,没有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上能知神,下能知鬼的“能人”,是不能修建北京城的。当时,皇帝就问这些军师们“你们谁能去给我修建北京城呢?”好多军师们都是你看着我,我看着你地不敢答话,时间长了,实在不好不答话了,大军师刘伯温说“我,就我去吧!”二军师姚广孝紧接着也说“我也去!”皇帝可高兴坏了,准知道这位军师是能“降龙伏虎”了不起的人物,就派他们去修建北京城。
刘伯温、姚广孝领了“圣旨”,就到了现在的北京城这块地方了,打下了公馆以后,就天天出去采看地形,琢磨怎么修建让孽龙捣不了乱的北京城。大军师刘伯温是看不起姚广孝的,二军师姚广孝也是看不起刘伯温的,刘伯温说“姚二军师,咱们分开住吧,你住西城,我住东城,各想各自的主意十天以后见面,然后做在一起,脊背对脊背坐着,各人画各人的城图(北京人都知道、都传说“刘伯温、姚广孝脊背对脊背画了北京城。”),画好了再对照一下,看看两个人的心思对不对头。”姚广孝明知道刘伯温是要大显才能,独夺大功的,就冷笑了一声说“好吧,大军师说的有理,就这么办!”当下,两个军师就分开住了。起初两天,两个人虽然没住在一起,也没出去看地形,可是两个人耳朵里,都听见一句话“照着我画,不就成了吗!”听这句话,像个孩子的声音,清清楚楚地说个没完,这是谁说的话呢?怎么不见人呢?照着你的“话”,你的“话”是什么“话”呢?刘大军师琢磨不透,姚二军师也琢磨不透。到了第三天,两个军师都各自出去采看地形去拉,刘大军师走到哪里,他总看见有一个红袄短裤子的小孩,在他面前走,刘伯温走的快,那小孩走的也快,刘伯温走的慢,那小孩走的也慢,刘伯温起初也没觉出特别来,后来他也有些起疑心啦,就故意停住脚步,咦!真奇怪!那小孩也站住了,刘伯温琢磨不透这个小孩子是干什么的。,那姚二军师呢?也是碰见这么样的一个小孩子是干什么的。刘伯温、姚广孝各自回到个人公馆以后,耳朵里就又听见了那句话“照着我画,不就成了吗!”刘伯温在东城想,姚广孝在西城也这么想难道这个红袄短裤子的小孩,就是哪吒不成?不像啊!哪吒是八条臂膀呀!刘伯温在东城这么想明天再碰见这个小孩子,我要仔细瞧瞧他。姚广孝在西城也在想明天再碰见这个小孩子,我要细细瞧瞧他。
一夜过去了,是两个人约定的第四天了刘伯温吃完了早饭,带了一个随从出去溜达去了,他今天为什么要带随从呢?为的是叫随从也帮助他看看是不是哪吒。在西城住的姚广孝,也是这门心思,也带了一个随从出去找哪吒。两个军师,虽然一个住在东城,一个住在西城,可是心思都是一样的,听见的话都是一样的,碰见的小孩都是一样的,今天他们又碰见那红袄短裤子的小孩了。刘伯温、姚广孝今天碰见的小孩子,还穿的红袄,还穿的是短裤子,只是红袄不是昨天那件红袄了,这件红袄很像一件荷叶边的披肩,肩膀两边有浮镶着软绸子边,风一吹真像是有几条翅膀似的。刘伯温看了,心里一动,这不是八臂哪吒吗?赶紧往前就追,他想揪住这个小孩子,细细瞧瞧。没想到刘伯温追的快,那小孩子跑的更快,只听见一句话“照着我画,不就成了吗!”那小孩子跑的无影无踪了,再也瞧不见了,刘伯温的随从,看见军师爷在大道上飞快的跑起来,他也不知道怎么回事,就在后面直喊“军师爷!军师爷!你跑什么呀?”刘伯温听见了喊声,就停住了脚步,问他的随从“你看见一个穿红袄短裤子的小孩了吗?”“没有啊!咱们走了这么半天,不就是我和军事爷吗!一个人也瞧见啊!”刘伯温心理明白这一定是八臂哪吒啦!那姚广孝呢?姚广孝也看见这么一个小孩子,也追这个小孩来着,也听见那么句话,他的随从也都没看见有什么人,他也明白了这个孩子一定就是八臂哪吒啦!刘伯温回到了他的东城公馆,姚广孝也回到了他西城公馆。刘伯温想照着我画,画一定是画图的画字,不是说话的话字,八臂哪吒要我参照他的样子画城图,那一定是能降服得住苦海幽州的孽龙,好!我看你姚广孝怎么办?我看你姚广孝画不出城图来,怎么配当军师爷!那住在西城的姚广孝,也是这么想的看你这个大军师,“大”字得搬搬家!在第九天,刘伯温就通知姚广孝明天正午,在两城的中间,脊背对脊背画城图,请姚二军师准时到场。姚广孝答应了。
第十天正午,在城中一个大空场上,摆下两张桌子,两把椅子,椅子背对椅子背,刘伯温来了,姚广孝也来了。刘伯温说“二军师朝哪边坐呢?”姚广孝说“大军师住在东城,就朝东坐,小弟朝西坐。”两个人落了坐,有随从给摆好了纸、笔、墨、砚,两位军师拿起笔来,唰、唰、唰地一画,太阳刚往西转,两个人的城图就都画完了,姚广孝拿起大军师画的城图来看,刘伯温拿起二军师的城图来看,俩人都哈哈大笑起来,原来两张城图都是一样,都是“八臂哪吒城”。
姚广孝请大军师给讲讲怎么叫八臂哪吒城?刘伯温说“这正南中间的一座门,叫正阳门,是哪吒的脑袋;脑袋嘛,就应该有耳朵,他的瓮城东西开门,就是哪吒的眼睛;正阳门里的两眼井,就是哪吒的眼睛;正阳门东边的崇文门、东便门,东面城门的朝阳门、东直门,是哪吒这半边身子的四臂;正阳门西边的宣武门、西便门,西面城门的阜成门、西直门,是哪吒那半边身子的四臂;北边城门的安定门、德胜门,是哪吒的两只脚。”姚广孝点了点头说“哦,是了。这个哪吒没有五脏,空有八臂行吗?”刘伯温红了脸,说“哪里有没有五脏的哪吒啊!,死的哪吒能镇的了孽龙吗?”说着,急急地一指城图“老弟你看,那城里四方形儿的是‘皇城’,皇城的正门——天安门是五脏口,从五脏口到正阳门哪吒脑袋,中间这条长长的平道,是哪吒的食道。”姚广孝笑了,慢条斯理地说“大军师别着急啊,我知道你画的挺细致,那五脏两边的两条南北大道,是哪吒的大肋骨,大肋骨上长着是小肋骨,就是那些小胡同啦,是不是?大军师画的挺细致!”刘伯温叫姚广孝逗的急不行,恼不得的,反正“八臂哪吒城”的“北京城图”是画出来了,大军师刘伯温没夺头功,二军师也没夺头功,刘伯温还不怎么在意,姚广孝越想越难过,就出家当了和尚,专等看刘伯温怎么修造北京城了。
刘伯温这么一修造北京城不要紧,没想到惹得孽龙恼了起来,这才又引起“高亮赶水”等一大串的故事来。
姚广孝和刘伯温史书上没有什么关系,但有个共同点就是他们都是宋濂和高启的好友,可能互相认识。姚广孝登上历史舞台是在洪武十五年,即1382年,朱元璋选高僧侍诸王,为已故马皇后诵经荐福。广孝以荐入选,随燕王朱棣至北平(今北京)住持大庆寿寺。从此经常出入燕王府,参与夺位密谋,成为朱棣的重要谋士。那时刘基已经死了7年了。
但在民间流传这许多他们的故事,就像楼上说的什么大军师刘伯温,二军师姚广孝,这些都是杜撰,无稽之谈。
在个人能力和历史功绩上看,个人还是觉得刘伯温厉害些。因为,刘伯温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是朱元璋定鼎天下的关键谋士之一。朱元璋平定张士诚、陈友谅等汉族群雄,北伐中原,驱逐残元等重大军事大计的谋定上面,我们都能看到刘伯温的身影。
在那个群雄逐鹿,天下动乱的元末,如果不是逆天的牛人,是能难开创如此伟大的基业的。,刘伯温的个人能力显然要比姚广孝厉害些。
从历史功绩上看,刘伯温都要比姚广孝大。因为刘伯温不仅助朱元璋平定天下,而且在洪武时期对大明的吏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刘伯温是让天下从战乱到太平的人物。但姚广孝不同,这家伙放着太平日子不过,惟恐天下不乱,非要劝说燕王朱棣起兵。姚广孝这是为造反而造反的。虽然他助朱棣取得了天下,他并不道义。因为,当时大明本来就很太平,百姓安居乐业,他却为了满足自己那颗无处安放的心,非要干这勾当。让天下百姓再经历一次战乱。
朱棣和朱允炆,都是太祖之子孙,双方的军民,都是大明之赤子。而他们最终兵戎相见,数十万将士喋血沙场,都拜姚广孝所赐。所以说,姚广孝不道义,他是个切头切尾的阴谋家!
再说,姚广孝的成功并非他厉害,而是因为朱允炆太渣了。名正言顺坐拥天下,手握百万大军,掌控天下钱粮,居然打不过朱棣区区数万燕军,能怪谁?由此来,姚广孝吃得了当和尚三十年独守的苦这是超俗的定力,刘基在期间却是左顾右盼;混际官场能找准自己的位置30多年不倒这是入仕中少有的安身本领,刘基始终被排挤却不自知;能慧眼识英主(不找名正言顺的皇帝,找反王)坚持到底以成其大业这可谓深邃的眼观,就这一点而言刘基相似,由此来看,从个人的人生来看姚广孝可谓圆满收场,这是很明显的.
姚广孝在接受朱元璋的号召,进入朝廷辅佐朱棣的时候,刘伯温已经去世七年了。
姚广孝出生在一个世代行医的家庭,他十四岁的时候,就出家当和尚去了,在做和尚的这段时间内,姚广孝开始了他疯狂的积累知识模式,这一时期的姚广孝默默无闻,专心做一名僧人,潜心修佛,学习阴阳数。
高皇后去世的消息传遍大江南北,明太祖面向天下招募得道高僧来辅佐诸王,为他们念经求佛,姚广孝应邀前往,在这一时间段,姚广孝结识了一位对他人生有重大影响的人物,这位拥有帝王之相的人物究竟会怎样改写姚广孝的一生呢。
燕王朱棣在见到姚广孝后,十分赏识他在佛学之外知识的积累,认为这是一位志向远大,见多识广的人,把姚广孝当作自己很好的朋友,明太祖死后,朝廷上下非常不满建文帝做皇帝,谋反的势力也越来越强,姚广孝建议朱棣站出来,他说自己只知道天道,只知道当今大明王朝皇帝的位置只有你能坐,我们不用管是不是民心所向。至此朱棣反叛的意识愈加坚决,姚广孝也暗地里招募将士和有才干的部下来辅佐朱棣。
建元元年,明成祖起兵,开展了历史上著名的靖难之变,在长时间的战争奔波后,战士们身心疲惫,姚广孝认识到这一点,他果断想朱棣建议,不要再继续攻打王都周边的城市了,我们应当赶快向南京挺进,南京的防守较弱,又是战略至关重要的决胜点,我们何不集中兵力一举击破。成祖采纳了姚广孝的意见,攻下南京称帝。之后成祖想要奖励姚广孝的战功,给的东西都被回绝了,他还把一些黄金发给同宗的人。自己仍旧只是住在寺庙。永乐十六年,已经八十四岁高龄的姚广孝身患重病,明成祖亲自前往探望。姚广孝死后朱棣大哭,赠他谥号恭靖。
个人能力和历史功绩上看,还是刘伯温厉害些。
刘伯温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是朱元璋定鼎天下的关键谋士之一。朱元璋平定张士诚、陈友谅等汉族群雄,北伐中原,驱逐残元等重大军事大计的谋定上面,我们都能看到刘伯温的身影。
刘伯温和张良差不多,不光懂得运筹帷幄,还懂得飞鸟尽,良弓藏的道理,功成身退,安享晚年,知道朱元璋是刘邦一样的只可共患难,不可共富贵的人,至于说的那些烧饼歌,建北京城,都传的神了,他只不过是个谋士。
姚广孝从一个和尚,成为帮助朱棣登上皇位的功臣,也是起到一个谋士的作用,两人在谋略上应该不分伯仲,但刘伯温心态更好一些,而姚广孝又很强的表现欲,虽已出世,但心还入世,想要建立功业,不择手段,家人都弃他而去。
刘伯温是让天下从战乱到太平的人物。但姚广孝不同,姚广孝惟恐天下不乱劝说燕王朱棣起兵。姚广孝这是为造反而造反的。虽然他助朱棣取得了天下,他并不道义。因为,当时大明本来就很太平,百姓安居乐业,姚广孝却为了满足自己那颗无处安放的心,让天下百姓再经历一次战乱。
刘伯温和姚广孝都是明朝时期有名的谋士,,两人在军事谋略方面不相上下。刘伯温追随的是朱元璋,姚广孝追随的是朱棣,所以两个不期的人,很难作出比较。
俗话有句三国有诸葛亮,明朝有刘伯温。刘伯温是辅佐朱元璋创建明朝的开国大臣,他的一生可谓传奇。刘伯温从小就十分聪明,被人称为“神童”,长大后的他一心想入仕途,为民效力。后来刘伯温遇到朱元璋,从此之后便一心追随朱元璋,为他出谋划策。传说刘伯温有预言推理的能力,明朝最终能够建立,刘伯温这位开国元老功不可没。只是刘伯温的结局却很凄惨,由于刘伯温能力强,朱元璋怕他功高盖主,再加上有小人的谗言,朱元璋便起了疑心。之后刘伯温回乡养老,病死在家乡。
有人把姚广孝称作阴谋家,在一些人眼中他一个乱臣贼子,但他高超的谋略却是我们无法反驳的。姚广孝是一个有野心的和尚,他想有一番作为,可一直没有机会。直到遇到了朱棣,姚广孝看到了机会,从此他便追随朱棣,称为朱棣的军师。朱棣能够登上皇位,姚广孝是功不可没的。是他看准时机,劝朱棣篡夺皇权,是他替朱棣暗中打造兵器、训练士兵,是他劝说朱棣前往南京发动靖难之役……可以说,假如没有姚广孝,朱棣的皇权之路将十分困难。
刘伯温和姚广孝都是一代传奇人物,两个人对明朝的统一都有很重要的贡献,在人格方面,可能更多人欣赏刘伯温,但在军事谋略方面两个人的能力是不相上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