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清史稿.爱新觉罗氏宗谱》
爱新觉罗氏却属正黄旗。
爱新觉罗氏源于金代的“交鲁“姓,在金代为小姓。经元、明、清的三四百年间的繁衍,发展为满族重要姓氏。
满(上三旗-正黄旗姓氏)
爱新觉罗氏、阿穆鲁氏、阿礼哈氏、阿克占氏、安达拉氏、爱浑氏、阿图拉墨氏、敖拉氏
1601年设立四旗的旗主分别是 正黄旗,旗主努尔哈赤统领;
1615年扩为八旗的旗主分别是 正黄旗,旗主努尔哈赤统领; 镶黄旗,旗主努尔哈赤统领。
正黄,镶黄旗主入关前一直由皇帝本人亲自担任。爱新觉罗姓氏却属正黄旗姓氏。
所以清朝皇帝登基前的旗籍是正黄旗。
都一样,清朝皇帝都是出自满洲正黄旗,雍正皇帝也是。八旗本无高低之分,清朝入关以后才开始分上下。
扩展资料
入关前,八旗中的正黄、镶黄两旗由汗王(皇帝)直接统领,其它6旗分别由汗王的子侄统领。顺治八年(1651年)多尔衮死,顺治帝亲政,收多尔衮所辖的正白旗归皇帝统领,于是形成了上三旗与下五旗。
清入关伊始,为加强军事防御,分别令八旗兵在京师与各地驻防,直至18世纪中叶,八旗营区终于系统地分布于全国的军事要地,实行永久性的驻扎。入关伊始,清廷即采取了大规模的“圈地”活动,圈占民人的大批良田划归旗人;豁免旗人的税赋与劳役。
优惠政策造成了旗人的颓废和寄生性,致使其后代骑射荒废,甚至出现“生计”问题。八旗制度与清政权相始终,它既是清王朝取胜的重要因素之一,也使清王朝最终走向衰败没落之路。八旗初建时兵民合一,全民皆兵, 凡满洲成员皆隶于满洲八旗之下。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正黄旗
是正蓝旗
======================================
清朝各帝皇子其子孙(除去死后无嗣的)所在的旗籍分布为
显祖塔克世系
正蓝旗穆尔哈齐子孙;
镶蓝旗舒尔哈齐子孙;
镶黄旗巴雅喇第二子拜音图子孙;
镶白旗巴雅喇第六子济玛护子孙。
太祖努尔哈赤的子孙
镶红旗褚英子孙、代善第二子岳讬子孙、阿济格子孙;
正红旗代善子孙(除岳讬一支外);
正蓝旗阿拜子孙、阿巴泰子孙、赖慕布子孙、多尔衮子孙、多铎子孙;
正白旗汤古代子孙、塔拜子孙;
正黄旗巴布泰子孙;
太宗皇太极系
镶白旗豪格子孙;
正黄旗叶布舒子孙;
镶红旗硕塞子孙;
正黄旗高塞子孙;
镶黄旗常舒子孙、韬塞子孙。
世祖福临系
镶黄旗福全子孙;
正蓝旗常宁子孙。
圣祖玄烨系
镶蓝旗允禔、允礽、允祉、允禵、允禧;
镶白旗允祺、允佑、允祹、允祁;
正蓝旗允禩、允禟、允祥、允祎、允祜;
正红旗允礻我、允禑、允礼。
世宗胤禛系
正蓝旗弘昼。
高宗弘历系
正蓝旗永璜。
镶红旗永璋、永琪;
镶白旗永璇;
正红旗永瑆、永璂;
镶蓝旗永璘。
仁宗顒琰系
镶白旗绵恺;
镶红旗绵忻;
镶蓝旗绵愉。
宣宗旻宁系
镶红旗奕纬;
镶蓝旗奕?;
镶白旗奕譞;
正红旗奕詥;
正蓝旗奕譓。
清朝各帝皇子其子孙(除去死后无嗣的)所在的旗籍分布为
显祖塔克世系
正蓝旗穆尔哈齐子孙;
镶蓝旗舒尔哈齐子孙;
镶黄旗巴雅喇第二子拜音图子孙;
镶白旗巴雅喇第六子济玛护子孙。
太祖努尔哈赤的子孙
镶红旗褚英子孙、代善第二子岳讬子孙、阿济格子孙;
正红旗代善子孙(除岳讬一支外);
正蓝旗阿拜子孙、阿巴泰子孙、赖慕布子孙、多尔衮子孙、多铎子孙;
正白旗汤古代子孙、塔拜子孙;
正黄旗巴布泰子孙;
太宗皇太极系
镶白旗豪格子孙;
正黄旗叶布舒子孙;
镶红旗硕塞子孙;
正黄旗高塞子孙;
镶黄旗常舒子孙、韬塞子孙。
世祖福临系
镶黄旗福全子孙;
正蓝旗常宁子孙。
圣祖玄烨系
镶蓝旗允禔、允礽、允祉、允禵、允禧;
镶白旗允祺、允佑、允祹、允祁;
正蓝旗允禩、允禟、允祥、允祎、允祜;
正红旗允礻我、允禑、允礼。
世宗胤禛系
正蓝旗弘昼。
高宗弘历系
正蓝旗永璜。
镶红旗永璋、永琪;
镶白旗永璇;
正红旗永瑆、永璂;
镶蓝旗永璘。
仁宗顒琰系
镶白旗绵恺;
镶红旗绵忻;
镶蓝旗绵愉。
宣宗旻宁系
镶红旗奕纬;
镶蓝旗奕�6�0;
镶白旗奕譞;
正红旗奕詥;
正蓝旗奕譓。
八旗制度是清太祖努尔哈赤于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正式创立,初建时设四旗黄旗、白旗、红旗、蓝旗。1614年因“归服益广”将四旗改为正黄、正白、正红、正蓝,并增设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合称八旗,统率满、蒙、汉族军队。规定每300人为一牛录,设牛录额一人,五牛录为一甲喇(队),设甲喇额真(参领)一人,五甲喇为一固山,设固山额真(都统、旗主)一人,副职一人,称为左右梅勒额真(副都统)。
皇太极即为后为扩大兵源在满八旗的基础上有创建了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其编制与满八旗相同。满、蒙、汉八旗共二十四旗构成了清代八旗制度的整体。满清入关后八旗军又分成了禁旅八旗和驻防八旗。
正黄旗
以旗色纯黄而得名。正黄,镶黄和正白旗列 为上三旗,上三旗内无王,都归皇帝所亲统.兵 是皇帝亲兵,侍卫皇室的成员也从上三旗中选。 至清末,是八旗满洲中人口最多的一个,下辖92个整佐领又2个半分佐领,约3万兵丁,男女老少总人口约15万人
镶黄旗
在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西南部。清代八旗之一, 建于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因旗色为黄色镶 红边而得名,镶黄旗是上三旗之一,旗内无王,由 皇帝所亲统,兵为皇帝亲兵,侍卫皇室的成员也 从上三旗中选。清末时的规模是辖84个整佐领又 2个半分佐领,约2.6万兵丁,男女老少总人口13 万人。很多清皇室成员都是镶黄旗.如嘉庆帝的 皇后孝和睿,乾隆帝的皇贵妃,“垂帘听政”的慈 禧和慈安(也称东宫)都是,朝廷的高级官员中 也有不少是来自镶黄旗的。
正红旗
在今内蒙古乌兰察布盟东部,清代八旗之一。 建于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因旗色为纯红而 得名,正红旗是下五旗,由诸王,贝勒和贝子分 统。至清末,是八旗中人口最少的一个旗,规模 为下辖74个整佐领,兵丁2.3万,男女老少总人 口约11.5万人。著名作家老舍先生原隶正红旗; 清乾隆年间的大贪官和绅也是正红旗人。
镶红旗
在今内蒙古乌兰察布盟东部,请代八旗之一。 建于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因旗色为红色镶 白而得名,镶红旗是下五旗之一,由诸王.贝勒 和贝子分统。清末时规模达到下辖86个整佐领. 兵丁2.6万,男女老少总人口约13万人。清光绪 帝的宠妃珍妃就是镶红旗人。
正白旗
位置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南部。清代八旗之一。 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努尔哈赤初定,以旗 色纯白而得名。正白旗是八旗中的上三旗之一‘ 顺治前,上三旗中并无正白旗而有正蓝旗,因在 顺治初,多尔衮将自己所领正白旗纳入上三旗而 将正蓝旗降入下五旗,这以后就成了定制。正白 旗是皇帝亲统旗之一,旗内无王,兵为皇帝亲兵, 并从中挑选侍卫皇室的成员。清末规模为辖86个 整佐领(基本户口和军事编制单位,100—300人 为一单位)约2.6万兵丁,男女老少总人口约13 万人。清末代皇后婉容是正白旗人。
镶白旗
在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南部。清代八旗之一。建于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因旗色为白色镶红而得名,镶白旗属于下五旗之一,不是由皇帝所亲统‘而由诸王,贝勒和贝于分统,清末时的规模是84个整佐领,约2.6万兵丁,男女老少总人口约13万人。
正蓝旗
在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南部,闪电河流贯, 邻接河北。清代八旗之一。建于明万历二十九年 (1601年),因旗色纯蓝而得名。正蓝旗在顺洁前 与正黄,镶黄列为上三旗,顺治初,被多尔衮降 入下五旗,不再由皇帝所亲统而由诸王,贝勒和 贝子分统。清末时规模达到下辖83个整佐领又11 个半分佐领,兵丁2.6万,男女老少总人口约13 万人。
镶蓝旗
在今内蒙古乌兰察布盟东部。清代八旗之一。 建于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因质色为蓝色镶 红而得名,镶蓝旗是下五旗,由诸王,贝勒和贝 子分统。清末时规模达到下辖87个整佐领又一个 半分佐领,兵丁2.7万,男女老少总人口约13.5万 人。著名表演艺术家侯宝林先生便是镶蓝旗人。
满清八旗分上三旗、下五旗。
上三旗是正黄旗、镶黄旗、正白旗,是由皇帝亲领,地位尊崇,待遇较高。
下五旗是镶白旗、正红旗、镶红旗、正蓝旗、镶蓝旗,地位、待遇远低于上三旗。
满清规定,在一定的条件下皇太后、皇后的娘家,或者是出于皇帝的特旨,旗籍可以变更,就是从下五旗升入上三旗,称为抬旗。
满洲上三旗和下五旗!!
清太祖努尔哈齐晚年,曾沿用过去时代的遗制,将八固山(八旗)作为家族的私产,在亲近子侄中分配。领旗的旗主(和硕贝勒)享有在经济、政治上均等的特权。
清太宗皇太极即位以后,为强化自己的统治地位,在八旗增设管旗大臣,由大臣牵制八旗诸王,又陆续削夺阿敏、莽古尔泰两大旗主,直接统辖正黄旗、镶黄旗、正蓝旗,但其余各旗仍分别由和硕亲王执掌。
1644年(顺治元年),世祖福临冲龄即位,叔父多尔衮以旗主身份摄政,实际秉执国家的最高统治权。他与阿济格、多铎是同母所生的兄弟,原领有实力雄厚的两白旗,1648年,多尔衮加豪格(皇太极长子)以“徇隐部将冒功”的莫须有罪名,将其瘐死狱中,乘机将隶属皇太极一家的正蓝旗夺为已有。多尔衮兄弟实领两白一蓝三旗,威权自专,形成对皇权的巨大压力。
1650年(顺治七年),多尔衮病死,世祖亲政,时年14岁,倚恃堂叔济尔哈朗,对多尔衮一系展开反击。1651年(顺治八年),迫令多尔衮亲兄阿济格自缢(此前,多铎已病死),追论多尔衮悖逆之罪,下诏迫削封爵,又兴起大狱,处死多尔衮一系亲近贵族重臣数十人。世祖通过这些努力,沉重打击宗室强藩,巩固了皇权。
世祖在原先领有两黄旗的基础上,把原先隶属多尔衮的正白旗划归己有,成为新上三旗(原正蓝旗换出)。从此,正式形成上三旗与下五旗的体制。上三旗为“天子自将”,归皇帝自领,地位高贵,人多势众,构成八旗的核心;下五旗成为诸王、贝勒、贝子等宗室贵族的分封之地。上三旗与下五旗的分治,是八旗制度的一次重大变革,是以皇权为代表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的明显标志。
1662年(康熙元年),圣祖玄烨即位以后,陆续分封诸兄弟子侄为下五旗王公,与原有本旗王公共同管辖每一旗人丁,于是一旗有王公数人,不再存在一个旗主专擅一旗的局面。
1679年(康熙十八年)确定王公府属官员名额,并规定王公府属佐领下人在各王公门上行走,至于各王公名义上领有的旗分佐领(下五旗佐领)则归各旗都统管理。都统“掌宣布教养、整诸戎兵,以治旗人”。直接承受皇帝令旨,各旗王公从此无权干预旗务。
上三旗下五旗制度,造成了正身旗人社会地位事实上的差别。
上三旗守卫皇城,挑取侍卫,皇帝外出时担任扈从,是皇帝最依重的亲军。下五旗除守卫京城外,被大批派往各地驻防戍卫。圣祖冲龄即位时,以索尼(正黄旗)、苏克萨哈(正白旗)、遏必隆、鳌拜(镶黄旗)为四辅政大臣,均出身上三旗,说明上三旗人在参预政治方面也享有优势。
为了破除上三旗下五旗人的轸域隔阂,鼓励下五旗人为皇帝建功立业,特别建立了“抬旗”制度。“抬”意即由下往上升。由“满洲下五旗,抬入上三旗者,谓之抬旗”。其本支子孙准一同抬旗,同胞兄弟仍隶原旗。皇太后、太后母家在下五旗的均准予抬旗。
以后,抬旗方式多样化,上三旗的汉军可以抬人同一旗分的满洲旗。圣祖生母孝康皇后一家,佟佳氏,原隶镶黄旗汉军,后抬入镶黄旗满洲,后族抬旗自此始。,包衣旗人可以拔出内务府抬入满洲旗。不同形式的“抬旗”,成为清代满、蒙、汉军旗人间、上三旗人与下五旗人中、正身旗人与非正身旗人间成分流通的一种特殊途径。
八旗的排序镶黄、正黄、正白,正蓝,镶白,正红,镶红,镶蓝,合称八旗,统领满洲、蒙古、汉军。
清代满族的社会组织形式。 满族的前世女真人以狩猎为业。 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各部的战争中,节节胜利。 随着势力的扩大,人口的增加,他在明万历二十九年立了黄、白、红、蓝四旗,叫正黄、正白、正红、正蓝,旗都是纯色的。 四十三年,为了适应满族社会发展的需要,努尔哈赤在原有牛记录的基础上,建立了在原有四旗的基础上,增编黄、白、红、蓝四旗的八旗制度。
把后金管辖下的所有人编成旗帜。 黄旗满洲位于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西南部。 清代八旗之一。 建于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因旗色为黄色且镶有红边而得名。 装黄旗是上三旗之一,旗中无王。 皇帝亲统,兵由皇帝亲兵,侍奉皇室的成员也是从上三旗中选出的。 清末规模辖八十四个全佐领和二分之一佐领,兵卒二万六千人,男女老少总人口约十三万人,许多清皇室成员佩戴黄金旗。
清代满族的社会组织形式。 满族的前世女真人以狩猎为业。 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各部的战争中,节节胜利。 随着势力的扩大,人口的增加,他在明万历二十九年立了黄、白、红、蓝四旗,叫正黄、正白、正红、正蓝,旗都是纯色的。 四十三年,为了适应满族社会发展的需要,努尔哈赤在原有牛记录的基础上,建立了在原有四旗的基础上,增编黄、白、红、蓝四旗的八旗制度。 建于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因旗色为黄色且镶有红边而得名。 装黄旗是上三旗之一,旗中无王。
爱新觉罗氏什么旗的都有。 清初时礼亲王代善掌整红旗,镶红旗; 睿亲王多尔衮掌整白旗;豫亲王多铎掌镶白旗;太宗皇太极掌两黄旗,整蓝旗;郑亲王济尔哈朗掌镶蓝旗
简单来说爱新觉罗氏分布在满洲八旗的各旗内,但上三旗多是远支的宗室皇族,也就是大抵康熙皇帝的后裔多在下五旗,其中以两蓝旗宗人最多
皇帝不在旗,顺治前期为正黄旗旗主,顺治后为正白旗、正黄旗、镶黄旗旗主。
清朝各帝皇子其子孙(除去死后无嗣的)所在的旗籍分布为
显祖塔克世系
正蓝旗穆尔哈齐子孙;
镶蓝旗舒尔哈齐子孙;
镶黄旗巴雅喇第二子拜音图子孙,第四子巩阿岱子孙;
镶白旗巴雅喇第六子济玛护子孙。
太祖努尔哈赤的子孙
镶红旗褚英子孙、代善第二子岳讬子孙、阿济格子孙;
正红旗代善子孙(除岳讬一支外);
正蓝旗阿拜子孙、阿巴泰子孙、赖慕布子孙、多尔衮子孙、多铎子孙;
正白旗汤古代子孙、塔拜子孙;
正黄旗巴布泰子孙;
太宗皇太极系
镶白旗豪格子孙;
正黄旗叶布舒子孙;
镶红旗硕塞子孙;
正黄旗高塞子孙;
镶黄旗常舒子孙、韬塞子孙。
世祖福临系
镶白旗福全子孙;
正蓝旗常宁子孙。
圣祖玄烨系
镶蓝旗允禔、允礽、允祉、允禵、允禧;
镶白旗允祺、允佑、允祹、允祁;
正蓝旗允祀、允禟、允祥、允祎、允祜;
正红旗允礻我、允禑、允礼。
世宗胤禛系
正蓝旗弘昼。
高宗弘历系
正蓝旗永璜。
镶红旗永璋、永琪;
镶白旗永璇;
正红旗永瑆、永璂;
镶蓝旗永璘。
仁宗顒琰系
镶白旗绵恺;
镶红旗绵忻;
镶蓝旗绵愉。
宣宗旻宁系
镶红旗奕纬;
镶蓝旗奕䜣;
镶白旗奕譞;
正红旗奕詥;
正蓝旗奕譓。
爱新觉罗是镶黄旗。
爱新觉罗是中国清朝皇族姓氏。“爱新”是满语中“黄金”的意思。作为姓氏,发源地在宁古塔旧城东门外三里。“爱新觉罗”这个姓氏是根据远祖部族支系远近划分的。
,爱新觉罗也是清朝国姓,在满文资料中很少使用这个名称,如《满文老档》和《满洲实录》中,爱新觉罗一共只出现过三次。文献上,对于其姓氏的起源的各种说法,经常自相冲突,学者一般相信,这个姓氏是由清朝皇室创造,用来塑造其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