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又叫“冬节”、“长至节”、“亚岁”,是我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一个传统节日。既然是节日,就要有个过节的样儿,过节吃饺子,这是中国人的老传统啊。且慢且慢,这样说,是不是有点太敷衍了?其实啊,冬至吃饺子并没有这么简单,里面还大有故事呢。
01 古人是把“冬至”当重要节日来过的究根溯源,把“冬至”当作节日来过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清嘉录》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说,这表明古人对冬至十分重视。
人们认为冬至是阴阳二气的自然转化,是上天赐予的福气。汉朝以冬至为“冬节”,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贺冬”,例行放假。
《后汉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所以这天朝庭上下要放假休息,军队待命,边塞闭关,商旅停业,亲朋各以美食相赠,相互拜访,欢乐地过一个“安身静体”的节日。
到了唐、宋时期,冬至是祭天祭祀祖的日子,皇帝在这天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在这一天要向父母尊长祭拜,现在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这天过节庆贺。
02 “冬至”为什么要吃饺子在北方,冬至这天都要吃饺子,但好多人不知道为什么要饺子。其实,饺子最早的时候被叫做“娇耳”,发明人是东汉时期的医圣张仲景。传说张仲景告老还乡,回到自己的家乡白河的时候,看到岸边有很多百姓由于贫穷,饥寒交迫,很多人的耳朵都冻坏了,他就决定要救治这些穷苦的百姓。
张仲景经过一番研究之后,煮出了“祛寒娇耳汤”,他用辣椒以及一些驱寒的药物煮制羊肉,煮好之后把里面的食材捞出切碎,再包上面皮,形状像耳朵,起个名字叫“娇耳”,煮熟之后分给那些病人吃,每个人分两个娇耳,再加一碗汤。
这碗娇耳汤吃完之后浑身暖和,血液通畅,一段时间之后,冻坏的耳朵也就好了。张仲景这个分娇耳汤的过程,一直持续到了大年三十。后来,人们为了庆祝耳朵痊愈,就决定每逢冬至和大年初一都吃饺子。
03 各种饺子馅的吉祥寓意芹菜馅饺子取了“勤财”之意。 勤,即勤奋、勤劳;经常,有源源不断的意思。勤财,是对源源不断的物质财富的一种祈福,更是对勤劳、务实的一种祝愿。
韭菜馅饺子取了“久财”之意。 久即时间长、久远。久财,是祈福长久的物质财富,更是对天长地久的祈福。
白菜馅饺子取了“百财”之意。百,量词,即百种、百样之意。百财,是对百样之财的祈福;或是对新婚燕尔白头偕老的美好祝愿。
亲爱的朋友,上一个冬至,你吃饺子了吗?吃的是什么馅饺子呢?
冬至这天为何要吃饺子?各地过冬至有什么不一样的习俗吗?传说在东汉时期,张仲景在行医回家的路上,看到老百姓耳朵因为寒冷被冻坏了,于是张仲景在冬至那天舍“祛寒娇耳汤”,用羊肉、辣椒等祛寒食材做成饺子,分给老百姓吃饺子、喝汤,治好了冻伤的耳朵,从此以后,每年冬至,老百姓就在冬至这天吃饺子,表示对张仲景的感谢。今天就给大家分享6种好吃又好做的冬至传统美食。
【饺子】在北方很多地方有冬至吃饺子的习俗,说是吃了饺子冬天不冻耳朵。不同的地区,爱吃的饺子馅也不同,比较常见的有牛肉大葱馅、猪肉白菜馅、韭菜鸡蛋馅,素三鲜馅等等。饺子吃法法除了传统的水煮、还有蒸饺、煎饺和油炸饺子等等。
【汤圆】跟北方吃饺子不同,在南方很多地方,有冬至吃汤圆的风俗,寓意团圆。汤圆搭配红糖和酒酿,滋补又暖身。除此之外,汤圆还可以搭配红豆或者其他食材,具体就看大家的口味和喜好了。这里分享一下汤圆和面的配比,买的糯米粉,1斤糯米粉放9两水,如果是农家水磨糯米粉水分比较大,1斤糯米粉大约放3两水。
【年糕】冬至吃年糕,图个好兆头,寓意年年高,生活、工作一年一年往高处走。年糕在江浙一带比较多,尤其是宁波的年糕比较有名。年糕用糯米加水蒸出来,Q弹不粘牙,深受大家的喜爱。年糕吃的时候可以煎软了淋上红糖撒一些黄豆粉,也可以做炒年糕。
【肉丸】圆圆的肉丸,寓意团团圆圆。在潮汕地区有“冬丸节,一食就过年”的民间说法,而潮汕的牛肉丸比较有名,除了牛肉丸,我们还可以吃猪肉丸、鱼丸、虾丸、素藕丸子等等。肉丸的吃法多种多样,水煮的、清蒸的、油炸的、红烧的。
【鸡蛋挂面】长长的挂面寓意健康平安、福寿绵长,在安徽合肥,有冬至吃面条的风俗。“吃了冬至面,一天长一线”,这一天吃上一碗热气腾腾的鸡蛋挂面,才算是过好了一个冬至。
【南瓜饼】在很多地方有逢年过节吃糯米粉做的美食,南瓜饼就是其中的一个代表。在安徽合肥冬至到了,除了要吃鸡蛋挂面,还要吃南瓜饼。颜色金黄,甜香软糯的南瓜饼,好吃又好看。分享一下南瓜饼的做法,南瓜削皮去籽去瓤,切小块蒸熟,加入适量的糯米粉揉成光滑的面团,取适量的南瓜面团,裹上一层椰蓉,按扁放到油锅里煎熟,喜欢吃夹馅的可以加点红豆馅。
二十四节气中,冬至这个节气非常特殊,在古时候也叫“亚岁”。时至今日,冬至在人们心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关于冬至的讨论从未停止过。包饺子对许多人来说,代表着对此后春节团圆的期盼。
二十四节气中的一种,也被称为“冬至”,“贺冬”。还有人说,它既是节气,又是节日,在周代就是新年的元旦,曾经是一个非常热闹的日子。
古书中,似乎也有冬至这一节的佐证。据文献记载“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就是说,人们最初过冬至节是为了庆祝新的一年的到来。
冬至作为节庆起源于汉代,盛极一时。而农历正月初一是夏历的十一月,所以,周朝的正月十五就是现在的十一月,拜岁与贺冬其实没有什么不同。
,也有学者认为严格地说,冬至并不算节日。民俗学专家王娟表示,“这一节气出现得很早,庆祝方式也较早出现,但这并不能简单地等同于我们现在所谓的节日。
「古时有许多重要活动是放冬至,内容较为丰富,但地方不同的庆祝方式,差异较大。」在民间习俗活动中,她解释说,可能有给老人送鞋、“数九”、画消寒图等。
“有一种说法认为冬至祭拜孔子,会举行非常隆重的仪式,这一习俗也没有一个普遍意义。,今冬至与我们今天所说的传统节日新年不同。
撇开“这是不是节日”的讨论,冬至在二十四节气中的确是一种特殊的存在。在阴气旺盛,阳气出现的时候,也是二十四节气传统计算的起点。
根据古代人的观念,冬至是新旧更替之时,自然也具有非凡的文化意义,冬至节俗中有很多风俗习惯,仪式的内容就源于这一时节的感受。
后汉书记载“冬至时,君子安身,百官不听政,所以要有节制,才能守节,才能守节。
此后,一般春节祭祖、家庭聚餐等习俗,也经常出现在冬至。冬至曾被称为“小年”,足以说明它的重要性。魏晋六朝时期,冬至被称为“亚岁”,百姓要向父母长辈拜节。
到了宋代,冬至逐渐成为祭祖、祭祖的节日。民俗中,祭祖人数较少,人们更多地遵从于一些习俗,如吃馄饨、红豆饭等。
四季佳肴,不仅仅满足味蕾。百里不同风,千里之行。”冬至之意,并不像一个时间节点那么简单。
据报道,清代的苏州人“重阳节”,在冬至的前一天,亲朋好友相互馈赠,提篮担盒者满路,俗称“冬至”盘。
南京冬至节食以冬至团圆饭为主料,以糯米为馅,中间包糖肉、菜、果、豆沙、萝卜丝等。为祭祀先祖而祭,并作为节礼互相馈赠。
北部的人们多半习惯在这个时候吃饺子,南方的一些地方会有一碗汤圆。冬季至后是阳气生发的时候,绿意盎生,有些地方还会特意在此时吃一点青菜,以示顺应天时,在寒冬,盼望着花开花落,早到。
,不管吃饺子还是吃馄饨,人们关心的并非味蕾的满足。从古到今的“亚岁”,到如今常提起的冬至夜,人们对这个古老的节气给予如此关注,恐怕也是因为它总会出现在一年中尽时,距离春节团圆的日子不再遥远。
「吃冬至面,一天长线。」冬至之后,时光的流逝,白天逐渐延长,黑夜逐渐缩短,春天的脚步也逐渐接近。
以下为冬至吃饺子的传说以及由来
冬至吃饺子,这一说法从小就知道,虽然不知道到底有什么原因,但确实是代代相传的一个习俗。其实抛开传说,冬至吃饺子也是有利于健康养生的。冬至是养生的大好时机,主要是因为“气始于冬至”。因为从冬季开始,生命活动开始由衰转盛,由静转动。此时科学养生有助于保证旺盛的精力而防早衰,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冬至时节饮食宜多样,谷、果、肉、蔬合理搭配,适当选用高钙食品。各地在冬至时有不同的风俗,中国北方多数地方有冬至吃饺子的习俗。冬至经过数千年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节令食文化。
吃饺子成为多数中国人冬至的风俗。也有例外如在山东省滕州市流行冬至当天喝羊肉汤的习俗,寓意驱除寒冷之意。每年农历冬至这天,不论贫富,饺子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饭。
冬至吃饺子是什么说法祛病驱寒,在严冬里不冻耳朵,这个传说跟张仲景有关。冬天天气寒冷,疾病多发,还容易出现冻伤寒疾等情况。也有说法是吃水饺主要是希望往后的日子财源滚滚。“饺子形状像元宝,有发财寓意,这是我个人认为最合理的解释,所以说,这吃水饺取得就是个希望发财的意思。”
冬至吃饺子的原因是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留下的。具体事件如下
关于饺子的发明者,在民间的说法比较多,其中比较认可的一种则是由“医圣”张忡景发明的。在古代的时候饺子并不叫饺子,而是叫“娇耳”。
在东汉的时候,有一年冬天的天气特别的寒冷,像张忡景来求医的人特别的多。其中多数人都是因为天气过于寒冷,耳朵冻伤了。张忡景不忍心穷苦百姓受难,于是就在冬至那天搭起了大棚,架起了大锅,向当地的老百姓施药治伤。
其中他所施药的药名叫“祛寒娇耳汤”,就是用羊肉、辣椒及一些驱寒的食材放在锅里面熬煮,之后再把这些食材捞出来,用面皮把它们包起来,形似一个人耳朵。之后再把它放在锅里煮熟了分给病人吃。而吃了这些“娇耳”及“祛寒娇耳汤”的人,耳朵处的冻疮很快就好了。
当地的老百姓为了感谢张忡景开棚舍药的善举,在大年初一的时候也学着制作了饺子,于是随着这个故事的传播来了,越来越多的人也为了预防冬天耳朵冻伤,于是在冬至节气这天就会包饺子吃,这个习俗就流传开来了。在民间流传的农谚“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也是由此而来的!
冬至吃饺子源于医圣张仲景。当他看到严寒中百姓耳朵被冻坏,故用面包上驱寒药材,煮熟做成“娇耳汤”治好了百姓的耳朵。
冬至排在24个节气首位,称之为“亚岁”,殷周时期规定冬至前一天为岁终之日。在古代,冬至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宫廷和民间历来十分重视,从周代起就有祭祀活动。
冬至过后以寒冷天气为主,故人们进补偏于温热、补养阳气以抵御寒邪。饺子是一种营养全面且易消化吸收的美食,可以用羊肉、白菜、大葱、韭菜、萝卜等做馅,这些菜均偏温热性,对人体能起到一定的温阳作用。
扩展资料
冬至,又称“南至”、“冬节”、“长至节”、“亚岁”,也有的称“消寒节”等,是我国农历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一个传统节日,至今许多地方仍有过冬至节的习俗,有些地方甚至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
早在两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我国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冬至这个节气,时间在公历每年的十二月二十二日前后。古人对冬至的说法是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
冬至这天太阳直射南回归线,阳光对北半球最倾斜,白天时间最短,晚上时间最长。过了这天,太阳光线才逐渐由南回归线向北移,白天一天天变长。冬至也是冬季中最寒冷时段的一个标志,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进九”,我国民间历来有“冷在三九,热在三伏”的说法。
参考资料来源中新网-“冬至吃饺子不冻耳朵”说法源于医圣张仲景
参考资料来源中新网-冬至作为节日已有2500年历史 汉代官方例行放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