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十二时辰》这部作品确实是现在电视剧里面的精品,不仅仅是制作精良,更是考据严谨,这部作品对于我们来说无疑是一部很精彩的作品。《长安十二时辰》之中有几个值得我们剖析的内容,这也是《长安十二时辰》的精华所在。
一、《长安十二时辰》的酒文化
《长安十二时辰》里面的酒文化,确实反映出当时社会饮酒内涵,唐朝的时候对于酒有着很多的讲究,已经开始有不同种类的酒流行起来,我们知道一首诗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其实就是介绍的葡萄酒,《长安十二时辰》还有白酒,其实这是一种米酒,也是唐朝的时候,大家喜欢的一种酒!
二、《长安十二时辰》饮食文化中的烤羊肉串
为什么我要专门的说这个情节呢?其实在唐朝的时候,饮食文化已经结合了其他各个不同区域的特点,烤羊肉串就是来自于突厥地区和西域地区,根据《资治通鉴》里面的一些记载,当年李承乾爱效仿突厥风俗,吃烤羊肉串和烤肉!这就是唐朝当年伟大的地方,能够海纳百川,这样的王朝令人向往。
三、《长安十二时辰》中的茶文化
《长安十二时辰》里面也专门的有烹茶的镜头,大家可以看到这部作品里面的烹茶和我们现在完全不一样,其实唐朝的时候,人们不是喝茶,而是吃茶!茶叶在烹制的时候,会放入很多不同的其中调味品,这习惯一直延续到明朝!
李必的原型则是唐史上著名的道士李泌,他自幼与太子交好,又以修道自保,城府极深,后来又协助太子平定安史之乱,曾一度担任宰相。关于他的生平有诸多扑朔迷离之处,也加深了他的神秘色彩。电视剧中直接安排了李林甫与李泌两人的交锋,也突出了这两大势力之间的矛盾对剧情发展的推进作用。
这个角色是雷佳音饰演的,是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里的张小敬。
《长安十二时辰》讲述的是大唐天保三载,上元节前夕,长安城混入可疑人员,身陷囹圄的张小敬临危受命,与少年天才李必携手在十二时辰内破除隐患。全篇运用了创新的探案剧集结构与人物关系设定,把故事嵌套在当时的世界文化中心城市长安这样一个切入点。在展现跌宕紧凑的故事架构、反脸谱化的英雄人物、脑洞大开的细节设计,也带给观众丰富的文化价值。
《长安十二时辰》摄影团队为了让观众在观影中获得更沉浸式的体验,在画面构图的选择上别具匠心,对镜头运动和场面调度做了“减法”,在灯光的使用上做了“加法”。整体摄影风格呈现出了“新古典主义”的低调奢华感,并赋予了每一个场景、每一场戏都必须推动叙事的意义。
一,《长安十二时辰》画面构图参考了中国传统国画的构图元素
画面构图上,本剧参考了中国传统国画的构图元素,大量使用了九宫格构图、中心对称构图、对角线构图、黄金分割点构图等方式。其中,本剧最常用的构图形式是九宫格图。通过横竖线相交形成的四个趣味点,突出了叙事主体的,使画面呈现趋向均衡的美感。在单人戏份中使用时,避免了人物始终居中的呆板、过于靠画面左/右侧的不和谐,突出了人物与留白环境的空间关系;在双人或多人的戏份中使用时,使得观众自然的思考画面中人物的关系,人物的情感走向。例如太子和李必在靖安司秘密会面的那场戏中,太子位于画左,李必位于画右,保持了一定距离;画面采用仰拍突出了主体人物左高右低,寓意着两人身份的悬殊,以及谈话内容的机密性。
二,《长安十二时辰》整体摄影风格低调奢华感
一方面,本剧避免了没必要的场面调度,镜头运动主要以长镜头居多,以人物的表演为主而不是依赖剪辑,为叙事本身服务,绝不会因炫技而喧宾夺主。这样一来更有利于观众身临其境,融入剧情。另一方面,本剧在灯光上做足了文章。因为展现的是一天之内的故事,每一个时辰光位都会变化,光效也得随之变化,为避免穿帮,对灯光的要求极为严苛。摄影指导荆冲在接受采访时提到“生活在长安城里的并不只有达官显贵,而且我们拍的又是一天之内的长安,所以我们不想把唐朝拍得永远都是富丽堂皇的样子,它也应该有很市井、很平民的一面。”遵循这一宗旨,摄影团队也成功地利用灯光打造出了长安城不同的面貌。在人物打光上,本剧多采用“大光比,高反差”的布光手法进行氛围营造,擅用光影的明暗突出人物的轮廓感、线条感。
由易烊千玺、雷佳音等主演的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已经大结局了,这个夏天因为有它的陪伴,试管婴儿小编觉得智商好像被重新开发过一样,不同于甜宠剧看完会心一笑擦擦口水就完了,这部烧脑剧结束后,网上对它的评论更多了,有人认为大结局很完美,现实到让人心累,也有人认为编剧埋坑不填坑,这部剧是烂尾了。试管婴儿小编觉得,这部剧确实还有很多值得推敲的地方。
在大结局中,徐宾彻底暴露,以一个八品小吏的身份组织策划了这样一个惊天大案,包括圣人、张小敬在内的人都不相信,都认为徐宾的背后应该有一个财大气粗位高权重的大人物,但直到,也没有人真正地去查这个背后的人。
距离真相最近的人应该是何监和程参,在靖安司里,他们查到了徐宾和庞灵,理清了徐宾的整个策划过程,只要他们继续追查下去,一定能够挖出更多的人,比如熊火帮以及熊火帮背后的人,但他们没有继续追查下去,何监选择了归老还乡,程参带着对长安的满腔失望离开了。
庞灵这条线还是很简单明了的,为了讨好未来岳丈,冒险潜伏在靖安司传递消息,得知影女的事情后,提前杀人灭口,一切不过是为了那个叫腾空的女人。
跟庞灵一样身份低微的徐宾就不一样了,徐宾心机深沉自负颇高,为了进靖安司也是筹划了很长时间。关于徐宾是怎么进的靖安司这个问题,何监给程参的答案跟我们看到的不一样,何监说是自己选中的徐宾,因为徐宾坚持十几年如一日的给自己寄诗文,但从前面的剧情来看,徐宾是刻意讨好李必,被李必选中进入的靖安司,何监撒谎应该是为了保护李必,不得不说这一天里,何监一直试图把李必摘出去,师生情也是很感人。
何监说徐宾坚持十几年给自己寄诗文的事情应该是真的,但因为他的诗文并不突出,所以一直没能得到何监的赏识,徐宾很可能是因为这个才盯上了何孚,何孚原本是个娇生惯养的,让他萌生报仇念头的正是徐宾,前面何孚说过“十年心事苦,惟为复恩仇“,说明何孚为了报仇也准备了十年。
如果说徐宾和何孚为了这一天的事情已经准备了十几年的话,那么包括张小敬、龙波在内的人应该都是被利用了。在程参和何监的对话中有提到过修建外藩使馆的事情,原本修建地址应该在距离皇城更近一点的崇仁坊,而当时崇仁坊仍旧是有空余的位置修建使馆的,按理说是不可能选中闻无忌所在的安业坊。最终确定修建小勃律使馆具体位置的正是以徐宾带头的户部等人。
当时负责修建小勃律使馆的正是右相,只是右相事情繁多,不可能亲力亲为,这个时候和右相走得比较近的永王就起作用了,永王命令熊火帮的人骚扰安业坊居民,最终残忍杀害了以闻无忌为首的几个重要人物,这才有了后来的一系列事情。可以说右相也被永王利用了,右相正是致使当年第八团全军覆没的罪魁祸首,把右相牵扯进来就很容易激起龙波的愤怒了。
在一集的剧情中,张小敬质问徐宾都利用了哪些人,徐宾对如何利用毛顺、何孚、龙波以及李必等供认不讳,张小敬多聪明一人,他应该想到自己应该也是徐宾手上的一颗棋子,他愤怒的质问徐宾,为什么要把自己放出来,徐宾的回答是,他想要他活着,这一天里,龙波希望张小敬活着,闻染也希望张小敬活着,徐宾也是,似乎他们做的一切不过是为了张小敬活着。事实上张小敬也不过是被算计了,大家还记得徐宾是怎么接近的张小敬吗?利用的就是张小敬对第八团的感情,不过徐宾想要张小敬活着应该也是真的,他一直强调好人应该有好报,在他看来,张小敬是个好人。
可能有人要说永王没理由跟徐宾合作,毕竟一个是天王贵胄,一个是八品小吏,但大家不要忘了,永王从出场到,一直都因为自己的出身而自卑,作为圣人的第十六个儿子,他完全没有继承大统的机会,不管他是否有才华,他的出身就决定了一切。这一点跟徐宾十分相似,徐宾自认是贤相之才,但圣人却以官品论人品,没有经过了解就否定了他。徐宾和永王都是对现实不满的,这两个小人物会凑在一起干这件大事情,似乎也能说得通,你们觉得呢?
相逢时节角色介绍
简宏成,雷佳音饰演,是临水农机厂二厂厂长的二儿子,在深圳创业成功,因为姐夫姐姐经营公司不善,要卖点爸爸留下来的工厂地皮,回到上海,与姐姐和姐夫斗智斗勇。
宁宥,袁泉饰演,在剧中原名叫崔启真,因为爸爸捅了厂长,母亲害怕姐弟被报复就改名,是一个公司的财务经理。
宁恕张艺兴饰演,是宁宥的弟弟,自己争取调回临水,并且策划让张立新卖掉简家地皮,就是为了报复简家。
陈昕儿,练练饰演,在剧中是简宏成的妻子,宁宥的大学同学,跟简宏成已经离婚,但总想着法子企图复合。
简敏敏,罗海琼饰演,是简宏成的姐姐,为人泼辣,认钱不认人,与丈夫张立新一个合谋夺了简家的工厂。
张立新,梁冠华饰演,是简敏敏的丈夫,比简敏敏大十多岁,还是有一些经营的能力。
郝青林,李乃文饰演,是宁宥的丈夫,外遇还贪污,后来入狱。
田景野,贾乃亮饰演,是简宏成的好哥们,宁宥的好朋友。
《长安十二时辰》太子李屿的历史原型是谁?一生过得怎么样?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试管婴儿小编一起看一看。
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相信大家都在看了,随着剧情的发展,周陆拉所扮演的太子李屿已经进入到了观众的眼帘。李屿不仅仪表堂堂,而且谈吐不凡,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事实上,李屿这个角色在历史上的唐朝时期是有人物原型的,那么李屿的历史原型是谁呢?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一、李亨其人
李玙的原型是太子李亨。据《新唐书》记载,李亨原名李嗣升,又名李玙,是唐玄宗李隆基的第三个儿子。
虽然贵为皇子,但李亨的命运却很坎坷。
早在李亨尚在娘胎里时,李隆基就准备了堕胎药想要除掉李亨,以免让政治对手以此为由攻击自己贪图酒色。好在关头,李隆基放过了这个小生命,这才有了后来的陕王李亨。
李亨被封王后不久,李隆基就立了次子李瑛为太子。储君之位既定,看起来李亨这辈子似乎就是个闲散王爷。
可惜,意外总在不经意间发生,而李亨的命运,也随着这场意外发生看翻天覆地的改
二、太子被废
李隆基是个疑心很重的皇帝,即便是对自己的儿子也不例外。
公元725年,李隆基在安国寺附近建了一间巨大的宅院,取名“十王宅”。
所有长大了的皇子,全部被李隆基安置在十王宅中。这些皇子每人分得了一个小院子,诸王分开居住。
与这些皇子一同住在十王宅中的,还有许多担任监院使的宦官。这些宦官的职责就是每日监督皇子们的日常活动,一旦有任何风吹草动,就立刻报告李隆基。
幼年的李亨便是在十王宅里住集体宿舍的一员,这段每日被宦官监视的岁月让李亨养成了忍耐克己的性子,这样完全透明的生活也增加了几分李隆基对他的信任。
当时,李隆基的宠妃武惠妃想让自己的儿子寿王做太子,于是联合李林甫一起疯狂攻击太子李瑛。,李隆基虽然对太子多有责怪,却一直没有废掉太子。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为了早日让寿王成为储君,武惠妃暗暗设下了一条陷害太子的毒计。
公元737年,武惠妃谎称宫中进了盗贼,召太子李瑛进宫捉盗。天真的李瑛不疑有诈,立刻带着卫士披甲入宫了。等李瑛进宫后,武惠妃又对唐玄宗说太子造反,已经杀入宫来,唐玄宗盛怒之下,命人将李瑛逮捕,随后便赐死了太子。
太子一死,储位空悬。朝堂之上,人人都猜测下任太子必定是寿王无疑了。
情境是指电视剧中戏剧冲突双方共处的特定的情况、环境和关系等,它是使矛盾对立双方立即行动起来,爆发尖锐和激烈冲突的特殊条件。那么《长安十二时辰》将故事时空设定和主角的人物关系设定各自是什么样的?
一,《长安十二时辰》将故事时空设定
《长安十二时辰》将故事时空设定在天保三载上元节前夕的长安城,此时的真实历史环境是:杨玉环入宫,安禄山成范阳节度使,大唐不复“开元盛世”,朝廷内忧外患;戏剧情境是:狼卫潜入长安,威胁安防,圣人命太子成立靖安司查办狼卫,李必启用死囚张小敬。与此,圣人欲将皇权交付右相林九郎,常居骊山温泉宫,由此引发了以何执正、李必为代表的太子党的极力反对。开场从长安城繁华图景的展现到“花灯失火”,从旅贲军的一句“十拿九稳,万无一失”到之后靖安司暗桩崔六郎的死亡,无一不在暗示看似平静的长安城正面临着危机。伴随着接替崔六郎的死囚张小敬登场,负责城内贼事策防、汇集了“一台九寺”档案的“浓缩版长安”——靖安司,一开场就营造出了国家和民族视野下剑拔弩张、生死攸关的戏剧情境,为冲突的架构、发展和高潮提供了充足的叙事空间。
二,《长安十二时辰》主角的人物关系
除了特定的情况和环境之外,戏剧情境还包含特定的人物关系,而设置独特的人物关系是体现人与人之间冲突的重要手段之一。《长安十二时辰》中张小敬和萧规(龙波)都是烽燧堡苦战后第八团的幸存者,“为第八团而活”是他们相同的情感诉求,但张小敬想为了第八团救长安,萧规(龙波)想为了第八团毁掉长安,在张小敬假意顺从萧规、争取转圜余地之际,萧规内心的信与不信体现在一句意味深长的呐喊:“他是我过命的兄弟!”这是由独特的人物关系所营造出来的可以直接引发冲突的戏剧情境。在萧规和张小敬的人物关系中,第八团闻队独女闻染的参与起到了使冲突更加尖锐的作用,她一心爱慕张小敬,想救他离开长安,但方式却是追随萧规毁掉长安,张小敬和萧规都将第八团的念想寄托在闻染身上,闻染成为两人冲突形成的内因与发展动力的承载者,她的一举一动都可直接促使冲突的爆发。
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中有这么一位特别的“昆仑奴”。男主角张小敬介绍其幼年被卖入长安,历经种种艰辛后,成为长安一代“涉黑大佬”,秘密建立“地下长安”,暗中收买机密、捏弄权柄、串联关系,私行人口买卖、户籍伪造、禁药贩运、军械倒卖,做尽了不法之事,是朝廷在册的第一要犯。
但在姚卫率的口中,长安的昆仑奴又变成了另一个模样,他们“个个老实温顺,你让他去死,他都不会反抗的。”
在唐朝,真的有昆仑奴吗?他们是如何来到中国的?又有怎样的特点?
图/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葛老
01 昆仑奴从何而来?昆仑奴,也被称为“僧抵奴”、“黑小厮”、“黑鬼”等。
据学者考证,“昆仑”一词来自突厥语Qurum的音译,其意为“黑烟灰”,用来形容人黑或东西黑。这一词曾多次出现在中国历史上,比如隋朝时有一种美酒,因其“色如绛”,而被人称为“昆仑觞”,茄子也曾在隋炀帝大业年间一度被改称为“昆仑紫瓜”,所以,人们认为昆仑奴指的就是黑奴。
关于唐代这些黑奴来自哪里的问题,学界原有“非洲说”和“东南亚说”两种观点,现在基本就“东南亚说”达成了共识。据近人丁福保《佛学大辞典》“昆仑”条称,古代汉语中“昆仑”系指“南海诸国之总称。如今之爪哇及附近诸岛皆是也。
唐高僧义净《南海寄归传》中的描述也可证明当时曾将昆仑作为东南亚诸小国的总称,“从西数之有婆鲁师洲,末罗游洲,即今尸利佛逝国是也。莫诃信洲……末迦漫洲,又有小洲,不能具录。斯乃咸遵佛法,多是小乘,唯末罗洲,少有大乘耳……良为掘伦。初至交广,遂使总唤昆仑焉。唯此昆仑,头卷体黑,自馀诸国与神州不殊,赤脚敢曼,总是其式。”
图/唐代黑陶昆仑奴俑
02 昆仑奴如何来到中国?既然昆仑奴并非来自中国本土,那么唐朝这么多的昆仑奴是如何来到中国的?他们又为何会来到中国?
,可将他们到达中国的方式分为三种第一种进贡,即由东南亚或南亚国家作为年贡送往京城长安,也有部分黑奴是跟随使节入华时被遗留在中原的。他们主要由印度尼西亚国家,尤其是苏门答腊和爪哇贡奉和运入中国市场。
第二种是买卖,即东南亚或南亚国家通过中国南方海港进行黑奴买卖,进而使黑奴通过市场进入中国。
第三种是掠夺,即东南亚或南亚的当地居民被作为土著“蛮鬼”而被当时出没于阿拉伯海和波斯湾的唐宋海船直接掠卖到沿海或内地。
,也有部分黑奴是被通过战争手段掠夺进入中国的。比如《通志》中记载隋朝大将陈棱率兵攻打东南亚几个岛国时就曾抓获了一批“昆仑人”,并将他们当做奴隶,强迫这些人给战士洗衣、做饭、喂马、磨刀甚至在冲锋时当挡箭牌。
图/古代壁画中的昆仑奴
03 昆仑奴有何特点?在唐及唐之后所修的史书、文集中,对昆仑奴有许多记载,比如《隋书》卷八二《南蛮传真腊》中云“人物小而色黑,妇人亦有白者。悉卷发黑身,性气捷劲。”《新唐书》卷二二二《南蛮传扶南》中载“其人黑身、卷发、裸行。”唐代诗人张籍更曾有过一首《昆仑儿》专门描写长安这些昆仑奴,“昆仑家住海州中,蛮客将来汉地游。言语解教秦吉了,波涛初过郁林州。金环欲落曾穿耳,螺髻长卷不裹头。自爱肌肤黑如漆,行时半脱木绵裘。”
总体来说,我们大致可以将昆仑奴的特点归纳为以下几点其一,外表上目深耳大、体黑卷发、身体短小,与古代南海矮黑人的特征极为为相近;其二,服饰上大多上身赤裸,斜披帛带,横幅绕腰或穿着短裤,此在出土的唐代陶俑中多可以得到印证;其三,精通水性、善于潜水等,所以经常用作从事水手、修船一类劳动。
虽然在唐及唐之后的许多文学作品中昆仑奴的形象都极具传奇色彩,但他们作为唐朝社会中的奴隶,其生存环境和地位是十分悲惨的。《长安十二时辰》中姚卫率那句夸张的形容就出自明朝的王士性,“其人止认其所衣食之主人,即主人之亲友皆不认也。其生死惟主人所命,主人或令自刎其首,彼即刎,不思当刎与不当刎也。”即使主人让自刎,也会直接自刎而不会询问理由,足见社会地位之低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