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使用过的望远镜、张自忠将军鲜血浸染的血石、冈村宁次投降时呈交的佩刀????上千件文物,仿佛是无声的证言,展示着中华民族团结御侮的历史
文/《了望》新闻周刊记者陈辉
实习生王迪
“一个忘记历史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一个有希望的民族,就应当永远铭记历史。”抗日战争胜利65周年之际,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副馆长黄亦兵大校告诉《了望》新闻周刊记者,抗日战争的历史,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要一页,军事博物馆没有忘记,中国人民没有忘记。
步入位于军事博物馆东二楼的抗日战争馆,由陈毅元帅题写的馆名赫然在目。一座由知名雕塑家潘鹤、梁明诚创作的雕塑《大刀向鬼子们头上砍去》似乎将时间凝结,60多年前的历史静静陈列。
1960年8月1日,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正式开馆,而抗日战争馆亦作为首批开放的几个陈列馆之一,开始接待参观者。时至今日,已有50年的历史。在抗日战争馆里,展示着1937年7月至1945年8月,在中国共产党倡导的、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进行全民族抗战的历史。
陈旧泛黄的照片、褴褛残破的军衣、弹孔犹存的钢盔……上千件文物,仿佛是无声的证言,展示着中华民族团结御侮的历史。
珍贵文物还原历史
谈起抗日战争馆收藏的珍贵文物,黄亦兵介绍说,目前,抗日战争馆陈列面积达1750平方米,展出历史文物1000多件,照片300多幅。
“这把指挥刀是著名爱国将领张学良赠给抗日名将、国民革命军第29军军长宋哲元将军的,刀柄上还刻有‘张学良赠’的铭文”,指着陈列柜中的一把军刀,黄亦兵告诉本刊记者,宋哲元将军曾带着这把刀,指挥第29军大刀队在喜峰口血战日军,打出了中国军队的威风。“这把刀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抗日指挥刀’,也是抗日战争馆里的国家一级历史文物之一。”
在众多珍贵文物中,一架周恩来在山西抗日前线使用过的望远镜引人注目。黄亦兵介绍,“这架望远镜是中央苏区反‘围剿’时缴获的,抗战时期一直跟随周恩来,1937年周恩来在山西敦促阎锡山抗战时,就是用这架望远镜观察地形地貌和军事设施,并根据观察的结果,建议阎锡山不要死守雁门关,而应主动出击日军。”
八路军在抗日战争中牺牲的最高将领左权将军的遗物——转轮手枪,被陈列在展馆专柜中。“这支转轮手枪是1935年11月直罗镇战役中,缴获国民党军第89师师长牛元峰的战利品,左权将军一直使用。左权牺牲后,彭德怀将这支手枪赠给当时的作战科长王政柱留作纪念。1955年,王政柱被授予少将军衔。”黄亦兵说。后来,这支经过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洗礼的手枪,被王政柱捐赠给了军事博物馆。
除此之外,抗战馆的历史文物中还有张自忠将军鲜血浸染的血石、击毙日军“名将之花”阿部规秀的迫击炮、白求恩大夫用过的止血钳、冈村宁次投降时呈交的佩刀等珍贵文物。
除了这些珍贵的实物,抗日战争馆中还展出了300多幅历史图片,以及雕塑、油画、景观等艺术作品。
参展内容不断更新
这些珍贵的文物和史料来之不易。回顾当年收集抗战文物的过程,黄亦兵介绍,1958年11月12日,解放军总政治部向全军发出通知,筹建军事博物馆要“全军动手”,“有宝献宝”,“无宝献计”。在不到半年的时间内,就征集到革命历史文物和照片14.3万件,抗日战争馆中所展出的文物,很多都来自这次大征集。“应该说,军事博物馆的文物展品,是在全军齐动员的情况下征集的。”
收集文物和资料只是第一步。抗日战争馆开馆的另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对收集到的文物和史料进行系统研究,并相继出版了相关论文和书籍。比如,1995年为纪念抗战胜利50周年,出版了《黄河在咆哮》图集,其客观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作用,并获得了当年的“五个一工程奖”。
“作为军事博物馆开馆最早的陈列馆之一,50年来抗日战争馆的参展内容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新的历史资料和实物的发现、新的研究成果的产生,以及时代的变化,先后进行了三次大的调整改革。”
谈及此,黄亦兵具体介绍说,第一次调整是在1965年8月,为了纪念抗日战争胜利20周年,抗日战争馆进行调整和充实后重新开放,展出文物1500多件,展览内容分为三个部分,分别反映了人民军队坚决贯彻执行党和毛主席人民战争思想,坚决贯彻执行党和毛主席的正确政治路线和军事路线,取得辉煌胜利的伟大史实。
第二次调整是在1985年8月,为了纪念抗日战争胜利40周年,抗日战争馆进行调整,增加了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内容,对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等重要战役都进行了展示。比如,表现太原会战的展品有国民党忻口守军炮兵阵地的照片,表现台儿庄战役的有国民党军队重机枪手严阵以待的历史照片,解说词注明台儿庄战役中,国民党军队“一举歼灭日军1万余人”。此次调整因客观反映了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战绩而引起轰动,受到海内外媒体的关注。
在2000年至2004年,抗日战争馆进行了第三次大调整,成为现在展出的抗日战争馆。这次调整后的陈列中,着重突出了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
“抗日战争馆不断自我完善,获得了各方认可。我们作过调查,参观军博的观众,最喜欢的是兵器馆,就是抗战馆。”黄亦兵说,2005年,抗日战争馆获得了2003~2004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
如今,抗日战争馆已成为多个部门与学校的校外办学基地和教育基地,日本爱国友好团体协会也曾多次前来参观,并举行谢罪仪式,宣誓“中日不再战”。据统计,2004年以来,该馆共接待军队、地方参观团体1000余个,观众1700多万人次。
红色影像凸显真实
今年7月28日,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5周年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83周年,军事博物馆又自主筹办了《红色影像——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战场纪实》展,作为抗日战争馆基本陈列的补充。
“本次展览共展出摄影作品350多幅,其中一部分从未公开展出过。”黄亦兵告诉本刊记者,“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次展览中的绝大部分照片,都标示出了较为完整的摄影信息,比如摄影人、时间、地点、内容等,既表达了对摄影人的敬意,也对抗战史研究和红色影像史研究有一定推动作用。”
除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和价值的照片外,这次红色影像展还展出文物130多件,其中包括近40件国家一级文物。本刊记者在展览现场看到,其中有新四军军长叶挺使用过的望远镜、东北抗日联军杨靖宇司令使用过的印章,还有毛主席为电影《南泥湾》的题词“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等珍贵历史文物。
8月13日,50多名健在的抗战时期红色摄影师、部分《晋察冀画报》的摄影工作者及家人来到了展览现场,在自己或父辈的摄影作品前久久驻足。
珍贵影像再现历史,黄亦兵说,抗日战争是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屡战屡败后的第一次全面胜利,是中华民族全民抗战的胜利,它体现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前仆后继、救国图存的中华魂,是一座永垂青史的丰碑。
蔡恒平是八十年代北大燕园最著名的诗人才子之一,以写十四行诗而知名。其中,以《远游十四行》、《月光十四行》、《流水十四行》、《立秋十四行》、《美好十四行》、《爱情十四行》、《信仰十四行》、《肖像十四行》、《父亲十四行》、《Lily十四行》、《依依十四行》、《不求不朽》、《如此啊,好兄弟》等十四行诗最为脍炙人口。
蔡恒平是北大八十年代中文系最为杰出的才子之一,与同班同学诗人王清平、麦芒(黄亦兵)、臧棣、徐永等诗人交好。圈中好友有北大校友简直(魏君贤)、刀尔登(邱小刚)等。
蔡恒平一九八三年十六岁考入北大中文系,期间休学一年,后进入一九八四级,一九九一年北大中文系硕士毕业,师从著名作家、学者曹文轩教授。蔡杰出的诗人才情与著名诗人王清平可谓双峰并峙,又与同是北大中文系硕士毕业的著名青年学者余杰堪称“北大双璧”。
蔡的十四行诗写得清新脱俗、清丽如水、饱含激情,颇具情感冲击力。 出版年份作品名称作者出版地出版社2002 古金兵器谱王怜花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2006江湖外史王怜花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0江湖外史王怜花北京新世界出版社 2011谁会感到不安蔡恒平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4江湖外史王怜花北京中信出版社蔡是公认的80年代北大燕园耀眼一时的“北大才子”之一,以写十四行诗而著名。另有《古今兵器谱》、《谁会感到不安》、《上坡路与下坡路是同一条路》等小说或随笔传诵一时。
2006年随手出神品抛出《江湖外史》一书,一时洛阳纸贵、好评如潮。2010年此书由新世界出版社再版。
《二战名将孙立人》北京时代文化出版2010年10月 出版
《孙立人将军传》(薛庆煜)内蒙古大校出版社 2000年5月出版
《孙立人》(黄亦兵)兰州大学出版社199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