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传说】
传说中的包公最辉煌的功绩是审出了发生在宫中的一件大案——狸猫换太子案,替宋仁宗皇帝找回了自己的亲生母亲。《三侠五义》中用了好几个回目大肆渲染了这件事。那是宋真宗第一个皇后死后的事情。当时,刘妃和李妃都怀了孕。很显然,谁生了儿子,谁就有可能立为正宫。刘妃久怀嫉妒之心,唯恐李妃生了儿子被立为皇后,于是与宫中总管都堂郭槐定计,在接生婆尤氏的配合下,乘李妃分娩时由于血晕而人事不知之机,将一狸猫剥去皮毛,血淋淋,光油油地换走了刚出世的太子。刘妃命宫女寇珠勒死太子,寇珠于心不忍,暗中将太子交付宦官陈林。陈林将太子装在提盒中送至南清宫抚养。再说真宗看到被剥了皮的狸猫,以为李妃产下了一个妖物,乃将其贬入冷宫。不久,刘妃临产,生了个儿子,被立为太子,刘妃也被册立为皇后。谁知六年后,刘后之子病夭。当刘后得知李妃生的儿子并未死时,乃将他收来抚养,并让他补了太子之缺。一日,太子在寒宫与生母李妃见了面,母子天性,两人都面带泪痕。刘后得知后,拷问寇珠,寇珠触阶而死。,刘后在真宗面前进谗言,真宗下旨将李妃赐死。小太监余忠情愿替李妃殉难,放出李妃。另一太监秦凤将李妃接出,送往陈州,秦凤也自焚而死。李妃在陈州无法生活,只落得住破窑、靠乞食为生。幸亏包拯在陈州放粮,得知真情,与李妃假认作母子,将李妃带回开封。此时,真宗早已死去,李妃的儿子已经做了皇帝,史称宋仁宗。包拯又趁进宫向仁宗狄皇后贺寿之机,将李妃带进宫中,李妃才得以与自己的亲生儿子仁宗见面,并道出了真相。后来,包公又设计让陈林供出真相。已做了太后的刘氏知道阴谋败露,惊厥而死。由于包拯在这一案中立了大功,被仁宗任为首相。整个故事生动曲折,有头有尾,于是有人把它编成戏剧,搬上舞台,在社会上造成很大影响。
【史实回放】
之所以出现狸猫换太子这个故事,就是因为历史上仁宗确有认母一事。据历史记载,宋仁宗既非皇后所生,也非皇妃之子,而是侍奉真宗刘德妃的宫女李氏所生。仁宗生下后,刘德妃将其收为己子,亲加抚养,后来在年幼时即继了皇位。这样,刘德妃就成了皇太后。由于仁宗年幼不能理政,乃由刘太后垂帘听政。仁宗并不知道自己生母是李氏,朝中大臣畏惧太后之威也不敢说。但刘太后仁慈厚道,当仁宗生母李氏病重时,刘太后将其由宫女晋升为宸妃。后来李氏病故,刘太后还以皇后之礼给予厚葬,这对一位宫女出身的人来说,也是备极哀荣了。过了若干年,刘太后逝世后,仁宗左右有人奏明仁宗“陛下乃李宸妃所生,宸妃死于非命。”言下之意,宸妃乃刘后所害。究竟如何,仁宗自然要查清。好在宸妃灵柩尚在,于是仁宗亲看开启宸妃之棺察视。宸妃遗体由于有水银保护,故其肤色就像活人一般,并非被人害死模样。再看她的冠服,确如皇后。这就证明当初宸妃确实因病而死,刘太后也确实将宸妃按皇后礼安葬。仁宗看到这一切,感慨地说道“人言哪能相信啊!”由此可知,刘妃、李妃确有其人,但其事绝非传说的那样。
【子虚乌有】
“仁宗认母”这一事件整个过程,也与包拯毫无关系。这件事发生在仁宗亲政之前,也就是仁宗明道元年(公元1032年)以前,而此时包拯还是一个布衣百姓。直到仁宗景佑四年(公元1037年),29岁的包拯才考中进士,本被派到建昌县(今江西永修)任职,由于包拯为孝敬年事已高的双亲,请求回到家乡附近任职,于是在和州(今安徽和县)做官。但由于还不在父母身边,包拯又辞职回家,孝养双亲多年。直到双亲去世,包拯守丧期满,才在亲友劝告下,离家去天长县(今属安徽)任职,而这时他已经40岁,步入中年了。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他都没有去过京城,哪能帮助仁宗寻找生母呢!
更加详细
http://baike.baidu.com/view/94328.htm
狸猫换太子是一个传说故事。传说中的包公最辉煌的功绩是审出了发生在宫中的一件大案——狸猫换太子案,替宋仁宗皇帝找回了自己的亲生母亲。
《三侠五义》中用了好几个回目渲染了这件事。那是宋真宗第一个皇后死后的事情。当时,刘妃和李妃都怀了孕,很显然,谁生了儿子,谁就有可能立为正宫。刘妃久怀嫉妒之心,唯恐李妃生了儿子被立为皇后,于是与宫中总管都堂郭槐定计,在接生婆尤氏的配合下,乘李妃分娩时由于血晕而人事不知之机,将一狸猫剥去皮毛,血淋淋,光油油地换走了刚出世的太子。刘妃命宫女寇珠勒死太子,寇珠于心不忍,暗中将太子交付宦官陈琳,陈琳将太子装在提盒中送至八贤王处抚养。再说真宗看到被剥了皮的狸猫,以为李妃产下了一个妖物,乃将其贬入冷宫。不久,刘妃临产,生了个儿子,被立为太子,刘妃也被册立为皇后。谁知六年后,刘后之子病夭。真宗再无子嗣,就将其皇兄八贤王之子(实为当年被换走的皇子)收为义子,并立为太子。一日,太子在冷宫与生母李妃见了面,母子天性,两人都面带泪痕。刘后得知后,拷问寇珠,寇珠触阶而死。,刘后在真宗面前进谗言,真宗下旨将李妃赐死。小太监余忠情愿替李妃殉难,放出李妃。另一太监秦凤将李妃接出,送往陈州,秦凤也自焚而死。李妃在陈州无法生活,只落得住破窑、靠乞食为生。幸亏包拯在陈州放粮,得知真情,与李妃假认作母子,将李妃带回开封。此时,真宗早已死去,李妃的儿子已经做了皇帝,史称宋仁宗。包拯又趁进宫向仁宗狄皇后贺寿之机,将李妃带进宫中,李妃才得以与自己的亲生儿子仁宗见面,并道出了真相。后来,包公又设计让郭槐供出真相。已做了太后的刘氏知道阴谋败露,自尽而死。由于包拯在这一案中立了大功,被仁宗任为首相。
狸猫换太子的故事我们从影视作品中可以看到是发生在宋朝宋仁宗时期,宋仁宗命包拯调查审理“狸猫换太子”的案件。经过宋朝史料的查看,宋朝根本没有这样的案件,而明朝成化年间却有类似的事情,所以我们相信包拯审理“狸猫换太子”的案件是借用了明朝的故事。
“狸猫换太子”取材明宪宗时期万贵妃的故事。明宪宗时期,万贵妃比明宪宗大了17岁,她是后宫中唯一为明宪宗诞生子嗣的,深受明宪宗喜爱,那个孩子两岁的时候就夭折了。万贵妃知道他年纪已经很大很难再有子嗣了,于是只要皇宫中哪个女人怀有孩子,丢要遭到万贵妃的毒手。有一次,宋宪宗宠幸了一个纪姓女史,第二天就给忘了,后来那个女史怀孕了但为了保全自己没有声张并偷偷的把孩子给但生下来,生孩子的动静惊到了万贵妃。万贵妃命人前去查探是什么事情,前去的太监觉得皇家子嗣单薄不忍心杀害那个幼儿,于是抱回去一个病恹恹的小猫慌说是母猫生孩子的,并且把纪氏生的孩子交给了废后吴氏秘密抚养。等到孩子长大后,才送到了宋宪宗身边,并被取名为朱佑樘。
史料有记载,宫女李氏是宗真宗的刘皇后身边的贴身宫女,有一次宋真宗临幸了李氏并让李氏怀孕了,李氏生下宗仁宗后就被刘皇后给收养了,这件事皇后内水痘不允许说出去。直到刘皇后死了之后宋仁宗身边的老太监才跟宋仁宗说了此事,当年的李氏也早已死了。
而包拯曾经处理过皇家子嗣的案子是关于宋仁宗子嗣的。史料记载,宋仁宗只要宠幸了那个女子都会给他赠送一个抱枕,有一次宋仁宗宠幸了一位宫女,后来那位宫女没有怀孕就被赶出了皇宫。过了十多年之后,有一个男青年拿着一个抱枕到京城中说是宋仁宗的孩子。经过抱枕调查,原来当年被宗仁宗宠幸后赶出皇宫的女子后来嫁给了一个农村人并且有了生了一儿一女,这个自称是宋仁宗孩子的男青年其实是知道了母亲的事情为了荣华富贵而说谎的,后来他因“妖言惑众”被处斩了。
仁宗年间,一盲眼老妇李氏与义女梅娘居乡下以卖菜为生。李氏口口声声对梅娘自称“哀家”,弄得梅娘啼笑皆非。其实李原为真宗之妃,因产下龙子受刘妃嫉妒,不但被刘妃以狸猫换去太子,还险些丧生于冷宫。李忍辱埋名二十年,只望再能见儿子一面。梅娘偶见表哥白玉堂不服展昭“御猫”之名,与展昭比武,误认展昭为坏人,为躲避展昭,险遭八贤王之舅赵国栋污辱,反被昭救下。从此倾心于昭。 展昭也相当喜欢这个秀美温柔的女孩儿。昔日刘妃今日已为太后,至大相国寺烧香时遇见李氏,惊为鬼魅。心腹郭槐欺李眼盲,设计骗李入宫。李危在旦夕。
李眼盲心亮,知道自己落在敌人手中,故意装疯卖傻,令郭槐与刘后无计可施。赵国栋念念不忘梅娘,擒其回家欲加污辱,被展昭发现跟踪而追去。展昭为救梅娘陷入机关,几乎受伤。梅娘感其恩,敬其义,对展昭一往情深,白玉堂大为吃醋却又无可奈何。赵国栋贪花好色,惹下命案,虽经八贤王多方求情,包拯仍毅然将其铡首。八贤王恼羞成怒,怂恿年少气盛的皇帝将包拯罢官,开封府诸人痛心疾首。
多方试探之后,郭槐终信李氏并非李妃,但恐其走漏秘密,派侍卫灭口。展昭知道郭槐既是包拯好友,又是包拯救命恩人,冒险潜入宫中想托郭槐为包拯求情,正好救了李氏。展昭联想起日前梅娘曾遭宫中高手跟踪,知必有蹊跷。展昭机智过人,知道郭槐必定不肯放过李氏,于是设下巧计,躲过郭槐追杀,将李氏与梅娘平安带回开封府。
李氏至开封府,取出先帝所赐金丸为凭,向包拯说明身份。此时郭槐来访,李氏发现二人交情极深,十分失望,与白玉堂、梅娘偷偷离去。郭槐知道李氏身份后大为惊恐,令手下夜入开封府偷盗金丸欲消灭证据。不料落入包拯算计中,盗回的仅是假金丸。相国寺方丈因知情太多被郭槐灭口,但在临死前却将所知情况都告诉了好友展昭。包拯发现郭槐可能是一个惊天动地的大阴谋方面的主使者,深感“情义两难全”的为难。包拯将金丸送入八贤王府,希望求得八贤王帮助。不料弄巧成拙,八贤王一方面记仇,一方面又受郭槐蒙蔽。不但金丸被郭槐私下换去,二人更合谋扣下令包拯复职的圣旨,勒令包拯速速离开京城。开封府诸人悲愤莫名,均表示愿意辞官随包拯回乡,跪求包拯带他们同行。包拯与他们互诉心声,百感交集。虽然难以割舍,但还是忍痛拒绝了他们的请求,黯然离去。
包拯心系“狸猫换太子”一案,终于还是暗中留下来了。他拜访了李氏,承认了李氏的国母身份。原来当今皇帝名义上是八贤王之子,实际上却是李氏当年那被换走的亲生骨肉。此事唯有李氏、内监主管陈琳、八贤王夫妇知道内情。包拯趁皇上独自在相国寺烧香时安排李氏上前相会。李氏思子心切,见皇上不肯相信自己一怒之下竟杖打皇上。皇上当时虽大怒离去,但母子天性作用,回宫后多方打听,发现了许多疑点。包拯猜测郭槐为保守秘密,必定不会放过陈琳,展昭领命,深夜入官找到陈琳,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又擒下了郭槐所派刺客,揭露了郭槐的险恶用心。陈琳终于被展昭打动,告诉皇上若要知“狸猫换太子”详情,必须请教八贤王。
面对皇上的追问,八贤王无言应对,狼狈离去。包拯猜测八贤王是害怕犯上欺君之罪才不敢直言,不顾八贤王冷眼,亲自上门拜访。八贤王被包拯诚意感动,又与李妃故人重会,终于下定决心,向皇上说明真相。皇上大为震惊,下密旨令包拯官复原职,上至刘妃下至郭槐均可随意提审。郭槐与包拯对昨。郭槐表示为了他的意中人——刘妃,可以不惜作任何牺牲。包拯虽然敬重他的重情重义,但也表示决不徇私枉法。二人痛饮绝情酒,掷杯断交。郭槐在刘妃窗外叩别后,黯然随包拯回开封府。八贤王、李妃、陈琳在公堂上诉说当年“狸猫换太子”真相,展昭也力证郭槐曾经派大内高手绑架、暗杀李妃。无奈当年最有力的证人——宫女寇珠已经在二十年前被郭槐迫害而死。郭槐又咬紧牙关,不肯认罪。单凭堂上诸人的一面之词,包拯无法对郭槐判罪,十分为难。
陈琳见到梅娘,惊觉梅娘竟与寇珠一模一样。包拯利用自己“日审阳,夜断阴”的传说,夜审郭槐,并让梅娘假扮寇珠的鬼魂来试探郭槐。不料郭槐老奸巨猾,看出破绽,反而把梅娘逼问得狼狈不堪。正在紧要关头,寇珠的鬼魂突然出现,满脸鲜血,神情凄厉地向郭槐讨还血债。郭槐精神崩溃,终于认罪。仁宗与李妃母子团圆,报头痛哭。仁宗深恨自己犯了“不孝”之罪,问包拯应该如何论罪。包拯让仁宗脱下龙袍,杖打50以作惩戒。包拯与郭槐在死牢中依依诀别。郭槐表示对包拯毫无怨言,并把一切都罪过都归到自己身上,求包拯对刘妃从宽发落。包拯答应郭槐后含泪铡了郭槐。李妃身穿太后服饰去见刘妃。刘妃惊恐万分,下跪求饶。李妃把刘妃逐出皇宫永世不得相见。刘妃削发为尼,青灯古佛,郁郁了却残生。`
清代谢蓝斋根据说书艺人石玉昆《龙图公案》整理的《龙图耳录》,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宋真宗乏嗣,刘、李二妃俱怀有身孕。时钦天监奏天狗星犯阙,真宗分赐二妃玉玺龙袱一个,以镇天狗冲犯。又刻金丸一对,上书“金华宫刘妃”“玉宸宫李妃”,赏给二人用来驱除邪祟。一次真宗酒后醉言“皇后已死,谁若生有皇子,就立为正宫。”刘妃心胸狭窄,惟恐李妃生下皇子于己不利,就与总理都堂郭槐暗中勾结,设计陷害李妃。次年三月李妃分娩,郭槐买通接生婆,用剥了皮的狸猫偷换出太子。而李妃因血晕不省人事,毫无察觉。刘妃命令宫人寇珠将太子抱至销金亭,用裙带勒死,丢至金水河中。,寇珠素怀怜悯之心,不忍下手,时逢内宫首领陈林采办果品归来,就将太子放入妆盒,前往南清宫八千岁处求救。八千岁获知详情后,把太子暂时收养起来。
刘妃向皇帝进献谗言,说李妃生了妖孽。宋真宗联想到“天狗犯阙”,雷霆大怒,将李妃贬入冷宫。后来,刘妃也生有一子,依照约定,皇上立她为正宫,儿子为太子。不想太子七岁夭折,真宗伤心不已。八千岁趁机将李妃之子引见,皇上见其聪明伶俐,又酷肖自己,十分高兴,便将他封为东宫太子。刘后见太子面貌举止颇似真宗,想起了七年前之事,就严刑逼供寇珠。寇珠为保全李妃及太子,坚贞不屈,触阶而死。
李妃得知太子是自己的儿子后,天天烧香祈祷。恰被刘后撞见,就密奏皇帝说李妃诅咒自己。真宗下诏赐死李妃。冷宫内侍纷纷为李妃鸣不平,有一面貌酷似李妃者甘愿替其受死。内侍官秦风则派心腹将李妃偷偷护送出宫,安置在陈州家中。郭槐与秦风向来不和,就设计焚烧了冷宫,把秦风活活烧死。李妃在陈州秦氏家中,思君念子,哭瞎双眼。秦风死后,她遂失去经济来源,栖身破窑,乞食为生。这时太子已经登基,是为仁宗。包公放粮,途经陈州,李妃拦轿喊冤,并拿出金丸为证。包公见是国母,就带她同回开封府,包公夫人为其治好了眼病。仁宗因从小在南清宫长大,奉狄后为母亲。适逢狄后做寿,包公送李妃进宫与仁宗相识。狄后召来仁宗,母子二人最终相认。仁宗下密旨令包公严审郭槐,又将郭槐供词拿给刘后审阅,刘后作贼心虚,胆战惊恐,突发暴疾身亡。仁宗命令包公代写诏书颁行天下,匡正国典,祭祀天地、太庙,迎请太后还宫正位。此时黎民百姓才知当朝国母姓李,而不姓刘。
上述就是人们熟知的“狸猫换太子”故事。后来有人依据《龙图耳录》将其写进了一百二十回的《三侠五义》。剧作家们也不甘寂寞,把它改编为《狸猫换太子》戏曲,广为传唱。以至于七岁小儿、八旬老妪也谙熟这段宫廷秘闻。
“狸猫换太子“ 典故
说的是北宋第三代皇帝宋真宗赵恒,年长无子,江山后继乏人,幸喜他的两个妃子刘妃和李妃相继有了身孕,真宗将她们一起召见,各给信物,并言明谁生下太子就立谁为皇后。一石激起千层浪,皇后之位的竞争悄起,狡诈阴险的刘妃生怕李妃早生太子,夺取后位,便勾结死党太监郭槐,买通接生婆尤氏,用剥去皮的狸猫,换取了李妃所生的太子。并让宫女寇珠把换出的太子投入护城河中,以绝后患,寇珠良心不昧,将太子交与正直的太监陈琳,借给八贤王赵德芳贺寿送礼之机,将太子装入礼盒,送到八贤王那里,抚养成人。李妃也因生妖胎而被打入冷宫,以致后来刘妃怀疑太子未死,审讯寇珠、陈琳,火烧冷宫,冷宫太监救出李妃,逃往陈州(现在的河南省淮阳),包拯陈州放粮,得遇李妃,暗护回朝,铡了郭槐,弄清了事实真象,仁宗赵祯这时已经做了皇帝,知道自己的身世之后,自责对生母李妃未尽孝道,便让包拯打其龙袍,以示不孝之过。以上这些毕竟是传说故事,大部分纯属虚构,真正的历史故事,还得从头说起。
故事发生在北宋真宗年间,当时真宗赵恒曾经有过五个皇子,都因福薄寿短,相继夭折,且宋真宗和刘德妃刘娥均已四十五岁,身边还没有一个儿子,而刘德妃的专宠,影响了真宗与其它嫔妃的接触,,子嗣成了他的一大心病。刘德妃虽然外表谦和,却颇于心计,封建社会的皇宫内“母以子贵“这一现象,更使她日思夜想要有一个儿子,好借此机会爬上皇后的宝座,但她入宫三十年来一直没有生育,残酷的现实促她想出了一个以李代桃的妙计。 刘德妃身边有个侍女姓李,浙江人,为人庄重规矩,而且少言寡语。德妃命令她负责真宗的寝息,每天为真宗铺床叠被,抱衾送枕。李侍儿本来就生的面容姣美,加之每天接近真宗,天长日久,身怀有孕。有一次,李氏和真宗一起到高台上欣赏风景,忽然她的玉钗啪地一声掉在地上,李氏觉得这是个不好的兆头,而真宗却暗自念道如果玉钗完好不碎,那么生下来的一定是个男孩结果玉钗无损,真宗非常高兴。不久,李氏就生下一个皇子,就是后来的宋仁宗赵祯皇帝(据说是赤脚大仙转世,在位长达四十二年,驾崩之后葬于永昭陵)。 当时刘娥还是个德妃,未能进位皇后,她对李氏生子非常关注,听到皇子降生的消息,欣喜若狂,可她又怕李氏的儿子成为皇位的继承人,母以子贵使李氏娥了资本与自己争夺皇后位置,给她造成巨大的威胁。但德妃也娥自己的优势,她不仅是皇帝的宠妃,而且李氏又是她的奴婢,对她自然俯首听命,于是就变被动为主动。皇子刚刚降生,她便赶到了,威胁加利诱,迫使李氏交出了儿子,谎称是自己的儿子,让杨妃保育抚养,并告诫所有知情人,不许走漏一丝风声。李氏为了儿子的将来,虽心中不满,但也不敢造次,于是刘德妃四十五岁生下皇子成了朝野共知的消息。真宗自然也希望借此增加德妃做皇后的资本,默认了她的这一做法,宫里的人都惧怕她的威严,谁也不敢泄漏真情,刘德妃也在大中祥府五年顺利晋升为皇后。 在皇宫后院,能生下太子是嫔妃们的极大荣耀,而李氏生前却从未享受过任何尊荣,只是被封为崇阳县君(属嫔妃中最低的一级),除了随着时间的推移封号从才人到婉仪,又到顺容外,其它无任何变化。真宗驾崩,仁宗即帝位,垂帘听政的刘太后又把李氏赶到了宋真宗陵墓居住,直到李氏病重,才急忙把她晋封为宸妃。但很快病死,年仅四十五岁。李宸妃死后,专横跋扈的刘太后对她的葬礼不愿过分张扬,准备按一般宫女的礼仪草草埋葬。丞相吕夷简得知后,对刘太后的亲信宦官罗崇勋说李宸妃实为当今皇帝的生身母亲,应用皇后之礼仪盛殓,如若丧不成礼,日后皇上一旦知晓,可别怪七吕简未尽到责任。并上奏刘太后,要打破历代葬礼的规矩,在皇仪殿用皇后之礼仪为李宸妃致丧。刘太后生怕有人把话挑明,自己二十年来的努力将毁于一旦,急忙宣布退朝,匆匆引仁宗进入后殿。随即单独如召见吕夷简,反守为攻道你想干预内宫之事吗?死了一个宫女,你何必这样认真。吕夷简回答说臣身为丞相,事无内外大小,都应管。刘太后非常气愤,质问道难道你存心离间我们母子吗?吕夷简直言太后如何不顾念刘氏家族?臣不敢多言,但若欲使刘氏久安,则李宸妃葬礼万难从轻。刘太后深知其中利害关系,才勉强同意。 直到刘太后去世之后,宗室的燕王赵元俨才把事实真相千诉了宋仁宗,仁宗听此消息,犹如晴天霹雳,万分悲痛,数日不理朝政,并向全国颁布诏书,公布事实真相,谴责了自己未尽生养死葬的孝心,追封李宸妃为皇太后,谥号“庄懿“,后改为“章懿“,并且亲自主持迁葬李宸妃的仪式,率领文武百官为生母致祭,打开棺木一看,见棺内充满水银,李宸妃身着皇后服饰,尸体丝毫无腐,皮肤完好,色泽如生,这才稍稍心慰,并给刘氏家族人加官晋级。至此,吕夷简的良苦用 心才有了实际意义。
这段宫廷丑事,后来传到民间,经过多次的演绎改编,才成为“狸猫换太子“这一历史故事,至今流传。
参考资料
http://www.kangbaiwan.com/fj/songling/z-limao.htm
《狸猫换太子》故事,是清代石玉昆所著古典名著《三侠五义》第一回中的段落。
传说中的包公最辉煌的功绩就是审出了发生在宫中的一件大案――狸猫换太子案,替宋仁宗皇帝找回了自己的亲生母亲。
包拯又被称为包龙图和包公,关于他秉公断案的故事多少年来盛传不衰。在有关包公的各种传说中,狸猫换太子的故事流传得十分久远。这个故事是说包公奉旨去陈州放粮,途中遇到一个拄着拐杖的盲眼丐妇拦路告状,向包公讲述了一件当年发生在后宫的天大秘密。
宋真宗赵恒当皇帝时,宠幸后宫的李宸妃,使得另一艳妃刘德妃十分恼怒。当她得知李宸妃为皇帝产下一名男婴时,又气又急,遂与太监总管郭槐合谋,用剥了皮的狸猫偷换掉李妃所生的婴儿。刘妃命宫女寇珠勒死太子,寇珠于心不忍,暗中将太子交付宦官陈琳,陈琳将太子装在提盒中送至八贤王处抚养。再说真宗看到被剥了皮的狸猫,以为李妃产下了一个妖物,乃将其贬入冷宫。不久,刘妃临产,生了个儿子,被立为太子,刘妃也被册立为皇后。谁知六年后,刘后之子病夭。真宗再无子嗣,就将其皇兄八贤王之子(实为当年被换走的皇子)收为义子,并立为太子。
一日,太子在冷宫与生母李妃见了面,母子天性,两人都面带泪痕。刘后得知后,拷问寇珠,寇珠触阶而死。,刘后在真宗面前进谗言,真宗下旨将李妃赐死。正在此时,一把大火在李妃住的冷宫烧了起来,太监秦凤将李妃接出,送她逃往陈州,秦凤自焚而死。李妃在陈州无法生活,流落破窑、靠乞食为生。幸亏包拯在陈州放粮,得知真情,与李妃假装认作母子,将李妃带回开封。
此时,真宗早已死去,李妃的儿子已经做了皇帝,史称宋仁宗。包拯趁进宫向仁宗狄皇后贺寿之机,将李妃带进宫中,李妃才得以与自己的亲生儿子仁宗见面,并道出了真相。后来,包公又设计让郭槐供出真相。已做了太后的刘氏知道阴谋败露,自尽而死。由于包拯在这一案中立了大功,被仁宗任为首相。
网传的“历史真相”之所以出现狸猫换太子这个故事,就是因为历史上确有仁宗认母一事。
据记载,宋仁宗既非皇后所生,也非皇妃之子,而是侍奉真宗刘德妃的宫女李氏所生。仁宗生下后,刘德妃将其收为己子,亲加抚养,后来在年幼时即继了皇位。这样,刘德妃就成了皇太后。由于仁宗年幼不能理政,乃由刘太后垂帘听政。仁宗并不知道自己生母是李氏,朝中大臣畏惧太后之威也不敢说。但刘太后仁慈厚道,当仁宗生母李氏病重时,刘太后将其由宫女晋升为宸妃。后来李氏病故,刘太后还以皇后之礼给予厚葬,这对一位宫女出身的人来说,也是备极哀荣了。过了若干年,刘太后逝世后,仁宗左右有人奏明仁宗“陛下乃李宸妃所生,宸妃死于非命。”言下之意,宸妃乃刘后所害。究竟如何,仁宗自然要查清。好在宸妃灵柩尚在,于是仁宗亲看开启宸妃之棺察视。宸妃遗体由于有水银保护,故其肤色就像活人一般,并非被人害死模样。再看她的冠服,确如皇后。这就证明当初宸妃确实因病而死,刘太后也确实将宸妃按皇后礼安葬。仁宗看到这一切,感慨地说道“人言哪能相信啊!”由此可知,刘妃、李妃确有其人。
,戏剧是戏剧,历史是历史,究竟孰是孰非,谁也说不清楚。从综合材料看来,倾向于刘后德妃不贤、李宸妃受难者占多数,所谓的“历史真相”并不那么准确。就像现在有些电视连续剧那样,编剧人为了卖点,不惜串改历史,张冠李戴,胡编乱造一样,又是“新xxx”,又是“xx传奇”,随心所欲,搞得人眼花缭乱,分不清真假李逵。
《狸猫换太子》整个故事生动曲折,有头有尾,富于正义感。于是有人把它编成戏剧,搬上舞台,在社会上造成很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