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罗大大的书《波多贝罗的女巫》女巫这个词最初的意思是智慧的女性因为从小表现出的异常禀赋而披上神秘的光辉,也招致普遍的怀疑与猜忌。她自由不羁,离经叛道,无惧传统成见,远赴东方学习书法,去伦敦波多贝罗街头迷狂舞蹈…… 岁月回溯,碎片重新拼接,通过前夫、神甫、生母、房东、记者、邻居的眼睛,串成一个寻访心灵故园的望乡故事,打开一个鲜为人知的惆怅世界……(来自百度百科)从不同人的视角,讲诉了一个传奇女子的故事。我很喜欢里面一段,雅典娜明明是最有灵性的女子在离婚后希望领受圣体得到精神上的解脱却被教会排除在外,而耶稣这样回答“我的孩子,我同样也被拒之门外,他们已经很长时间不让我进门了。在我死后,请将我站立着掩埋,因为我跪着活完了一生。
零点已过,今天是三八妇女节。
我知道在这个世界上谁最想过这个节。
我见过她们----在河北的女子监狱里。
她们都是杀夫的女犯。在忍受了十几二十年的家庭暴力之后,以暴制暴。
三八节这一天,会有一些人,能因表现良好获得减刑,可以有家人探视----如果家里的孩子和老人能有钱和体力坐车来看看她的话。
我找到了编导范铭当时写的文案
豆晓花,15岁不到就嫁给了一个比她大11岁的男人,那个男人多疑、残忍,始终怀疑她不忠,八年来不允许她跟任何人说话。她身上伤痕累累,从来不敢穿短袖,没有一个邻居知道她所忍受的生活,因为丈夫打她的时候,甚至连家具都不碰,无声而凶猛。
燕静,丈夫在她怀孕八个月的时候都会用枪抵着她的头让她拣地上掉落的子弹,在女儿诞生的第十天,重男轻女的丈夫就想要掐死亲生女儿,为了保护女儿,她开枪打死了丈夫,被叛了无期
。。。
“那一刻头脑是空白的”每个人都这么说。
这叫“受虐妇女综合症”。专家说。
“受虐妇女综合症”是目前国际通行的概念,用来描述“受虐妇女”特殊的心理和行为模式。她们经历的受暴周期一般是关系紧张的积累阶段——爆发阶段——平静期(甚至是蜜月期)——紧张关系的积累期。她们无处求助,并且受到威胁,暴力只会愈演愈烈,周期越来越短,直到多年的隐忍终于爆发。
“不可避免么?”
“一旦开始,不可避免”专家说。
写到这儿,我还能感觉到,她说完这句话的时候,办公室里一瞬间的寂静象海水卷来。
-----她也是女性,单身母亲。
“女犯中很多人都是杀死了睡梦中的施暴人,也有的是趁丈夫酒醉,将他绑缚后杀死。国外视其为正当防卫,因为家庭暴力具有周期性,受虐妇女可以根据日常经验推测自己将要受到的生命威胁,于是在一种极度的恐惧之下试图以暴制暴。这种情形类似被绑架的人质,如果明确知道自己明天要被杀死,他一定会选择在今天晚上把绑架人杀死并逃走,而不是等绑架人醒来再与之搏斗,因为搏斗的结果自己肯定是死,这是一个合理的判断。”她说。
在加拿大和美国,患有“受疟妇女综合症”,由专家证人出法庭作证后,可以获得轻判甚至免刑。
但在国内,她们都是15年以上,死刑,死缓。。。她们的婆婆求情和乡亲的联名上书都没用。
只有在象今天这样的日子里,她们也许会能获得名额有限的减刑。
豆小花对我们说她很热爱这个节日,她叹口气说“一年,为什么只有一个三八节呢?”
小梅是安瑞花的女儿,十五岁。
我问“谁来保护你妈妈呢?”
小梅说我想谁来保护她应该就是一个问号?
“向谁提出的问号?”
“向自己母亲提出的问号,向我提出的问号,再向社会上的大家提出的问号?”。
天亮之后,我要去见见很多的代表委员,从他们那里寻找答案。
PS:
把当初这篇采访的手记也一起贴上来吧。杨春引过纪伯伦的一句诗说“真正的歌者,唱出人心底的沉默”
沉默在尖叫
有人打一个女人,用刀砍她的手,用酒瓶子扎她的的眼睛,用枪抵住她的后背,强暴她,侮辱她的姐妹,扼杀她的孩子。
在中国,他可以这么做,甚至在众人面前这样做,而且不会受到惩罚。
———因为他是她的丈夫。
我们站在安瑞花的家门口,院子里码放着几百只空的酒瓶子,一半埋在肮脏的雪里。
卧室三年没有人住了,像个虚墟。十几年,这曾经是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生活最隐密的地方。所有的事情都发生在这儿。
她从不反抗,直到孩子受到威胁。
她杀了他。二十七刀。
到现场的警察说死者眼睛睁得很大,脸上都是“难以相信”的表情。
是风声吧,让空屋子听上去像在尖叫。
二
两年前,我在《东方时空》的时候,一直想做这个题。留着一份法学会的报告,第137页的右下角注解中有一个数字云南省女子监狱里的暴力杀人的女性重刑犯中,因家庭暴力杀夫的占到60%。
一直没有机会做。
“杀人这种东西是有基因的,跟家庭暴力没什么关系”开论证会的时候小宏说。
王剑锋说,“要是我,他妈的趁他睡的时候,拿壶开水一浇,准保好。”
温和一点的人说“太常规了,这个问题,太多报道了,这已经不是社会主流人群关心的问题了。要不做做什么冷暴力的”。
可能在我们的身边,夫妻之间最严重的问题可能也就是冷漠。
,再来看看———内蒙古女监,这个数字是70%,还有辽宁,河南,河北…每一个数字背后都是人———死去的男人。还有活着的女人,都是重罪死缓,死缓,无期,无期,无期…
婚姻,这是人类生活最亲密的一个部分,为什么会给人和人之间带来最残酷的伤害?
这是个很常规的问题,是的。
爱伦堡说,“石头就放在那儿,作家的任务不仅要让人知道它,还要让人感觉到它。”
我想触摸到人的心灵,哪怕是血肉模糊的心灵。
三
正月里,在访豆小花她妈的时候,老太太情绪激动,一再问我,“你能不能让我的女儿回来?”
我蹲在那儿看着她无法作答,心想再让她按这样表达一两句就可以了
她的声音越来越激动,电光石火间,我想起她给我看过她的药,“您别激动了,心脏不好。”
语音未落,就看见她从小板凳上向后一仰。
众人乱做一团,我止住那些想抬她的人,从她口袋里找出速效救心丸,放了五粒在她嘴里。
可是她已经完全无法吞咽了,最可怕的是她的眼睛,已经一点生命气息都没有了。
那一刻我跪在冰冷的地上,扶着她僵直的身体,心想她已经死了。
(我将成为中央电视台第一个把人采死的记者,天啊。)
抬头一看,没有人性的李季和李宏卫啊,还在拍和录呢。
幸好过了五分钟,她缓过来了,被扶进了屋里。
要命啊。
可是,她的孙女很冷静。
“发作的时候你怎么办?”
“去找邻居。”十三岁的小女孩说。
死去的男人,失去自由的女人,留下的就是这样老老少少的人。
老年人病了就躺在床上等着死去。孩子们从来不和外人接触,没有受教育的机会,连去一趟监狱看妈妈的钱都没有。
他们会长大,他们会有自己的家庭———那会是什么样子?
安瑞花的女儿说,“我再也不相信男人,他们只有暴力。”
她的哥哥十九岁,出事后就离开家,不知道跟什么人在一起,睡在哪儿,吃什么。
他的将来会发生什么?没人知道。
所以我们紧接着去做下一期的青少年犯罪问题。
没有完,完不了。
四
从《双城的创伤》、《心灵的成长》、《网瘾少年》到《女子监区调查》,再到这期的青少年犯罪的节目,我一直想知道,在中国社会里,家庭这个最基本的一个单元,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状况?我们最基本的价值观,对于道德和爱的理解,是在什么样的环境和人的影响下形成的?
都是些让人心颤抖的发现。
因为是家庭,丈夫可以残害妻子,父亲可以十年来不跟儿子说一句话。母亲可以用对前夫的方式羞辱自己的女儿。可以对服毒被救的孩子说“你怎么不死了让我省心?”可以在一个孩子十一岁离家出走之后,把他的东西全都扔掉,再也没有找过他。可以因为孩子上网成瘾把他送到精神病院里关起来。可以教会儿子抽烟喝酒仇恨别人…
在一个被叫做“家”的房屋里,人,可以被允许这样去对待另一个人。
就因为那个人是自己的妻子,丈夫或是孩子。
没人会知道这个房屋里发生了什么,只需要房门轻轻地滑上。
“咔嗒”一声。
所有的尖叫,在远远的外面听上去只像是风的声音。
……
可是这个家庭中的孩子也会长大,每天跟你在大街上擦肩而过,也许他成了准备拿着枪去抢动的郭海宾,也许成了一个抑郁的,靠吃东西来排解内心烦恼的宋禹。也许成了你的同事,领导,也许成了你爱的那个人…也许…也许就变成了我,和你。
在这个家庭里看到和学习到的一切,也许在有一天,会让人变成小时候最痛恨和反对的人。
到那个时候,谁是强权者,谁是对别人说“你闭嘴”的人?谁在伤害别人时感到快意?谁是沉默的那一个?无助者向谁哭叫?
人内心的真相,也许狰狞不输于任何体制,任何意识形态。
你却不可能去问,谁的错?谁的监管?谁的责任?
对一个记者来说,通往人心之处,也许是最艰难的一种历险。
五
我很喜欢美国一个恐怖小说的作家斯蒂芬·金。
他是美国最富有的作家,但他总是埋头在他的屋子里不断地写,不断地。
“一个故事好像总在向你喊叫”他说“直到你把它写出来。”
说出来一个故事,也许你就获得短暂的安宁。
在《沉默的羔羊》的结尾,那个吃人狂老霍普金斯在出逃之后,写了一封信给年轻的女警探。
“要获得神圣的宁静,你得一次又一次地去争取。”
他继续写道“因为鞭策人前进的是困苦,看到困苦,困苦就不会有尽头,永远也不会有尽头。”
(本文摘自柴静博客2006-03-07)
关于爱情里最好的状态是什么?有这样一个回答让我记忆犹新
谁都能离开谁,但谁都不想离开谁。
我觉得真正想表达的爱情里最好的状态就是对于彼此而言我们都可以成为独立个体,不用取悦对方,依附对方,彼此在爱之中也能相互理解和包容,共同承担起这份爱的责任,我独立,并且爱你。
对于很多谈恋爱的人,往往其中一方会存在患得患失的状态,其实这很正常,因为彼此的关系并不是很牢固,大家都处于相互的磨合阶段。
对于很多已经结婚很久的中年夫妻而言,却也存在着活得小心翼翼的状态,而这种状态对于中年女人来说就是最大的悲哀。
为什么会出现小心翼翼的状态?
01)、女人要搞明白,之所以会产生这种心态的原因,年轻的时候女人正值芳华,患得患失的心理状态会少很多,因为她们明白自己青春的价值。
有句老话说的好"女人四十豆腐渣,男人四十一枝花。"对于外界的评判女人和男人不同年龄阶段的状态是截然不同的。
年轻的时候女人是一朵花,男人争前恐后的示爱,而此时大部分的男人都不够成熟,但到了女人中年,岁月易逝,美人迟暮,人老珠黄,已经失去了曾经青春的价值。
02)、这时候女人就会因为容貌的改变而觉得自己一无是处,因而产生一种对伴侣讨好的心态,害怕对方的抛弃。
对自我价值的忽视造成的极度不自信是中年女人婚姻中最悲哀的状态,而这种女人往往也活得最辛苦。
因为当你产生这种心态开始,你们俩的关系和地位已经产生了差距,长此以往的失衡状态往往会毁了你的感情。
小心翼翼状态的对婚姻的影响力有哪些?
夫妻之间,当其中一方过于小心翼翼,努力呵护这这段感情,其实会造成两种失衡情况。
一、心理失衡
人性之中有一个特点一种长此以往的讨好会让他潜移默化形成一种习惯,而当这种习惯形成就会造成心理失衡,简单来说就是一种膨胀心态。
好比一个家庭中,女人总是小心翼翼的对待男人,呵护他的情绪,长期下去就会让他有恃无恐,甚至觉得自己了不起,膨胀心态会进而形成一种"她配不上我"的错觉。
就像小孩子,如果每次他摔倒你都会上前去安慰他,渐渐的每一次跌倒,无论真的痛不痛,他都会习惯性地哭一哭,他其实就是在寻求一种你的安慰。
男人也是如此,被偏爱的有恃无恐,越小心翼翼越会造成对方的趾高气昂。
二、婚姻失衡
对方心理失衡的结果就是造成彼此整个婚姻的失衡,女人会觉得我那么照顾你的情绪和感受,你却一次次的伤害我。
而男人就是仗着你的讨好和小心翼翼变本加厉,这段婚姻必然也不会幸福。
势均力敌的婚姻才能长久
最好的感情状态是什么,我觉得应该是舒婷《致橡树》中的那几句“我如果爱你,
决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真正长久的婚姻绝对是一种势均力敌的状态,彼此尊重彼此爱护的一种共同付出,感情中的美好依赖于独立共存。
过度的退让和小心翼翼,就会造成这个天平的倾斜,让对方产生过度依赖,也让自己失去自我。
想要势均力敌的婚姻状态需要改变的就是自己的态度,其实很大程度上一个女人对于婚姻的态度,决定了未来是否幸福,以及婚姻的走向。
成为更好的自己,婚姻也会变得更幸福
婚姻的幸福感绝对不是通过取悦对方,过度讨好对方实现的,中国女人的悲哀其实就源于中年过后把婚姻当成生命的全部,而忽略了自己的情绪和价值。
其实一个真理就是只有不断在婚姻中成为更好的自己,婚姻才会真正的幸福,对自己价值的认可和提升就是摆脱依赖心态的关键,而对于婚姻的幸福而言也是锦上添花的。
柴静在《看见》里说“爱情是一个灵魂对一个灵魂的态度,而不是一个器官对一个器官的反应。”
其实女人对于婚姻的追寻不过是能够找到那个与自己灵魂相似的人,彼此在婚姻中共同成长,相互爱护,谁也没有比谁高级,彼此都是透明真心的相互深爱着。
在这个世界上的许多玄而又玄的问题面前,我们是否也应该警惕自己“被信仰和主义冲昏头脑”,透过蒙昧的眼光去看世界,是不是应该尝试着用它来打破偏见呢?
暑假,带着儿子和朋友,去了泰国的清迈15天.
清迈城市不大,满街都是TOTO车。它也成了我们每天出门之必备交通工具,也熟识了TOTO车司机------ Siriiya一家。
Siriiya留着一头短发,脸上肉敦敦的、双眼皮很是深邃。身材可以用虎躯来形容,经常穿着一件深蓝色的T恤和牛仔裤,一副中性化十足的形象。
她开价比别人低不说,还肯花时间等我们。有什么要求,基本在和副驾驶室上YUI商量后,都是满口应允,豪爽之极。
于是,她们的车后来便成为了我们的“专驾”。
YUI, 个不高,秀气、瘦弱,笑起来眼睛弯成了月牙,温柔如水的感觉。
那天,我们坐车去了夜间动物园。中午邀请了她们,一起在园里就餐。
落地大玻璃窗外,三头可爱无比的长颈鹿踱来踱去,感觉煞是美好。
这样的环境让人很是放松,YUI和我们聊着天,聊起了自己的孩子还有前夫。后来,她干脆指着Siriiya笑着说“他”其实是个女孩子哦!
我们不置可否地笑了。
其实,早在看到Siriiya微信的头像里,她们两个头挨着头,甜蜜笑在一起的那一刻,我们就已经了然于心了。
但她们能够主动说出来,让我意外的,也甚是感激她们对我们敞开心怀的信任。
吃饭时,我留意到YUI会把不喜欢吃的东西,很自然地放到了Siriiya的盘子里,而Siriiya则趁势一口吃进了嘴里。
过了两天,一个六岁多、漂亮地女孩子也跟随着出车。我们听到小女孩在喊Siriiya“爸爸”。
这是我生命中第一次这么近距离地触感同性恋。
同性恋可能和吃榴莲的感觉差不多,喜欢的人很喜欢,不喜欢的人觉得很恶心。
反正我妈对gay和拉拉的评价一向是“太恶心了,二依子,变态”。
很早以前看过一部李小冉主演的一部被称为女版《断背山》的电影。
讲述的是上世纪50年代,混血孤儿李明来到一个著名的植物学家门下实习,期间与植物学家女儿陈安暗生情愫,并到寺院买下108只鸽子放生,发誓永不分离的故事。
影片唯美真实,扣人心弦。李小冉高挑美丽的身影也着实让人赏心悦目。
可是结尾却把我吓惨了!因为那个年代,植物学家属于国宝级人物,间接被她们气得诱发心脏病而死,所以两个人被活活枪毙了!
结局灰暗得令人压抑,彼此至纯至性的两人最终也未能相守,让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
可能因为被压抑、被禁止,自此,反倒让我对同性恋有了一丝悲天悯人的情怀。
1993年美国基因学家狄恩-汉默对某些同性男士的母系亲属做了研究,随后发表的研究报告指出,同性恋不是1个人要不要选择的选择题,是天生“性”向。
换言之,弯和直其实并没有什么差别——它们都是基因决定的。
基于这个研究结果,1975年美国心理学会(APA)宣布,同性恋不是精神疾病。同性恋只是人们表示爱和性取向的一种方式。
这样看来,作为异性恋其实也没什么优越感,不过是大家选择不同而已。
而你的“恐同”,也皆因不了解,故而无知、狭隘。
据说,世界上还有双性恋、无性恋、自恋、恋物、恋童、恋动物的存在。
我立即想到了在清迈动物园里,坐着露天观光车,那些把头伸进我们的车里,找东西吃的那些萌态可掬的长颈鹿们。
谁能想到它当中可能5%—20%竟然是同性恋呢。我去!
这样想来,同性恋看起来反倒并不那么“逆天”,也不那么特别呢?
还是那句话,一切皆因不了解。
柴静的《看见》里,有这样一段对话。
忘了谁说的一句话,在30岁不结婚都被歧视的国家,还谈什么同性恋接受,想太多了。
曾经由男人来决定女人该不该受教育,白人决定黑人能不能活下去。
后来我们都认为这是荒诞的,如今我们却又让异性恋来决定同性恋能不能相爱。
我时常想,在这个世界上的许多玄而又玄的问题面前,我们是否也应该警惕自己“被信仰和主义冲昏头脑”,透过蒙昧的眼光去看这个世界。
是不是应该尝试着用它来打破偏见呢?
我曾经看到过一个网友的真事
看到这,我觉得这个世界还真有点儿不错。一个90多岁的老人,竟然如此心明豁达,活得如此通透。
看来,活得越久,就越是会辩证地去看这个世界,不会一叶障目地对待他人与自己。
而我们大部分人,还仍然被自己戴着的有色眼镜所蒙蔽。
其实,这个世界因为有了他们,才如此多元,想明白就好。
4.
在清迈时,有一天我们准备去南邦县,又叫了Siriiya的车。买火车票时,才发现,我一时疏忽,忘了带护照了。
赶紧打电话叫她们返了回来。开始想着用她们的身份证,试一下能不能侥幸买票过关。
她们很是热心,立刻拿出来了自己的证件。后来,Siriiya冷静下来,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
因为在泰国,如果出现意外或被查身份之类的,不能出示护照,很有可能会把你当嫌疑人或非法入境人员拘捕起来的。
Siriiya和我们的英语水平都很烂,所以她害怕我不能完全了解,随即拨打了一个电话,让我接听。
对方是个在泰国多年的中国人。他把这件事的厉害关系给我讲清楚之后,又顺便提到了Siriiya一家,用了一种很怜惜地语气对我说
其实,开TOTO车挣钱很不容易的,也赚不了多少钱,养家糊口而已。特别是像她们这种境况,更加地艰难。我和她们打交道也好几年了,她们人真地很好,所以我能帮的就尽量帮一点。
与中国同性恋高度的隐蔽性相比,泰国社会则相对包容、接受,但并不表示他们就没有来自社会的压力。
我想起了上次在动物园,我们问YUI,为什么和前夫离婚?
她用手机告诉我们泰国男人花心。
原来,泰国由于男女比例失调,男人婚后有两三个情人太平常了,泰国女性也普遍对男性缺乏安全感和信任感。
所以,她们从来不敢对生活抱有多美好的奢望。他们能拥有的只是身边这个人,付出自己愿意付出的代价,得到自己感觉足够的幸福而已。
同性间的爱,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往往面临的艰难也是加倍的。他们的心里有着我们看不见的伤痕,所以他们才会更加珍惜彼此,相比异性的爱也更纯粹深沉吧。
反正我看到的她们,总是形影不离,眉眼荡漾着的笑意,让你很容易能够从她们温暖有爱地互动中,感觉得到那种甜蜜的小确幸。
看到她们,也总是让我想起张国荣和唐唐的深情,我们骑着马都很难追上的那种深情。
从那以后,我们坐车再也没好意思和她们讨价还价。友伴临走时,把自己的太阳帽赠送给了她们,留作了纪念。
5.
廖一梅在《柔软》中写道在我们一生中,遇到爱,遇到性都不稀罕,稀罕的是遇到了了解。
回国后,有一天,我发微信给Siriiya
Siriiya回了我一个深深拥抱的表情。
一次短暂地泰国出行,让我们对同性恋群体有了更深地了解,也收获了一份因为身份的特殊,而显得更加地弥足珍贵的友谊。
这一切,都源于理解。
每一个人的心中都有一座监狱,监狱的尽头就是我们目光的尽头。
每个人身上或多或少都会有类似地思维习惯势力,把自己看不惯地人和事,按我们的心情好坏,把他们随时从监狱里,提出来审讯一番,让你不能够不带偏见地对别人作出客观的判断。
当我们有一天尝试着释放了它,你会发现,其实真正得到释放的,是我们自己。
蔡康永说我们不是妖怪。
是的,他们同样是妈生的,不是石头缝里蹦出来的。
你的自以为是、理所的反对、排斥,其实只是把自己禁锢在了自己的思维监狱里而已。
大家活成自己,互不伤人就好。
诚然,中国社会对同性恋的宽容度正在一点点地扩大,但它依然是一个陌生而有着潜在禁忌的话题。
据说,全国很多城市都举行过“5.20同志你好微笑行动”。
如果有一个人,带着期盼的眼神,张开热情地双臂站在那里,等着你的到来。
而你,会试着上前去拥抱他们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