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华先生之所以不算郭启儒老先生的徒弟,”相声演员李文华为何不算郭启儒的徒弟与侯宝林大师是平辈不吹不黑,如何评价刘宝瑞、侯宝林、郭启儒、郭全宝四位先生的《开场小唱》我觉得这四位老先生的开场小唱堪称经典,这也是为什么那么多人反对马三立大师收李文华为徒的根本原因,马三立辈分太大威胁到同行的利益 李文华最敬慕的相声艺人是马三立,关于知名相声艺人李文华,在说相声之前是机械厂的喷漆工人李文华先生1927年7月生于北京,这次拜师也是完结了李文华多年来的愿望。
我觉得这四位老先生的开场小唱堪称经典,现在只能在资料中看到这个段子了,还是挺可惜的。当时刘宝瑞,侯宝林,郭启儒,郭全宝四位先生都是相声大家,见证了相声最辉煌的时代。我觉得这个时候,大家都是凭真本事说相声,每个人都有特点,那时候大家守在电视机前听相声,真的是一段让人怀念的岁月。
开场是相声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今剧场又开始讲究起来开场,开场也有很多种不同的形式,有的开场会说几段开场词,拍一拍醒目,就让人有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有的开场需要唱上一段,比如现在德云社的开场,比较热闹。,大家现在都非常讲究开场的作用,那么开场是有什么作用?可以让相声演员如此重视!开场的作用就是定心神,提醒观众应该聚精会神听相声了。刘宝瑞跟侯宝林,郭启儒,郭全宝四位先生的开场小唱,就是唱一段曲子,来定观众心神,非常有意思。
这样的开场,如今我们已经看不到了,因为这几位先生永远都不会有同台演出的机会了,一些相声爱好者只能够通过录像来回忆他们,那时候他们在台上风华正茂,一段一段相声说的中气十足,十分吸引人。现在也很难有跟他们比肩的人。 而且这几位相声演员是十分敬业的。也让我们欣赏了那个时代的相声,让我们了解了传统曲艺。
我觉得这四位老先生的开场小唱,是非常具有娱乐性质的,给观众一个信号,就是他们要说相声了!观众还是挺喜欢看这段开场小唱的,觉得这四位老先生跟活宝一样,也是非常可爱了!前几天看到了侯宝林先生以前的相声,还是那么怀念。
李文华无疑是稀少难得的捧哏艺人,假如没有他,姜昆在七十年代末也可能会出名,但走红程度会有所降低。李文华简直是无师自通的,他最早参与的都是业余表演,但水平比较高。他最早是没有想过拜师这件事的,假如拜就只拜他所敬仰的马三立。
相声圈里向来考究师承辈分,有些出世相声名家,从小就拜在名师之下,有些则拜师无门,甚至到晚年才干如拜师之愿。关于知名相声艺人李文华,其当年的拜师难度似乎不亚于郭德纲。尽管从小就开始学习相声,但出世工人家庭的他,并没有什么特别布景。即便当年想拜马三立为师也是你情我愿,但据说还有权威人士“从中作梗”,以致拜师失利。
李文华
李文华出世于1920年代,小时候是有机会去其时北京有名的启明茶社去听相声的,听时间长了也就有了感觉。不过他那时候并没有拜师学徒,不到20岁就进工厂做了喷漆工,业余时间参与职工曲艺表演,在其时的职工会演当中表现出色,1960年代调入中央播送说唱团。
李文华一直担任捧哏,他伙伴过的相声艺人包括侯宝林、刘宝瑞、马季和郝爱民,但一直不是特别出名。到1970年代后期,姜昆的捧哏赵炎去和马季协作,李文华和姜昆就机缘巧合走到一起,构成年纪相差20多岁的老少配。
搭档姜昆一炮打响名声
许多人并不看好这对伙伴,但他们的《如此照相》一炮打响,简直成为当年的现象级作品,直到现在也被奉为经典。而后两人又协作完结《时间与芳华》、《胡思乱想》、《祖爷爷的烦恼》等力作,成为当年最为走红的相声伙伴。
李文华的捧哏与众不同,他不跟姜昆抢话,但许多时候却总能抖出让人哑然失笑的蔫包袱儿。两个人在台上一个年轻,一个老成,一个爽性,一个蔫老,一个炽热,一个平平,反差之中,包袱儿构成。李文华站在姜昆周围,永远是那么持重老实,朴实无华,见缝插针地抖小包袱儿,观众并不感觉讨嫌,反而对李文华非常喜欢。
马三立辈分太大威胁到同行的利益
李文华最敬慕的相声艺人是马三立,通过人递过话,马三立也容许收下他,但仪式一直没有完结。马三立2003年逝世,这件事也成为李文华的极大遗憾。其中有不少客观原因,其中最为杰出的是,马三立是其时相声圈为数不多的寿字辈艺人,假如李文华拜了他,就好像要充大辈,同行的人会不满意。
成功拜师,相声界美谈
直到2008年,81岁高龄的李文华在姜昆、刘兰芳、李金斗等人的协助下,正是拜师马三立大师,完结了拜师仪式。自此李文华的姓名正式写入马家家谱,成为马门弟子,这次拜师也成为了相声界的美谈。这次拜师也是完结了李文华多年来的愿望。要知道从1981年开始,李文华就多次写信表达了想要拜师的想法。而马三立也对李文华的人品、艺德、功底、能力颇为看好。二人皆有成为师徒的意思,不然少马爷也不会做见证人促进此事。
几个月之后的2009年5月,李文华溘然长逝,享年82岁,他能够在地下与师父马三立见面了。
郭启儒(1900年—1969年),北京人,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他的表演捧逗俱佳,台风潇洒,沉着稳健,趣味文雅。代表节目有《熬柿子》(单口)、《关公战秦琼》、《夜行记》、《戏剧与方言》、《改行》、《打电话》等。郭启儒出身贫苦,幼时读过六年私塾,酷爱相声,二十三岁曾在北京鸿奎社学演文明戏,二十五岁拜刘德智为师学说相声。民国十四年至二十九年(1925至1940年),他曾与相声名家刘德智、焦德海、张寿臣、于俊波、焦少海等在北京天桥、先农市场、东安市场、隆福寺等处撂地演出,当时他常演的相声段子有《大保镖》、《文章会》、《贼说话》、《大相面》等。他晚年曾说“那时候,甭管什么活,许我不使,不许我不会。”
与侯宝林大师是平辈
不吹不黑,公平公正和您聊聊相声。回答题主的问题,李文华先生之所以不算郭启儒老先生的徒弟,是因为和他年龄相仿的一些已经成名的相声演员不想凭空多出来一个师叔!郭启儒老先生是相声第五代寿字辈艺人,如果李文华先生算他徒弟,就会是宝字辈艺人,与侯宝林大师是平辈,李先生如果是这么大的辈分,自然会招来很多相声界人士的反感。同样,这也是为什么那么多人反对马三立大师收李文华为徒的根本原因!
在说相声之前是机械厂的喷漆工人
李文华先生1927年7月生于北京,在说相声之前是机械厂的喷漆工人,李先生属于半路出家,早年师承郭启儒老先生。1962年调进中国广播艺术团说唱团,在和侯宝林、马季、郝爱民等合作演出的实践中,形成了以蔫哏冷面见长的艺术风格。
他的辈分毫无疑问就是宝字辈
可能李老自己觉得没有正式摆知,不能算列入墙门,而实际上那个时代的一大批演员都没有摆知。而由于工作分配关系,实际上大家已经默认他就是郭启儒的徒弟,他的辈分毫无疑问就是宝字辈。之后李老一生要拜马老为师,实际上是他自己办岔了,如果他要求以一个正式的仪式拜入郭启儒的墙门,我想没有人会去反对,他在郭启儒死后却拜入马老的墙门,那有一些人就会有话说了,觉得他破门而出,这不仅在相声行当,在其他传统行当也是会受到一定非议的。因为说实在的,李文华的年纪也够,并不存在人小辈分大这件事,而且他能当选上十大笑星,说明在业内大家还是认可他的。
李文华晚年病重
李文华一旦成了宝字辈,那就等于给一堆文字辈空降一个师叔,给明字辈空降一个师爷,所以马志明说有人登门阻止这件事情,也是事出有因的。李文华晚年病重,为了给他完成遗愿,姜昆到处活动,说服了马志明,最终做了一个见证仪式,让李文华完成了跟马老当年的口盟之约,老爷子也没有带着遗憾离开。
没有传统上的师徒责任和义务
解放后进入国家曲艺团的演员都不能按老规矩建立师承关系,虽然还有师傅徒弟的称呼一般也是领导指定某个师傅带某个徒弟一起演出而已,没有传统上的师徒责任和义务,仅仅是完成领导交给的任务而已。其实当初姜昆冯巩他们这批人也是如此,由于师承关系与工作关系相互混淆,这些“徒弟”都没有经历专门的基本功训练。今天恢复传统重新建立了艺人之间的师承关系而且还有严肃隆重的仪式,对培养徒弟的基本功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