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生活知识 >

赵王迁,魏王假,韩王安,燕王喜,楚王负刍,

  • 生活知识
  • 2023-05-22
  • www.shiguanyingerw.cn
  • 生活知识

赵王迁,魏王假,韩王安,燕王喜,楚王负刍,齐王健都是怎么死的

1、赵王迁

赵王迁,生卒年不详,亦称赵幽缪王。赵国邯郸人(今邯郸),嬴姓,赵氏,名迁,赵悼襄王之子,母赵悼倡后,战国时期赵国一位国君,公元前235年-前228年在位。

公元前236年,赵悼襄王去世,赵王迁继位。赵王迁继位后,屡遭秦国攻打,接连丢失宜安、平阳、武城、狼孟、番吾等城池。

公元前229年,秦国大举攻打赵国。赵王迁派将领李牧、司马尚率军抵御秦军。秦国收买赵王迁的宠臣郭开,让他向赵王迁诋毁李牧、司马尚,说他们图谋反叛。赵王迁听信谗言,于是杀害李牧,罢免司马尚,而让赵葱、颜聚代替他们。

公元前228年,秦军大败赵军,俘虏赵王迁,赵国灭亡。赵王迁遭俘后,被流放到房陵(今湖北房县)深山中。

2、魏王假

魏王假,姬姓,魏氏,名假,魏景湣王之子,战国时期魏国一位国君,公元前227—公元前225年在位。《烈女传》曰“秦杀假。”《史记》并没有记载魏王假是否被秦王杀害。

3、韩王安

韩废王亦称韩王韩安,姬姓,韩氏,名安,韩桓惠王之子,公元前239年即位,在位9年。韩王安即位时,韩国形势危如累卵,处于灭亡边缘。

公元前231年韩王安献出南阳(今河南境太行山南、黄河以北地区),同年九月,秦王任命韩国降将内史腾为南阳守。

公元前230年(秦王政十七年)秦国派内史腾率师十万南下渡过黄河攻韩,一路势如破竹,几无抵抗,俘虏韩王安,以韩地建置颍川郡,建郡治于阳翟(今河南禹州),韩国灭亡。

公元前226年,在新郑的前韩国贵族发动叛乱,后被平定,而韩王安也在这年被处死。

4、燕王喜

燕王喜,姬姓,名喜,燕孝王之子,战国时期燕国一任君主。燕王喜二十八年(前227年),秦国攻燕,兵临易水(河北易县)。燕太子丹派荆轲、秦舞阳等人以献督亢之地图和秦将樊于期首级之名,图刺秦王政,图穷而匕见,事败。

燕王喜二十九年(前226年),秦王派王翦率军伐燕,同年十月破燕都蓟城,燕王徙辽东,杀太子丹献秦以求和。燕王喜三十三年(前222年),王贲破辽东活捉燕王喜,由于燕国策划了刺杀嬴政,燕王喜被斩首后,尸体和头颅被挂起来示众,燕国灭亡。

5、楚王负刍

楚王负刍(公元前265年―公元前223年),芈姓,熊氏,名负刍,楚考烈王之子,楚幽王熊悍之弟,楚哀王熊犹庶兄,一说楚考烈王弟。战国时期楚国一任国君,公元前228年―公元前223年在位。

公元前228年,负刍的门客杀死楚哀王,负刍自立为楚王。公元前223年,秦军攻入楚都寿春(今安徽寿县),楚王负刍被俘,楚国灭亡。楚王负刍被俘后结局不详。

6、齐王建

齐王建(约公元前280年─公元前221年),亦称齐废王、齐共王,妫姓,田氏,名建,齐襄王之子,母君王后,战国时期齐国一位国君,公元前264年―公元前221年在位。

齐王建在位期间,齐国因得太后君王后的扶持而得到安定,另一方面由于秦国实行远交近攻的策略,笼络齐国,优先进攻韩国、魏国、赵国等国,齐国才得以安享太平。

公元前221年,秦国进攻齐国,齐王建听从国相后胜的建议,投降秦国,齐国灭亡。秦王政将齐王建安置在共地,不给他供给食物,齐王建最终活活饿死。

扩展资料

秦灭六国之战又称秦朝统一之战,指中国战国末期七大诸侯国之一的秦国进行消灭其它六个诸侯国、完成中国统一的战争。

公元前238年秦王政铲除了丞相吕不韦和长信侯嫪毐集团,开始亲政。秦王政在李斯、尉缭等人的协助下制定了“灭诸侯,成帝业,为天下一统”的策略。具体的措施是笼络燕齐,稳住魏楚,消灭韩赵;远交近攻,逐个击破。

从公元前230年攻打韩国到前221年灭齐国结束,共计10年的时间,先后按顺序消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结束了中国自春秋以来长达500多年的诸侯割据纷争的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君主中央集权国家,即秦朝。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赵王迁

百度百科-魏王假

百度百科-韩废王

百度百科-燕王喜

百度百科-楚王负刍

百度百科-齐王建

秦灭六国时,为何第一个消灭韩国,一个攻打齐国呢

秦庄襄王三年(前247年)五月,秦庄襄王去世,享年三十五岁。13岁的嬴政被立为秦王。秦王嬴政即位时由于年少,尊吕不韦为仲父,秦国朝政皆由吕不韦把持。始皇帝十年(前237年),秦王嬴政免除吕不韦的相职,把吕不韦放逐到巴蜀。吕不韦知他与秦王的关系无法挽回,饮毒酒自杀。由此,在除掉吕不韦之后,秦始皇嬴政得以执掌秦国大权。而这,自然为他发动消灭山东六国的战争奠定良好的基础。

始皇帝十七年(前230年),秦派内史腾攻韩,俘虏了韩王安,于韩地建置颍川郡,韩国灭亡。也即自公元前230年开始,秦灭六国之战正式开始。在秦灭六国时,秦始皇第一个消灭的就是韩国。始皇帝二十六年(前221年),秦将王贲从燕国南下攻齐,俘虏齐王建,灭了齐国,在齐旧地建立了齐郡(山东淄博市东北)和琅邪郡(山东胶南县西南夏河城)。那么,问题来了,秦始皇一统六国时,为何最先攻打韩国,才消灭齐国呢?

为何第一个消灭韩国

,秦国之所以第一个消灭韩国,原因分为以下几点。一方面,就韩国来说,一位君主为韩王安。韩王安是公元前238年继位的,此时的韩国已是七国中最弱小的国家。他在位共九年,是韩国的末代国君。韩王安对秦国既怕又恨,怕的是秦国的强大,恨的是秦国的骄横。公元前233年,秦国大将桓齮挥军越太行山,占领赤丽、宜安两邑(今河北石家庄),进攻赵国腹地。赵王急调在北方戍边抵御匈奴的名将李牧,带兵抗秦,在肥(今河北晋州)以“围魏救赵”之计奇袭秦军营地,后又设伏围歼回师秦军,尽歼秦军十余万。

由此,这场战役的胜利,一度促使韩王安认为可以联合赵国来抗衡秦国,也即此时的韩国,正在逐渐倒向赵国,这是秦国不愿意看到的结果。于是,始皇帝十七年(前230年),秦派内史腾攻韩,俘虏了韩王安,于韩地建置颍川郡,韩国灭亡。也即秦国不愿意韩国、赵国走到一起,选择先消灭弱小的韩国,以此孤立赵国,为接下来攻打赵国奠定良好的基础。

另一方面,在战国七雄中,韩国不仅弱小,还非常靠近秦国,这也是秦国先对韩国动手的重要原因。始皇帝十六年(前231年),魏国被迫把部分土地献秦,韩国亦被迫把南阳地献给了秦。秦派内史腾做南阳假守。,在秦灭六国之战的前一年,秦国就已经在韩国附近调派兵力,拥有内史腾这位名将了。所以,一年后,也即公元前230年,秦国在万事俱备的背景下,直接出手消灭了韩国。

在战国末期,韩国的疆域缩小到今河南省郑州市,从地图上可以发现,韩国北边是赵国,南边是楚国,东边是魏国。对于秦国来说,想要消灭山东六国,韩国必须第一个攻占,不然韩国就会像一颗钉子一样,直接威胁到秦国大军的行军路线和粮草补给。所以,从这一点来看,吞并韩国之后,自然有助于秦始皇嬴政派兵消灭五个诸侯国。

为何攻打齐国

至于攻打齐国的原因,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这是因为齐国距离秦国相对较远。在战国后期,齐国的疆域主要在今山东省一带。在齐国和秦国之间,还隔着三晋等诸侯国。,并不是隔着三晋,秦国就不能攻打齐国。不过,在此之前,秦国越过三晋和齐国爆发了桑丘之战,结果遭到了迎头痛击。桑丘之战是发生在周显王四十六年(前323年)左右,齐国于桑丘(今山东兖州市附近)击败秦国入侵的战役。此战役为秦国商鞅变法以来与齐国正面交锋的战役。结果,秦国得知前线败讯,连忙派遣陈轸作为使者,以“西藩之臣”的身份前去齐国向齐威王谢罪。,非常明显的是,即便齐国在战国末期已经衰落下去了,,桑丘之战的经验和教训,促使秦国不愿意舍近求远,攻打远在东边的齐国。

,另一方面,齐王建(约公元前280年─公元前221年),亦称齐废王,妫姓,田氏,名建,齐襄王之子,母君王后,战国时期齐国一位国君,公元前264年―公元前221年在位。齐王建在位期间,齐国因得太后君王后的扶持而得到安定,另一方面由于秦国实行远交近攻的策略,笼络齐国,优先进攻韩国、魏国、赵国等国,齐国才得以安享太平。对于齐国来说,之所以没有救援韩国、魏国、赵国等诸侯国,是因为秦国承诺不攻打齐国。

在此背景下,如果秦国撕毁承诺,在秦灭六国之战时第一个攻打齐国,那么,后者也可能调整策略,选择支持韩国、魏国、赵国抗衡秦国,这会让秦国的“远交近攻”策略失效。齐王建四十四年(公元前221年),正是因为齐国一直袖手旁边,秦国得以顺利消灭五个诸侯国。,在其他五国相继告别历史的大舞台之后,齐王建也明白秦齐不会共存,于是齐王建与后胜发兵守卫齐国西部边界,不和秦国通往来。秦王嬴政派将领王贲率军从燕国南面攻打齐国,秦军攻进齐国都城临淄(今山东淄博),齐王建听从国相后胜的建议,投降秦国,齐国正式灭亡。秦始皇将齐王建安置在一处荒地,不给他供给食物,就这样,齐国一位君主齐王建最终被活活饿死。

秦国既已出兵平定了韩国的叛乱,为什么还要处死韩王安

在当时秦国统一六国的战争中,选的第一个就是灭掉韩国,而韩国的灭亡也确实比较特别。从秦国的战略计划来讲,通过远交离间东方各国是他们不能达成互相帮助的趋势。然后就是通过攻击离得比较近的国家,从而扩张自己的势力范围。当时秦国和六国之间的形势,就像一只老虎在面对着六头非常野蛮的牛。要想让这些牛听一个人的命令,就必须让他们先内斗。

       

而作为秦国统一六国的第一个目标——韩国。它所处的地理位置是十分的特殊,它的北面相临着魏国和赵国,东面有齐国,南面有楚国,西面有秦国。对于秦国来讲,韩国限制了秦国通过走函谷关向东走的道路,所以秦国如果想向东有所突破的话,就必须先清理掉韩国这个路障。

 

于是韩国成为六国中第一个灭亡的国家,在韩王安投降之后,秦国将他软禁在陈县,韩王安就此成为了秦国的阶下囚。。就在韩王安被软禁的第二年,韩国人在旧都新郑起义,爆发了大规模的反秦叛乱。但这次叛乱并没有得到一个韩国旧臣想要的结果,秦军出兵平定了这次叛乱,这次起义就这样被镇压了下去。而秦王也为了断绝判乱者利用韩王安复兴韩国的希望,下令将在软禁中的他处死。

韩国的灭亡就这样彻底的结束了,韩王安成为了韩国的一名皇帝。韩国的灭亡并不仅仅是因为秦国的进攻,韩王安在经历一次作战胜利后,过于盲目自信,和依赖于赵国也是导致韩国灭亡的原因之一。就这样,当秦国统一六国时,韩国便成为了第一个被消灭的国家。

韩王安是怎么死的


对于被俘的韩王安,秦军没有诛杀,看来也没有流放,而是让他继续居留在新郑附近,给予宽厚的待遇。秦国的这种做法,一方面以此怀柔韩国遗民,一方面也是对其他国家的君王示以姿态,减少抵抗的阻力。这种做法,用现代的事情来比喻的话,相当于统战政策。 三年以后,秦政府将韩王安从新郑迁徙到郢陈□山。秦政府为什么要将韩王安迁徙到郢陈,史书上没有记载。我们只能根据这件事前后的局势作合理的推测。秦军十七年灭韩,十八年攻破赵国首都邯郸,秦灭六国的战争步伐加快了。二十年,中国历史上一件有名的事件发生,这就是燕国太子姬丹派遣勇士荆轲刺杀秦王。荆轲刺秦王虽然以失败告终,却从心理上深刻地影响了秦王嬴政。他在此次事件中受到了重大的刺激,从此戒备诸侯各国的人,特别是对诸侯各国的王室贵族加深了仇恨,加重了报复。就在荆轲行刺失败的当年,秦王命令秦军对燕国实行报复性攻击。次年,秦军攻克燕国的首都蓟城(今北京)。从以后的历史来看,秦军对燕国的贵族实行了相当严酷的诛杀。 在这种历史背景之下,秦王嬴政修正了灭韩时实行的宽大政策,做出了将韩王安迁徙的决定。他命令将韩王安迁徙离开韩国本土,割断他和韩国人之间的联系,防备可能出现的意外。,由于韩国毕竟不同于燕国,并没有对秦国作殊死的抵抗,秦王也没有将他迁徙到远离中原的边远地区,而是将他就近迁徙到郢陈,在日渐严厉的处置中留下了温和的余地。 ,事情的发展与秦王的预料相反。秦灭韩以后,韩国人民反抗秦国、复兴祖国的愿望并没有消亡,他们一直没有停止地下的抵抗。韩王安被迁徙的事情,反而成了韩国人反秦活动由地下到地上、由隐蔽到公开的导火线。就在韩王安被迁徙的次年,新郑爆发了大规模的反秦叛乱。 韩国人在旧都新郑起义,目的是复活韩国。复活韩国,必然要拥立韩王。韩王安被软禁在不远的郢陈,处在秦军的看管下。新郑反秦后,起义的韩国军民一定会拥立韩王安作为复国的象征和号召,他们一定会有夺还韩王安的计划和行动。遗憾的是,由于史料的限制,我们已经无法知道这次起义的详细过程,我们仅仅知道结果,起义被秦军镇压,韩王安受牵连死去。推想过去,韩王安之死有两种可能一,他可能卷入了叛乱,死于抗秦的军事活动中;二,更大的可能是,韩王安是秦政府的重要俘虏,是被严密看管起来的,当新郑发生大规模的叛乱以后,为了断绝叛乱者利用他复国的希望,秦王嬴政下令处死了他。 韩王安死于郢陈,是受到新郑之乱的牵连,由此看来,新郑之乱已经波及相邻的郢陈地区了。 可以看看这个 http://history.news.163.com/09/0814/16/5GMM6SPC00011247_3.html

韩王安作为韩国一位君主,他最终是什么下场

韩王安于公元前226年被秦王嬴政下令处死。进入战国时期之后,原本数量众多的诸侯国在经历长时间的相互斗争以及相互吞并之后其数量开始大幅度减少。而剩下的诸侯国之中有七个诸侯国因为实力强于他国,是以被合称为“战国七雄”,而韩国便就是其中之一。不过韩国的强盛期十分短暂,待发展至战国后期的时候这个诸侯国已经变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弱的一个国家。而韩王安便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即位的。

韩王安即位的时间是公元前239年,而就在他即位的第二年秦王嬴政开始正式亲政。说起这位秦王,他在亲政之后便开始将大部分精力放在统一大业上。而地处秦国东边的韩国因为实力最弱,所以成了最先被秦国灭亡的一个诸侯国。在公元前231年的时候,韩王安便曾因战败而不得不将南阳地割让给秦国。而后在第二年的时候,韩国再一次遭到秦军的进攻且遭逢战败。

当时秦军在包围韩国都城新郑时曾喊话说“韩王若降,可保新郑人人全生!韩王不降,秦军立马攻城!”因为韩国大势已去,所以韩王安在听了这一喊话之后主动向秦国投了降。投降之后,韩王安就此沦为了秦国的俘虏并被软禁于陈县。与此,韩国也自此走向灭亡,转而成为秦国的颍川郡。

而后在公元前226年的时候,一些韩国旧贵族因不甘就此臣服于秦国而发动了一场叛乱,结果很快便遭到秦国的平定。发生这件事情之后,秦王嬴政意识到只要韩王安还活着,韩国旧人恐怕会一直心存复国希望。如此一来,恐会再生祸患。基于这样的考量,秦王嬴政决定将韩王安给处死。于是本就遭到软禁的韩王安终是于公元前226年被处死。

公元前238年,秦王赢政消灭其他六国,他用了多少年建立了秦朝

秦国地处西陲,本来只是关中地区的一个小国,时也运也注定要让这个小国一统天下。从秦孝公到秦始皇,秦国不但有商鞅、张仪、白起、吕不韦、李斯等这样的大才,还一连出了六位有才之君。君主决定一个国家的未来,数代的积累碰上一个大才之主,秦始皇统一便是很显然的了。

在攻打之前,秦国便规划了计划,可分为三步。那就是笼络燕齐,稳住楚魏,消灭韩赵,然后各个击破,统一全国。按照计划,被灭的是最为弱小的韩国。

韩国的末代国君是韩王安,他继位之时,韩国是战国七雄中最弱小的国家,韩王安实行亲赵抗秦政策,但在秦国内史腾的进攻下,失败投降。公元前230年,韩国成为第一个亡国的国家,原韩地成了秦朝的颍川郡,韩王安被软禁于陈县。

被软禁四年后,韩国贵族造反,被秦国平定,为免除后患,韩王安被处死,史称韩废王。同年,秦军乘赵国遭旱灾之际,兵分两路合击赵国都城邯郸。第二年,秦军大败赵军,占领了邯郸,俘虏了赵王。

赵国公子嘉逃到了赵的代郡,孤城顽抗。公元前227年,秦将王翦率军进驻中山国故地,全力攻打燕国。燕太子丹带兵抵抗,很快就一败涂地。

燕王喜和太子丹逃到了辽东。秦王又派兵追击,燕王喜为了活命,只好杀了太子丹,向秦国谢罪求和。公元前225年,王翦的儿子王贲带了十万兵马攻打魏国。三月,王贲灭掉魏国,把魏王押到了秦国。

齐国这么做,只是在饮鸩止渴,最终无法改变被秦国消灭的结局。公元前221年,在其他五国都告别历史的大舞台之后,秦国进攻齐国,齐王建听从国相后胜的建议,投降秦国,齐国灭亡。

秦灭六国后,六位诸侯王结局如何

公元前238年,秦王政铲除嫪毐集团、罢免丞相吕不韦,开始亲理国事。当年,他听取秦国贵族谏言,下《逐客令》驱逐出六国客卿(非本国人而在本国当官的人员),幸被李斯的《谏逐客书》所劝阻。秦王政转而广招天下人才,励精图治,积极准备统一天下。至此其手下人才济济,文有尉缭、李斯等人,武将有王翦、王贲父子、嬴成、蒙武、内史腾和蒙恬等人,还有善于从事间谍活动的姚贾和顿弱。

秦王政亲政之前,曾采用韩国人郑国的建议,大兴土木修建郑国渠。据《史记》记载郑国渠全长250多里,灌溉农田280多万亩。是继都江堰之后秦国又一个大型水利工程,它的建成,使原先干旱的关中平原,一跃而成为千里沃野。至此,秦国的三大粮仓——巴蜀、汉中、关中就此全部建成。在郑国渠完工的当年,秦王政发动了统一中国的全面战争——秦灭六国之战。

从前230年至前229年,秦王政采取他太爷爷时期就定下的“远交近攻”策略,再结合尉缭提出的“分化离间”手段,于秦王政17年(前230年)灭韩、19年(前228年)灭赵、22年(前225年)灭魏、24年(前223年)灭楚、25年(前222年)灭燕、26年(前221年)灭齐,取得灭六国一统天下的全面胜利。在此过程中,被灭的六国,其末代国君下场和结局如何呢?

一、韩王安

韩王安继位时(公元前238年),韩国已经沦为末流国家,是七国中实力最弱小。这位末代国君执政后,对秦国既怕又恨,怕的是秦国的强大,恨的是秦国的骄横。秦军发兵攻赵后,韩王安是以这样矛盾的心情关注着秦、赵战事的既希望秦军战败,又担心赵军难敌秦军。

公元前234年,秦将樊於期攻占赵国的平阳、武城两城,赵军被斩首十万人,赵将扈辄战死沙场。韩王安急令韩非上书,请求秦国不要发兵韩国。

公元前233年,韩非的上书呈送秦国不久,秦赵战场又传来新的消息秦军在樊於期率领下继续攻赵,从上党直袭赤丽、宜安,完成了对赵国都城邯郸的包围。赵王迁从北方边防调回了率兵防御匈奴的大将李牧,几乎使秦军全军覆灭,只有樊於期率领少数护卫兵士突出重围。樊於期畏罪逃往了燕国。

韩王安得知此事,大为振奋。认为秦军并非百战百胜之师,诸侯中也有与秦抗衡的力量。赵国使臣的这一通蛊惑人心的游说,更使韩王安如沐春风。于是便不再顾忌秦国的威胁,不加考虑地倒向赵国一边。他信誓旦旦地向赵国使臣表示,韩与赵同为晋地,理应联合为一,共同对付强秦。只要二国同心协力,定会使秦军遭到像当年崤山那样的惨败,不敢再贸然东进。

就在韩王安忘乎所以的时候,秦国使臣李斯来到了韩国王宫。李斯在上书中使用强硬的措辞,其意是促使韩王猛醒,速派使者赴秦。但韩王安看过上书后,仍不以为然,无意召见李斯。他不相信事情会像李斯说的那么严重,顽固地以为,有了赵国这个靠山,大可高枕无忧,不必再为秦军攻韩之事担惊受怕。

公元前230年,秦王政派遣内史腾率军攻打韩国,这个内史腾原本就是韩国的一名高级官员,这家伙看到秦国势力强大就投敌叛国,跑到秦国来的。由于内史腾对韩国的情况了如指掌,战斗进展异常顺利,不到一年就拿下了韩国首都新郑,无路可逃的韩王安只能束手就擒。

韩国灭亡后,韩王安被迁离韩国旧地,软禁于陈县。

公元前226年,韩国旧贵族在故都新郑发动叛乱,秦国出兵平定叛乱。叛乱平定之后,为了根除祸患,将软禁中的韩王安处死。

二、赵王迁

赵王迁是公元前235年继位的,可以说他是生不逢时,在他之前赵国就屡遭秦国攻打,国土大片沦丧。,他上任后的头等大事就是如何抵御强秦的进攻,为此他第一道命令就是在柏人筑城。可跟无法抵挡秦军,不久就接连丢失宜安、平阳、武城、狼孟、番吾等城池。

公元前231年,赵国的代地发生大地震,从乐徐以西,北到平阴,楼台房屋墙垣大半震毁,土地开裂一条巨缝,东西宽一百三十步。第二年赵国又发生大饥荒,百姓谣言说“赵人号哭,秦人欢笑,如果不信,看看田里只长草。”

秦王政认为这是天要灭赵国,于是就发布了向赵国进军的命令。秦军这次兵分两路,一路由王翦率领,负责攻克赵国北方门户井陉(今河北石家庄西);另一路由杨端和指挥,从南面直捣赵国首都邯郸。

赵国派李牧和司马尚领兵分头迎击,由于遭到赵军的顽强抵抗。秦军打得艰苦不说,还没有取得任何进展。于是,秦国派人用重金收买赵王迁的宠臣郭开,让他在赵王迁面前诋毁李牧和司马尚,说他们企图兴兵反叛赵国。赵王迁便派赵葱和齐国将军颜聚取代他们。李牧不接受命令,赵王迁派人暗地里趁李牧没有防备将他抓住杀害,并撤免司马尚的官职。

除去两个强劲对手后,王翦趁机率领秦军铺天盖地杀向邯郸。临阵换帅的赵军根本抵挡不了,象征性的做了几个动作就一哄而散,赵葱被杀,颜聚被俘。秦军用了不到三个月的时间,就攻克邯郸,俘虏赵王迁,赵国灭亡。赵王迁被俘虏后,秦国国君秦王政将他流放到房陵(今湖北房县)的深山老林之中。不久,就饿死在他所栖身的茅屋里。

三、魏王假

秦国在攻赵的,兵临燕境。燕国无力抵抗,太子丹企图以刺杀秦王的办法挽回败局。公元前227年,燕丹派荆轲以进献燕国地图为名,谋刺秦王政,结果阴谋暴露,被秦国处死。秦王政以此为借口,派王翦率兵攻打燕国,秦军在易水(今河北易县境内)大败燕军。次年10月,王翦攻陷燕国都蓟(今北京市),燕王喜与太子丹率残部逃到辽东(今辽宁辽阳市),苟延残喘,燕国名存实亡。

秦国灭掉韩赵、重创燕国以后,北方大部分地区已为秦有,只有地处中原的魏国,孤立无援。秦国在北方取得决定性胜利的,将主攻方向转向南方。秦王政先派名将王翦之子王贲率军攻打楚北部地区(今河南南部)占领十余城。在予以一定打击,使其不敢轻举妄动,保障了攻魏秦军的侧背安全后,即回军北上。

此时魏国的最高统帅是才上任不久的魏王假(公元前227年继位),魏国假就是苦哈哈一个,他上任时,左右两个邻国韩、赵都被秦国灭了。惶惶不可终日的他知道这天迟早会来,所以早早就做好了些应对措施,采用的手段,无非就是囤积粮草,深挖护城河,加固、加高城墙。

公元前225年,王贲率军突然进袭魏国,包围了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魏军依托城防工事,严防死守。王贲真不愧是名将之后,绕着大梁转了几圈就找到破敌方案。原来这大梁城虽然壕深城高,可地势低洼,黄河就在城西穿流而过,于是就采取引水灌城的办法,来个水淹大梁。

大梁城顷刻之间成了泽国,城墙多处被冲塌,魏王假只好乖乖举手投降。魏王假投降后并没有得到优待,秦王政的命令是“立即处死”。 魏氏王族遭到了灭顶之灾,王室成员及家眷数百人均遭到杀害。

四、楚王负刍

取得一系列胜利后,接着进攻是楚国,早在一年以前(公元前226年),秦王政征求各将领意见进攻楚国需要多少兵力。少壮派李信说只需20万军队就能打下楚国,而老将王翦则认为楚国地广兵强,必须有60万军队才能伐楚。秦王政讥笑王翦年老怯战,就派李信和蒙恬各率军10万攻打楚国,王翦则提交辞职报告回家养老。

公元前225年秦军南下攻楚,楚将项燕率军抵抗。秦军开始进展顺利,在平舆(今河南汝南县东南)和寝(今河南沈丘县东南)击败楚军,进军到城父(今河南宝丰县东)。项燕率军反击,在城父大败秦军,李信败逃回国。蒙恬孤掌难鸣,不得已退入了原赵国境内。

公元前224年,秦王政亲自向王翦赔礼道歉,命他率60万大军伐楚,双方在陈(今河南淮阳县)相遇,王翦按兵不动,以逸待劳,楚军屡次挑战,秦军不与交战,项燕只好率兵东归。王翦乘楚军退兵之机,挥师追击,在蕲(今安徽宿州市)大败楚军,杀楚将项燕。次年,秦军乘胜追击,俘虏楚王负刍,攻占楚都郢(今湖北荆州市),楚国灭亡。秦王政亲自到楚国旧都郢城受俘,斥责负刍犯有弑君篡位罪、战争罪和反人类罪,将其废为庶人,之后就没有关于他的资料了。

五、燕王喜

实际上,燕国灭亡的时间比魏、楚两国还要早。秦国在攻灭韩、赵两国后,就马上陈兵燕国边境。为此,太子丹决定实施斩首行动——派人去行刺秦王政,以挽救危局。于是就有了历史上有名的“荆轲刺秦王”的故事。

燕王喜,姬姓,名喜。公元前255年(燕孝王三年),喜的父亲燕孝王去世,于是喜继承燕国国君之位,史称燕王喜。太子丹派荆轲行刺秦王政失败,阴谋败露后,恼怒的秦王政一声令下,四十万秦军马上从燕国南境易水一带发起进攻,并很快就包围了燕都蓟城(今北京西南部),燕王喜吓得手足无措,想效仿赵王迁举手投降,遭到太子丹的坚决反对。因为燕国虽然不咋的,可他们的国土面积幅员辽阔得很,尤其是北方的苦寒地区,随便找个圪塔就能安置十万八万人口。

爷俩一合计,与其束手就擒,不如放手一博,于是,组织精兵强将拼死杀出一条血路,逃往了辽东的襄平(今辽宁辽阳)。在此期间,燕王喜逼于秦军的威势,把太子丹的首级献了出来,以平静一下秦王政的心情。

而此时,秦王政已经把目光瞄向了楚国,,捉拿燕王行动才暂时放缓,让燕王喜在辽东多过了几年饥寒交迫的日子。

前222年(秦王政二十五年),王贲奉命攻伐燕国在辽东的残余势力,活捉燕王喜。由于燕国策划过刺杀秦王政的行动,燕王喜被斩首后,尸体和头颅都被挂起来示众,是六国末代国君中结局最惨的一个。

六、齐王建

齐国是战国七雄一个灭亡的国家,在秦军并灭赵、韩、燕、魏、楚战争时期,齐国一直置身度外,坐视各国灭亡。此前当秦赵长平之战的关键时刻,赵曾向齐请求援助军粮,有政治远见的周子曾向齐王说“且赵之与齐楚,捍蔽也,犹齿之有唇也,唇亡则齿寒,今日亡赵,明日患及齐楚”,力主积极援赵。

齐王竟没有接受这一具有战略远见的建议,后各诸侯国尔虽几度联合对秦作战,齐都避免参加,或者参战不力,企图讨好于秦。齐王建继位40余年,三晋、楚、燕与秦战争连绵不断,齐由于与秦没有共同边界,未被攻击,上下宴然,长期处于和平环境,不备兵革,不修战备,政治上达惊人的麻木程度。齐王建本人昏庸无能,齐相国后胜又是一个贪财无厌之徒,秦多年来用重金贿赂后胜,后胜就为秦远交近攻的策略效劳,终日规劝齐王建臣服于秦,朝野上下已无丝毫斗志。所以尽管秦灭六国时,齐还拥有70余座城邑,但仍不堪一击。

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秦将王贲统帅的军队,由燕南部对齐北境突然进攻,直趋齐都临淄。齐则毫无作战准备,竟无应战之兵。齐相后胜力劝齐王投降,齐王建也就不战而降。齐王建被送到位于于太行山脚下一个叫共城(今河南辉县)的地方,饿死于深山老森的松柏之间。

作为韩国一位国君,韩王安为什么会被俘虏

这时秦国只是一个疆域不足五十里的附庸小地,秦非子也算不上是卿大夫,更称不上诸侯。

几十年后,由于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导致异族犬戎来攻时无人来救,西周就此灭亡。西周灭亡后,秦国当时的国君秦襄公派兵加入了晋、郑、卫等几大诸侯国为抵抗犬戎而组织的联军。

战国时候的韩国,灭郑国后迁都新郑,因先秦惯例又称郑国。新郑,即今天的郑州下面新郑市。郑州现在是河南的省会,交通枢纽,北有黄河,西有嵩山,东部就是冲积平原,地形并不险要。战国以后,很少有大的割据政权在此建都,更不要说统一政权了。所以韩不大容易被选上。

庞德在此后的樊城之战时曾经和关羽大战一场,两人恶斗了百余不分胜负,武艺难分高下。而当初关羽打长沙时,也和黄忠战了百余合未分胜败。这两战后关羽评价庞德“真吾敌手”,夸黄忠刀法“全无破绽”,可见对两人评价都不错。再来看魏延,虽然在进攻西川和汉中时,也是屡次获得大胜,但在单挑中并没有足够分量的对手,唯一比较能体现魏延实力的一战就是他和庞德一战了。汉中之战时,魏延趁曹魏大军正面作战,从侧面突然杀出,预图生擒曹操。

一是以爵位为国号,例如“(曹)魏”便是源自于曹操的魏王爵位,“(南)齐”则源于萧道成的齐王爵位。

二是自诩为前朝继承人,借助前朝影响力,例如“(蜀)汉”便是以东汉继承人自居,以此彰显正统性。

治国方面,嬴政重用李斯,要知道,李斯可是楚国人,他来秦国是看中了秦国的发展前景。李斯的老师是荀子,李斯更是荀子最得意的三个门生之一,其余两位是韩非和张苍。李斯刚到秦国,先在吕不韦的门下待过。吕不韦倒台以后,嬴政依然对李斯的才能刮目相看,并予以重用。

《秦时明月》中,卫庄为什么非要干掉韩王安

说实话在看《天行九歌》之前,我是对卫庄这人没什么好感的,总觉得他是大反派!后来才发现卫庄其实也挺惨的,他也有属于他的故事!那在《秦时明月》中卫庄为什么要杀掉韩王,在我看来这些原因!

在秦时明月回忆中可以发现许多故事,会发现一切都来自于流沙!所谓流沙情!卫庄杀掉韩王并不是不给韩非和红莲面子,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卫庄是真的很在乎韩非,在乎红莲在乎流沙。他也亲口承认过一直在调查韩非的死因,而韩王的死只是他咎由自取!卫庄杀死姬无夜做了韩国大将军。韩非的死让卫庄感到很内疚,作为同伴没能见救他出来。

韩非被抓入狱后卫庄希望韩王出兵去救韩非,韩王因为怕死胆小非但不救,反而为了自保,讨好秦国。将卫庄打入了天牢入狱。这也是红莲说过卫庄是经历过地狱的男人!卫庄出狱后,韩非死去,流沙陨落。(紫女可能是就是在营救卫庄的时候死的)他对这个韩国失望极了,韩国亡国那一天,卫庄把韩王杀了,因为韩王曾经阻挡了流沙的计划,挡了他的路卫庄便杀了他!毫无犹豫的杀了他!

卫庄杀韩王,不仅仅因为他昏庸无能,而是在面对姬无夜的要求把红莲嫁给他时,韩王答应了!卫庄和红莲是相爱的,他们之间有那么一段故事!他杀掉韩王只是为了,解当年不救韩非,和出嫁红莲之恨!这两样要求都是卫庄不能接受的,于是他果断的杀了。对于红莲来说她并没有恨卫庄,她深知自己父王的窝囊,她选择了卫庄!答应了紫女的要求,并且为了这个男人放下一切,变成一个杀手加入逆流沙!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卫庄从小就在韩国冷宫中长大,也许是长期的仇恨,加上韩王不分青红皂白的把卫庄打入地牢。这也许是根本原因!不论如何韩王始终都会死在卫庄剑下!而卫庄灭掉韩王后,他也顺带毁了冷宫,毁掉了曾经出生的地方,毁掉了和红莲见面,毁掉了教红莲剑术的地方,毁掉过去的一切告别过去,带着红莲隐居了起来。因为卫庄还有抱负!

韩王因为昏庸让韩国亡国了,而卫庄曾经对红莲说过,她要给红莲一个更好的韩国。怀揣着着这种抱负,卫庄重组了逆流沙。卫庄在和盖聂的决斗中虽然输了,得到了掌门人的位子。卫庄这一生有两个抱负,第一战胜盖聂,第二就是重建一个比韩国强大的组织。由此他建立了逆流沙,也许只是想给红莲一个交代!在某种程度上逆流沙强于曾经的韩国至少在管理方面!而一个抱负就是战胜盖聂,在上一次最重要的决斗中他输了,并且一直耿耿于怀,而战胜盖聂也是他终究无法做到的!

综上我认为卫庄杀死韩王,是给足了韩非和红莲面子!

人工授精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