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后不主动尝试信息化,不更新的电子设备,我想也会被时代淘汰的,加油吧,亲爱的90后们。等疫情结束之后,我一定整一个价值连城的好笔记本。再给新房子买一个好的台式机。
2、待到阴霾过去,春暖花开时,脱下防护服,留起美丽的长发,感谢天使,祝愿一线医护人员平安。
3、众志成城抗疫情,90后逆行者在行动!加油逆行者!愿疫情消失后,你们平安凯旋!
关于九零后的我们说说 90后已不年轻的说说
4、感觉很暖也很心酸武汉加油!湖北加油!中国加油!
5、在17年前,我们不怕,因为我们是被保护的孩子;17年后,我们不怕,因为我们有力量,足以保护这个世界,这次换我们来保护你们,让我们为疫情期间奋斗在一线的90后年轻人呐喊加油。
6、恳请祖国母亲,把他们都平安的带回来。
7、愿你的努力不被辜负。加油,单身的90后们!
8、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坚决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2003年非典,全世界守护90后,2020年,换90后守护这个世界。
9、我是一个来自北方农村出来的90后,一直觉得发达的城市肯定有很多原因,就比如说这次疫情,加油祖国,加油武汉!祖国时时刻刻惦记着我们。
10、坚守一线的英雄院长,延迟退休的天使护士,持续奋战的90后医生,你们为亿万祖国人民筑起了人肉防火墙,向英雄致敬,为我梦开始的地方加油!
关于九零后的我们说说 90后已不年轻的说说
11、等疫情过后我想我会放下旧行李,放下过往,去寻找哪位我爱的和爱我的人,90后给我们的时间不多啦,希望我可以抓住的尾巴加油。
12、此时此刻在眼里,你们是最美的。倾国倾城是对你们最合适的赞美,身为90后的我为你们感到自豪!!加油,征战在第一线的中华儿女们!!加油,值得自豪和骄傲的中华人民共和国!!
13、我们90后用实际行动守护着这个世界!和韩雪姐姐一起为90后加油,为武汉加油。
14、个性张扬、娇气的90后,面对疫情选择坚守一线,面对困难选择逆行成长,用辛勤的汗水和满腔的赤诚,守护着更多的人。
15、中国的未来要依靠年轻的90后!这样论断是错的,因为90后已经不年轻了。
16、当自己开始感慨小孩子的记忆力就是好,歌还是老歌好听的时候,我终于感觉到自己开始不年轻了。
17、第一批90后已经离婚了。第一批90后已经秃了。第一批90后已经出家了。美图秀秀也擦不掉90后的鱼尾纹了。好像整个世界都在提醒90后你完蛋了!你已经不年轻了,也已经落伍了。
18、自由,希望国家越来越好……具体不展开说了……如果这些都没希望,就少生孩子。
19、毕竟20后已经出来了,90后已经不年轻啦。。
关于九零后的我们说说 90后已不年轻的说说
20、后不年轻了,第一批90后还有不到10天就30岁了。90后对未来有何期待?
21、战疫情,献爱心。从你我做起从90后做起,中国加油,奉献在战“疫”一线的逆行者们加油。
22、哪有什么超级英雄,只是一群孩子换一身衣服,学着前辈的样子守护大家。90后,加油哇。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身边的朋友都不爱发朋友圈了。
曾经无意间想起一个很久没有联系的90后朋友,想看看他在干嘛,于是我打开他的朋友圈,发现他最近的一条朋友圈还停留在前年过年的时候。
他并没有设置“三天可见”,就是朋友圈白茫茫一片,什么都没有。
以前我和他,还有一个同龄朋友经常喜欢聚在一起聊天,分享彼此对一些事物的态度和观点。
当我打开一个朋友的朋友圈,他更加干脆,一条状态都没有,直接写了一句并不是我屏蔽了你,而是我从来没有发过。
发了一条微信问他们,为什么都不发朋友圈了?
他们很快回复说,没有什么原因,就是不想发了,完全没有发朋友圈的欲望。
这是一个90后逐渐变得沉默的年代,我记得去年的时候,一批又一批90后格式的文章在朋友圈纷纷刷屏。
第一批90后已经出家了!
第一批90后已经秃了!
第一批90后胃已经垮了!
第一次90后已经开始养生了!
张小龙说一亿人设置三天可见后,现在第一批90后连朋友圈都懒得发了。
为什么不想发朋友圈呢?
顾忌太多。
发旅游的照片?
别人会觉得你出去玩一下还要在朋友圈炫耀,谁还没有去玩过呢,装什么装?
发娃的照片?
你觉得你的孩子很可爱,别人并不见得。“不就一孩子吗有什么好发的?” “谁想天天看你家孩子拉屎放屁睡觉啊?能不能不发了?”
发自拍?
一张被生活按在地上摩擦的脸,充满着黑眼圈,疲惫不堪,P图美颜发出去之后,还要被别人Diss 一番,“你这脸太胖了”、“腿太粗了”、“滤镜开得太猛了”。
发情绪?
算了吧,现在有情绪谁还敢往朋友圈发?要知道你的朋友圈可是有领导、同事、亲戚,不小心就会引起误会,还有你的父母也在朋友圈,你怎么能让他们担惊受怕?
太负能量的东西不能发,太自我的东西不能发,不能晒东西不能晒人,不能乱转发,不能太矫情,不能…
所以,想来想去之后,早已没有了想要发朋友圈的心情。
有人说,你可以分组可见啊。
算了吧,分组也是非常麻烦的,索性就不发了。
写了删,删了写,顾虑太多,输入法都记住了我想说的话,自己想说的话却不能发到朋友圈,这样朋友圈还有什么必要?
朋友圈是那一道情绪宣泄的窗口,一旦关闭,很多事情只能默默沉入心底。
《好先生》中有这么一句话“你知道成年人和孩子之间最大的区别是什么吗?就是成年人需要自己收拾烂摊子。”
当我们还年少的时候,可以任性地哭、闹,有了情绪可以尽情地发泄。
可是成年人不行,他们只能在夜晚对自己进行简单粗暴地愈疗,然后第二天又装作若无其事。
正如那句话所说“世界上之所以有夜晚,就是留给那些有伤口的成年人,给他们一片可以独自舔舐伤口的黑,而且不易被发现。”
桌子之前写过不要熬夜的文章,很多读者纷纷留言点赞说自己再也不熬夜了,没过几天又开始熬夜。
为什么我们戒不掉熬夜?
最根本的原因是夜晚的时间才是属于自己的,那个空隙才能做真实的自己,流露真实的情绪。
白天的时间谁敢?
成年人的世界,早就把表达情绪、展示伤口的途径给慢慢堵死了。
如果让他们表达情绪,需要讲究时间、场合、平台,需要小心翼翼,需要确定一个安全的空间,然后在最短的时间内恢复正常。
就像这个小伙子,压力太大,那天不敢在家里哭,喝了点酒,一个人抱着栏杆哭到不能自已。
就像这个女孩,在家人面前装作若无其事,情绪压抑太久,晚上出来吃夜宵的时候,一瞬间情绪彻底崩溃。
就像这个外卖小哥,顾客退单,损失都要自己承担,他坐在地上痛哭。
他的孩子得了白血病,他拼命送外卖就是想给孩子赚医疗费。哭完之后,他要迅速恢复平静,然后给孩子打电话。
人生真正的不易,都在你看不到的地方。
记得有一次刚刚在公司加完班之后,公司有一个90后的女孩在楼道的角落间哭,隐隐约约我看到了她的背影,知道是她。
男朋友和她分手,老家的父亲生病,可是她却无能为力,既不敢请假回老家,也没有多少钱可以寄回给家里,白天还要压抑住自己的情绪,装作若无其事,只能下班的时候跑到没有人的角落痛哭一场。
我没有去打扰她,更不会和她提起此事,我知道那个时间段她需要那么一个窗口,去尽情地、毫无顾忌地倾泻自己的情绪,那个只属于自己的那么一个窗口。
后来我打开那个女孩的朋友圈,即使她的生活如此艰难了,可是在朋友圈却什么也没有留下。
曾经有人对桌子说,人都是趋利避害的动物,谁都想靠近正能量的人,远离负能量的人。
是啊,每个人都喜欢正能量,我们又怎么能把自己的负能量传播给别人呢?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而可言与人无一二。
鲁迅曾经说过一句话,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在90后的世界里早就明白了这句话,悲欢喜乐全部压抑在自己心中,表面风轻云淡,其实内心早已翻江倒海。
“年轻的时候,我们总想改变整个世界。长大后才发现没有能力改变这个世界,我只好向自己妥协。”
而这个妥协的过程,往往最是无可奈何,又最是残忍。
90后生在一个什么样的时代?
80后事业有成,家庭幸福,00后大多还在象牙塔里面学习,唯有90后是处在不上不下的尴尬境地。
往前面看,有的同龄人已经月入十万百万,开始筹备二胎,而自己却什么都没有,往后面看,父母渐渐变得衰老、多病,而自己却没有给他们好生活的能力。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90后渐渐走向成年人,渐渐走到了而立之年。
在父母眼里,一些细微的事情都会开始和我们打商量,在外人眼里,我们已经成为了社会的主要支撑。
,我们终于变成了一个不动声色的大人,把许多许多事情都藏在心底。
这是一个90后逐渐变得沉默的年代。
有事情不敢和父母说,怕他们因为自己的事情而担心。
也不敢和伴侣说,多年的鸡毛蒜皮和争执过后,现在连架都懒得吵了,更何况诉说?
身边的朋友也一个个因为事业、家庭而渐渐疏远,能够说话的,能够出来聚的,寥寥无几。
我们看着别人在朋友圈活跃无比,看着别人在朋友圈岁月静好,好像热闹是他们的,和自己无关,只能默默点一个赞,然后退出朋友圈。
村上春树说
“所谓人生,无非是一个不断丧失的过程。很宝贵的东西,会一个接一个,像梳子豁了齿一样,从你手中滑落。”
我想,丧失自我,丧失情绪,应该也是人生的必经过程吧。
当这一代90后不再在朋友圈更新自己的状态,不再对别人诉说自己的心情,那就意味着,他选择自己默默承受一切。
那一刻我们心底有一场海啸,但你静静地,没有让任何人知道。
90后发什么朋友圈?
算了吧,90后不需要朋友圈。
“浪潮工作室”在 9 月推出了一篇《第一批 90 后已经秃了》,内容本身本来很严肃,但这个标题实在是赚足了眼球。于是继情感婚姻问题后, 90 后日渐糟糕的身体状态成了新的焦点。
“新世相”的《第一批90后已经出家了》,则是在今年将“第一批 90 后”推向了年底的高潮。
而带有“第一批 90 后”字眼的文章提及最多的便是“中年”“危机”“离婚”“脱发”“秃头”这些词,“胃痛”“保温杯”“情绪”“矛盾”“脆弱”等等也清晰可见。

第一批90后招谁惹谁了?
有90后朋友不免郁闷,第一批90后到底招谁惹谁了,怎么网上有那么多人在惦记着他们老了?
青春心态逝去的自嘲。
年轻人在喊老,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一个重要症候。之前,联合国官微发表声明,宣布联合国对于“青年”的定义是年龄介于15—24岁之间的群体,虽然我国《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明确规定青年的年龄范围是14-35周岁,但这似乎并不影响网络舆论,许多超过24岁的年轻人自嘲自己已经进入了中年。
与年轻人年龄相关的话题总能引起广泛的讨论。不久前,一份所谓“凉山业余足球联赛”的文件在朋友圈里刷屏了。这个比赛本身没什么亮点,但它的名字及其说明——“中老年杯”(8人制,1982年12月31日之前出生)引起大量网友吐槽。再比如之前,无论是赵雷称自己母亲“34岁老来得子”,还是保温杯梗,年轻人总能敏锐地从毫不相关的新闻中捕捉到与年龄有关的信息,并借助这些新闻感慨“自己老了”。
无论是第一批90后,还是其他年龄段的年轻人,为何都在感叹自己老了?在保温杯走红之时,那篇被刷屏的《记住,中年危机的倔强,绝不拿泡着枸杞的保温杯》一文中,就提到了人到中年——或者人还未到中年,可能面临的种种危机。在很大程度上,并非年轻人愿意老去,而是现实生活中来自工作、生活、情感、房子方方面面的压力,让他们感觉自己承担过多负荷,在提早衰老。
在一篇探讨第一批90后已经秃了的文章背后,有来自第一批90后的留言。一个90后网友这样写道“爸妈总是一副大家长的样子,一句为我好,垄断了我的人生。毕业后要求我去上海,听姨妈安排,六年时间,工作有前景,生活也习惯了;一句儿子不在身边不安心,又哭着喊着强行要求我回来;回来以后谈了一个小妹子,一切都挺好的,全家都在催婚,觉得妹子年纪小不早定下来,以后变数太大,早点结了比较好,然后就把人吓跑了;后来家里给介绍了一个,处了一段时间后说先结婚,不会催我们生小孩的,现在我女儿两个月大,结婚半年。已经想不起十年前的我了。”
在某种程度上,这则留言代表了不少第一批90后的生存状态。他们曾向往外面的世界和远方的诗意,可奈何对抗不了来自现实的羁绊;他们在父母的安排下,娶妻生子,想不起曾经的志向,也想不起10年前的自己。这种稳定的生活状态固然没有什么不好,可稳定的另一面是温吞和寡淡,当一个还没有30岁的人已经步入这样的生活状态,他们便轻易感到自己在老去。
00后网络流行语有佛系。
佛系是一个网络流行语,也是一种文化现象。主要意思是指无欲无求、不悲不喜、云淡风轻而追求内心平和的生活态度。该词语最早来源于2014年日本的某杂志,该杂志介绍了“佛系男子“,之后网络传播,佛系又衍生出“佛系青年”“佛系女子”等一系列网络词语。
流行背景
2017年11月,网络脱口秀节目“暴走大事件”提出“佛系追星”的说法,“佛系追星”的灵魂内核在于“不撕不吵,淡定自若,冷淡处之”。
11月21日,微信公众号“留通社”发布文章《胃垮了,头秃了,离婚了,90后又开始追求佛系生活了?》,“佛系”一词进入大众视野。同日,微信公众号“新世相”发文《第一批90后已经出家了》,将“佛系”文化推向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