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鹅口疮:常见疾病,深入了解与应对
鹅口疮,一个看似陌生的名词,却在儿童生活中频繁出现。这一疾病不仅严重影响孩子的健康,更会导致口腔疼痛,使孩子经常哭闹。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应对这一疾病,让我们深入了解小儿鹅口疮的基本常识。
一、病因解析
1. 母亲阴道的霉菌感染可能是鹅口疮的源头,婴儿在分娩时可能通过产道,接触母体分泌物而感染。
2. 奶瓶、奶嘴消毒不彻底,母乳喂养时母乳头不干净也可能导致感染。
3. 接触感染念珠菌的食物、衣物和玩具也可能引发鹅口疮。婴幼儿在6-7个月开始长牙时,牙床的不适使他们容易通过咬手指、玩具带入细菌、霉菌,引起感染。
3. 在幼儿园过集体生活的孩子,有时因交叉感染会患上鹅口疮。
4. 长期服用抗生素或不适当应用激素治疗可能导致体内菌群失调,使霉菌有机可乘。
二、检测与诊断
通常不需要额外的检测。当婴儿鹅口疮反复发作时,可以小心刮掉白斑送检。通过检查可以确定酵母菌的类型,帮助医生更准确地为婴儿用药。与此本病应与口腔滞留奶块相鉴别。
三、治疗方案
采用弱碱性溶液,如2%~5%碳酸氢钠清洗,并涂抹冰硼油、制霉菌素混悬剂等,效果良好。要加强营养,特别是适量增加维生素B2和维生素C。
四、预防措施
1. 产妇如果有阴道霉菌病,应积极治疗,以避免传染给孩子。
2. 婴幼儿的餐具要清洗干净后蒸煮10~15分钟。
3. 哺乳期的母亲在哺乳前要温水洗乳晕和乳头,并经常洗澡、换内衣、剪指甲。每次抱孩子前都要洗手,以防病菌传播。
了解这些关于小儿鹅口疮的基本常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这一疾病并重视其防治。希望每位家长都能关注孩子的健康,预防鹅口疮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