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人。
马可·波罗(MarcoPolo),世界著名旅行家和商人。1254年生于威尼斯一个商人家庭。他的父亲尼科洛和叔叔马泰奥都是威尼斯商人。据称17岁时,马可·波罗跟随父亲和叔叔前往中国,历时约四年,于1275年到达元朝的首都,与元世祖忽必烈建立了友谊。他在中国游历了17年,曾访问当时中国的许多古城,到过西南部的云南和东南地区。
马可·波罗的主要成就
马可·波罗的中国之行及其游记,在中世纪时期的欧洲被认为是神话,被当作“天方夜谭”。但《马可·波罗游记》却大大丰富了欧洲人的地理知识,打破了传统思想的束缚,以及“天圆地方”说;《马可·波罗游记》对15世纪欧洲的航海事业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意大利的哥伦布、葡萄牙的达·伽马、鄂本笃,英国的卡勃特、安东尼·詹金森和约翰逊、马丁·罗比歇等众多的航海家、旅行家、探险家读了《马可·波罗游记》以后,纷纷东来,寻访中国,打破了中世纪西方神权统治的禁锢,大大促进了中西交通和文化交流。可以说,马可·波罗和他的《马可·波罗游记》给欧洲开辟了一个新时代。
乔治·坎宁,1770到1827,活了五十七岁,拿战之后的英国首相,杰出政治家。
先来说说英国首相。1714年,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结束后,英国也改朝换代了,斯图亚特王朝结束,其末代君主安妮女王去世,此后,汉诺威王朝建立。
汉诺威王朝的开国之主乔治一世在位期间,英国出现首位首相,罗伯特·斡伯尔爵士。1721年,作为辉格党领袖,他被不会说英语的德意志人乔治一世任命为首席财政大臣,即事实上的英国首相,领导内阁,历经乔治一世、乔治二世两朝,一直在任至1742年。
罗伯特·斡伯尔
1905年英皇爱德华七世在位期间,首相一词正式出现,取代了首席财政大臣。而首席财政大臣则成为首相的兼职。
十九世纪初,拿破仑战争期间,英王乔治三世在位,在此期间,英国历任首相是
威廉·皮特二世,1783到1801;
亨利·阿丁顿,1801到1804,与拿破仑讲和;
威廉·皮特二世,1804到1806,对拿破仑强硬,打赢了特拉法尔加海战,彻底摧毁了法国海军,使得英国本土从此立于不败之地;
威廉·格伦维尔,1806到1807;
威廉·卡文迪许·本廷克,1807到1809;
斯宾塞·帕西瓦尔,1809到1812;
罗伯特·班克斯·詹金森,1812到1827,他是第二代利物浦伯爵,执政期间,英国出资,组织了第六次反法大同盟军、第七次反法大同盟军,最终打赢了拿破仑战争。
拿战之后,1820到1830,英王乔治四世在位,1830到1837,英王威廉四世在位,历任首相是
乔治·坎宁,1827;
弗雷德里克·强·罗宾森,1827到1828;
阿瑟·威尔斯利,1828到1830,他是第一代威灵顿公爵,拿破仑战争中的英军著名将帅,打赢了滑铁卢会战,彻底击败拿破仑;
查尔斯·格雷,1830到1834;
威廉·兰穆,1834;
阿瑟·威尔斯利,1834,第一代威灵顿公爵;
罗伯特·皮尔,1834到1835,他是现代警察制度的创始人,他提出的九条警务原则,体现的理念是警察必须忠于法律,为公众服务。
威廉·兰穆,1835到1841。他执政期间,1837年,维多利亚女王继位。1840到1842,在他主持下,进行了鸦片战争。
话说在拿战结束之后,紧接着,在历任首相的领导下,英国经历了一系列重要的改革,包括1829年,议会通过《伦敦警察法》,建立现代警察制度;1832年,议会改革,扩大选民范围,调整选区,等等。
再来说说乔治·坎宁。
乔治·坎宁
坎宁生于伦敦,父亲是一位贫穷的绅士,为了偿还债务,而变卖了家族的宅院和继承的遗产,并在坎宁一岁时去世。坎宁的母亲,在丈夫去世后去了当舞台女演员,在当时的社会来说,这并不是一个高尚职业。
坎宁年幼时就显露出非凡的才华和天分,母亲再婚后,乔治·坎宁相对有一些钱的叔父,斯特拉福·坎宁,成为他的监护人,除了定期提供他生活费,又供养他上学读书。坎宁在1781年转读伊顿公学,后在1787年入读牛津大学的基督教堂学院。在大学里,他表现十分活跃,负责编辑学校的杂志,又组织了辩论会,是一位十分出色的辩手。他在大学,和不少人结成了好朋友,为今后从政打下了很好的人脉基础,他与他们,后来都成为英国政坛权贵。坎宁在1791年夏天取得文学士学位,翌年取得律师资格,并在1794年7月6日成为文学硕士,但他真正的志愿是当政治家。
英国政坛的传统是两大党轮流执政,当时是托利党与辉格党,坎宁从政,是投奔托利党还是投奔辉格党,这是首要问题。以坎宁清贫的家境与微薄的财力,如果投辉格党,没有前途,因为辉格党的领袖们,都是可与国王相抗衡的富有贵族和地主;,激进的法国大革命爆发以后,厌恶下层暴力运动的坎宁,政治倾向变得保守。于是,这两点决定了,坎宁在走上英国政坛的时候,选择了保皇的托利党,并得到托利党领袖威廉·皮特二世的赏识。在皮特二世的帮助下,坎宁在1793年、他二十三岁时,成为议员。
凭着出色的演讲能力,和许下的政治诺言,坎宁很快就有了一批忠于他的支持者,后来形成坎宁派,即托利党自由派。坎宁出身清贫,,这使得他颇知人间疾苦,其政治倾向趋于开放、均衡。
走上政坛后,坎宁遇到伯乐,官运亨通,出任内阁官员,获得皮特二世的重用。
1806年,拿破仑皇帝在波希米亚的奥斯特里茨一带获得大捷,击败奥俄联军,皮特二世忧愤去世,之后,新任首相波特兰公爵威廉·卡文迪许·本廷克,继续重用乔治·坎宁,任命他为外务大臣,负责组织反法大同盟军,进行对拿破仑的战争。期间,乔治·坎宁成功地在丹麦部署,以计谋击退拿破仑的军队。
此后,坎宁与其他阁员发生了一些冲突,愤而辞职。
拿战之后,1822年,坎宁的政敌、第二代伦敦德里侯爵罗伯特·斯图亚特,因工作过劳产生抑郁症,自杀身亡,于是,一直赏识坎宁的首相、第二代利物浦伯爵罗伯特·班克斯·詹金森,邀请坎宁入阁,坎宁接任外务大臣。
在出任外相,以及后来担任首相期间,坎宁一改前任的保守反动倾向,充分发挥了他的自由派政治主张,对世界局势产生了重大影响。
是对拉美独立战争的处理。拿战期间,西班牙的欧洲部分,被拿破仑军队征服,于是,西属美洲各地纷纷展开斗争,力图摆脱西班牙的反动统治而独立。拿战结束后,西班牙企图镇压拉美的独立运动,此时的西班牙,虚弱不堪,根本无力镇压,于是,复辟的法国波旁王朝,打算替西班牙的波旁王朝出头,出兵拉美,镇压独立运动。坎宁主持英国外交事务,推行其自由派外交政策,大力支持拉美人民的民族解放斗争,他与美国总统门罗达成共识,宣布,“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彻底切断了法国出兵镇压的可能性,最终拉美各国纷纷独立,彻底摆脱了西班牙的反动统治。
拉美独立战争
是对于希腊独立战争的处理,坎宁出手,瓦解了以奥地利为首的各国君主组成的反动的“神圣同盟”,有力地支持了希腊独立运动,成功使得英法俄三大国出动舰队,击败奥斯曼军队,使得希腊摆脱了土耳其人的统治而获得独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