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文学家池田大作强调:若重视孩子的人格,孩子便会学会尊重他人。父母需将孩子视为独立的社会个体,从小进行抚养。这样长大的孩子,未来成为独立的社会成员的可能性极大,他们将带着“后生可畏”的热情投身社会。
许多父母可能对孩子的“人格”概念感到困惑,认为小孩子哪有什么人格?实际上,孩子也有他们的人格尊严,这是他们期待被重视的一部分。若父母忽视孩子的人格,教育效果将大打折扣。
人格,是作为一个权利和责任主体的资质。忽视人格,即意味着忽视他人的权利和义务。父母必须认识到,孩子也是拥有自身权利和义务的独立个体。
一些父母可能会以自身的权威震慑孩子,甚至动用武力,有时让孩子当众出丑。这种做法无疑会损害孩子的人格,让他们失去对父母的尊重和信任,从而降低教育效果。
专家指出,尊重孩子,也是尊重自己。只有尊重他人的人,才能赢得他人对自己的尊重。这样,孩子才会重视父母的人格,在相互理解中,教育效果才会显著。
教育是必不可少的,没有长期科学的教育,孩子无法成长成才。教育只有在重视人格、维护自尊、保证权利的前提下进行,才有可能培养出真正的人。对孩子人格的尊重,会让孩子更加自尊,只有自尊,才可能自立。那些自暴自弃的孩子,首先丧失了自尊,之所以丧失自尊,是因为他们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下面列举一些父母忽视孩子独立人格的几种表现,以引起父母的重视:
1.趾高气扬,指挥一切
有些父母以高姿态指挥孩子的一切,例如你必须好好学习,考上我心目中的大学;你必须参加某个补习班等等。这种指挥已经把孩子当作一架“小机器”。
2.宠溺过度,关爱泛滥
有些父母将孩子视为掌上明珠,过度溺爱。衣食住行都照顾得无微不至。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还可能学会如何过上正常人的生活吗?自尊和自理能力都被剥夺了。
3.训话不断,不容反驳
有些父母误将训斥当作教育孩子的手段每天不断训斥孩子。最糟糕的是不允许孩子表达自己的意见或提出异议这导致孩子丧失了自尊和自主权。这种情况下的孩子会失去独立思考和行动的能力。”
卡拉巴林如同教师马卡连柯的得力助手和继承者。在教育的道路上,他继承了师傅的理念,积极向前推进。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只有教师关注学生的尊严感,才能使学生通过教育感受到自身的价值。”父母必须重视孩子的人格尊严,不能将孩子视为自己的私有财产。
要真正实现重视孩子的单独人格自尊,父母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摒弃封建社会的父母制残余思想,改变那些控制一切的错误观念。父母需要教育孩子,但也要将孩子视为家庭中的平等成员。父母与孩子之间,既有“领导”的关系,也有“朋友”的关系。在教导孩子的过程中,父母要时刻提醒自己倾听孩子的想法。尽管孩子年幼无知,理解可能片面或错误,但父母了解这些后,才能更好地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
父母要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和心态。父母对孩子的爱是天经地义的,但这种爱绝不能走向极端。任何事物过犹不及。面对孩子时,父母应该有一种自我控制意识,保持冷静和清醒的头脑。即使在孩子让自己特别生气的情况下,也要暗示自己:如果我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那么教育就会失败。
重视孩子的人格尊严是每位父母的职责。无论孩子大小,他们都是实实在在的人。父母应该尊重孩子的人格,与孩子平等相待,维护孩子的自尊。父母要用欣赏的眼光和激励的语言真诚地评价孩子。在尊重孩子的前提下,父母要鼓励孩子承担一定的任务,让孩子拥有管理权和决策权,独立去完成。当预见到任务中可能遇到的困难时,成人可以先让孩子想办法解决;如果孩子确实面临困难,成人应该以“帮助而非代替”的心态去协助解决。这样有助于培养孩子的自主性、创造力、不怕困难的精神和健康的自我认同感等优秀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