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恒去世之时享年五十五岁,他的继任者为宋仁宗。赵恒在宋太宗一众子嗣当中排行第三,比他年长的两位皇子分别是赵元佐和赵元僖。身为第三子的赵恒之所以能够继承皇位,是因为身为皇长子的赵元佐因发疯被废,身为二皇子的赵元僖则于992年英年早逝。后来在995年的时候宋太宗因意识到自己的身体日渐虚弱而决定立储,于是在剩余皇子中最为年长的赵恒便成为了皇太子。
赵恒原名赵德昌,出生之后因聪慧而颇得宋太祖喜爱,还被养在宫中。随着年纪的增长,赵恒曾先后更名为赵元休,赵元侃。等到了994年,赵恒受封成为寿王,还担任开封府尹一职。担任这一职位期间,赵恒因对狱讼十分留心且裁决轻重得当,故而多次受到宋太宗的褒奖。待被立为太子之后,赵恒这一名字正式开始使用。身份的转变并没有让赵恒变得骄纵,他在面对辅佐他的太子宾客时始终以礼相待,对待东宫僚属也一直十分礼遇。
997年宋太宗因病逝世,当时明德皇后伙同太监王继恩等人试图趁机谋夺皇位,并未得逞。而赵恒之所以能够有惊无险地度过这个危机则是主要仰赖宰相吕端的帮助。登基之后,宋真宗一直兢兢业业地处理政务。在对内事务上,宋真宗削减赋税,提倡节俭,大力发展农业、手工业等。宋真宗统治之下的宋朝不仅发展速度快,经济也十分地繁荣,为此这一时期被称为“咸平之治”。在对外事务上,宋真宗曾御驾亲征,士气大增的宋军成功战胜辽军。得益于此次胜战,辽宋双方签订《澶渊之盟》,而这一盟约的缔结则为宋朝带来了长达百年的和平。
进入在位后期之后,宋真宗患上头风症。再加之,他还开始宠信王钦若、丁谓等奸臣,纵容皇后刘娥插手朝政。除此之外,他还日渐沉迷于封禅之事,还下令修建了诸多宫观。基于这样的行事作风,宋朝朝局在宋真宗在位晚期开始有所崩坏,社会矛盾也开始日渐加深。1022年享年五十五岁的宋真宗与世长辞,而他在1018年时便已下诏将赵祯立为皇太子。赵祯即位之后,由于早前宋真宗放任刘娥干预朝政的行为,仁宗在位初期的朝政大权皆掌控在刘娥手中。
宋真宗(968—1022)北宋皇帝(997—1022)。名赵恒,原名赵德昌,太宗第三子。曾被封为韩王、襄王、寿王。后立为太子。统治前期的咸平、景德年间因勤于政事, 经济发展,号称治世。但景德元年(1004年)辽国进犯澶州,真宗亲征,澶渊之役订城下之盟,开创纳岁币求和苟安的先例,以物质换取和平,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后期任用王钦 若大兴祥瑞,东封泰山,西祀汾阳,又广建佛寺道观,劳民伤财,导致社会矛盾激化.1022年病逝于忭京宫中延庆殿,终年五十五岁,在位二十五年,葬于永定陵。
宋真宗赵恒(968年12月23日-1022年3月23日),宋朝第三位皇帝(997年5月8日-1022年3月23日在位),宋太宗赵光义第三子,母为元德皇后李氏 。初名赵德昌,后改名赵元休、赵元侃 。
赵恒历封韩王、襄王和寿王,曾任开封府尹。至道元年(995年),被立为太子,改名恒。至道三年(997年),即位为帝 。赵恒即位之初,任用李沆等为相,勤于政事。景德元年(1004年),在主战派寇准等人的劝说下,北上亲征,与入侵的辽军会战于澶渊。当时局势有利于北宋,但因赵恒惧于辽的声势,并虑及双方交战已久、互有胜负,以每年给辽一定银绢(岁币)为条件,于澶渊定盟和解,约为兄弟之国,即为“澶渊之盟”。
此后,北宋进入经济繁荣期,史称“咸平之治”。 赵恒在位后期,任王钦若、丁谓为相。二人常以天书、符瑞之说蛊惑朝野,而赵恒也沉溺于封禅之事,广建宫观,劳民伤财,致使社会矛盾加深。
乾兴元年(1022年),赵恒驾崩于延庆殿,年五十五,在位二十五年。累加谥号为膺符稽古神功让德文明武定章圣元孝皇帝,庙号真宗。葬于永定陵。
赵恒爱好文学,擅长书法。谚语“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即出自他所撰的《励学篇》。有《御制集》三百卷传世,今仅存《玉京集》六卷。《全宋诗》录有其诗。
宋真宗赵恒是宋太宗赵炅的儿子,宋太宗传位给了儿子宋仁宗
宋真宗赵恒年号
咸平(996年~1003年)共6年
景德(1004年~1007年)共4年
大中祥符(1008年~1016年)共9年
天禧(1017年~1021年)共5年
乾兴(1022年)共1年
宋真宗赵恒(968年12月23日-1022年3月23日),宋朝第三位皇帝(997年5月8日-1022年3月23日在位),宋太宗赵光义第三子,母为元德皇后李氏。初名赵德昌,后改名赵元休、赵元侃。
章怀皇后(968年-989年)潘氏,大名(今河北省大名县)人,忠武节度使潘美的女儿,宋真宗赵恒第一位皇后。
潘氏16岁时(公元983年),宋太宗赵光义将潘氏赐婚给韩王赵恒,封为莒国夫人 。六年后,端拱二年(989年)五月,潘氏逝世,享年仅二十三岁,未留下任何子女。
宋真宗赵恒即位后,于至道三年六月,追封潘氏为庄怀皇后,葬永定陵之侧保泰陵。神主享于别庙,旧制皇后谥冠以帝谥。庆历中,礼官言,“孝”字连太祖谥,“德”字连太宗谥。宋仁宗遂改谥为章怀皇后,以连真宗谥。
郭皇后(975年-1007年),并州太原(今山西省太原市)人,生于开封府(今河南省开封市)。
出身太原郭氏。宋真宗赵恒的第二任妻子,宣徽南院使郭守文第二女。
郭皇后,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她谦约惠下,性恶奢靡。郭家人入宫拜见的时候,如果服饰华侈,郭后必加戒勖。及郭后崩丧,真宗深为嗟悼惋惜。礼官奏皇帝七日释服,真宗特诏增至十三日。太常上谥曰庄穆皇后。皇后弟崇仪副使郭崇仁封为壮宅使、康州刺史,侄子郭承庆、郭承寿皆迁官。大中祥符中,加封郭皇后母高唐郡太夫人梁氏为莱国太夫人。宋仁宗即位,升祔真宗庙室,陪葬永定陵,改谥“章穆皇后”。
郭后生三子,皇子赵祐九岁夭折,追封悼献太子。
章献明肃皇后(名不详,民间相传为刘娥),宋真宗赵恒第三任皇后,宋朝第一个临朝称制的女主,常与汉之吕后、唐之武后并称,后世称其“有吕武之才,无吕武之恶”。
刘娥为蜀地孤女,后至京师,十五岁入三皇子赵恒(即日后宋真宗)王府。宋真宗即位后,景德元年(1004年),刘娥封美人。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立为皇后。
宋自开国以来,无女主临朝的先例。真宗朝后期,刘娥逐渐掌控了朝政大权,宋真宗不安,以宰相寇准为首的一党更不容刘娥独揽朝政,刘娥则结丁谓、曹利用等外朝朋党,最终将反对她专权的寇党势力彻底击败。
乾兴元年(1022年),宋真宗驾崩,刘娥临朝称制。刘娥找准时机,将权臣丁谓罢相,贬至崖州。赵氏皇族中最具威名的八大王赵元俨(后世艺术形象“八贤王”的原型之一)为避刘娥锋芒,佯装疯癫,称病不朝。宋廷朝政,完全落入刘娥之手。
刘娥临朝,“威震天下”。天圣二年(1024年),刘娥身穿帝王龙袍,参加宋廷册封大典。有臣子上书,请刘娥“依武后故事”,程琳亦献《武后临朝图》均暗示刘娥称帝。刘娥将鼓动她称帝的奏章撕碎,掷于地上,表态说“我不做这种对不住大宋列祖列宗的事!”
明道二年(1033年)三月,刘娥崩逝,谥号“章献明肃”皇后。
刘娥一生,喜用帝王服饰,至死不肯还政于宋仁宗,引得朝野非议。宋代之后,随着《狸猫换太子》等文艺作品的广为流传,刘娥在民间被定格在了狭隘妒忌、残害忠良,甚至企图谋夺大宋江山的“一代奸妃”的形象。
宋真宗毫无疑问是宋太宗赵光义的儿子。之所以会有人质疑宋太宗与宋真宗父子关系的真伪,是因为宋太宗赵光义的一些行径为人所不齿,被诅咒断子绝孙,久而久之,历史的真相竟被流言所掩盖—赵光义成了一位绝后的君王,赵恒也被解除了与赵光义的父子关系。
宋真宗赵恒原名赵德昌,于公元997年—公元1022年在位,他是宋太宗赵光义货真价实的亲儿子,自小便聪明睿智、才思敏捷,不仅他的父亲赵光义对其宠爱有加,就连赵恒的大伯宋太祖赵匡胤也是对他十分喜爱,于是便把年幼的赵恒养在大内皇宫之中,从小就当作未来的接班人来培养。
公元995年,赵恒被册立为太子。997年,宋太宗驾崩,赵恒在宰相吕端的帮助下平定了李皇后联合后宫宦官发动的宫廷政变,并于次年改年号为“咸平”,开始了自己作为宋朝最高统治者毁誉参半的一生。
宋真宗在即位之初还是能够选贤任明、勤于政务的。在宋真宗统治前期,北宋社会安定,手工业、商业发展迅速,北宋的经济进入繁荣时期,历史上称这一时期为“咸平之治”。
正所谓高峰过后必入低谷,如果说“咸平之治”是宋真宗治国理政的高光时刻,那么澶渊之盟则是宋真宗赵恒一生洗不掉的污点。澶渊之盟的典故想必大家都是耳熟能详了,澶渊之盟虽然结束了宋辽之间长达25年的战争,使北宋社会重新趋于安定,人民得以休养生息,但从长远来看,此次的城下之盟也是宋朝以岁币换取和平的开始,也为北宋的积贫积弱埋下了伏笔,此后的历代北宋君王为了维持这一和平局面,不得不向番方支付大量的岁币,岁币的支出带来了国家财政的流失,财政的流失又加重了北宋的积弱,对于北宋后期的动荡,宋真宗赵恒是有一定的责任的。
宋真宗-赵恒(宋朝第三位皇帝)
宋真宗赵恒(968年12月23日—1022年3月23日),本名赵德昌,改名赵元休、赵元侃 。宋朝第三位皇帝(997年5月8日-1022年3月23日在位),宋太宗赵光义第三子。
主要成就咸平之治、澶渊之盟、东封西祀。
代表作《励学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