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裕,叶赫那拉氏,满洲镶黄旗人,名静芬。小名喜子,慈禧之弟副都统叶赫那拉·桂祥之女。光绪十四年被慈禧太后钦点成婚,次年立为皇后,并在婚期过后住进东六宫之一的钟粹宫。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清朝隆裕太后生平简介,希望大家喜欢!
隆裕太后生平简介
光绪十四年,即公元1888年,叶赫那拉。静芬被慈禧钦点给光绪,第二年的时候被立为皇后,婚期过后住进东六宫之一的钟粹宫。叶赫那拉。静芬与光绪帝的婚姻,是慈禧的一次 政治 联姻。她为了能够将国家的军政大权,牢牢的掌握在自己手里,下令将叶赫那拉。静芬点给光绪。而叶赫那拉。静芬的作用,实际上就是为了作为慈禧的眼线,帮助慈禧时刻监视光绪。
光绪十五年正月二十七日,即公元1889年2月26日,是大清光绪皇帝成婚的重大日子。在此之前,发生了一件极为意外,甚至可以说不详的事情。皇帝大婚, 自然 不同于寻常百姓间的嫁娶,其隆重程度,不用多说,需要提前做准备。正当全宫上下,都在为这一场大婚准备的时候,在光绪十四年十二月十五日,一个寒冷异常,雪花纷飞的深夜,代表皇权的紫禁城却突然燃起了大火。这场大火来的迅而猛,很快就烧毁了太和殿前的太和门。太和门为紫禁城外朝宫殿的正门,是最大的宫门,在明朝初期被称为奉天门,曾一度改称皇极门。按照 礼仪 ,皇帝大婚,皇后必须从太和门这个正门进入皇宫。而太和门在此之前被烧毁,就好像是预示到了这场婚姻的不幸。
太和门被毁,婚礼却要如期举行,让皇后从偏门进入皇宫,又名不正言不顺。有着自己打算的慈禧,自然不可能让这种事情发生,她下令婚礼如期举行,并且皇后必须经过太和门再入后宫。她责令扎彩工匠日夜赶工,在火场搭盖太和门彩棚!最终也搭起一座足可以假乱真的太和门,使长期在内廷行走的人,一下子也难辨真伪。隆裕太后,实际上是通过一道假门进入的皇宫。
午正三刻,光绪帝头戴珠冠身着龙袍,升坐太和殿,文武百官三跪九叩,礼部官员宣读册封皇后的诏书。奉迎正使和副使待光绪帝回宫之后,率领着奉迎大臣们前往后邸迎接皇后入宫。
这一场实实在在的婚姻,加上慈禧不加掩饰的目的性,带来的只能是不幸。
隆裕进入皇宫后并不受自己丈夫宠爱,甚至很多时候得到的都是丈夫的敌视。在后宫一后两妃(两妃瑾妃、珍妃)中,光绪帝最为宠爱的是珍妃。隆裕身为皇后,姿色并不出众,且性格柔懦,不得皇帝宠爱,对于自己最大的靠山慈禧也不讨她欢心,所以在宗室妇女也不太有威信。可以说,隆裕在宫里的日子是极为难熬的。
后八国联军攻入北京,隆裕随同慈禧太后和光绪帝出逃,保住性命。回到京城之后,也默默的当着她的皇后,直到光绪帝和慈禧先后去世,溥仪继位,她升为皇太后,才在史书上留下了较多痕迹。而她代替宣统帝溥仪下诏退位,更是让许多人记住了这个女人。
虽然她下诏退位,在 历史 的今天看来,是具有功绩的。在当时,其实就等于她一个女人,结束了一个王朝。作为爱新觉罗家的人,上对不起列祖列宗,下对不起宗室大臣,足可见当时她所承担的压力。在她下达诏之后,郁郁寡欢,身体 健康 急剧下降,终于染上重病,终至无法治疗。1913年2月22日在长春宫薨逝,谥号“孝定隆裕宽惠慎哲协天保圣景皇后”。
据说隆裕死前,曾将溥仪诏至床前,留下遗言“汝生帝王家,一事未喻而国亡、而母死,茫然不知,吾别汝之期至矣,沟渎道途,听汝自为而已!”
隆裕太后为大清谢幕
满清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个封建帝制王朝,统治神州大地长达二百六十八年之久。近代,大清朝终被北洋军阀所推翻,而作为光绪帝遗孀的隆裕太后,则无疑是为大清谢幕之人。
庚子年后,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进一步打开了中国的门户,而国内各地的革命运动也如星火燎原般势不可挡,满清统治势力已无力挽回日薄西山的败局。转眼辛亥革命爆发,摄政王载沣不得不重新启用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从此,手握北洋军队大权的袁世凯对其“挟天子以令诸侯”的野心不再加以掩饰,索性以枪杆子为后盾,迫使隆裕太后接受“清帝退位,让位共和”。隆裕自知在政治手腕上无法与已故的姑母慈禧太后比拟,更况她与溥仪不过是一对无依无靠的孤儿寡母,无力于大厦将倾之时力挽狂澜,因而只得屈辱地同意签下退位诏书,成为亲手为大清朝敲响丧钟的谢幕者。
1912年2月22日,在乾清宫召开的一次御前会议上,隆裕太后当着清室王公大臣的面,亲手颁布退位诏书,宣布“接受共和,退位让国”,一众大臣闻言当即失声痛哭,哀悼大清朝二百六十八年的国运就此终结。作为大清的谢幕者,隆裕太后往后的人生亦凄惨不足为外人所道。下诏逊位后,有感自己是大清江山的千古罪人,隆裕内心颇多自责,终至 疾病 缠身,身体每况愈下。1913年2月22日,在亲眼见证大清朝谢幕仅仅一年后,46岁的隆裕太后于长春宫病逝,死后虽得享哀荣,却不过是北洋政府演绎的一场政治秀。
隆裕太后拟退位诏书前后
1912年2月22日,紫禁城还未走出冬季的阴霾。在乾清宫一次御前会议上,隆裕太后亲手颁布退位诏书,宣布清帝退位,标志着绵延中国历史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烟消云散,大清朝二百六十八年的国运正式完结。外人或许很难想象,在隆裕太后拟退位诏书前后,受到满蒙王公及北洋军阀怎样软硬兼施的逼宫,因而,纵然这个才能资质皆平庸的寡居妇人对亲手葬送大清二百余年的基业有多不甘心,也只得顺应历史的潮流,在退位诏书上加盖宝玺。
1911年,辛亥革命的爆发为大清朝的倾覆敲响了丧钟,武昌起义的猛烈炮火摧毁了这个腐朽帝国的一根支柱。彼时,手握北洋军政大权的袁世凯急于窃取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立刻将矛头指向了上下矛盾重重的满清皇族,迫使无依无靠的隆裕皇太后母子宣布清帝退位,让位共和。1912年1月1日,由辛亥革命核心成员组成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中国近代史由此进入了民国时期。
在各地越演越烈的革命风潮下,袁世凯再度逼宫,并以内阁总理身份承诺“优待皇室”,隆裕太后在内外重重压力之下,只得妥协,同意签订退位诏书,同年2月22日,隆裕太后当着众王公大臣的面,拟定退位诏书并加盖玉玺,正式宣布退位让国,满朝文武无不悲从中来,痛哭流涕。清帝退位后,曾经轰轰烈烈的大清朝树倒猢狲散,此后的民国迅速陷入军阀混战的乱局之中。隆裕太后在拟定那份令她抱憾终身的退位诏书一年后黯然离世。
猜你喜欢
1. 溥仪妃嫔谭玉龄的生平简介
2. 孝圣宪皇后钮祜禄氏简介
3. 光绪帝瑾妃的生平简介
4. 隆裕太后的简介
5. 孝庄皇太后为什么停灵不葬37年
隆裕太后一生坎坷,她本是慈禧兄弟叶赫那拉·桂祥的女儿,只因为慈禧一己之私硬是将她作为政治工具嫁给了光绪,婚后的光绪几乎从未搭理过隆裕,慈禧这种损人利己的行为可谓是亲手毁掉了自己侄女隆裕的终身幸福。
自大婚开始,光绪就不喜欢这个皇后,从不跟她亲近,更加之后来在执政上与慈禧的巨大分歧,隆裕几乎成了光绪发泄所有负面情绪的出气筒。戊戌变法失败后,光绪被幽禁中南海瀛台,身为皇帝,却连基本的人身自由都遭到了剥夺,他的精神几近崩溃,时常对前来看望自己的皇后大声呵斥,甚至拳打脚踢,有一次盛怒之下,砸坏了隆裕心爱的发饰,更将她打得鼻青脸肿。
隆裕作为慈禧太后的侄女是后党的重要成员,凡事唯慈禧马首是瞻,处处监视着光绪的一举一动。他们虽名为夫妻,实际上毫无感情可言,再加上政治上的对立,这次婚姻使他们终生都不如意。而造成他们失败婚姻的始作俑者就是慈禧太后,慈禧丝毫不顾及两个年轻人的感受,为了一己之私,强行将他们撮合在一起,毁了两个人的幸福人生。
我们在同情光绪的,应该将更多怜惜给予隆裕,她作为慈禧手中的一颗棋子,无力掌控自己的命运,纵使有着高高在上的皇后之位,却不能拥有自己向往的美好爱情,那又能怎样呢?光绪还有自己心爱的珍妃,隆裕会有谁呢?
公元1908年,光绪和慈禧这两个晚清帝国的掌权者驾鹤西去,偌大的大清国一下子失去了两位主心骨,一时间群龙无首。就在这个时候,孤苦无依的隆裕太后被无情的推到了历史的前台,不得不站起来收拾慈禧留下的这个烂摊子,奈何满清王朝的腐朽统治早已经在内忧外患之下风雨飘摇,仅凭隆裕一个弱女子缝缝补补就想要挽救这即将倾倒的大厦无疑是是痴人说梦。
公元1911年10月10日,国民革命军发动武昌起义。二十天后,袁世凯出任清朝政府内阁总理大臣。武昌起义爆发后的一个半月内,内地18省中有14省宣告独立。
第二年的1月25日,在取得南方革命政府许诺他就任大总统的保证之后,袁世凯便开始逼迫清帝退位。
1912年2月12日,隆裕太后连发三道懿旨,宣布大清皇帝辞位,实行立宪共和国体,中国一个封建王朝被终结。隆裕太后颁发清室退位诏书后,袁世凯公开对自己的心腹说“隆裕太后若是年轻,我还可以考虑纳之为妾呢。”
溥仪退位后隆裕非常自责,背着结束了大清王朝的包袱,隆裕太后在抑郁中度过了她生命中的一年。公元1913年,溥仪逊位后的第二年,郁郁寡欢的隆裕太后病逝,年四十七岁。
隆裕太后,本名叶赫那拉·静芬,满洲镶黄旗人,光绪十四年被慈禧太后钦点成婚,次年立为皇后,她是光绪的老婆
有网友疑惑隆裕太后的身份尊贵,为什么她一生的经历都是悲哀的?我认为主要是因为以下几点一,她年轻入宫虽贵为皇后,但却不得光绪帝的喜欢;二,在宫中她因性格问题,也渐渐不得慈禧太后喜欢;三,她因清帝退位自责,因过度伤心染病而亡。隆裕太后是清朝的一位太后,她的一生太过短暂,虽然身份尊贵,经历实在太坎坷波折。接下来我们来详细的讨论一下这个话题。
,隆裕太后年轻入宫,虽贵为皇后,她却始终不被光绪帝所喜欢。因为她长相并不出众,光绪帝自认为和她没有任何的共同语言,所以常常冷落于她。一个女子,嫁给当时天底下最位高权重之人,她视对方为天,却得不到他的爱,肯定内心是感到悲哀的。深宫的寂寥她经历了,宫中的人情冷淡她也饱尝过,所以即便身份再尊贵,她也是寂寞委屈的。
,隆裕太后虽然是慈禧太后的侄女,因为她性格过于柔软,并不得慈禧太后的喜欢。宫中的人最为势利,她也受了很多的伤害。慈禧太后把持朝政,对隆裕太后呼来喝去。即便是光绪帝和慈禧太后相继去世后,隆裕太后的日子也不好过,她为了扶持下一代帝王,和群臣斡旋,她将所有的精力都放在朝政上,却得不到大臣们的支持,甚至大臣们想夺隆裕太后的权。
第三,她因清帝下诏退位的事情得罪了清廷中的很多保守派,在过度伤心中她染病而亡,死的时候还不到五十岁。所以说隆裕太后的一生真可谓是孤苦无依,始终没有真正的为自己而活过。
,即便是贵为太后,她也有太多身不由己的时候,所以她的人生才那么悲哀。
在中国历史上,清朝乃至是中国的一位太后叫做隆裕太后,这位太后的医生都是非常悲催的,先前长相也不太好看,所以不受皇上的喜欢。而且在众多的历史书中,大家都喜欢,把隆裕太后描写成一个非常昏庸而愚蠢的人,隆裕太后其实是出生于书香门第,博览群书,演技也非常开阔,只不过没有得到皇上的宠爱,甚至还遭遇了家庭暴力。
隆裕太后的相貌确实非常一般,甚至之前有传教士来到中国之后,都说隆裕太后长得受瘦骨嶙峋的,脸非常长,皮肤是灰黄色,牙齿还有很多蛀牙,为人非常和善,并没有任何傲慢的举动,总是会以礼待人。隆裕太后在刚刚结婚的时候和光绪帝大婚,在结婚那天就发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紫禁城突然起火了,烧了太和殿的门,这就导致隆裕太后没法坐轿子走过第2道门,所以只能够从纸扎的太和门下面经过。
在结婚之后,光绪皇帝也不怎么喜欢隆裕太后,只不过特别害怕慈禧才不得不娶她。当时光绪皇帝最喜欢的人是珍妃,有一次真非要穿光绪皇帝的龙袍,光绪皇帝也脱了下来,没想到后来这件事情被慈禧知道了,慈禧就非常生气,珍妃和皇上却怪隆裕,觉得是隆裕因为吃醋而告状。然后在大庭广众之下对隆裕太后恶语相向,还打了隆裕,隆裕也大病一场。
清朝发动了戊戌政变之后,慈禧太后被光绪皇帝给囚禁了起来,这个时候光绪经常很烦躁,所以动不动就拿隆裕太后出气。隆裕太后在宫里面不受丈夫的喜爱,也得不到慈禧太后的欢心,在宫里面活得非常悲惨。后来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都去世,辅仪登基隆裕太后就被称为皇太后。只不过这个时候民族处于内忧外患之中,还进了武昌起义,清朝的大权基本上落在了袁世凯的手中,所以后来就经历了南北议和,隆裕太后亲笔签下了退位的诏书。因为隆裕太后一直觉得愧对于清朝的列祖列宗,所以心里面一直闷闷不乐的,每天都非常忧愁,积劳成疾而病逝,去世的时候仅仅46岁。
隆裕太后叶赫那拉氏其实也说不上多惨,只是她的命运相较于其他的太后来说是比较可怜的,这只能说她是生不逢时,在她终于可以垂帘听政的时候,清朝却已经灭亡了,而隆裕太后叶赫那拉氏是在宫里面慢慢老死的。
,隆裕太后叶赫那拉氏算起来是光绪皇帝的表姐,当时慈禧太后觉得要让皇后之位保在自己家族的人手里,所以便选择了隆裕太后叶赫那拉氏给光绪皇帝当皇后,而光绪皇帝觉得隆裕太后叶赫那拉氏就是来监视自己的,所以对其不是很宠爱。
而另一边,慈禧太后完全将隆裕太后叶赫那拉氏当成是一个工具人,所以隆裕太后叶赫那拉氏也不得慈禧太后的欢心,在皇宫里面更是没有任何实际权力可言,有时候王公贵族的内命妇们进宫拜见隆裕太后叶赫那拉氏,也都是草草结束,不得不说隆裕太后叶赫那拉氏当皇后的时候真的是憋屈。
,由于光绪皇帝英年早逝,而继位的溥仪实在是年纪小,所以一切都是慈禧太后做主,好不容易等到慈禧太后也去世了,清朝又出现了一个铁帽子王,所以隆裕太后叶赫那拉氏还是没有获得真正的权力,等到铁帽子王辞去了自己的职务以后,隆裕太后叶赫那拉氏终于可以垂帘听政并掌握实际权力了,结果清朝却灭亡了,就在隆裕太后叶赫那拉氏第一天上朝的时候,就宣布了清朝灭亡的诏书。
清朝灭亡以后,隆裕太后叶赫那拉氏十分不开心,在后宫中也是郁郁寡欢,她觉得清朝灭亡有自己的原因,觉得自己没有脸面下去见清朝的列祖列宗,所以经常生病,最终在民国二年的时候,于长春宫病逝了。
隆裕太后是清朝一位太后,大清王朝也是在她手中灭掉的。,一个亡国太后,在死后不仅享受到了规格极高的国葬,还得到中外人士的同情和尊重,各大媒体也纷纷赞扬她。这是怎么回事呢?
一、光绪不爱。隆裕太后叫叶赫那拉·静芬,她木讷柔弱,相貌普通,但她是慈禧太后的亲侄女,凭着这层关系成了光绪的皇后。慈禧的本意,是让她监视光绪的举动。光绪从一开始就对她充满敌意,别说夫妻生活了,连搭理她都不肯,所以贵为皇后的她,却得不到光绪的宠爱。
二、慈禧不喜。隆裕虽和光绪的关系不好,但也没有做慈禧的眼线,这让慈禧不高兴。再加上她性格荏弱,不光珍妃她们不大尊重她,就连侍女太监们也在她面前有点放肆。她呢,总求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对这些人也就睁一眼闭一眼的,随她们闹。她只一心一意侍奉慈禧,生怕出一点错。人又很沉闷,不懂得巧言令色,所以慈禧除了怒其不争,也觉得她太过老实,不大喜欢她。
三、尊为太后。1908年,慈禧和光绪先后去世,遵照慈禧的遗诏,隆裕接替了她的权位,与摄政王载沣共同辅佐才3岁的宣统皇帝溥仪。对于隆裕来说,慈禧的离去就像挪走压在她心口上的一座大山,终于可以喘口气。幸好慈禧对她不差,不光命她为太后辅政,还把上千万两银子的私房钱留给了她。但此时的清朝,已是大厦之将倾之势,隆裕在后宫谨小慎微地生活了20年,对于外面的世界根本不了解。
她很快就发现,她想和载沣分权,几乎是不可能,再加上她又不会巴结朝臣,对于朝政亦是一无所知,一切都只能听凭载沣裁决。识趣的隆裕知道,想要保住太后之位,好好抚养溥仪,才是力所能及的事情。所以她更加寂寞沉闷,军政大事一概不管不问。
四、宣诏逊位。辛亥革命爆发后,革命席卷全国,一时要求清朝退位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眼看清朝行将就木,载沣干脆辞职不干了。载沣能走,但隆裕不能。她身为最高统治者,必须肩负起清朝存亡的责任。于是她封袁世凯为总理大臣,并对袁世凯说“余一切不能深知,以后专任于尔。”此时,袁世凯就是大清王朝的救世英雄,她把一切权力都给了袁世凯,期望他能守护大清王朝。
,袁世凯却利用她的信任和手中的权力,和革命党谈起了条件,最终得到只要能让皇帝退位,他就能成为民国大总统的高位的许诺。此时,各省纷纷脱离清政府宣布独立,袁世凯也因势力导,希望隆裕能以大局为重,和平退位。重重压迫之下,隆裕不得不召开御前会议,想问问大家的意见。会上一些宗室大臣们极力反对共和,一再要求隆裕拿钱出来犒劳军队,让他们与革命军血战到底。
隆裕不由悲从心来,因为这些宗室大臣只顾捞钱,不谋其政,国家亏空已久,就连慈禧留给她的上千万两银子,也早被这些大臣们哄走了。隆裕太后抱着溥仪看着他们吵吵嚷嚷没有结果,只能抹眼泪。既然没有钱,那似乎也只有和平退位这一步了。于是待袁世凯谈妥皇室优待条件后,隆裕签下了《退位诏书》,大清王朝就此落下帷幕,封建王朝也到此划上了句号。
五、积郁成疾。隆裕下诏逊位后,身背千古骂名,宗室王公大臣们更是视她为罪人,不断排挤和轻视她。为了落得清静,隆裕只得带着溥仪,在紫禁城关起门来过日子。紫禁城中的日子亦不好过。她先为了省点费用,裁减了一批太监和宫女,结果引得太监和宫女愤愤不平。同治和光绪的遗妃们也不把她放在眼里,还怂恿溥仪和她对着干。
一来二去,溥仪和她的关系更加恶劣,她也渐渐灰了心,索性把溥仪交给太监们抚养。除了得到白眼和讥诮,隆裕自己也常陷入自责不能自拔,想着20多年的基业都葬送在手中,更是悲从心头起,渐渐积郁成疾。清朝逊位后的第一个新年。往年到这时候,王公贵族,朝廷命妇,来了又去,去了又来,热闹异常。但现在紫禁城里寂静无声,谁也不来朝拜。
紧接着隆裕的生日到了,除了袁世凯派了个秘书来例行公事地送了一份寿礼,那些王公贵族们根本不当回事,别说给她写寿词了,就是来看她一眼,也不愿意。悲愤交加的隆裕一病不起,眼看着就到了弥留之际。她身边,除了二三太监和宫女,便只剩下百般不耐烦,打着哈欠的溥仪了。1913年2月22日,隆裕在自责和悲愤中走完了她凄凉的人生,卒年46岁。
六、死后哀荣。隆裕死后,袁世凯下令全国下半旗致哀3日,政府官员亦要穿孝27日。除,全国各地都开会追悼隆裕,并派代表前往北京参加隆裕的葬礼,当时参加葬礼的人数多达5万人之多。对于隆裕的死,各大报纸纷纷跟进报道,并对她赞誉不断。一些外国使馆亦隆半旗为其致哀。隆裕生前从未得到过一丝半毫称赞,在她死后,不仅被称为“女中尧舜”,还被夸为“外观大势,内审舆情,以大公无我之心,成亘古共和之局”,,赞誉极盛。
之所以隆裕能死后哀荣,一方面是她和平退位,平息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另一方面,也改变了南北对峙的局面,国民政府也实现了大统一。纵观隆裕的一生,是悲凉的一生,虽说改朝换代,但国民的心理还是对她饱含同情和尊重。再加上她虽无治国之才,但却不像慈禧弄权,知道天下是大家的家,而不是她个人的家,所以顺势而行,毅然退位。这正是大家深赞她的原因。
隆裕太后(1868年2月3日—1913年2月22日)是叶赫那拉氏,满洲镶黄旗人,名静芬,小名喜子,封一等承恩公副都统叶赫那拉·桂祥之女,是光绪的表姐。
光绪十四年(1888年)被慈禧太后钦点与光绪帝成婚,大婚庆典定于光绪十五年正月二十七日(1889年2月26日)。次年立为皇后,并在婚期过后住进东六宫之一的钟粹宫。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光绪帝在南海瀛台涵元殿驾崩,依慈禧太后遗命由宣统帝即位。依宣统帝之命被尊为隆裕皇太后,被称为“兼祧母后”,上徽号“隆裕”,史称隆裕皇太后。宣统帝登位时年仅三岁,由太后抚养宣统帝。隆裕太后也实行垂帘听政,和摄政王载沣(宣统帝生父,光绪帝之胞弟)共同主掌风雨飘摇的清王朝。宣统三年(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爆发。12月6日,载沣奉隆裕太后懿旨辞去监国摄政王的职位,垂帘听政的隆裕太后成为即将终结的大清王朝事实上的最高统治者和终极责任人。
民国二年正月十七日(1913年2月22日),隆裕太后在西六宫之一的长春宫病逝,享年46岁。上谥曰孝定隆裕宽惠慎哲协天保圣景皇后,中华民国政府以国丧规格处理丧事,与光绪帝合葬崇陵(河北易县清西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