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宫风云之铿锵玫瑰》
男主 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那份坦率和执着。那种毫不掩饰、毫不回避的目光,坦白地表达自己,喜欢得坦坦荡荡。
冉说,“假如我消失了呢”
凤说,“那么踏破关山,上穷碧罗,下尽黄泉……也要将你逮到!”。。。他就那样跳入烈火舌焰中,只为了寻找那一抹茫茫不知何处的灵魂
他时而狂肆、时而温柔,却都带着不容拒绝的强悍。爱意从不掩藏。喜欢便大大方方地说出来,没有顾忌,没有担忧。像一头发怒的雄师,眼光异常凶狠的说“既然你已侵入我的生命,在我生命消逝之前,你绝不能先离我而 去。---任何男人,管他是人是鬼,都不能从我身边夺走你!”
男2号有一双极其美丽的蓝色眼眸,属于默默守护型的。
《天生凉薄》强推。这里有最可爱的侍卫,最懂事的孩子,最纯情的男主
《倦寻芳》---强烈推荐,男主很喜欢。男主男主其实从来没有用女主区换江山。过程有点虐,眼泪流不少。男主我很喜欢。不是属于搞笑型的,蛋值得一但
《蔓蔓青萝》男主的性格你一定会喜欢
《倾世皇妃》,哎,这个虐啊,眼泪把把的。三个男人都心疼呀。男主尤其是,简直就成了心中的伤,真的值得看
《若爱只是擦肩而过》《跨过千年来爱你》《终难忘》这三部是秋夜雨寒的三生三世三部曲,第三部写的不好
《少年丞相世外客》古代和现代的男的都很好,古代的那个超级喜欢。所有小说中守护性最强的
《庄周之燕》腹黑男人,很好很霸道的男人,一步一步的给你布下温柔陷阱,让你爱上他。男二号,到了后来很心疼他。“原来这两年,你倒是真的很用心地,把我忘了……流芳,我很可笑,是吧?当初义无反顾地放弃了你,以为那样的牺牲就是爱;在北漠强忍着对你的每一次的思念,以为你还在原地等我;千里迢迢赶到陵州,以为自己终能执子之手。我的每一步走得如此艰辛,你能不能告诉我,究竟是哪一步出错了?”
《火爆妖夫》男主是狗妖,这是所有小说中看过最霸道,最直接,最专一的,最其吃醋,超级专一,从不跟其他女人有牵扯,他们的儿子是只小狗,超级可爱
《布衣皇后》好看而且幽默
《独钓寒江雪》男主龙非云很喜欢
《睿敏皇贵妃》这部小说当真是熏神染骨,男女主从头到尾。我可以一遍一遍的从头往后看。可以说,哪里的细节都好看
《有缘千年来相会》男主单纯,很单纯,很喜欢。那是一种赤子稚婴般的情怀,别人纵许他天下他也不让,如果看其他的太虐了,看这个可以调节调节
《相思莫负》至始至终都没想过其他的女人,没想过要妃子
《玥影横斜》古代版的狼的诱惑啊。对那个弟弟心疼,对男主感动
《绝色赌妃》你可以忽略有关纸牌的地方,男主啊,是个王爷,虽然是个杀手,可是温柔的那啊,你跟他说什么他都笑眯眯的的跟你说,好啊。一点都没有杀手---冰块男的气质
《歌尽桃花》前面的很好看,后面的我不喜欢男主的处理。也许你可以接受
《第一皇妃》霸道的爱啊,男二号我也很喜欢。是以希腊神话为原型的,西亚那边的历史
《穿越之雪影碟依》----我不喜欢NP,但这部是我看过的唯一一部超超级喜欢的NP文。
《梦落大唐之繁华落定》唐朝 男主是唐朝时名动天下的剑客纥干承基
《誓不为妃》
《雨梦迟歌》男主有云峥的影子,很喜欢
厄运当头误吻妖孽蛇王
。天降蛇蛋家有蛇妖宝宝
3。穿越之蛇君的博爱娘子之一蛇君如墨
4。穿越之蛇君的博爱娘子之二狐王青莲
5。穿越之蛇君的博爱娘子之三鹰王猎情
6。穿越之蛇君的博爱娘子之四蝶王惑爱
7。穿越之蛇君的博爱娘子之五雀王云舒
8。天生凉薄
9。水潋青绡锦衣染
10。三生三世十里桃花
11。玩转江湖
12。风倾城之莫西北的江湖
13。多多益善
14。盗情(黑道言情)
15。此心无垠
16。穿越沦为暴君的小妾
17。回到唐朝当混混 搞笑
18。三个强人的穿越之旅 搞笑
望采纳。。
BeautifulWorld作词UtadaHikaru(宇多田光)作曲UtadaHikaru(宇多田光)It’sonlyloveもしも愿い一つだけ叶うなら君の侧で眠らせて どんな场所でもいいよBeautifulworld迷わず君だけを见つめているBeautifulboy自分の美しさ まだ知らないのIt’sonlylove寝ても覚めても少年マンガ梦见てばっか 自分が好きじゃないの何が欲しいか分からなくてただ欲しがって ぬるい涙が頬を伝う言いたいことなんか无いただもう一度会いたい言いたいこと言えない根性无しかもしれないそれでいいけどもしも愿い一つだけ叶うなら君の侧で眠らせて どんな场所でもいいよBeautifulworld迷わず君だけを见つめているBeautifulboy自分の美しさ まだ知らないのIt’sonlyloveどんなことでもやってみて损をしたって 少し経験値上がる新闻なんかいらない肝心なことが载ってない最近调子どうだい?元気にしてるなら别にいいけど仆の世界消えるまで会えぬなら君の侧で眠らせて どんな场所でも结构Beautifulworld儚く过ぎて行く日々の中でBeautifulboy気分のムラは仕方ないねもしも愿い一つだけ叶うなら君の侧で眠らせて
牛山孙氏始祖孙泗于明初永乐年间从山西平阳府迁至峄县,落居峄县西姜家营,因敦厚诚实、勤奋朴素被姜太公看中,将其长女许配泗祖(即姜太君)。
二世祖,字天爵,二世祖.母巩氏。
三世祖圮,字儒侨,三世祖母朱氏。
四世祖逵、真兄弟二人。逵祖字伯达,生于弘治元年,卒于万历十年(1582年),寿九十五。原配王祖母早卒,继配郭祖母,生五世七祖大用、大京、大贤、大儒、大学、大兴、大量。四世真祖,字渐濯,在明朝正德年问白峄县迁居凤阳府宿州南五沟集童亭,配韩祖母,生五世祖旺。真祖为南族始祖,其后人称南族。
从始祖起,就形成了良好的家风,教子严谨,耕读为本,尚武强身,与四邻乡亲和睦相处,后南迁三里建村,仅用两年时间就建起18座二层砖瓦木制楼房,瓦屋成片,立名牛山村。
六世祖时,孙氏家族人丁更加兴旺,家产殷实。
八世祖时,牛山村的祖业土地已不能满足聚族而居的需求,兄弟们便分居在峄西、峄南许多村庄,这就是后来修谱时按村庄分“门”。 牛山孙氏五世分支,长支祖大用,壮躯长须,平易近人,分家后不很富裕,年过四十尚未立子。原配王祖母卒,继配王祖母,生海、滨、泓、济四祖。万历23年(公元1595年)长支祖寿73岁卒。海祖45岁时才分居。长支旧室一段为济祖分宅,宅后地归济祖。二支旧宅一段为滨祖分宅,宅后地归滨祖,长支旧街南至中街一段为泓祖分宅,中街至南汪一段为泓祖分宅。二支旧街南至中街一段为海祖分宅,二支中段至南街一段为海祖所有。
二支祖大京分家前管内事,因过于谦卑、节俭,四世祖常诫之,所生渊、沼、沚三祖,皆不振。分家后渐失旧业。二支祖先长支祖—年卒。二支宅一段及中街一段皆归长支诸子分宅。
三支祖大贤,身伟性真,好行义事,家道丰厚。万历34年(公元1606年)卒,寿80。三支祖生淮、池、洵、漕、浙五子。六世分家时,淮祖先于父十余年卒,无嗣无分宅,旧宅一段一分两截,前段为漕祖分宅,后段为洵族分宅,宅后地归洵祖。中街新宅一段亦分两截,前段为浙祖分宅,后段为池族分宅。中街南至汪一段四截均分,前归池祖,后归浙祖,中两段分别归洵祖、漕祖。
四支祖大儒,身伟面麻,性直心严,重义轻财,愈老愈健,步履如飞。生泮、泽、江、澜四子。于万历40年(公元1612年)卒,寿83。六世分家亦是旧宅一段作两截分,中街一段亦作两截分。因泮祖出业杨家庄,江祖出业巩家湖,澜祖出业马家山,惟泽祖守业。七世又不振,旧宅一段及宅后随宅地,中街后半截,南街一段,尽归三支,惟中街前截江宅分宅,归五支。
五支祖大学,弱冠习武,艺精气盛,能广田结社,有子三瀛、洲、源。分家后家道兴隆。于万历41年(公元1613年) 卒,寿83。六世分家,中街一段为洲祖分宅,南街一段为源祖分宅,旧宅一段归瀛祖,因其外出营业,后来亦归源祖。
六支祖大兴,弱冠习武,身高力大,英姿不群。分家后财旺福戎,广田结社,家道兴隆。生三子治、汲、浚。六支并七支分宅起一大楼。六支宅独得两位宅,又并七支前场地。旧街以上归六支所有。六支祖大兴于万历32年(公元1604年)卒,寿72。治祖承父志,让旧街与浚祖两楼一段,汲祖白取前场旧街南至中街头东一段及旧街头南往西,中街往北,又中街南至汪街头东一段后半截皆为治祖分宅。
七支祖大量,习武事,慷慨尚义节,称得上“杰士”,同六支祖、五支祖志同道合,事必相议。支撑门户的事都倚重于他。所生淬祖,弱冠胡须甚茂,先于七支祖而卒。七支分宅一段归六支,六支、七支宅后随宅地归五支。七支宅两临河斜地,前窄后宽,前截归六支,后截归五支。七支祖.前场地旧街南至中街作三大进,旧街南一大进,中街北一大进归六支,中一大进归五支,中街南至汪,皆作两截,前截归长支,后截归六支,此牛山祖宅之大略也。 牛山孙氏一修族谱竣工于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
当时家族不仅家资丰实,而且人才济济,有乡饮大宾,有廪生、增生、附生、武生,有恩贡生、拔贡、岁贡,有国子监监生,有考职的,也有未考职的。阖族二百二十七户,八百余人。六世、七世支祖有的出业外居,“聚族以处,祖居莫能容,星罗棋布,散业各天,互失联系。”导致名讳重叠,卑犯尊讳,已经出现了颠倒无序的苗头。撰修族谱不仅十分必要,而且也具备了条件。
六支二房九世岳,三支四房九世益揄,六支长房九世坦、迅、迤,四支长房九世雨,长支长房九世鹏程,长支四房峄首倡,六支长房八世献典等附和。谱务分工,七修谱中已有详载。修族谱资料翔实可信,峄祖在重修谱序中称“我祖以前六世草系授峄,命序成册,时峄二十九岁”,峄祖之祖,即长支四房济祖之四子光绣祖,峄祖之父方外祖“同社修谱。峄祖撰写了《家世考》。一修族谱费银一万一千两,始于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旧历七月一日,当年九月中旬告竣。所制甚工,为后世历次修谱树立了可效之范。 三修族谱始于1797年,1800年告竣,距二修族谱五十六年。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六支长房阴平门十世俨(字敬菴)与十世恰的父亲益播商议三修,不久敬公病逝,嘉庆二年(1797年)恰守父丧,六支长房献恪之曾孙编,恳请献恪祖主持修编。恪考虑“子姓愈繁,散业各天,其问名字重复无忌讳,卑犯尊,幼犯长更甚于畴昔”,况宿族南迁迄今三百余年,虽数往而未合谱,于是听从编的请求,约族人筹资三修族谱。
先后“九易其稿至嘉庆五年(1800年)三修族谱告竣。
真祖迁宿后,两地族人往来不断,康熙二十五年(丙寅)(1686年),宿族九世觐藻(字宾秋)公,带世系来峄祭祖,路过阴平与毓璞公相会,且赠六支长房九世唆公诗“兄弟相见即相亲,白是先天一气真”,并议及合谱之事,遂因怀菴公、霖川公病而未果。
三修族谱峄宿两族合谱事成,前后历时五年。三修谱续排分世排行字秉、则、淑、以、慎、昭、虔、尚、新、传。 四修族谱时,牛山孙氏正值鼎盛时期,全族有地三千余顷。道光十八年(1838年)冬,六支长房十一世怀中(字伯履)受六支长房十三世肇普(字惠则)之请,共议四修族谱事宜。当时伯履公年老多病,难以胜任,遂约及六支长房龙尾房门十二世监生毓畅(字惠九)六支长房龙尾房门十三世庠生肇成和附贡例赠文林郎肇简(字省汰)及其它各支十三世肇麟、肇心、肇寰等再议修谱事宜。认为前三次修谱花费高、进展慢。
当时全族人口较以前更多,居住广,采访更难,议定按支分房,各自操办各支房的事,各支房修成草本,然后汇总。这个建议是肇简公提出的,与会者一致赞同。四修族谱各支续稿人,共有三十四人。由于阖族积极参与,争先捐资,道光十九年(1839年)正月中旬议修,当年八月中旬告竣。 牛山孙氏宗祠坐落在山东省枣庄市薛城区周营镇牛山村。宗祠坐北朝南,三进两院,计有门楼、享堂、大殿、英烈堂、文史堂,均为砖木结构,古朴典雅,古色古香,庄重肃穆、楹柱间距、高低尺寸皆遵清代章制。
宗祠门前向南十米处立有影壁墙,墙为古铜色。影壁墙北有上马石、旗座遗存。影壁南为宗祠广场。广场南端为宗祠池塘。宗祠大门为三间门楼,门额书题“孙氏宗祠”,门两侧楹联上联“春祀秋尝遵万古圣贤礼乐”;下联“左昭右穆序一家世代源流”。横联为“木本水源”。大门两侧有一对石狮拱卫。大门东侧有一口明代古井,水质甘甜,清澈透底。
走进宗祠大门即为前院,正中为享堂,飞檐斗拱,享堂正中悬匾额楷书“恪遵世德”,为乾隆四十三年甲科进士峄县县令张玉树题赠。享堂楹联题曰“周宗盟异姓为后,我先君新邑于兹。”说明牛山孙氏为商周时期周宗室后裔,始祖孙泗迁来此地。宗祠前院东西两侧各置廊。东面碑廊由北向南第一座碑为牛山孙氏始祖碑。上题额“源远流长。”碑联为“始徙自曲沃历数百年族光代显;爰居据古鄫潘裔累兴本固枝荣。”由始祖碑向南依次为二、三、四、五世祖及五世一至六支祖碑。
前院西侧碑廊由北向南依次是五世七支及各分支祖碑。靠碑廊南端为道光二十三年立的“建修祠堂记”碑,此碑记载了扩建宗祠的过程。 在孙氏宗祠前院东侧,有一座乾隆亲赐御碑。这座圣旨碑为乾隆三十六年所立。带有双龙戏珠的“圣旨”碑额,碑的周身布满了龙的图案。圣旨碑的内容为乾隆赐封孙振魁的父母为儒林郎、安人。这座圣旨碑的碑文由孔子第七十一代嫡孙衍圣公孔昭焕书写,且有乾隆皇帝的玉玺在碑的左上方,可见牛山孙氏当时的影响非同一般。
穿过享堂进入宗祠后院,正面为大殿,门匾额为“德垂奕禩”四 个楷书大字,意为高尚的品德流传光大。楹联上联为“彝训昭七支教南北族以孝悌慈两地箕裘百代;”下联为“明裎合九世序东西阶三爵贤齿一堂俎豆焕千秋。”大殿正中神龛供奉孙氏始祖、姜老太君及一至五世列祖列宗神位,两侧依次排列各支祖神位。龛上方高悬“先祖是皇”匾额,楹联上联为“由永乐迄今五百年故宅犹存,当仰恩显祖显考所垂矩矱”;下联为“自平阳迁峄十七世新祠始建,愿此后群昭群穆勿替蒸尝”。
宗祠内共有四株枝繁叶茂的银杏树,均为国家二级古树,为明弘治元年(1488年)建设祭祀草堂时所植,树龄距今已有500余年。
宗祠后院两侧建有东、西配房,东配房为“英烈堂”,记载着为国牺牲的孙氏族人的生平事迹。西配房为“文史堂”,记载着牛山孙氏历史渊源及相关史料。 牛山孙氏宗祠是鲁南乃至苏北唯一保存比较完整、规模较大的古代建筑,它的建筑风格、形式、规模均遵从封建宗法章制,是研究宗法文化和宗祠建筑艺术极其宝贵的实物遗存。历经几百年沧桑洗礼,孙氏宗祠却能保存至今,实属不易。
新中国成立后,孙氏宗祠曾被当作粮所、学校。文革中牛山村孙姓族人极力保护,使其免遭损坏。改革开放三十年,孙氏族人多次集资对宗祠进行维修,使之保存完好。
二OO六年十二月,孙氏宗祠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二OO七年六月十日,薛城区人民政府为此举行了隆重的揭牌仪式,市、区、镇领导出席并揭牌。鲁南、苏北地区孙氏宗亲数千人参加了这一庆典活动。
二OO七年九月二十六日,枣庄市委副书记、市长陈伟在薛城区委书记秦元祥、区长岳德川的陪同下视察了孙氏宗祠,对该祠的建设和保护提出了宝贵意见。枣庄市人大副主任孙景瑞曾多次为宗祠捐款并题写匾额。
二OO八年秋,市政协副主席李华中视察孙氏宗祠,并为宗祠题词“家和万事兴”。
二OO九年春,孙氏宗祠以崭新的面貌迎接孙氏族人清明祭祖的到来。
汉武帝
汉世宗孝武皇帝刘彻(前156年-前87年),汉族,是汉王朝的第7位天子,中国古代伟大的政治家、战略家、诗人、民族英雄。刘彻是汉景帝刘启的第十子、汉太宗刘恒的孙子、汉太祖刘邦的重孙子。7岁时被册立为皇太子,16岁登基,在位五十四年(公元前141年-公元前87年),汉武帝在位期间击破匈奴、吞并朝鲜、遣使出使西域。独尊儒术,首创年号。他开拓汉朝最大版图,功业辉煌。公元前87年刘彻崩于五柞宫,享年70岁,葬于茂陵,谥号“孝武”,庙号世宗。
汉武帝治国
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汉武帝创造了数个第一 一、独尊儒术 听取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创中国传统主流文化之正统,在中华传统文化舞台上独领风骚两千余年,受到历代统治者所推崇。这里要说明的是,汉武帝并非限制其他各家的发展,致使大力提倡儒家的发展儒法结合,即所谓的“儒表法里”。例如夏侯始昌既研习儒家又通晓阴阳五行家;宰相公孙弘兼治 中年刘彻
儒法两家;主父偃以纵横家起家;耿直的汲黯司马谈司马迁以黄老学说起家。 二、设立中朝 抑制外朝 在惠文景帝期间,丞相大多主要是随刘邦打天下的功臣丞相受到礼遇,武帝和丞相多有不合,经常会借口打压杀死丞相,导致朝中大臣不愿意接任丞相之职。为贯彻自己的命令,他便设立中朝,尚书台也是这一时期出现的。 三、建立年号 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使用年号的皇帝,公元前113年武帝以当年为元鼎四年,并追改以前为建元,元光,元朔 元狩,每一年号六年。 四、太初改历 太初元年(公元前104)改太初历,以正月为岁首,色尚黄。 五、盐铁官营 盐铁官营自汉代延续至今,今天盐铁茶主要仍由政府及国企控制。 六、通西域 中国传出了冶铁术、凿井术、丝绸制造、漆器制造等技术,西方(域)传入胡(黄)瓜 胡豆 胡麻 石榴胡萝卜 葡萄 汗血马 核桃 天马等。中原大量的丝织品和金属工具向西输送,铸铁技术,井渠法也传到西域 历史意义重大 七、创立太学 汉武帝创建太学、乡学,设立举贤制度,形成了中国独特的文官制度 八、罪己诏 征和四年(前89年),汉武帝向天下人昭告自己给百姓造成了痛苦,从此不再穷兵黩武、劳民伤财,甚至表白内心悔意。这就是《轮台罪己诏》。这份诏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份帝王罪己诏。
本段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开拓者
发动对匈奴战争,开拓疆土
博望侯张骞石像
汉武帝对外采取软硬兼施的手段,一方面自公元前133年马邑之战起结束高祖以来对匈奴的和亲政策,开始对匈奴正式宣战,先后派卫青、霍去病征伐,解除了匈奴威胁,夺回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区,扩张了西域版图,将匈奴置于被动称臣的局面,保障了北方经济文化的发展。 (1)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匈奴又一次兴兵南下,前锋直指上谷(今河北省怀来县)。汉武帝果断地任命卫青为车骑将军,迎击匈奴。 这次用兵,汉武帝分派四路出击。车骑将军卫青直出上谷,骑将军公孙敖从代郡(治代县,今山西大同、河北蔚县一带)出兵,轻车将军公孙贺从云中(今内蒙古托克托东北)出兵,骁骑将军李广从雁门出兵。四路将领各率一万骑兵。卫青出征,但他英勇善战,直捣龙城(匈奴祭扫天地祖先的地方),斩首 700人,取得胜利。三路,两路失败,一路无功而还。汉武帝看到只有卫青胜利凯旋,非常赏识,加封关内侯。 (2)公元前128年(元朔元年)的秋天,匈奴骑兵大举南下,先攻破辽西,杀死辽西太守,又打败渔阳守将韩安国,劫掠百姓两千多人。汉武帝派李广镇守右北平(今辽宁省凌源西南),匈奴兵则避开李广,而从雁门关入塞,进攻汉朝北部边郡。汉武帝又派卫青出征,并派李息从代郡出兵,从背后袭击匈奴。卫青率三万骑兵,长驱而进,赶往前线。卫青本人身先士卒,将士们更是奋勇争先。斩杀、俘获敌人数千名,匈奴大败而逃。 (3)公元前127年(元朔二年),匈奴集结大量兵力,进攻上谷、渔阳。武帝派卫青率大军进攻久为匈奴盘踞的河南地(黄河河套地区)。这是西汉对匈奴的第一次大战役。卫青率领四万大军从云中出发,采用“迂回侧击”的战术,西绕到匈奴军的后方,迅速攻占高阙(今内蒙古杭锦后旗),切断了驻守河南地的匈奴白羊王、楼烦王同单于王庭的联系。然后,卫青又率精骑,飞兵南下,进到陇县西,形成了对白羊王、楼烦王的包围。匈奴白羊王、楼烦王见势不妙,仓惶率兵逃走。汉军活捉敌兵数千人,夺取牲畜一百多万头,完全控制了河套地区。因为这一带水草肥美,形势险要,汉武帝在此修筑朔方城(今内蒙古杭锦旗西北),设置朔方郡、五原郡,从内地迁徙十万人到那里定居,还修复了秦时蒙恬所筑的边塞和沿河的防御工事。这样,不但解除了匈奴骑兵对长安的直接威胁,也建立起了进一步反击匈奴的前方基地。《史记》《汉书》盛赞此仗汉军“全甲兵而还”,卫青立有大功,被封为长平侯,食邑3800户。 (4)匈奴不甘心在河南地的失败,一心想把朔方重新夺回去,所以在几年内多次出兵,但都被汉军挡了回去。公元前124年(元朔五年)春,汉武帝命卫青率三万骑兵从高阙出发;苏建、李沮、公孙贺、李蔡都受卫青的节制,率兵从朔方出发;李息、张次公率兵由右北平出发。这次总兵力有十余万人。匈奴右贤王认为汉军离得很远,一时不可能来到,就放松了警惕。卫青率大军急行军六、七百里,趁着黑夜包围了右贤王的营帐。这时,右贤王正在帐中拥着美妾,畅饮美酒,已有八九分醉意了。忽听帐外杀声震天,火光遍野,右贤王惊慌失措,忙把美妾抱上马,带了几百壮骑,突出重围,向北逃去。汉军轻骑校尉郭成等领兵追赶数百里没有追上,却俘虏了右贤王的小王十余人,男女一万五千余人,牲畜有几百万头。汉军大获全胜,高奏凯歌,收兵回朝。 汉武帝接到战报,喜出望外,派特使捧着印信,到军中拜卫青为大将军,加封食邑8700户,所有将领归他指挥。卫青的三个儿子都还在襁褓之中,也被汉武帝封为列侯。卫青非常谦虚,坚决推辞说“微臣有幸待罪军中,仰仗陛下的神灵,使得我军获得胜利,这全是将士们拚死奋战的功劳。陛下已加封了我的食邑,我的儿子年纪尚幼,毫无功劳,陛下却分割土地,封他们为侯。这样是不能鼓励将士奋力作战的。他们三人怎敢接受封赏。”汉武帝表示“我没有忘记诸校尉的功劳,同样也会嘉赏。” 于是卫青三子在襁褓中被封为列侯,长子卫伉为宜春侯,次子卫不疑为阴安侯,幼子卫登为发干侯,均食邑1300户。 汉武帝随后又封赏了随从卫青作战的公孙敖、韩说、公孙贺、李蔡、李朔、赵不虞、公孙戎奴、李沮、李息、豆如意等。 (5)经过几次打击,匈奴依然猖獗。入代地,攻雁门,劫掠定襄(今山西省定襄)、上郡(今陕西绥德县东南)。元朔六年(公元前123年)二月,汉武帝又命卫青攻打匈奴。公孙敖为中将军,公孙贺为左将军,赵信为前将军,苏建为右将军,李广为后将军,李沮为强弩将军,分领六路大军,统归大将军卫青指挥,浩浩荡荡,从定襄出发,北进数百里,歼灭匈奴军数千名。这次战役中,卫青的外甥霍去病率800精骑参战,取得了歼敌两千余人的辉煌战果。战后全军返回定襄休整,一个月后出塞,斩获匈奴军一万多名,取得了辉煌战果。
派遣出使西域与和亲乌孙
汉武帝在发动对匈奴战争,他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获得了大量前所未有的西域资料,打通了著名的丝绸之路,进一步加强了与西域的联系,促进了西域社会的进步,丰富了中原的物质生活,并发展了中西经济文化的交流; 元封六年(公元前105年),为了联合乌孙抗击匈奴,封刘细君为公主和亲乌孙。
对东北方和南方用兵
在东北方,他派兵灭卫氏朝鲜(今朝鲜北部),置乐浪、玄菟、临屯、真番四郡,汉帝国的版图至此基本成形。 使南方的夜郎、南越政权归附汉朝,在西南先后设立了七个郡,其中在今海南岛置儋耳郡、珠崖郡,也就是今天的海南岛与南海诸岛的地区。疆土最南端超过今天越南胡志明市,这也使得今天的两广汉武帝二十五项历史性首创
汉武帝刘彻蜡像
1、汉武帝是第一位使用年号的皇帝,于公元前113年创建了年号,先是六年一个年号(前140—前104),后来四年一个年号(前104—前87)。 2、汉武帝是第一位在统一的国家制定、颁布太初历的皇帝,以正月为岁首这一点,一直用到现在。 3、汉武帝时期写出了我国第一部纪传体的史书《史记》,对后世的史学产生了巨大影响。 4、汉武帝时期出现了秦统一后我国见于史籍记载的《舆地图》,元狩四年四月丙申,“太仆臣公孙贺行御史大夫事……奏舆地图,请所立国名。”《汉书·武帝纪》载元鼎六年秋“遣浮沮将军公孙贺出九原”,注引臣王赞曰“浮沮,井名,在匈奴中,去九原二千里,见汉舆地图。”据颜师古说,臣王赞生活的时代“在晋初”。这说明汉代的舆地图晋初臣王赞还见过。这也说明汉代已明确出现了关于国家的地域概念。这对后世自然地理研究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5、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对策,武帝亲自策问,选拔人材做官。就是所谓的察举征召制度。 6、汉武帝独尊儒术,以儒家思想作为国家的统治思想始于此。 7、元朔五年为五经博士置弟子五十人,复其身;地方郡国可按一定条件选送一些人,可受业如弟子。经考试,能通一艺以上,可用作官吏。从国立太学生中选拔官吏始于此。 8、汉武帝在独尊儒术时,又“悉延(引)百端之学”,形成了在以儒家思想为统治思想的,又兼用百家的格局。这点对后世也影响巨大。 9、元封二年(前109年),汉武帝亲临现场督察堵塞黄河瓠子决口。自秦朝统一后,皇帝亲临现场治理黄河,这是第一次。 10、汉武帝时推广耧车(土法播种机)下种,此后这一方法在中国用了两千多年。 11、汉武帝派张骞通西域,打通了丝绸之路,促进了中、西双方的经济、文化交流。这在中国史上属。 12、汉武帝元封六年(前105年)令细君公主嫁乌孙和亲。这是中国历史上与西域国家和亲。
细君公主和亲乌孙(2张) 13、在轮台、渠犁屯田,并置使者校尉。这是中国历史上在今中国新疆地区屯田。 14、汉武帝时用井渠法作龙首渠,后传入今中国新疆地区,并进而入波斯等地。 15、从西域引进葡萄、苜蓿种植,从大宛引进了良种马———天马,西域的乐曲、魔术传至中国,中国的铸铁技术、丝织品、丼渠法、漆器传至大宛等地。 16、汉武帝外施仁义,实行德治;又重视法治,用严刑峻法治理国家。这在历史上也是。 17、元封五年(前106年),为加强对诸侯王和地方高官的监察,置十三州部刺史,令六百石级别的刺史督察二千石级别的郡国守相。 18、为加强皇权,改革丞相制度,设立中朝(内朝),对后来的丞相制度演变发生了重大影响。 19、元鼎二年(前115年)禁郡国铸钱,专令国家所属上林三官铸钱,非三官钱不得流通,郡国以前所铸钱皆废销。对后世影响重大。 20、汉武帝通过大量移民在西北边郡屯田,这对反击匈奴战争的胜利、经营西域起了重大作用。对后世也有重大影响,曹操在《置屯田令》中曾说“孝武以屯田定西域,此先代之良式也”,就说明了这一点。 21、汉武帝时任用官吏是多元化的。二千石以上官吏可通过任子制度使子孙当官;有钱人可通过“赀选”当官;先贤的后裔可以受照顾,如贾谊的两个儿子就被关照当了郡守。,尤为突出的是武帝用人惟才是举、不拘一格。如皇后卫子夫是从奴婢中选拔出来的。卫青、霍去病分别是从奴仆和奴产子中选拔出来的。而丞相公孙弘、御史大夫儿宽,以及严助、朱买臣等人都是从贫苦平民中选拔上来的;御史大夫张汤、杜周和廷尉赵禹则是从小吏中选拔出来的。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汉武帝任用的一些将军是越人、匈奴人。而金日磾(音:jin’mi’di)这样一位匈奴的俘虏在宫中养马的奴隶,竟然与霍光、上官桀一齐被选拔为托孤的重臣。这些情况说明汉武帝选拔人才是不受阶级出身与民族差别限制的。,这不是说汉武帝用人没有标准,标准还是有的,标准就是“博开艺能之路,悉延百端之学”,“州郡察吏民有茂材异者,可为将相及使绝国者”。这就是说,只要愿为汉朝事业奋斗,有艺能、有才干的人,能为将相和可以出使遥远国度的人都可任用。一句话,用人的标准是惟才是举。正因如此,汉武帝时人才济济。班固就惊叹地说“汉之得人,于此为盛!”这种现象的出现是值得认真研究的。 22、汉武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派大军深入匈奴腹地进行决战的皇帝。 23、汉武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提出要北方游牧民族———匈奴臣服于中原王朝的皇帝,为此又在今内蒙筑受降城。武帝生前虽未达此目的,但在宣、元时期,匈奴归服汉朝为藩臣。 24、李广利伐大宛后,西域南道诸国多臣服于汉,宣帝神爵二年(前60年),匈奴日逐王降汉,匈奴不敢争西域,罢僮仆都尉。宣帝任命郑吉为西域督护,管理西域南、北道诸国,西域诸国臣服于汉。至此,西边直达里海,都成为了汉朝的疆域,这在中国历史上是。 25、汉武帝平定南越后,在今海南岛置儋耳郡、珠崖郡,统治了今天的海南岛与南海诸岛的地区。
本段历史评价
CCTV播出的《汉武大帝》片头是这么评价汉武帝的 他建立了一个国家前所未有的尊严 他给了一个民族挺立千秋的自信 他的国号成了一个伟大民族永远的名字 这样高的评价在中国的历史剧中是很少见的。 汉武帝是第一个用“罪己诏”进行自我批评的皇帝。 征和四年(公元前89年),汉武帝向天下人昭告自己给百姓造成了痛苦,从此不再穷兵黩武、劳民伤财,甚至表白内心悔意。这就是《轮台罪己诏》。这份诏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份帝王罪己诏。 敢于罪己,置自己过失于天下舆论中心,汉武帝无疑是第一人!至此,后代皇帝犯了大错,也会下“罪己诏”,公开认错,展示明君姿态。 直言敢谏的汲黯曾批评汉武帝皇上杀人太多,即使平日信任的人,也不予宽恕,这样搞下去,天下人才早晚都会被杀光。汉武帝不为所动,漠然一笑何世无才,只是人主没有识得人才的慧眼,如果能够辨明人才,何必担心天下无才?(上招延士大夫,常如不足。然性严峻,群臣虽素所爱信者,或小有犯法,或欺罔,辄按诛之,无所宽假。汲黯谏曰陛下求贤甚劳,未尽其用,辄已杀之。以有限之士,恣无已之诛,臣恐天下贤才将尽,陛下谁与共为治乎?黯言之甚怒。上笑而谕之曰何世无才?患人不能识之耳。苟能识之,何患无人?夫所 东方朔
谓才者,犹有用之器也,有才而不肯尽用。与无才同,不杀何施?) 就是这样一位视人才如草芥的汉武帝,一方面又极端地爱才、惜才。 封建专制体制下,人才使用有两大陋习一是任人唯亲,只用自己熟悉亲信的人;二是论资排辈,必须按“三十九级台阶”,一级一级往上爬,不能“乱”了规矩。而汉武帝一不会因言废人只要有才华,主父偃持不同政见,汉武帝照样求贤若渴;二是敢于破格提拔因为有能力,卫青家奴出身,汉武帝竟然破格提拔。 不仅如此,汉武帝甚至摈弃正统,容纳异类,慧眼发现东方朔,将庄严的朝堂变成一个充满温情和快乐的休息室,君臣之间宛如玩伴;,他不以狎亵而丧失原则,对东方朔的诤言击节赞叹,言听计从。 他初读《子虚赋》,即大为倾慕;得见作者司马相如,如获至宝,让他享受与自己同等的写作待遇。能识人、能容人、能用人,汉武帝千古无二。秦始皇、汉高祖视文人为腐儒,唐太宗、清高宗或能知人,终究雅量阙如。 汉武帝备受误解和争议的,就是阉割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史家——司马迁。 司马迁在《史记》中对他褒有贬,班固的《汉书·武帝纪》对他的文治大加赞扬 班固赞曰孝武初立,卓然罢黜百家,表章六经,遂畴咨海内,举其俊茂,与之立功。兴太学,修郊祀,改正朔,定历数,协音律,作诗乐,建封禅,礼百神,绍周后,号令文章,焕然可述,后嗣得遵洪业,而有三代之风。如武帝之雄材大略,不改文景之恭俭以济斯民,虽诗书所称,何有加焉。 地区自秦朝后重归中国版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