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孩学电子竞技很有前途。
把电子竞技当成职业还是要慎重考虑,不是游戏玩得好就可以成为职业选手,太多人一生都默默无闻了,而且打竞技会伴随着许多健康问题,慎重考虑
电竞行业最近几年发展迅速,也越来越职业化,规范化。前景是毋庸置疑的,在电竞领域也衍生出了非常多的发展方向。
比如电子竞技职业选手(职业选手主要训练的项目分为moba和fps等方向)
电子竞技游戏开发(学习c#基础,Unity3D,UE4引擎基础,C++语言编程等)
电子竞技数字动漫设计(学习3dsMax,maya服务器和数据库游戏案例)
电子竞技俱乐部运营管理(学习俱乐部体系化教学,赛事数据分析,心理学等)
电子竞技赛事策划(学习影视编导与制作,自媒体应用和产业分析,赛事实践)
现在电竞行业已经是全产业链的发展了,已经不是很多人眼里没事打打游戏,做做直播等等。电子竞技目前已经发展到了竞技层面的体育项目,需要参与者的思维能力,反应能力,心眼四肢协调能力和意志力,还需要培养团队精神等等,国家体育总局已经批准成为正式的体育竞赛项目,各大院校也开始尝试成立电竞专业。
电竞作为一个新兴产业,游戏发展的迅速,所以也引起政府和资本市场的关注,尤其在韩国和国内北上广等一线城市体现更为明显。
由于独特的产业特点加上高于平均水平的薪资待遇,自然就吸引了很多青少年的向往。我们在选择是否加入这个行业之前应该想清楚自己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想法到底是什么,到底是真愿意在这个行业中深耕发展自己的一个事业,还是为自己可以光明正大玩游戏找一个借口。我们应该看清楚故事背后的本质,电竞属于游戏产业,但不等于玩游戏。看着电竞选手玩着游戏,拿着非常高的薪酬就觉得那是自己向往的生活却忽略了电竞选择背后所付出了怎么样的努力才达到了现在的高度,也忽略了他们与生俱来的天赋。
电竞行业发展非常有前景,也值得去学习。我们不能盲目选择,在之前应该更多的自我思考,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希望每个人都能在自己的领域中发光发热吧!!
浙江大学医学博士刘某某被推向了舆论的风口浪尖,他隐瞒自己的婚姻状况,出轨多名女患者,而这些受害者之所以被谩骂成“不检点”,在小匠老师看来,是因为她们作为医生的患者,却不懂得保持与医生的距离,没有妥善处理好医患之间的关系,这也才导致了自己也被推向了社会舆论的浪尖。
如果受害者懂得提高警惕,那么则不会被卷入舆论的漩涡之中浙江大学医学博士在有家室的情况下,还欺骗女患者,这也足以体现出浙大这位医学博士思想行为不端,换个角度来思考,如果女患者能够提高自己的警惕,去了解浙大这位医学博士的相关背景,那么也能够避免自己上当受骗,但可惜的是,这些被欺骗的女患者过于冲动,被爱情冲昏了头脑,才上了刘某某的当,被他所欺骗。
与此,作为女患者,更应该主动跟医生保持距离,不应该跟医生发生不正当的关系,要懂得维持良好的医患关系,这样也能够使得自己避免遭受欺骗甚至是伤害。
浙江大学医学博士刘某某“更不检点”如果说女患者个人不检点,在小匠老师看来,浙大医学博士刘谋谋更是不检点,作为名牌大学培养出来的高材生,却如此有不当的行为,欺骗多位女患者,隐瞒自己真实的婚姻情况,由此可见,他的行为思想都是不正确的。
作为一名医生,刘谋谋却不懂得尊重自己的患者,没有职业操守,没有跟女患者之间保持正常的关系,隐瞒自己的真实情况,诱骗多位女患者,简而言之,他就是不称职,不配成为一名医生,应该对他进行处分,把他逐出医生的队伍,才能避免其他的女患者上当受骗。
刘谋谋作为浙大医学博士,拥有着让许多人羡慕的高学历甚至是高智商,他却不懂得规范好自身的行为,出轨多名女患者,不仅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也是对于家庭的不负责,他只有深刻反思自身错误的行为,改正自己错误的思想,或许才能够得到他人的原谅。
一些思考之所以受害者被人们谩骂“不检点”,最主要的原因是作为女患者,她们明知道自己应该跟医生保持正常、合理的医患关系,但却没有这样做,因为放松了自己的警惕心理,才让浙大医学博士刘谋谋有机可乘,虽然谈恋爱是你情我愿的事情,但如果女方不愿意或不主动,那么男女之间的感情就维持不下去了,此事也警醒这个位女患者要妥善处理好患者与医生之间的关系,也提醒各位医生一定要有职业操守,懂得尊重和保护自己的患者,不与患者发生不正当的关系,才对得起医者本心。
对此,大家是怎么认为的呢?欢迎一起留言讨论。
学院下设生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药学与制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医学与健康研究中心、实验教学中心,四个教学、科研机构。学院现有教职工76人,其中教授16人,副教授20人,博士生导师7人,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2人,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才5人,云南省“特殊津贴”获得者1人。学院专任教师中82%的人具有博士学位,业已形成一支高学历、高层次、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
学院现有“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云南省二级重点学科,“昆明理工大学/清华大学――生物资源开发与利用”省校共建重点学科,四个校级重点学科。拥有“环境生物学”、“生物冶金”两个二级学科博士点;拥有“生物学”一级学科硕士点(下设“生物学”所属十二个二级学科硕士点),“药物化学”、“生物化工”两个二级学科硕士点,“生物工程”、“制药工程”二个工程硕士授权点。学院现有在读博士生32人,硕士研究生300多人,生物工程、制药工程两个本科专业共计本科生近480人。 硕士导师介绍
李昆志男, 博士,教授, 博士生导师, 云南省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才,现任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 1984 年、 1988 年分别获得 广西农学院(现广西大学农学院)土壤农化分析专业和作物学专业学士学位和硕士学位。 1996 年为日本京都大学作物学研究室共同研究者。 1997-2001 年期间在该研究室攻读博士学位,从事持续农业方面的研究。毕业后两年被聘为日本京都大学生态学研究室外国人学者,从事废弃农业有机物再利用项目的研究工作。 2003-2004 年间,先后在日本国立蔬菜茶业研究所作研究员,从事转 Bt 基因蔬菜及生物学特性鉴定的研究;日本京都大学分子代谢制御学研究室博士研究员,参加古细菌 PEPC 的分子特性鉴定,植物四碳代谢、一碳代谢途径的遗传工程等项目的研究工作。 2004 年作为人才引进到昆明理工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生物工程技术中心从事科研教学工作,研究方向为植物营养基因工程。主持和参加纵横项课题十二项,发表论文三十多篇(其中 SCI 收录 10 篇)。
白洁女,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云南省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才。 1988 年毕业于昆明医学院医疗系, 2003 年获日本京都大学医学博士学位, 2003-2005 年期间在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医学部做博士后。主要的研究方向为分子神经生物学。
李蓉涛女,博士,教授, 博士生导师, 云南省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才。 1993 年毕业于西南师范大学生物系, 1996 年、 2004 年分别获得中科院昆明植物所植物化学硕士学位 和 博士学位。主要从事环境对药用植物生物活性物质的结构、活性成分和生理活性的影响研究,发现了系列结构新奇的高氧化度的降三萜类化合物及其它 新的骨架类型 ,还发现了有望作为治疗艾滋病的候选药物——“五味子素”。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一项、云南省科技厅新药研究专项一项和参加多项其它课题。现已发表学术论文 54 篇 , 40 篇为 SCI 收录论文 , SCI 影响因子总计为 94.974 ( 其中 10 篇 论文的 SCI 影响因子在 4.0 以上 ) 。申请中国专利 5 项 。
陈丽梅女,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云南省中青年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后备人才。 1999-2004 年间留学日本京都大学,在农学研究科植物生理学研究室攻读博士学位,毕业后在生命科学研究科分子代谢制御研究室做外国人特别研究员,从事 2 年的博士后研究工作。 2004 年作为人才引进到昆明理工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生物工程技术中心从事科研教学工作, 主要从事植物代谢基因工程方面的研究。通过遗传工程操作在世界上开创利用植物光合作用代谢途径同化甲醛的理论和方法,并成功申请了专利;完成了耐热篮藻 PEPC 分子特性鉴定及其在植物中表达的生理生化效应分析,植物甲醛同化作用的遗传操作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论文 20 余篇(其中 SCI 收录 6 篇)。
魏云林男, 博士,副教授, 硕士生导师, 微生物学 学科带头人,现任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副院长兼生物工程技术中心副主任。 1991 年毕业于武汉大学生物系获学士学位, 1995 年获协和医科大硕士学位。 1997 至 2004 年间,获日本文部省奖学金资助,在日本京都大学化学研究所攻读博士学位。 2004 年作为人才引进到昆明理工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生物工程技术中心从事科研教学工作,主要从事低温微生物的研究;成功构建了世界上首个以低温菌为宿主的低温蛋白质表达系统,申请有国际专利两项,国内专利一项。主持和参与国家 86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省部级科研课题多项。已先后在国内外核心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 20 余篇,独撰出版专著一部,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一次。
井申荣男,博士,副教授, 硕士生导师 。 1990 年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生物系,获得理学学士学位; 1993 年毕业于西北大学生物系微生物学专业,获得理学硕士学位; 2000 年在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病原生物学专业获得医学博士学位。 2001-2004 年间在第三军医大学检验系进行博士后科研工作训练。 2004 年至今在昆明理工大学从事科研教学工作。先后从事过细菌、噬菌体和病毒的分离培养、细胞培养、药物毒理、实验动物以及基因工程药物的构建、表达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先后主持省级和国家级科研项目 3 项,申请专利 2 项,发表论文 20 余篇。
柳陈坚 男,博士,副教授, 硕士生导师 。 1990 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动物科学系兽医专业,先后在上海杨浦区园林管理局及上海和平公园的公园管理科从事野生动物的兽医临床、疾病防治与饲养繁殖等工作。于 1994 年 5 月赴日留学,先后在日本国立岐阜大学的兽医人兽共患传染病教研室和食品微生物教研室与应用微生物教研室从事狂犬病、传统发酵食品中的有用微生物及应用微生物中的生物酶领域研究,获得了教育学硕士学位与 农学 博士学位。此后,日本国立感染症研究所博士研究员,主要从事鹦鹉热衣原体的分子生物学检测体系的确立的研究。 2006 年 9 月作为人才引进到昆明理工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生物技术工程研究中心从事科研教学工作,研究方向为应用微生物计食品安全。发表文章 10 篇,其中 SCI 收录文章 2 篇。
林连兵男,硕士,副教授, 硕士生导师 。 2000 年在云南大学微生物研究所获硕士学位 , 此后在昆明理工大学任教,被评为学校课堂教学十佳青年教师。 2003 年赴日本京都大学化学研究所访问学习, 2004 年至今为生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科研教学人员。 作为项目组主要成员 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三项,目前主持国家基金项目“腾冲热海高温噬菌体及其宿主多样性研究(项目号 30660009 )”,参加国家基金项目(项目号 20567001 )和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项目号 2005E 0068M )。已发表论文二十余篇,其中 3 篇为 SCI 收录,主要从事腾冲热海高温菌多样性、高温噬菌体多样性、高温菌酶学及高温细菌冶金等相关基础和应用研究。
陈朝银男,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 现任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生物工程系系主任。 1985 年南京农业大学微生物与免疫学专业硕士毕业 , 同年到昆明理工大学筹建食品生物工程学科 , 历任实验室主任、教研室主任、系主任;先后主讲《微生物学》、《发酵食品与发酵饮料》、《微生物工程》、《生物检测技术》、《药理学》、《受体生物学》、《现代药理及实验》等本科和研究生课程。 1992 年赴泰国 Kasetsart 大学学习、 1998 年到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读博士、 2003 年赴德国 Gottingen 大学学习。研究方向微生物工程与酶工程、生物资源开发、生物医药。曾主持国家和省级等科研项目 30 余项 , 发表论文 100 多篇 ( 其中 SCI 、 EI 收录 10 余篇 ) 。登记基因 16 个 , 获省自然科学二、三等奖各一次,科技进步三等奖一次、省校级教学成果奖 5 项次。
孟庆雄男,博士,副教授, 硕士生导师 。 2000 年 2 月毕业于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动物学专业,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方向。在神经毒与受体结合的模型、突触后神经毒性中毒治疗药物、神经毒蛋白入药利用、分子结构与功能改造设计等方面在国内外期刊发表文章数篇,在多肽药物研发、高通量药物筛选与分子设计等方面有一定造诣,并在生化药物的研发等方面积累了一定经验。
李海燕女,博士,副教授, 硕士生导师, 现任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生物 工程系系副主任 。 1992 年毕业于云南大学生物系微生物学专业获理学学士学位; 1999 年毕业于云南大学生物系微生物学专业获理学硕士学位; 2006 年毕业于云南大学云南省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重点实验室获博士学位。研究方向药源微生物资源及其开发。主要从事药用植物内生真菌的分离、鉴定、抗肿瘤活性菌株的筛选及其活性代谢产物的分离纯化以及中草药的生物转化及其抗肿瘤活性产物的分离纯化及结构鉴定工作。
余旭亚男,硕士,副教授, 硕士生导师 。 1992 年毕业于云南工学院(现昆明理工大学化学工程学院)化工系,同年留校任教。 1997 年 -2000 年间在职就读华南理工大学研究生,获发酵工程工学硕士学位, 1999 年 -2000 年间在清华大学进修、合作研究。主持过昆明理工大学青年基金、昆明市生物化工产业发展专题、云南省教育厅青年基金各一项,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纵横向课题多项;指导校学生课外科技活获云南省三等奖;第一作者发表科研论文 10 篇,其中 EI 收录 1 篇;第一作者发表教改论文 3 篇。
夏雪山男,博士,副教授, 硕士生导师, 现任昆明理工大学科技处副处长。 1999 年毕业于华中农业大学兽医微生物与免疫学专业,获农学硕士学位; 2002 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分子病毒学与细胞免疫学专业,获理学博士学位。同年,到昆明理工大学工作至今,曾担任生物工程系系主任( 2004 年 10 月— 2006 年 12 月),赴日本国立感染症研究所( National Institute of Infectious Disease, Japan )进行合作研究( 2006 年 1 月— 7 月)。主要从事艾滋病病毒、丙型肝炎病毒的基础研究及应用基础研究,从 2003 年起开始分子流行病学研究。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国际合作项目、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云南省科技厅高科技园区专项项目、平台项目、国际合作项目等多项科研课题。在丙型肝炎病毒分子流行病学、诊断方法学、病毒变异与免疫逃逸机制、病毒培养体系与动物模型方面做出一系列成果。在国内外核心刊物上发表文章 20 余篇,其中 6 篇被 SCI 收录,获授权专利 1 项,申报发明专利两项。,任云南省微生物学会理事、云南省免疫学会理事。
魏大巧女,硕士,讲师。 1998 年毕业于云南大学生物系污染生态学专业,获硕士学位, 同年,到昆明理工大学工作至今, 曾从事过生物资源开发利用研究、仙人掌及核桃开发利用研究、动物活性成分提取研究、植物组织培养、生物塑料的开发等研究工作。目前主要从事分子病毒学方面的研究工作。
刘丽女,硕士,副教授, 硕士生导师 。 1996 年 7 月毕业于南京林业大学化工学院林产化学加工专业,获工学硕士学位。 1996 年至今任教于昆明理工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生物工程系。曾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研究项目《无污染漂白 TCFP 的研究》和多项横向科研项目。 1999 年遴选为学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并被选派到清华大学生命科学技术系作访问学者。主要从事植物化学、生物工艺学、微生物学等教学和科研工作,发表论文十多篇(其中 EI 收录 2 篇, ISTP 收录 1 篇)。
葛锋男,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植物细胞工程。 2001 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 2006 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生化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获生物化工专业,获博士学位,同年到昆明理工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从事教学科研工作至今。主要从事有关珍稀濒危植物的离体大规模细胞培养、组培快繁以及对植物次生代谢途径的遗传改造和天然产物的提取分离。作为主要研究人员完成了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新疆紫草的繁育研究”,并参与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新型植物细胞培养反应器及细胞聚集体调控研究”以及国家“ 863 ”等多个基金项目。已申请发明专利 1 项,发表论文 7 篇,其中 2 篇被 SCI 收录, 2 篇被 EI 收录。
李宝才男,博士,教授, 硕士生导师, 制药工程专业学科带头人,现任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副院长。 1982 年 2 月毕业于云南大学化学系有机化学专业,获学士学位。 1986 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山西煤化所有机化学专业,获硕士学位。 1996 - 1997 年,受邀到英国 Bristol 大学生物有机地球化学中心做访问研究员。 2002 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所,获博士学位。主持完成云南省、煤炭部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四项;省教委重点基金等二项;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一项;获曲靖地区科技进步奖一项。至今,已发表 60 余篇论文,其中 4 篇被 SCI 和 EI 收录, 20 篇被 CA 收录;指导研究生 9 名。,任《 腐植酸》编委,中国腐植酸工业协会理事。
杨亚玲女,博士,教授, 硕士生导师, 现任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制药工程系系副主任。主要从事药物分析、天然产物分离、分析、活性及其应用研究,本研究方向主要进行新分析试剂的合成、筛选,在样品前处理方面进行研究,建立新药物分析体系,达到提高分析方法的选择性、灵敏度及分析速度的目的,另对天然产物进行活性如抗氧化、抗过敏等的筛选,主要用于保健食品、化妆品中。先后主持省部级、市厅级、校企合作项目多项,以第一作者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论文近 50 篇,以第一发明人申请发明专利 5 项,其中 2 项已授权,获得过云南省技术发明二等奖、自然科学一等奖、昆明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各一次。
杨波 男,在职博士,副教授, 硕士生导师, 现任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制药工程系系主任。长期从事天然产物如淀粉、环糊精、壳聚糖等大分子的修饰改性及其在医药、化工、环境等方面的应用研究。现从事天然产物的主客体化学及超分子化学研究, 并在我国一流超分子化学实验室进行研究工作,已有相关研究成果的论文被 EI 全文收录。 近年来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论文近 20 篇,其中第一作者 10 余篇。先后主持完成省级、厅级基金项目近十项,与企业合作完成校多项企校项目。,主持或参与完成多项制药工程学科 多媒体课件项目和教改项目,获得昆明理工大学第七届伍达观教育基金教师先进教师奖 。
杨健男,博士,副教授, 硕士生导师 。长期从事药学技术工作,熟悉药品的科研及其生产、质量等技术工作和有关技术管理工作。先后参与进行过新药洛美沙星胶囊、双清口服液、碘散等技术生产转化,原料药泼尼松龙、泼尼松龙磷酸酯钠盐、泼尼松龙片、注射液的研制和独立开展辅酶 Q 及其类似物的合成研究工作。目前主要致力于辅酶 Q 、紫杉醇等化学药物、天然药物有效成分的合成、半合成研究以及新药先导化合物的结构修饰、构效关系研究。发表研究论文两篇( SCI 及核心期刊各一篇),
刘谋盛男,硕士,副教授, 硕士生导师 。 1998 年毕业于昆明理工大学,获硕士学位,同年到昆明理工大学从事教学科研工作至今。主要从事药用植物栽培及应用研究工作。主持完成项目两项,参与研究及完成项目九项。其中主持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及校青年基金项目各一项。申请专利一项,获云南省技术发明奖等奖项四项,发表论文 12 篇。
徐军伟,博士/博士后,生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2009年毕业于华东理工大学生物反应器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生物化工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2009年-2011年于上海交通大学微生物代谢国家重点实验室从事博士后研究。2012年作为云南省高层次引进人才到昆明理工大学工作。研究方向为应用微生物和代谢工程。
2019年发生,曾经备受关注的玛莎拉蒂撞宝马案一案已于2020年11月6日审理完毕。继肇事女司机谭明明家被扒了个底朝天后,
法院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分别判处被告人谭明明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被告人刘松涛有期徒刑三年,缓刑三年;被告人张小渠有期徒刑三年,缓刑三年。并且,三名被告与三名受害方就该案中的民事部分已达成赔偿协议,伤者王交通将获赔600余万,两名死者家属各获赔200余万。
据说,一开始谭明明家属就要求原告方签署谅解书并提供给对方四百多万的补偿。原告方对此一开始也是不接受的。因为,谭明明驾车造成的事故的影响是十分恶劣的。原告方对这种恶性行为是难以原谅的。他们希望谭明明以一命换一命,让谭明明和其家属体会到他们承受丧失亲人的钻心之痛。但另一方面,如果他们不签署谅解书,医治伤者王交通需要的高昂医疗费用就没有着落。,在一番协商后,原告方与被告方达成协议,接受被告方支付的共计一千多万的赔偿费用,而谭明明则要接受无期徒刑的处罚。
根据被扒的资料,谭明明家以开皮革厂致富,而这也是谭明明用来炫富的资本。她平时就喜欢炫耀自己物质条件富裕的生活,为人也很张扬和狂傲。她之前刚从职业学院毕业,曾经却毫无专心学业的样子。这次坐在她的玛莎拉蒂里的两位朋友也是国内有权有势者的子女。而就是这两人教唆谭明明在连撞八辆车后,赶紧逃离现场并引发了后来严重的事故。,在这个事件中,谭明明是醉酒驾驶并造成人员伤亡的主犯,而刘松涛和张小渠是从犯。
对于事件的结果来说,没人偿命,而伤者和死者都得到抚恤,这或许是最好的结果。但我认为,造成两死一重伤的严重后果,只判了一个无期徒刑,这个结果算轻的了。要知道,当时坐在宝马后座里的两人都是当场死亡,而在事故中全身大面积烧伤的司机王交通如今还是一个植物人。而有了金钱的作用,谭明明很可能不用被困牢狱一生就可以获释,继续“祸害”人间。但既然为了救人,原告方都已与被告方和解,别人也不好多说什么。只是希望被告三人这次真的要吸取教训,从此循规蹈矩地生活,学会尊重他人的生命。否则,这个判决结果也毫无意义,只是充当了有钱人家子弟家的一场闹剧罢了。
谭明明等三人的违法行径,他们的肆意妄为,让我们不得不重新思考财富给子女带来的影响。我认为,即使家财万贯,都不可让子女用来挥霍和炫耀。让子女认为有钱,什么都可以解决。,胡作非为,甚至不尊重他人生命,把人命把儿戏。,又是用钱来解决一切。这一次,或许是他们侥幸,让谭明明幸免一死。但如果始终坚持这样游戏人生的态度,总有一天,他们会尝到自己行为的恶果。
金钱的作用是给子女提供更好的生活和教育条件,而不是让他们用来无视他人、践踏他人的资本。希望人们在了解了玛莎拉蒂撞宝马案件后,能有所醒悟并学会善用手中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