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剖腹产率在许多医院,尤其是大城市的医院,呈现出显著的增长趋势。有些医院的剖腹产率甚至高达总产妇数的25%,而一些医院则更高,达到了50%以上。这种惊人的增长率背后,存在着多重复杂的原因。
社会上对剖腹产存在一些错误的观念,认为剖腹产的宝宝更聪明。有些产妇担心宝宝过大造成产门变形,影响未来的夫妻生活;或是害怕自然分娩的剧烈疼痛,选择剖腹产以规避疼痛。还有一些产妇出于为孩子选择一个“吉祥如意生日”的考虑而选择剖腹产。不能忽视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一些医院为了增加利润,过度宣传剖腹产的优点,随意扩大其应用范围,误导产妇选择剖腹产。
实际上,正常分娩虽然会对胎儿头部造成一定程度的挤压,但这种挤压一两天后就能恢复。更重要的是,这种挤压能刺激胎儿头部的毛细血管循环,为呼吸中枢提供丰富的物质条件。胎儿在通过产道时,会经历宫缩和盆骨底的摩擦力,有助于排出肺部和口鼻中的羊水和粘液,降低吸入性肺炎的风险。这些都是剖腹产无法替代的。科学研究也证实,剖腹产与自然分娩的孩子在智商上并无明显差异。“剖腹产的孩子更聪明”的说法并不合理。
相反,最近的科研成果显示,在多动症孩子的群体中,剖腹产的孩子占到了八成。专家认为,剖腹产因产门的改变,使得孩子来到人世间的环境发生变化,失去了自然分娩过程中的神经接触等感觉刺激,这可能导致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容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等神经精神疾病。剖腹产新生儿的免疫球蛋白成分比自然分娩的新生儿要低,抗病性抗体成分更低。剖腹产的新生儿更容易感染疾病。从孩子的角度来看,剖腹产并不优于自然分娩。
自然分娩是人类传宗接代的正常生理过程,也是女性的一种本能。对于健康、适龄、足月怀孕的女性来说,自然分娩是自然而然的事情。虽然自然分娩过程中会有阵痛,但这是可以承受的。对于绝大多数健康的孕妇来说,自然分娩并不是什么难事。剖腹产手术恢复要比自然分娩慢得多,伤口完全愈合和身体完全恢复需要1—两个月或更长时间。如果手术中出现意外或术后伤口感染,会带来更多的麻烦。
剖宫产是一个人们熟悉的话题。由于人们已经习惯了这种手术方式,过去罕见的分娩方式现在变得越来越普遍。据报道,中国的剖宫产率比十年前提高了六到八倍,有些地方甚至超过了这一指标。出现这样的结果有多方面的原因:来自医院的考虑、医生的动机、产妇及其家人的想法等。
医院可能将剖宫产视为一种“高新技术”的象征,能开展该手术会受到社会的认可;医生则视该手术为提升技术和锻炼自己的机会;而产妇及其家人则认为剖宫产能减轻痛苦、有利于宝宝健康和未来的夫妻生活……但科学就是科学,医学实践并不支持这些观点。大量的证据表明,剖宫产并不像一些人想象的那么完美、那么有益。
值得注意的是,剖宫产率仍在上升的趋势中。需要强调的是,这是一个老调重弹的问题,也是一个值得医学学者、医院妇产科医生以及产妇和家人逐渐平静下来的问题。许多临床数据已经证明,过多的剖宫产并不会给产妇带来幸福。随着剖宫产率的提高,产妇的死亡率也随之上升。在上海这样的医学科学研究相对发达的城市,20年平均剖宫产产妇的死亡率明显高于阴道产产妇。这并不排除剖宫产产妇存在的高危因素可能高于一般阴道产产妇,但产妇的死亡率确实与剖宫产密切相关。
必要的剖宫产肯定是产妇必需的,但当剖宫产超过一定比例时,相对风险就会显著增加。根据对产妇的情况分析,剖宫产的总体控制率在30%以内是可行的。然而在实际操作中,许多医院明显超出了这个标准,部分医院甚至达到了42%-47.5%。剖宫产之所以有一定的危险性,是因为手术本身给产妇带来的一些创伤。剖宫产容易出现意外、因静脉注射和用药增加风险、增加败血症的风险等。妊娠期高血压、心脏病、羊水栓塞、妇科出血、肝胆疾病和产褥期感染等疾病也是导致剖宫产产妇死亡的原因。
产妇的生产安全是我国多年来努力的方向。不可忽视的是,对于是否选择剖宫产这一分娩方式,许多产妇及其家人对其存在一种“助推”的心理。这主要是因为对于剖宫产的利弊存在着一些表面化的理解。实际上,剖宫产是一种在特定情况下,例如无法或难以通过阴道分娩时采取的应对措施,而非常规的分娩方式。
作为应对特殊情况的分娩方式,剖宫产无疑会伴随着相应的风险。我们希望每位产妇和家人在做出决定前,能够深入了解并认识到剖宫产的真正含义及其风险性。这种选择不仅仅关乎产妇的身体状况,更关乎新生命的诞生,需要我们以谨慎和理性的态度去面对。让我们共同努力,让每一位产妇都能在安全、健康的环境中迎接新生命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