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湿疹的成因相当复杂,与多种内外因素密切相关,有时难以确定具体的诱因。宝宝可能因为摄入食物性过敏源,如鱼虾、牛羊肉、鸡蛋等,导致身体发生Ⅰ型超敏反应。湿疹高发主要是因为宝宝皮肤敏感,毛细血管丰富,表皮含水量及氟化物较多,容易发生超敏反应。除此之外,唾液和吐奶等物理摩擦,以及护理不当、过度使用碱性肥皂、营养过高、肠内异常发酵等也可引发湿疹。
在新生儿阶段,特别是一些宝宝受到母体雌激素的影响,皮脂分泌增多,也可能导致脂溢性湿疹。若宝宝有遗传性过敏体质,家族中有异位性皮肤炎、银屑病、哮喘或过敏性鼻炎等病史,宝宝对过敏事件血中IgE值升高,嗜酸细胞增多。随着年纪增长,皮肤损伤逐渐局限于四肢屈侧(肘窝、腘窝),常常剧烈抓挠、反复发作、难以愈合,可延续至童年甚至成人期。外在因素如日光、紫外线、冷热等物理因素,接触织物或合成纤维、外用药物以及皮肤细菌感染等,均可引发湿疹或加重病情。
对于宝宝湿疹的症状诊断与辨识,大部分宝宝的发病年龄都在出生后1-3个月,6个月后逐渐缓解,1岁半之后大多数宝宝会逐渐自愈。部分宝宝的症状会延续到儿童期甚至成年。病情轻重不一,疹子多见于头部,如额头、脸颊、头部,后逐渐扩散至全身。
初发时为散在或集群的小红丘疹或红疹,逐渐增多,可见小水泡、红褐色脱屑及痂皮,可能有渗出、糜烂及继发感染。宝宝因此焦躁不安、夜间哭闹、影响睡眠,四处抓痒。由于湿疹的病变仅在表皮,治愈后不会留下疤痕。
对于临床分期,可分为急性期、亚急性期和病发期。每期的症状表现各异,如急性期发病急、皮肤表现为大量集群的小红丘疹及红疹等;亚急性期则症状逐渐缓解;病发期则反复发作、常见于1岁以上的婴儿等。
按皮肤损害又可分为脂溢型、渗出型、干燥型三类。不同类型的湿疹也有其独特的表现和特点。由于病因复杂且易反复发作,剧烈的手抓可能会引发局部及淋巴结感染等。
对于宝宝湿疹的确诊与诊断,根据病发年龄、疹子的多形性表现、明显的瘙痒和反复发作的情况,不难做出诊断。耳背、腹股、肛门周围以及颈颏部的急性湿疹,常常需要和擦烂进行鉴别。擦烂多见于肥胖的宝宝,特别是在夏天或者流口水、腹泻的小孩中更为常见。这些情况下,如不留意局部皮肤的清洁,就很容易引发擦烂。有时,它还需要与过敏性皮炎进行鉴别。过敏性皮炎有明确的接触史,皮肤损害发生在接触部位,界限清晰。当怀疑有接触因素时,可以通过斑贴试验进行鉴别。但在婴儿期,斑贴试验通常难以显现结果。
在尿不湿区域如会阴部、股内侧等发生的湿疹,需与尿布皮炎及霉菌感染进行区分。尿布皮炎表现为尿不湿区域弥漫型红疹或少量丘疱疹,勤换尿布并保持区域清洁干燥即可治愈。而霉菌感染则表现为暗红色斑片,边缘突起,周围散在小斑片,边缘处可见少量脱屑。同时常常伴随婴儿鹅口疮、舌炎等症状。
对于宝宝湿疹的治疗,对于轻微的脸部湿疹,可以涂抹郁美净,每天5-6次。局部可以使用肤乐霜。对于严重的地方,可以配合使用弱激素药膏如尤卓尔。但需要注意的是,激素类药膏在接近眼睛的地方应谨慎使用。适当食用益生菌也有益于湿疹的治疗。洗澡水温度不宜过高,时间不宜超过五分钟,长时间洗澡会导致湿疹加重。
需要提醒妈妈们的是,湿疹会反复发作。虽然用药初期可能会有所好转,但不久后会再次发作。不建议长期大量使用药膏。但对于严重的湿疹,短期小剂量使用弱激素类药物是安全的。
对于宝宝湿疹的饮食注意事项,首先需要寻找过敏原。如果新生儿患有湿疹,母乳喂养的妈妈需要注意避免致敏食物,如鱼类、虾类、蟹、牛肉、羊肉等。辛辣食物如葱、蒜、姜、辣椒、花椒等也应避免,这些食物可能会刺激湿疹。如果新生儿是配方奶粉喂养且出现持续湿疹,应考虑是否对牛奶蛋白过敏,建议更换为低敏配方奶粉以降低过敏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