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冬至南方吃什么冬至南方习俗【吃糍粑】
按照江浙一带的传统,冬至会舂糍粑,参与的人非常多,很隆重。在云南,冬至也有吃糍粑的习俗。而每逢祭祖或重大节日,或红白喜事,都要做糍粑,,在老家把糍粑叫“大糍”,如今常见的汤圆就有些不屑的被称做“小糍”。
制作前将糯米洗净,放入饭甑蒸熟后,趁热迅速倒进石臼,两人或三人手握大木锤,不断使劲地捶捣,另一人配合用手不停翻转,使之捣捶受力均匀。捶至粘糊、绵韧状,趁热快速用手捏出小块状,放入早已准备好的豆砂糖粉中随心翻弄几下,便可食用,其味清香扑鼻,味道极佳。
2、冬至南方吃什么冬至南方习俗【吃甜丸】
相传汉代冬至已有“进酒肴,谒贺君师耆老”的习俗。宋、元以来,潮俗盛行吃甜丸。甜丸既是用糯米磨粉和水搓丸煮成的甜汤,是冬至日最具代表性的食品。冬至前,农家主妇纷纷舂糯米粉(今多为机械辗制),有的互通有无,馈赠亲友。
冬至这天一早,家中大人小孩往往围坐在竹葫或大盘子四周,各自提取事前用糯米粉和水搅搓成的粉团,以两只手搓成弹珠一样的丸子,叫“冬至丸”。“冬至丸”象征着岁暮之际全家人圆圆满满。有的“冬至丸”还加以橙糕、瓜册糖、豆砂等作馅料,俗称“鸭母氽”,“冬至丸”可任意搓得大小不一参差不齐,取“公孙丸”好兆头。潮汕有“冬至丸,一食就过年”的民谚,俗称“添岁”,表示年虽还没有过,但大家已加了一岁。
3、冬至南方吃什么冬至南方习俗【吃汤圆】
吃汤圆在明、清时期已经约定俗成。在冬至这天,要“作粉圆”或“粉糯米为丸”。这些在史料上也有正式的记载,称“冬至,粉糯米为丸,名‘汤圆’”。做好汤圆后要祀神祭祖,而后合家围吃汤圆,叫做“添岁”。所以,冬至吃汤圆,古而有之。
吃汤圆是冬至的传统习俗,在江南尤为盛行。“汤圆”是冬至必备的食品,是一种用糯米粉制成的圆形甜品,“圆”意味着“团圆”“圆满”,冬至吃汤圆又叫“冬至团”。民间有“吃了汤圆大一岁”之说。
4、冬至南方吃什么冬至南方习俗【吃烧腊】
冬至这天,大多数广东人都有“加菜”吃冬至肉的风俗。其中,烧腊就是广东人冬至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传统食品。全家人在祭祖之余,准备一些腊肉腊肠吃一顿,以祈求来年能鸿运当头。
腊味已经再也不仅仅只有腊肠,腊鱼、腊肉、腊鸭、腊鸡等也被搬上了餐桌,那一煲煲油汪汪、香喷喷的腊味煲仔饭更是轻易地俘虏人们那颗不断追求美味食物的心。
吃汤圆也是冬至的传统习俗,在江南尤为盛行。“汤圆”是冬至必备的食品,是一种用糯米粉制成的圆形甜品,“圆”意味着“团圆”“圆满”,冬至吃汤圆又叫“冬至团”。汉族民间有“吃了汤圆大一岁”之说。冬至团可以用来祭祖,也可用于互赠亲朋。旧时上海人最讲究吃汤团。古人有诗云“家家捣米做汤圆,知是明朝冬至天。” “圆”意味着“团圆”“圆满”。冬至吃汤圆,象征家庭和谐、吉祥。
南方冬至习俗的食物丰富多样,有甜丸、九层糕、汤圆、烧腊等等。南方冬至通常全家人聚在一起享受节气浓厚氛围,甚至连广州都有冬至大于年的说法。
在西南地区,冬至也有喝羊肉汤的习俗。雪白的汤头,论斤卖的羊肉和羊杂,一股脑地全倒进汤里,随着咕嘟嘟上升的热气,仿佛每个人都有了对抗寒冷的勇气。
与北方人在冬至这天普遍吃饺子不同,南方人的饮食可谓是五花八门,有吃汤圆的、吃年糕的,吃红豆糯米饭的,还有冬酿酒、热豆腐等等美食。
冬至吃汤圆,在我国江南尤为盛行。古有诗云“家家捣米做汤圆,知是明朝冬至天”。冬至吃汤圆又叫“冬至团”,寓意团团圆圆。
在浙江台州,冬至日人们吃“擂圆”。这是一种用糯米粉做成的小圆子,煮熟后放在红糖黄豆粉中拌滚,因为这个过程在当地的方言中叫“擂”,所以冬至圆起名叫“擂圆”,也借此取圆圆润润、团圆之意。
冬酿酒是苏州人家过冬至的必备。苏州老话说,“冬至不喝冬酿酒是要冻一一夜的”。冬酿酒原来叫冬阳酒,因为冬至过后阳气上升而得名。这是一种米酒,用糯米做原料,历经浸泡、蒸米、冷却、发酵、二次发酵,之后再经过压榨、冷却、过滤,加入糖桂花,有着浓浓的桂花味和微微的甜。
不同地域冬至偏爱的饮食不同,除了上述讲到的,还有很多具有地域特征的美食,例如杭州人冬至兴吃年糕、厦门人兴吃姜母鸭、南昌人要吃热豆腐,长沙人要吃冬腊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