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揭开宝宝捂热综合症的神秘面纱
宝宝捂热综合症,又称炎热综合征、捂被综合征等。它主要是由于过度保暖或长时间捂闷所致。当家长为孩子盖被过厚、居室温度过高,或外出时包裹过多、过紧时,都可能导致这一病症的发生。这种情况在1岁以内的宝宝中较为常见,尤其是新生儿更为多见。此病症多在严寒季节发生,每年的11月至次年4月是发病高峰期。大多数宝宝发病前身体状况良好,少数可能出现咳嗽、流鼻涕、发热、腹泻等感冒症状或轮状病毒肠炎症状。
二、捂热给宝宝带来的危害
当宝宝被过度捂热时,身体周围的温度会急剧升高。由于宝宝的体表面积相对较大,散热也比成人快。如果包裹过多会影响散热,导致宝宝处于高烧状态。高烧会使宝宝的新陈代谢加快,耗氧增加。被窝内缺乏新鲜空气,可能导致宝宝缺氧。对于无法自行摆脱捂热环境的宝宝,尤其是新生儿,病情往往会迅速恶化,出现体液失衡和多个器官功能受损或衰退的情况。宝宝可能表现为面色先黄后白、哭闹不安、思维迟钝、眼眶凹陷、嘴唇发青以及呼吸困难等症状。病情严重时,可能导致脑损伤,留下癫痫、低能等后遗症。此病症发病急、病情重,易影响心、脑、肾、消化道等多个器官,死亡率较高,且常有继发性癫痫等后遗症。
三、给宝宝保暖的三大误区
误区一:穿得越多、盖得越厚越好。有的家长在孩子睡觉时,不仅不脱掉棉衣、厚裤,还盖上厚厚的被子,甚至过度包裹。外出时更是层层叠叠,裹得严严实实。
误区二:发热就要捂汗。宝宝一发高烧,家长就给宝宝穿很多衣服。有的认为孩子感冒发烧怕冷;有的则认为多穿衣服能捂出汗,一出汗就能退烧。但实际上,高烧捂汗往往越捂越热,容易引发捂热综合症和高热惊厥。正确的方法应该是适当解开孩子的衣服,让宝宝充分散热,同时保持手脚温暖。
误区三:宝宝与大人同睡。很多妈妈喜欢与宝宝一起睡觉,认为这样既能快速建立亲子关系,也方便照顾宝宝。这是一个不好的习惯。宝宝含着乳头入睡时,胸部容易堵住宝宝的口鼻,影响其呼吸。大人与宝宝共睡还可能存在压到宝宝的风险。大人呼出的废气可能被宝宝吸入,对其生长发育产生不良影响。
四、宝宝捂热综合症的急救措施
降温是治疗的 基本措施。家长应首先去除捂热的原因,带宝宝脱离高温环境,让宝宝呼吸到新鲜空气,并尽快送往医院救治。宝宝体温过高时,应迅速降温。最好采用物理降温法,如使用冰垫、温水擦浴等。给宝宝吸氧以提高血氧含量,改善缺氧症状和呼吸状况。如有脑损伤发生,应采用高压氧治疗。液态治疗法在医疗救治中具有关键作用。当患者因高烧出汗导致大量水分丢失时,不仅会引发脱水,还可能引发代谢性酸中毒。必须积极补充体液,纠正代谢性酸中毒。通过静脉输液,给予葡萄糖水、盐水和碳酸氢纳等是必要的治疗措施。
除此之外,对于出现抽动的患者,应使用抗惊厥药物,如稳定、鲁米那、水合氯醛等。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能量合剂和维他命C等药物,以促进脑功能的恢复。应注重全身支持疗法和保证营养供给。
特别要提醒广大家长,不要过于紧密地包裹孩子,过度保暖和缺乏新鲜空气可能导致捂热综合症。这种情况的死亡率很高,即使救治成功,也容易出现并发症。医护人员也需要加强对该病的认识,及时诊断和治疗是降低死亡率和减少并发症发生的关键。
关于孩子衣物的厚薄问题,建议以妈妈的穿着为标准。冬季,家长要注意适当给孩子增减衣物,避免包裹过紧,不利于散热。实际上,孩子衣物的厚薄和妈妈相似即可。并且,随着午后气温的升高,要适当减少孩子的衣物。只要孩子的双脚温暖,就说明衣物的厚薄适中。
新生婴儿所处的室温最好控制在23-24℃左右;而对于几个月到一岁的宝宝,室温则应维持在22℃左右。晚上可适当给孩子加一小床被子。室内湿度最好保持在50%到60%之间。不宜给孩子使用电热毯,因为电热毯持续供热可能导致孩子散热不良,也容易引起捂热综合症。
父母要学会观察孩子的反应,如果孩子脸色发红、发热、出汗多,首先要检查室温是否过高。如果室温适宜,则需要考虑是否给孩子穿得过多了。同时要及时给孩子补充水分,水中可适量添加盐分。如果孩子尿量减少,表明存在脱水问题,父母需要提高警惕,及时带孩子去医院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