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大声表达内心的想法,他们的个性就会得到展现,心灵得到放飞,思想得到解放,自主意识也会得到提升。每一次发声,都是他们自尊和自信的体现。
以明明的故事为例,这位二年级的小学生,曾兴奋地与母亲分享他昨晚的奇妙梦境。母亲的忽视和不理解,让他失去了分享的热情,变得沉默寡言。这种情况并非个例,许多父母忽略了倾听孩子的心声,不允许他们表达自我,长此以往,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阻碍他们健康人格的形成。
父母需要认识到,鼓励孩子表达内心的想法是沟通的第一步。孩子的心灵和情感正在萌芽,他们的情绪反应和道德感正在形成。父母的态度和言语会对他们产生深远影响。如果父母不给予孩子表达的机会,可能会让他们长大后难以面对挫折,容易产生自卑等消极情绪。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孩子的思维与成人有着本质的区别。当孩子大胆表达意见时,无论是多么微小的想法,父母都应该认真倾听,这是他们自信的表现,也是能力的体现。父母应积极鼓励孩子说出内心的想法,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发展他们的独立自主意识。
当孩子在父母面前敞开心扉,说出他们的疑虑、建议、奇思妙想时,那是他们正在构建自己的未来,塑造自己的人格。那么,如何鼓励孩子积极表达内心的想法呢?
父母需要对孩子感兴趣。比如,当孩子回来向你诉说他们的经历、感受、困惑时,父母应该给予关注和回应。像那位妈妈做的那样,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和认真的态度,用体态语言和口头语言来传达你的关注和理解。这样,孩子才会感到被重视,才会愿意继续与父母分享他们的想法和感受。
当孩子表达的想法与父母的观点相左时,父母应积极与孩子进行沟通、讨论,尊重他们的观点。即使孩子的想法有误,也应先倾听再纠正。这样的做法不仅能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创造力,也能让他们学会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让孩子知道他们的声音是被听见的、是被理解的,这是培养孩子自尊和自信的关键。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出敢于表达、有创造力的孩子。让孩子大声说出自己的想法,是我们走向孩子内心的桥梁,也是我们帮助他们健康成长的重要方式。方法二:倾听孩子的心声,赋予他们话语权
故事示例:
一天,美国著名主持人林克莱特访问了一个小朋友,充满兴趣地询问他的梦想。小朋友天真烂漫地回答:“我想成为飞机驾驶员!”林克莱特进一步想象着问:“如果你的飞机在太平洋上空飞行时,发动机全部熄火,你会怎么办?”小朋友毫不犹豫地说:“我会先系好安全带,挂上降落伞,先跳下去。”现场观众被孩子的回答逗得发笑。林克莱特却注意到孩子眼中闪烁的泪花,他意识到孩子的回答背后隐藏着深深的情感。当孩子带着哽咽解释他的想法时,林克莱特被深深触动。孩子说:“我跳下去是为了带燃料回来!我要回来救大家!”
操作建议:
耐心、亲切地倾听孩子的内心想法,是我们了解他们真实感受的关键。作为父母,我们不应急于评判孩子的想法,而应静下心来,仔细聆听他们清澈的心灵语言。以宽容和鼓励的心态去倾听,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尊重和平等。避免随意打断孩子的话语,不要指责或埋怨他们,以免让孩子封闭自己的心灵,不再愿意与我们交流。只有真正倾听和理解孩子的心声,我们才能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
方法三:从孩子的视角解读他们的心灵
示例:
一位六年级的男孩在考试中写了一篇题为“我对她的爱”的作文,让阅卷老师感到困惑。从写作技巧上看,作文主题鲜明、语言流畅,但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却让老师大感意外。男孩描述了他对一位从小一起长大的女孩的特殊感情,他们之间是深厚的友谊而非恋爱关系。但由于受到外界信息的影响,他用恋爱的语境表达了他与女孩之间的纯洁友谊。经过老师与家长的沟通,男孩澄清了自己的想法,让大人们松了一口气。
操作建议:
作为父母,我们应该站在孩子的角度,用他们的思维方式去理解他们。孩子的心灵纯真无暇,他们的体验和成长方式也是独特的。我们要学会用孩子的思考方式去考虑问题,才能更贴近他们的心灵。面对孩子的困惑或问题,我们应引导他们正确区分和表达自己的情感。不要急于责备或压制他们,给他们足够的空间去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想法。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孩子,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方法四:接纳孩子的不同意见
示例:
宁宁的父亲是一个开明且宽容的父亲。他尊重孩子的个性,鼓励宁宁表达不同的意见。一次,他给宁宁出了一道思考题:一棵树上原本有三只小鸟,一个顽皮的孩子用弹弓打掉了一只,问树上还有几只小鸟?宁宁坚持认为树上还有两只小鸟,而父亲没有急于纠正他的错误,而是鼓励他表达自己的观点。最终通过讨论,宁宁明白了树上可能一只鸟都不剩的原因。
操作建议:
父母应鼓励孩子大胆提出与自己不同的意见,为他们创造一个宽松的成长环境。培养孩子的求异思维、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接纳孩子的不同意见有助于培养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面对孩子的不同观点,我们应冷静地与他们讨论和解释,帮助他们理解新的观念和知识。这样不仅能够让孩子感受到我们的支持和理解,还能够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这一切都将为孩子塑造一个健康的心态,让他们成为自信、独立、勇于面对挑战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