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威后问齐使不是出自左传,出自《战国策·齐策》。
赵威后即赵太后,惠文王之妻。她虽然年事已高,但对国家政治的清明有着最朴素的理解,她仅仅从国家对个别人才的褒贬任用上就指出了齐王治国政策弊端,虽然简单但却很有道理。
本文通过赵威后的连续七问,都是围绕一个“民”字,表现了这位女政治家治国应该以民为本的思想,这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种进步思想。
作品背景
赵威后是赵惠文王之妻、赵孝成王之母。公元前266年.惠文王卒,孝成王立,其年幼,故赵威后执政。赵威后清正廉明、洞悉政治民情、明察愚贤是非,是一位优秀的女政治家。这篇文章就是记叙赵威后接见齐国使者的一次谈话,通过双方的问答,委婉地批评了齐国政治失当,赞扬了“以民为本”的治国思想。
“舍本逐末”出自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上农》。
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上农》中的原句为民舍本而事末则不令,不令则不可以守,不可以战。(农民舍弃耕种的农活而去从事商业,之后没有命令就不会守卫,不能够开战)
“舍本逐末”意思是说抛弃根本,追求枝节,比喻做事不注意根本,而只抓细微末节。
扩展资料
“舍本逐末”的历史故事
战国时候,有一次齐王派遣使臣到赵国去拜访赵威后,以示友好。赵威后很热情地接待来访的使臣。使臣在献上齐王准备的礼物后,又呈上一封齐王写的信。
赵威后收下了信,并马上拆开来看。她请使臣坐下,问道久未问候,贵国的庄稼长的好吗?使臣一听,很不高兴地说“我是奉了敝国国君之名前来问候您的,可是您不先问候敝国国君,反倒先问起庄稼,这分明是先贱而后贵。难道说,一个治理万民的君王,会比不上庄稼和百姓吗?”
赵威后听了并没有生气,反倒笑着对使臣说“这你就错了!没有庄稼,如何养活人民?这不是贵贱之分,而是本末之别啊!难道说要先舍根本,去问那些末节吗?”
齐国使臣对赵威后的这一番话非常佩服,并且为自己刚才无礼的态度感到惭愧。
假如没有收成,哪里有百姓?假如没有百姓,哪里有国君?
出自《赵威后问齐使》先秦战国策
节选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邪?民亦无恙邪?王亦无恙邪?”使者不说,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威后曰“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 何以有君?故有,舍本而问末者耶?”
翻译齐国国王派遣使者去问候赵威后,书信还没有启封,威后就问使者说“今年的年成好吗?老百姓好吗?齐王好吗?”使者不高兴,说“下臣奉齐王的使命,出使到威后这里来,现在您不问齐王,反而先问年成和百姓,岂不是把贱的放在前面,把尊贵的放在后面吗?”
威后说“不是这样。假如没有收成,哪里有百姓?假如没有百姓,哪里有国君?因而有所问,能不问根本而问末节的吗?”
文章表现了赵威后的政治思想,也对齐国的政治状况有所批判。
战国以前,民本思想已逐渐掘起。一些思想家、政治家都已意识到人民的作用,提出了诸如“民,神之主也”,“上思利民,忠也”等主张。这种思潮在战国时继续发展。孟子有“民贵君轻”一说,田于方、颜斶也有“士贵王不贵”的思想。赵威后提出“苟无岁,何有民?苟无民,何有君”的思想,是与历史上这一民本思潮相一致的。
齐王使者问候赵威后,信函还没有拆开,威后就连续发问“年成还好吧?百姓安乐吧?齐王安康吧?”她把收成放在第一位,因为“仓禀食而知礼节”,“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接着,她问到百姓,而把国君齐王放在末位,这明显地反映出了她的民本位思想。
收成好自然百姓安乐,百姓安乐自然国君无恙,逐步推理,简明而正确,却使“使者不悦”,他诘问赵威后“先贱后尊”,威后的回答清晰明了,层层递进,驳得使者无话可说。
《赵威后问齐使》出自《战国策·齐策》,赵威后即赵太后,惠文王之妻。她虽然年事已高,但对国家政治的清明有着最朴素的理解,她仅仅从国家对个别人才的褒贬任用上就指出了齐王治国政策弊端,虽然简单但却很有道理。本文通过赵威后的连续七问,都是围绕一个“民”字,表现了这位女政治家治国应该以民为本的思想,这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种进步思想。
出自《战国策》—— 卷十一《齐策四》— 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
原文如下
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使者不说,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威后曰“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问舍本而问末者耶?”乃进而问之曰“齐有处士曰钟离子,无恙耶?是其为人也,有粮者亦食,无粮者亦食;有衣者亦衣,无衣者亦衣。是助王养其民也,何以至今不业也?叶阳无恙乎?是其为人,哀鳏寡,恤孤独,振困穷,补不足。是助王息①其民者也,何以至今不业也?北宫之女婴儿子无恙耶?彻②其坏,至老不嫁,以养父母。是皆率民而出于孝情者也,胡为至今不朝也?此二士弗业,一女不朝,何以王齐国、子万民乎?於陵子仲尚书存乎?是其为人也,上不臣于王,下不治其家,中不索交诸侯。此率民而出于无用者,何为至今不杀乎?”
应该选B,选自《战国策——齐策四》
你好,选B《战国策》赵国和齐国都是战国时期的诸侯国
初二语文选自《战国策·齐策四》的文言文是《冯谖客孟尝君》。
《冯谖客孟尝君》选自《战国策·齐策》,记叙了冯谖为巩固孟尝君的政治地位而进行的种种政治外交活动(焚券市义,谋复相位,在薛建立宗庙),表现冯谖的政治识见和卓越才能——善于利用矛盾以解决矛盾。也反映出齐国统治集团内部和齐、魏等诸侯国之间的矛盾。
《冯谖客孟尝君》鉴赏
开头从反面写冯谖被人认为是个无能的人,初到孟尝君门下做食客,受到“食以草具”的待遇。他三次弹铗而歌,再三提出生活方面的要求,反映他怀才不遇的愤懑和不平凡的气概。这时的冯谖,是所谓“才美不外见”。
到孟尝君征求门下食客有谁能为他去薛收债时,冯谖却“署曰‘能’”,孟尝君对他,由最初的“贱之”变为“怪之”,并且笑着说“客果有能也”,态度有了根本性的变化。这是一道曲折。冯谖在薛以特殊方式为孟尝君收债和回齐复命的情况,反映他有胆有识,处事果敢迅速,为“能”字住入了具体内容。
但当孟尝君知道冯谖如何收债、如何为他“市义”时,心里却“不悦”了。这又是一道曲折。直到一年后,孟尝君“就国于薛”时,才认识到冯谖为他“市义”的意义,因而由衷称赞冯谖。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冯谖客孟尝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