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在家庭中常常扮演着行为裁判和知识的权威角色。许多自信且聪明的父亲们会对孩子的所有行为给予敏锐的洞察,并随时准备回答孩子的所有问题。真正的聪明父亲,有时看起来可能有些“糊涂”。他们对孩子的“过度”行为有时会视而不见,对熟知的事物假装不知。
一、宝宝学坏了
场景:
一直以来表现良好的佳佳突然有一天被父亲发现她“偷”钱购买糖果。这让父亲非常生气,并愤怒地斥责了佳佳。但佳佳后来委屈地表示,她是模仿父亲的行为。
结果:
孩子的自尊心受到损害。在毫无预警的情况下,她被贴上了道德的标签。“小偷”这个标签会让她产生强烈的羞耻感,并可能影响她一生的心态,使她在成年后仍然缺乏自尊,并对类似的事情格外敏感。
行为分析:
实际上,佳佳还没有到偷窃的年龄,她只是在观察父亲从哪里拿钱,然后模仿这个行为。她可能并不理解为什么父亲拿钱是可以的,而自己拿钱就是坏的。
应对方式:
在这种情况下,父亲应该看透但不点破,假装没看见。不要给孩子贴上道德标签。关键是,之后要注意避免在孩子面前做孩子不能模仿的事情。
关于模仿:
三岁前的小孩子还不能辨别是非,他们只能通过模仿来学习。成年人要给他们值得模仿的东西,例如健康的生活方式、整洁的习惯、善良的行为等。父母的行为举止会直接影响孩子的行为习性。父母在孩子面前应该保持温和和理智,因为这会影响孩子一生的性格习惯。
关于模仿的错误观念:
有些父母知道孩子是通过模仿来学习的,于是专门为孩子制造模仿的对象。这是错误的做法。孩子两岁前的学习应该是自然模仿,不需要人为制造引导。因为孩子希望模仿真实的人,人为制造的语调会让孩子感到抵触。
二、宝宝的“暴力行为”
场景:
三岁的俊俊非常活泼好动,喜欢打闹和用头撞东西。这让爸爸既感到欣喜又感到头痛。有一天,家里来了客人,俊俊突然冲向客人准备用头撞,爸爸及时制止了他。爸爸感到非常生气并大声斥责俊俊。但事后又感到自己的做法过于严厉。
结果:
孩子的自尊心受到损害,但并没有意识到自身行为的风险性,更谈不上纠正习惯性行为。长此以往,父子间的矛盾会越来越多,爸爸会不断伤害孩子,而孩子的天性逐渐受到压抑。
行为分析: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正处于发育期,他们的好动行为实际上是在伸展身体,是一个本能反应的锻炼过程。就像老鼠咬木头磨牙齿是一样的道理。孩子们的能量是无穷的,他们通过舞刀弄枪大声喊叫来宣泄自身的能量。不能强行打击孩子好动的习惯,更不要恶语相向。但同时也不能无节制的纵容。如果父亲能够以正确的方式对待孩子的行为,那么现在孩子身上潜在的冲动能量在未来便会转化为他内在的道德力量。那么,作为父亲,应该如何引导这一过程呢?
不必做一个过于严厉的父亲,不要对孩子的每一个行为都过于敏感并立即加以制止。相反,以耐心和智慧来设计引导方案,帮助孩子将潜在的冲动能量转化为社会道德能量。例如,在晚上的亲子阅读时间里,为孩子讲述一则关于小熊的故事。故事可以如此展开:
有一只活泼勇敢的小熊,名叫[孩子的名字],他拥有强大的能量。他总是喜欢撞击其他的小熊,因此其他的小熊都不太愿意和他玩。在一次吃了哑巴亏后,[孩子名字]的小熊朋友失望地离开了他。这时,一位智慧的老熊走过来,耐心地告诉他,虽然拥有能量是好事,但要学会控制自己的冲动,不能随意撞击其他伙伴,尤其是年龄比他小或比他大的熊。受到老熊的启发,[孩子名字]开始思考自己的行为是否恰当,逐渐学会了如何适当地表达和控制自己的能量。终于,他的善良和勇气赢得了其他小熊的认可与友谊。孩子会被故事中的小熊所吸引,并与之产生共鸣。反复讲述这个故事,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让他们学会收敛无目的的冲动行为。通过这种方式,孩子的潜在能量将在未来转化为内在的道德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