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倭国占领东北的时候,低层的保安多是韩国人,由于他们也是二等公民,倭人对他们不信任,不配备枪支,只发一根棒子。可是这些韩国人却喜欢欺负中国人、动不动就拿警棍打中国人.于是人们就把这些韩国保安叫高丽棒子;
2、棒子一般是指韩国人。韩国以前是高丽。高丽盛产人参。人参在中国有关别名叫棒子啊。所以就有了用高丽棒子来称呼韩国人的一个习惯;
3、韩语原来的意思是指朝鲜人穿的传统长裤,但到了日韩合邦之后,却变成了日本人对韩国人的蔑称。
使用的武器、日常洗衣服的工具、侮辱性称谓
在我们国家,面对韩国一直所谓别称为棒子国,这个称谓也是近年来,韩国一直所进行文化保护,做的事情令人作呕,才被人们经常拿出来使用的,这个词早就在很久以前就已经有了,并不是近年来我们给他们起的名字,之所以叫做棒子,已经无从考究,网上流传最广的几个原因,到是可以分析。
第一个使用的武器,早就在高句丽的时候,韩国还是统一的一个政权,他们对战所使用的武器就是一根根的棒子,就像少林寺那样,所以在那时候,每当有边境冲突时,就会有很多拿着棒子的人出现在边境,这个时候老百姓为了给他们做好一个标签就是称他们棒子,毕竟用的武器,让大家很容易区分。
第二个说法就是,他们用来洗衣服的,其实这个跟第一个都是差不多的,在还是古代的时候,当初可没有像我们这样的洗衣机,也没有搓衣板,那时候洗衣服都是去河边,拿着一根棒子在那里敲打衣服,所以久而久之,就慢慢传开了,很多人都知道了这样方法,所以也是为了区分也是称之为棒子。
第三个就是近代用来作为侮辱性语言的称谓了,因为当年在还是中国的附庸国时,他们的君王来朝拜,因为土包子一个,不懂中国的高尚礼仪,反而出了很多的丑,所以用上了东北人所说的棒槌来称呼,就是傻子的意思。
棒子是中国人对韩国人的一种蔑称。好比中国人说日本人是日本鬼子一样。是一个具有歧视性的贬义词语。
同样在韩语中,韩国人也对中国人有同样的歧视性话语是 짱개。具体无实意,就是专门形容中国人。
棒子的由来是,韩国在日占时期,日本由于人数不够,但还是要管理东三省,所以设立很多警察局,这些警察局的警察,都是韩国人。日本人又信不过韩国人,就不给他们分配枪支,只给每人一根警棍。韩国人由于已经国破家亡,满腔仇恨,又不敢冲撞日本人,所以就有很多韩国警察,那中国人来发泄,天天拿棒子(警棍)棍打中国人。所以慢慢的,东北那边人,一看到韩国警察来了,就会说,棒子来了。名字也这样由来了。
现在很多中国人都称呼韩国人为“棒子”,其实“棒子”这个词并不是现代人发明的,在清朝康熙年间就有这种说法了。
在韩语中,“Bangza”一词的意思是仆役,专指古代在衙门中谋生的男性仆人,看看韩语的“Bangza”,是不是和汉语拼音“bangzi”极其相似?“棒子”一词就是这么来的。
清朝时期,中国人喊“棒子”,并不是泛指,而是特指朝鲜贡使团中地位低微的服役者,一般这些人在朝鲜生活穷困潦倒,来到中国,看到物质文明如此发达,不免见财起意,于是就干些偷鸡摸狗的事儿。
但不管怎么说,人家也是外国使团,不能因为点鸡毛蒜皮闹得不可开交,以免造成不好的国际影响,当时朝廷对这些小摸小偷的行为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但沿途老百姓的利益受损了啊,朝廷是不敢骂的,那就骂朝鲜使团吧,所以“高丽棒子”一词开始流行起来。
,“棒子”一词当时只是小范围流行,真正在中国境内大范围传开来的,是抗日战争以后的事儿了。众所周知,当时朝鲜半岛是日本的殖民地,随着战争的推进,日本兵源匮乏,不得不征召韩国男子投入战场。
韩国人来是来了,但战斗力确是渣的厉害,每当战斗激烈,向前冲锋之时,韩国人总是躲在后边观望,在后边喊加油,看着日本人往前冲,完全是战场上的啦啦队嘛。日本人一看这样不行啊,干脆就不让韩国人参与战斗了,只负责沦陷区安保工作。
我们现在看抗日战争题材的影视剧,看到日本兵在沦陷区巡逻,其实这些人没几个纯正的日本人,多数来自朝鲜。别看打仗不行,但对付手无寸铁的中国老百姓,韩国人却是招数奇多,经常拿着一根木棒耀武扬威,直到此时,“韩国棒子”这个词才在中国大范围流行开,一直沿用至今。
韩国军队有一个“光荣传统”得到了很好的沿袭,那就是“贪生怕死”,我这个不是瞎说,朝鲜战争中有一组数据很能说明问题,整个战争打下来,韩国军队阵亡58万人,而被俘和逃跑的则有62万人,这简直就是世界军事史上的一大奇葩。
在今天的中国互联网上,很多人都习惯性的称韩国人为“棒子”,很多人调侃的将韩国棒子、中国喷子、日本鬼子、越南猴子和印度阿三并称“亚洲”五大巨头,这些称谓都是贬称,除了中国喷子是近些年才出现的以外,其他几个都算是历史悠久了,今天就来给大家说一说中国人为什么称韩国人为棒子。
(清朝文献中记载的高丽棒子)
据南京大学历史学系黄普基的考证,中国人把韩国人称为棒子,最早是在清朝康熙年间,棒子原本写作“帮子”,原本指的是明清时期朝鲜贡使团中地位低微的服役者;这些人由于地位卑贱、素质低下,在中国境内偷摸扒窃、违法乱纪,给中国政府和百姓带来很大麻烦,造成了中国人对朝鲜人的恶劣印象,再加上明清朝廷以“柔远”之姿态来优待使团而牺牲沿途官民的部分利益,致使中国百姓将带来的不便归咎到朝鲜使团头上,那时的朝鲜也称为高丽,所以就产生了“高丽棒子”这一蔑称。
在韩语中,仆役有时会被叫作“Bangza”,在朝鲜汉籍文献中写作“帮子”、“榜子”或“房子”。在韩语里,Bangza是古代在地方衙门干活的男性仆人。例如韩国家喻户晓的《春香传》里的人物“房子”(Bangza),就是在衙门里服役的男仆,“棒子”这一蔑称,就是从韩语中的仆役的中文发音来的。
棒子这个词虽然是出自清朝,但称韩国人为棒子的现象在当时还是很少,这个称谓真正在中国流行起来是在抗日战争以后,当时的朝鲜半岛是日本的殖民地,可韩国军人却没有丝毫继承日军的特点,那就是不怕死,在二战的后期,日本出现了兵力匮乏的情况,所以在韩国征集了不少的成年男性作为韩籍日军前往中国战场,韩国人往往都是草草训练几个月就派往前线,所以战斗力十分差,在与中国军队作战时,往往都是日军冲在最前面,而韩籍日军则在阵地观望,后来日本也发现了这种情况,就只让韩籍日军负责沦陷地区的安保工作,不参与正式的战斗了。
(清朝文献中记载的高丽棒子)
韩籍日军在负责安保工作时,十分威风,经常在城门口拿着木棒耀武扬威,对着中国百姓又打又骂,也正是因为这种情况,“韩国棒子”这个称谓才在中国流行起来,并且一直沿用至今,等到二战胜利后,朝鲜半岛爆发了内战,韩国军队很光荣的继承了这一作风,整个战争期间,韩国军队伤亡了58万人,而被俘与失踪的(逃跑)士兵人数则达到了62万人,这也是世界战争史上的奇葩了。
在《人民日报》上曾经发不过两篇关于“高丽棒子”的文章,《“援朝”正是为了反对“高丽棒子”》和《朝鲜人民心目中的“高丽棒子”》,文中乐意看得出朝鲜半岛的人们同样对这些充当日本狗腿子的棒子恨之入骨,就好比中国人恨汉奸一样。
(清朝朝鲜贡使团)
近些年韩国对中国的文化输出做得相当成功,以致于中国的年轻人大部分都很喜欢韩国文化,向往韩国人的生活。实际上韩国文化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都是儒家文化的内核。不同的是韩国人更重视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所以频频出现抢注端午节、孔子是韩国人、李白是韩国人等等跟中国抢文明的闹剧,让中国大众很不愉快,更是加深了“棒子”这个词在国民心中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