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昆虫:孩子们的独特朋友与导师
有些孩子对小虫有着与众不同的热爱,他们可以花费整个午后的时间研究蚂蚁是如何搬运米粒的,他们不怕脏,甚至会悄悄把昆虫藏在衣服口袋里。如果让他们选择去看电影或者去观察蜂窝,他们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
就像那位著名的《昆虫记》作者法布尔一样,他从小就是一个“昆虫迷”,一生都在研究这些微小的生物。如果你的家里也有一个小小的“法布尔”,但你却是一个“厌虫族”,那么你应该怎么办呢?
在我六岁的儿子身上,我看到了他对小昆虫的浓厚兴趣,仿佛他生来就是与小虫为伍的。还记得在他还是婴儿的时候,飞虫的翅膀就能吸引其他孩子的注意,让他们尖叫不已,而他却微笑着,想要伸手去抓住它们。长大后,他与小虫的接触更加密切,仿佛他们之间有某种特殊的纽带。
孩子用餐时,总是不经意地将食物洒在桌子上,甚至地板上。记得有一次午餐时,我告诉他不要浪费食物,小心引来蚂蚁。他听后迅速吃完饭后,真的去捡起了地上的食物残渣,然后兴奋地观察蚂蚁是如何搬运它们的。他像一个观众又像一个指挥者,在那里兴致勃勃地观看了15分钟。接着,他开始用细树枝去探索蚂蚁的巢穴,揭示它们的世界。
几天后,他兴奋地告诉我,他知道了蚂蚁分为工蚁、雄蚁和雌蚁三种,还跟我讲了许多关于蚂蚁的其他知识。我惊讶于他是如何知道这些的。
类似的事情还有很多,他经常要求养各种昆虫,从金龟子到瓢虫,甚至小乌龟。我不明白为什么他会对这些小东西如此着迷,它们经常把他弄得脏兮兮的,把家里也搞得乱七八糟。
专家的解释是,孩子的详细气质类型在很小的时候就会表现出来。有些孩子喜欢直接接触、探索自己喜爱的事物,父母应该关注孩子的特性,并积极构建适合他们学习场景。
我儿子的昆虫痴迷让我想起了两个人:一是经典著作《昆虫记》的作者法布尔,他的生活经历让我深感共鸣;二是中国成都的蝴蝶王子、成都市蝴蝶历史博物馆馆长赵力。他们两人都深深地热爱着昆虫世界。法布尔从小便对昆虫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的观察记录为我们揭示了昆虫世界的奥秘。赵力则用他的才华和热情写下了让人惊叹的《文图我国昆虫记》。他们的经历让我思考:孩子们对昆虫的热爱背后蕴含着怎样的意义和价值呢?或许这正是孩子们对自然世界的探索与认知的开始。从六岁那年开始,赵力便与蝴蝶标本结下了不解之缘。那时,他的父母察觉了他对昆虫的深深热爱,没有像一些家长那样担心这会耽误学业,而是非常开明地表示:“他喜欢昆虫,就让他去研究吧。”于是,他们的家里便时常充斥着各种昆虫的身影,有的在地面爬行,有的在空气中飞舞。
提及这两位昆虫界的佼佼者,我们不禁感叹他们对昆虫世界的热爱和不懈探索的精神。更令人钦佩的是他们父母的包容与支持,让孩子在探索自然世界的道路上走得更加坚定。
其实,孩子们的气质类型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显现。有些孩子喜欢亲身体验、亲手触摸自己喜欢的事物,有些孩子则喜欢在书本中学习和感受新事物。无论哪种气质类型,父母都应该从细节中发现孩子喜欢通过哪种方式获取知识,并积极为孩子营造适合其学习方式的氛围。
对于许多妈妈来说,可能会对孩子的这种爱好感到困惑:为什么孩子宁愿和小虫亲近,却不愿从书本上了解昆虫的知识呢?其实,这位昆虫作家和蝴蝶王子的父母的态度,已经给出了最好的回答。
很多父母更关注孩子的学习成果,却忽视了孩子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所体验到的乐趣。对于赵力来说,他对昆虫的热爱不仅仅是一种成果,更是他成长过程中的一种快乐源泉。他在昆虫王国里感受到的,比任何成果更能给他带来快乐。他在每一次与昆虫的亲密接触中,都体验到了探索自然世界的乐趣和满足。这种过程本身,比任何结果都更能给他带来快乐和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