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病猝死
李弘(武则天与唐高宗长子)
李弘(652年—675年),唐高宗李治第五子,武则天长子,系高宗时期所立的第二位太子,薨逝于太子位,是唐朝第一位被追封为皇帝的太子。
李弘于永徽三年(652年)出生于皇宫,永徽六年(655年)进封代王,显庆元年(656年)被立为皇太子,自幼孝顺仁德,为太子后体恤民情,曾上书高宗修正不合理的法律,并为两个获罪的姐姐求情,深得高宗宠爱。
上元二年(675年),李弘随帝后出行洛阳,猝死于合璧宫绮云殿,年仅二十三岁,死因颇受争议。高宗为此悲痛不已,破例追赠太子李弘为皇帝,谥号“孝敬”,以天子礼仪葬于恭陵。
人物生平
永徽二年(651年),唐高宗将在感业寺为尼的武则天重召入宫,封为昭仪。永徽三年(652年),武则天在宫中诞下长子李弘,是为高宗第五子。由于王皇后没有子嗣,当时的太子是高宗的庶长子李忠。永徽六年(655年),高宗废王皇后和萧淑妃为庶人,改立武则天为皇后,李弘由此成为高宗的元子(嫡长子)。 同年,李弘与胞弟李贤被进封为亲王,李弘为代王。
显庆元年(656年),高宗诏令废黜太子李忠,改立四岁的代王李弘为皇太子。
李弘幼为储君,深得父皇宠爱与重视。高宗曾对侍臣称赞太子“十分仁孝,接待大臣符合礼节,从不曾有过失。” 李弘早年向郭瑜学习《春秋左氏传》,读到楚世子芈商臣弑杀君王的故事时,忍不住掩书叹息“这种事为臣子的不忍听闻,圣贤经典应该记载垂范后世的好事,为什么要记载这个?”郭瑜回答说“孔子写《春秋》,善恶之事都加以记载,是为了褒扬善行以劝谏大众,贬斥恶行以告诫后世。书写芈商臣的恶行正是令其罪恶遗臭万年。”太子又说“这种事情,不仅讲不出口,听闻也不忍心,请让我改学别的书。”郭瑜闻言称赞太子仁德,随即改授《礼记》。
李弘十分重视治学。龙朔元年(661年),李弘命许敬宗、许圉师、上官仪、杨思俭等人收集古今文集,选录五百篇编集成《瑶山玉彩》,得到高宗赏赐绢帛三万段。总章元年(668年),李弘又请求追赠儒家先贤颜回为太子少师、曾参为太子少保。
李弘做太子期间以仁德著称。当时朝廷大量征兵,那些逃亡或者期限内没有报到的士兵会被处死,家人也要充官。李弘为此上书进谏“臣听说军队征兵,但凡没有及时报到的全家都会被牵连,有的甚至没被断罪就被囚禁,人数众多。但当中有因为疾病才逾期不到,或者途遇山贼、渡河遭难、畏惧逃亡、身负重伤等多种情形,军法却要连坐他们的亲属。(臣认为)军法该兼顾实情,如果不是战死就被定罪或者备注逃亡,并牵连他们的家属,实在(有冤)值得同情。臣希望可以修订法律,以后家中有士兵逃亡,也不用受连坐之罪。”高宗批准了请求。
咸亨二年(671年),高宗出行东都洛阳,命太子李弘监国。当时关中地区遭遇旱灾,闹起饥荒。李弘亲自巡视士兵的粮食,发现有吃榆皮、蓬实充饥的人,就命令家仆发放米粮以保证供给。当时李弘有两个异母姐姐,即义阳公主与宣城公主,她们的母亲萧淑妃因得罪武则天而被废黜杀害。两位公主一直被幽禁宫中,年龄很大了也未结婚。李弘发现此事后十分震惊,上书请求允许两位姐姐出嫁,并希望将沙苑之地分借给贫穷之人。高宗准许。
太子李弘因仁孝而得到朝野内外赞誉,但却体弱多病,后期监国政务多由东宫官员戴至德、张文瓘、萧德昭等人代为处理。
上元二年(675年)四月,李弘随帝后出行洛阳,在合璧宫绮云殿猝然离世,年仅二十三岁(虚岁二十四)。高宗非常悲痛,破例追加太子李弘为皇帝,这是唐朝建国以来父亲追赠儿子为皇帝的先例,可见高宗对太子早逝的深深哀痛与惋惜。
上元二年(675年)五月,高宗以皇太子“慈惠爱亲,死不忘君”诏令追谥李弘为“孝敬皇帝”,并以天子礼仪厚葬于洛阳郊区的唐恭陵,百官服丧三十六日。高宗还亲自书写《睿德记》缅怀李弘,碑石树立于陵墓之旁。
扩展资料
死因争议
母后鸩杀说
《新唐书》和《唐会要》记载了李弘可能被武则天鸩杀的传言。后世持此观点者有如下理由一,李弘深得父皇高宗宠爱,立为太子后仁孝谦谨,礼接士大夫,中外属心。后期高宗虑及身体不支,有提前禅位给太子之意。但当时的武则天政治得意,李弘成为了其掌权的障碍。二,李弘与武则天之间存在矛盾,主要反映在两件事上第一件事发生在咸亨二年(671年),李弘留在长安监国,发现宫中幽禁着两位异母姐姐义阳公主和宣城公主,俩人因母萧淑妃获罪,年龄很大了仍不能出嫁。李弘怀着悲悯之心奏请父皇恩准她们出嫁,却违背了武后旨意,由此失爱于母后。第二件事是太子选妃未能如愿。武则天最初选择的太子妃是司卫少卿杨思俭的女儿。但定下婚期后杨氏竟被武则天的外甥贺兰敏之奸污,婚事被破坏。客观上可能造成李弘同母后娘家人的宿怨和疏离。
久病猝死说
经史家考证,现代学者普遍认为李弘并不是武则天杀害的,而是死于肺结核病(古称痨瘵)。
根据是一,关于鸩杀李弘的记载,以《唐会要》和《新唐书》最为肯定,但两书较《旧唐书》出书晚,采信了一些后世传言。宋朝史学家司马光即对此提出异议,称“《实录》、《旧传》皆不言弘遇鸩。”可见“鸩杀说”值得怀疑。二,李弘奏请萧淑妃的女儿出嫁,尽管不合母意,但不至于结怨杀子。三,武则天自显庆年间(660)已参预政事,大权在握。太子李弘即使监国也达不到威胁武则天地位的地步。四,据史料记载,咸亨二年李弘就因痨瘵缠身而不能胜任监国重任。时隔四年后去世,高宗在《赐谥皇太子弘孝敬皇帝制》中更直接提到李弘自被立为太子后就染上痨瘵,又接受父君之命带病理政,以致操劳过度,使旧病加剧,最终病卒。可见官方认定李弘是因痨瘵恶化而死。五,李弘死后,武则天曾用写经造功德的形式为他祈福,表达了内心的哀伤。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李弘
有很多人认为,李弘是得罪了武则天,所以遭到了武则天的毒害。事实上,并不是这样的。为什么这么说呢?下面我们详细聊聊。
先来看为什么有人认为是武则天毒了李弘。
说是李弘和父母在洛阳的时候,死在了洛阳行宫,而且唐高宗才刚向他承诺,会禅位给他。在此之前,唐高宗从小就很注重李弘的教育,年龄虽小,却多次监国,身边的老师也都是当朝宰相,也就是说,如果唐高宗去世,武则天要想像目前这样大权在握,是很难说的。
再加上太子和武则天已经有了嫌隙,也就是在处理萧淑妃两个女儿的婚事上。这里简单说下,武则天和李弘的第一次正面冲突。
李弘的性格遗传了他父亲李治,从小热爱文学艺术,敏感柔弱。所以见到两位姐姐生活凄苦,不免动了仁爱之心。于是就向父母请求让两位姐姐出嫁,过正常人的生活。这样的请求无疑于是在说武则天做的不对,不应该这么残酷无情。《资治通鉴》上说,武则天大怒,于是随便指了眼前的两个侍卫给两位公主,草草了事。
所以,就有很多记载称李弘是武则天毒死的。那么,李弘是武则天害死的还是病死的呢?
最早认为李弘是病死的是出于《旧唐书·孝敬皇帝传》的记载,李弘从小就得了肺结核,身体很弱。这种病是一种消耗病,在古代是无药可治的,只能养着。
在洛阳的时候,因为无药医治,所以导致了死亡。《旧唐书》和《唐实录》也是这么记载的。后面到了唐肃宗时期,才出现了李弘是武则天毒死的说法。
根据史料,我们来分析一下。
,李弘的性格和他父亲很相似,比起唐高宗,更加敏感柔弱。武则天既然能驾驭得了唐高宗,比唐高宗更弱的儿子,想来是能驾驭得了的。
,李弘从小就得了肺结核,这种病时间越长,人的身体就越差,这个不难理解,而且李弘病的程度有记载称,病的下不了床,见不了下属,可见病情已经很严重了,武则天就算在心急也不可能非要这么快置之于死地,完全没必要,所以病死是完全有可能的。
,李弘是武则天第一个儿子,给武则天带来的好处太多了,如果没有这个儿子,她当初想要争后位,拿什么争。有这个儿子对她地位的巩固大有益处的,王皇后之所以能被废除,有一部分原因,就是不能生养,这在古时候是不得了的事情,更何况是皇后。所以,她对这个儿子的感情也是不一样的。
还有,李弘为萧淑妃女儿求情的事情。事实上,武则天为这两个公主“随意”指的婚事并没有那么夸张。那两个侍卫是皇帝身边的翊卫,这些人都是出在祖上当过大官的家庭,而且在两位公主婚后,武则天还给两位驸马升了官的。就像《武则天》里说的作为一个有头脑的政治家,武则天做事不可能那么不计后果,她知道无论做什么事都不能做的太绝。
,武则天在李弘死后,悲痛不已,撰写了《一切道经序》,还和唐高宗一起追认他为孝敬皇帝。
综上,所以我认为武则天并没有毒害李弘,李弘是自然死亡的。
李弘不是武则天杀的,李弘是武则天的儿子,武则天没必要杀死李弘。
武则天皇后之位,做得稳当,权力一步步扩大,最强有力的保障,就是这个儿子,只要儿子在,她就位稳稳的皇后,甚至将来可能是太后。而且李弘是从小就被当作未来接班人培养的,李弘一生虽然只活了短短的二十四年,却有七次监国的经历,从这里就能看出来,李治和武则天都把李治看作是帝国未来的接班人。
人物特点
李弘从小就天资聪颖,仁厚孝顺,不管是武则天还是李治,都对这个儿子十分满意。这样优秀的李弘,却英年早逝,的确挺让人惋惜的。有些观点认为李弘是被武则天毒死的。唐高宗李治身体不好,长期无法理政,武则天就暂代他管理朝政。
李弘去世之后,唐高宗和武则天两人十分悲痛。为了纪念这个孩子,唐高宗破例追封李弘为孝敬皇帝,据悉,李弘也是唐朝历史上第一个死后被追封为皇帝的太子。
李弘,生于公元653年,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人。 唐高宗李治的第五个儿子,生于女皇武则天的长子,显庆元年(656年)被册立为皇太子。 上元二年(675年),随洛阳,在双璧宫绮云殿猝死,享年23岁。 唐朝第一个死后追封皇帝的太子。
唐高宗访问东都洛阳,作为皇太子李弘纳王妃,选择了司卫少卿杨思俭的女儿。 结婚的日子快到了,外甥贺兰敏之听说这个女人很美,做出了厚颜无耻的强权行为。 唐高宗不得已选定了裴居道的女裴氏。礼官表示要在白雁举行婚礼,正好在宫廷后苑被捕获。 唐高宗很高兴,“汉朝抓朱雁建立了强大的宗庙,现在抓白雁是健全的伦常。 过去宗庙的事广为人知,现在也是这样了,我对道德修养没有了罪恶感。 ”裴氏成世子妃后非常有妇德,高宗经常对侍臣说“东宫内事,你不用再担心了。”
《新唐书》和《唐会要》记载了李弘很可能被武则天鹊杀死的传言。 这个见解有以下理由。
一、李弘被父亲高宗溺爱,立为皇太子后,仁孝谦谨,以礼迎士,属东西方之心。 中后期的高宗认为人体不行,有提前向皇太子禅让的意思。 但由于那时武则天政冶的春风得意,李弘阻碍了其权力。
二,李弘和武则天存在分歧,关键表现在两件事上。 第一个出生于咸亨二年(671年)。 李弘逗留在北京长安监国,发现宫殿里有两个同父异母的姐姐义阳公主和宣城公主被囚禁。 两人是母亲肖淑妃的惩罚,老了也不能嫁人。 李弘怀着慈悲心请求父亲允许他们嫁人,但违背武后的意愿,不爱父皇。二是皇太子的王妃选择不顺利。 武则天挑选的第一位世子妃是司卫少卿杨思俭的女儿。 ,决定结婚日期后,陈某被武则天的侄子贺兰敏之占领,婚姻大事被破坏。 在客观性方面,很可能与李弘同母后老丈人的宿怨和疏远。
李弘是武则天和李治的第一个孩子,也是李治的第五个儿子。武则天的上位史我们就不用多讲了。王皇后为了拉拢武则天一起对抗萧淑妃,把武则天从感业寺接回宫中,没有想到武则天却从中受益,得到李治的独宠,后来武则天生下李弘,母凭子贵,而李弘却因为武则天的受宠而成为整个朝堂的宠儿,经常跟着武则天和李治一起去洛阳游玩,年仅24岁,在洛阳吐血而死,关于李弘的死,有一些传言说是武则天害死了他,虎毒不食子,就算武则天那么渴望权力,应该也是不会杀害李弘的。
一、武则天为争夺权力毒死李弘。第一种说法是武则天害怕权力受损,处死李弘。根据《新唐书》的记载,李治患病,不能处理政事,而武则天又比较有才能,所以李治很放心的将朝政大事交给武则天来处理,就给了武则天一个机会。李治也担心江山会被武则天夺去,所以有立储的打算,武则天害怕自己会失去权力,所以就处死了李弘。要知道,李弘是武则天的亲儿子,他即使上位,应该也影响不到武则天的权利。
二、武则天和李弘政见不同才把他给毒死。也有一说,是说武则天害死萧淑妃之后,把她的两个女儿囚禁了起来,没有想到被李弘发现 ,李弘想救出他们,武则天觉得李弘过于仁慈,不足以成大事,还会坏了自己的大事,所以才会杀了他。
三、李弘身体不好,咳血而死。在《旧唐书》中有这么一句话“自琰圭在手,沉瘵婴身”。意思是,李治虽然获得了尊贵的地位,患有痨病。痨病就是古代对肺结核的称呼,要知道,古代的医疗技术并不发达,肺结核如果经久不治,也是会引起生命危险的,所以李弘应该是得肺结核死了。
李宏为人宽厚仁善,喜好读书,劝告唐高宗宽宥慎刑,关心百姓疾苦,善于救济灾民。
李宏,是武则天长子。伴随着武则天当上皇后之位,他顺理成章地成了皇太子。他刻苦学习,善于钻研历代治国理政方略,喜好读书并敢于付诸实践。高宗时期,一度采取过严刑峻法,启用过像来俊臣那样的酷吏,使得京城人人自危、人心极度恐慌。面对此情此景,李宏向高宗历陈严刑峻法不利于国家统治,应当兼采怀柔仁德之术,让许多原本不需要坐牢的人得以释放回家,更要坚持历代法典中所出现的法治思想,做到“不妄杀”,把一些即将被处死的死囚改为徒流等轻刑。此举,让京城百姓看到了希望,不再惧怕因一点小事情而丢命。这也更加彰显了李宏为人宽厚、心存善心,把德政与法治做到了完美融合。
当关中地区出现饥馑时,李宏积极奔赴赈灾一线,体察民情,时时关注百姓衣食住行。为了彻底让群众可以有粮食吃,解决群众饮食困难,他果断地从附近寺庙中抽调粮食,并从自己的府库中征调粮食用于赈灾,让群众得以吃到了可口的饭菜,饮用到了美味的粥。经过他的不懈努力,大大减少了关中及京城附近灾民的数量,许多原本荒芜的土地得以重新得到耕种。他的这种体恤民情做法,缓解了京城附近危及,使唐高宗时期的民心得以更加稳固,避免了因灾荒发生社会动荡的风险,缓和了社会矛盾,有力地强化了唐朝统治。
他还非常善于纳谏,很像唐太宗李世民的风格。群臣对其指出的错误,他能够认真一一对照改正,绝不再犯。他对于敢于冒犯顶撞自己的下属,也心存仁厚,从不动用棍杖责罚,而是更多采用说教劝解。他这种宅心仁厚、善于纳谏的做法,使得朝中很多大臣乐意与其交往。高宗有段时间眼疾,也是由他协助武则天处理政务,深得高宗喜爱。
他却于上元二年突然猝死,年仅24岁。他的死留下了历史许多猜测,给历史也带来了无尽的遗憾!
唐朝李弘不是皇帝。
李弘是唐朝第一位被追封为皇帝的太子。永徽三年(652年),武则天在宫中诞下长子李弘,是为高宗第五子。由于王皇后没有子嗣,当时的太子是高宗的庶长子李忠。
永徽六年(655年),高宗废王皇后和萧淑妃为庶人,改立武则天为皇后,李弘由此成为高宗的元子(嫡长子)。同年,李弘与胞弟李贤被进封为亲王,李弘为代王。显庆元年(656年),高宗诏令废黜太子李忠,改立四岁的代王李弘为皇太子。
李弘,显庆元年(656年)被立为皇太子,自幼孝顺仁德,为太子后体恤民情,曾上书高宗修正不合理的法律,并为两个获罪的姐姐求情,深得高宗宠爱。
上元二年(675年),太子李弘因仁孝而得到朝野内外赞誉,但却体弱多病,后期监国政务多由东宫官员戴至德、张文瓘、萧德昭等人代为处理。
上元二年(675年)四月,李弘随帝后出行洛阳,在合璧宫绮云殿猝然离世,年仅二十三岁(虚岁二十四)。 高宗非常悲痛,破例追加太子李弘为皇帝,这是唐朝建国以来父亲追赠儿子为皇帝的先例,可见高宗对太子早逝的深深哀痛与惋惜。
上元二年(675年)五月,高宗以皇太子“慈惠爱亲,死不忘君”诏令追谥李弘为“孝敬皇帝”,并以天子礼仪厚葬于洛阳郊区的唐恭陵,百官服丧三十六日。高宗还亲自书写《睿德记》缅怀李弘,碑石树立于陵墓之旁。
长寿初年(692年),因李弘无子嗣,武则天命楚王李隆基做其嗣子,承继香火。神龙初年(705年),唐中宗为李弘上庙号为唐义宗,神位祔于太庙祭祀。
景云年间(710年),姚元之和宋璟上书唐睿宗,称李弘未登帝位而与先皇同祔太庙不合礼仪,睿宗遂令迁出义宗神位,另行建庙祭祀。开元六年(718年),礼官上书唐玄宗建议停用义宗庙号,玄宗准许,令撤销义宗庙号,复以孝敬谥号祭祀。
这个,还可以去这个空间http://user.qzone.qq.com/1098352871/infocenter
出处Gr-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