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生活知识 >

相声演员李文华为何不算郭启儒的徒弟?郭启儒

  • 生活知识
  • 2023-05-22
  • www.shiguanyingerw.cn
  • 生活知识

相声演员李文华为何不算郭启儒的徒弟与侯宝林大师是平辈不吹不黑,李文华先生之所以不算郭启儒老先生的徒弟,”为什么李文华不算郭启儒徒弟李文华先生虽然是半路出家,所以李文华也不算是郭启儒的徒弟,在说相声之前是机械厂的喷漆工人李文华先生1927年7月生于北京,四大力捧新人马季李文华于世猷郝爱民,李文华先生跟马三立老人的师徒之约,李文华的捧哏被称为“冷面”。

相声演员李文华为何不算郭启儒的徒弟

与侯宝林大师是平辈

不吹不黑,公平公正和您聊聊相声。回答题主的问题,李文华先生之所以不算郭启儒老先生的徒弟,是因为和他年龄相仿的一些已经成名的相声演员不想凭空多出来一个师叔!郭启儒老先生是相声第五代寿字辈艺人,如果李文华先生算他徒弟,就会是宝字辈艺人,与侯宝林大师是平辈,李先生如果是这么大的辈分,自然会招来很多相声界人士的反感。同样,这也是为什么那么多人反对马三立大师收李文华为徒的根本原因!

在说相声之前是机械厂的喷漆工人

李文华先生1927年7月生于北京,在说相声之前是机械厂的喷漆工人,李先生属于半路出家,早年师承郭启儒老先生。1962年调进中国广播艺术团说唱团,在和侯宝林、马季、郝爱民等合作演出的实践中,形成了以蔫哏冷面见长的艺术风格。

他的辈分毫无疑问就是宝字辈

可能李老自己觉得没有正式摆知,不能算列入墙门,而实际上那个时代的一大批演员都没有摆知。而由于工作分配关系,实际上大家已经默认他就是郭启儒的徒弟,他的辈分毫无疑问就是宝字辈。之后李老一生要拜马老为师,实际上是他自己办岔了,如果他要求以一个正式的仪式拜入郭启儒的墙门,我想没有人会去反对,他在郭启儒死后却拜入马老的墙门,那有一些人就会有话说了,觉得他破门而出,这不仅在相声行当,在其他传统行当也是会受到一定非议的。因为说实在的,李文华的年纪也够,并不存在人小辈分大这件事,而且他能当选上十大笑星,说明在业内大家还是认可他的。

李文华晚年病重

李文华一旦成了宝字辈,那就等于给一堆文字辈空降一个师叔,给明字辈空降一个师爷,所以马志明说有人登门阻止这件事情,也是事出有因的。李文华晚年病重,为了给他完成遗愿,姜昆到处活动,说服了马志明,最终做了一个见证仪式,让李文华完成了跟马老当年的口盟之约,老爷子也没有带着遗憾离开。

没有传统上的师徒责任和义务

解放后进入国家曲艺团的演员都不能按老规矩建立师承关系,虽然还有师傅徒弟的称呼一般也是领导指定某个师傅带某个徒弟一起演出而已,没有传统上的师徒责任和义务,仅仅是完成领导交给的任务而已。其实当初姜昆冯巩他们这批人也是如此,由于师承关系与工作关系相互混淆,这些“徒弟”都没有经历专门的基本功训练。今天恢复传统重新建立了艺人之间的师承关系而且还有严肃隆重的仪式,对培养徒弟的基本功很重要。

郭启儒的介绍

郭启儒(1900年—1969年),北京人,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他的表演捧逗俱佳,台风潇洒,沉着稳健,趣味文雅。代表节目有《熬柿子》(单口)、《关公战秦琼》、《夜行记》、《戏剧与方言》、《改行》、《打电话》等。郭启儒出身贫苦,幼时读过六年私塾,酷爱相声,二十三岁曾在北京鸿奎社学演文明戏,二十五岁拜刘德智为师学说相声。民国十四年至二十九年(1925至1940年),他曾与相声名家刘德智、焦德海、张寿臣、于俊波、焦少海等在北京天桥、先农市场、东安市场、隆福寺等处撂地演出,当时他常演的相声段子有《大保镖》、《文章会》、《贼说话》、《大相面》等。他晚年曾说“那时候,甭管什么活,许我不使,不许我不会。”

为什么李文华不算郭启儒徒弟

李文华先生虽然是半路出家,没有童子功作为基础,但怹在艺术上的成就无可挑剔,巅峰时候也是“中国相声梦之队”的成员之一。

当时中国广播艺术说唱团第一届台柱子,四大名师郭启儒郭全宝刘宝瑞侯宝林,四大力捧新人马季李文华于世猷郝爱民。

这四人里面马季算是能力最突出,也最受上头看重的一位,李文华因为票友身份,加上风格原因,所以基本是作为专业捧哏去培养的。

而这四位学生并没有专门安排对应的老师,属于集体传授的模式。四个人都教每个学生,每个学生也接受四人教学,所以也就不是传统的师徒模式,所以李文华也不算是郭启儒的徒弟,只是学生而已。

这种混合教学的好处是学生可以采各家所长,这四位老先生都是相声界大神级的存在,随便跟他们学一点东西就能受用终身,只要能将老先生的东西融会贯通,再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那就能在传统相声基础上形成自己的流派,而马季就是这样一个集大成者。他不但传统功底深厚,说学逗唱样样精通,而且还引领了新相声流派,不断的开枝散叶发掘人才,一度让相声成为了曲艺领域的王者。

相比马季的天纵奇才,李文华则比较低调和绿叶。我比较认同对李文华先生的一句评价就是,怹太爱相声了,爱研究相声,爱说相声,怹对相声是最忠诚的。

但老人家的天赋也限制了他在相声领域的发展,一辈子做了勤勤恳恳的绿叶。李文华的捧哏被称为“冷面”,其实这有点以偏概全,他并不是冷,而是表演比较平,而且跟任何搭档都没有风格上的改变。无论跟马季、郝爱民、还是姜昆,李文华先生的语调口风基本都一样,而真正优秀的捧哏是会根据搭档调整自己状态,因为每个逗哏风格不同,塑造的角色类型也不一样,捧哏就应该对应调整,否则就会出现接话太赶或者缝太大,观众也很难被表演的带入情绪。李文华的“冷面”恰恰就有这毛病,一味的匀速说词儿,三十岁跟六十岁听着都一样,无法区分他的角色,这就让李先生在艺术上受限很大。

好的捧哏是不挑逗哏的,但李文华先生却只有遇到风格跟他互补的逗哏才能发挥最好的舞台效果,这个搭档就是姜昆,他们搭档的时期也是李文华先生艺术上的巅峰。

1983年李文华患上了喉癌,1985年接受手术,结束了自己的舞台生涯,之后他跟癌症抗争了十六年,这十六年里李先生演过相声TV,写过一些相声,也了却了自己的师承问题。

李文华先生跟马三立老人的师徒之约,一直到马三立去世后才完成,这中间有太多不为人知的缘由,有人说是同行阻挠,有人说是三立老人态度暧昧。无论如何,相声界空降一个大辈,给很多在世的人添置一个师叔师爷,这确实是一件让人头痛的事情。

所以李文华拜师的压力在于他那份执着,以及对相声的忠诚,也在于马三立高的吓人的辈分。于是一直到李先生去世前一年,才在姜昆的帮助下,少马爷的见证下,了却了老人的心愿。

郭启儒的生平经历

民国二十九年起,他与侯宝林合作,为侯捧哏,在天津南市燕乐戏园联袂献艺,一鸣惊人。又经电台广播扩大了影响,声名大震,成为当时颇负盛名的五档相声之一。当时他常演的曲目有《戏剧杂谈》、《卖布头》、《闹公堂》、《改行》等,被天津知识界誉为“文明相声”。他与侯宝林自天津返北京后,在西单游艺社、上海游艺社和凤凰厅演出,每天日夜两场,上座极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他参加了北京相声改进小组,致力于相声的改旧创新,并讲课教学,培养青年相声演员。1951年,他与侯宝林参加了第一届赴朝慰问团,在朝鲜前线编演了《杜鲁门画像》、《狗腿子》等新相声。1952年起,他俩加入北京曲艺三团,1954年曾随中国人民解放军代表团赴西藏作慰问演出,1955年又一起调入中央广播说唱团。在广播说唱团工作的十多年间,他与侯宝林一起加工表演了许多反映现实生活的新相声,如《夜行记》、《离婚前奏曲》、《砍白菜》、《妙手成患》、《打百分》、《服务态度》、《买猴》、《美蒋劳军记》、《醉酒》等。,对一批旧有传统节目如《关公战秦琼》、《改行》、《戏剧杂谈》、《戏剧与方言》、《空城计》、《卖布头》、《三棒鼓》、《阴阳五行》等进行了重新整理加工,翻旧出新,成为他们脍炙人口的代表作。其中《关公战秦琼》曾受到毛泽东、周恩来、陈毅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赞誉,成为传世精品。他与侯宝林还参加过电影《方珍珠》、《游园惊梦》的拍摄,串演角色。他们合说的相声大部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存有录音。

人工授精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