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是一个充满独立意识觉醒的时期,孩子们开始寻求自我权威性和自尊,常常会尝试挑战家庭中的成员。在这一阶段,父母需要做出重要的选择:既然孩子不想再被当作孩子看待,那么父母也需要逐渐从家长的角色中淡出。在某些家庭中,父母甚至可以扮演孩子的角色。面对青春期孩子独特的价值观,尽管其中有些看似荒谬,但我们需要倾听并尊重他们。只有这样,孩子才能逐渐成长为成熟的大人,明白自己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
如果父母采取检查背包、监听电话、偷窥日记等方式来监管孩子,结果往往只有两种可能。一种是孩子为了取悦父母,选择继续扮演孩子的角色,出现了所谓的“退化”现象,放弃了自我成长的机会,变得越来越孩子气。这样的孩子即使能考上清华北大,也可能在情商智商方面存在短板,只能成为普通人。另一种可能是孩子选择反抗,因为他们觉得只有反抗父母才能得到成长的机会。很多孩子逃学并非因为讨厌学习本身,而是为了反抗父母。他们知道只有如此才能挫败父母的期望和压力,因为学习是孩子自己的事而不是父母强加的任务。虽然并非所有孩子都有这样的想法,但当孩子因为不学习而引发父母改变权威角色时,就会出现这种情况。
对于青春期的孩子,父母应该保持好奇心和兴趣。兴趣是一种积极的心态,无论孩子做什么,父母都要表达出自己的兴趣和赞赏。作为领导者,如果对团队成员保持好奇心和兴趣,就会受到大家的喜爱和尊重。父母应该将价值观隐藏起来,给孩子一个多元的价值混乱阶段,不必急于为孩子找到所谓的正确道路。过分干预可能会剥夺孩子的判断力和辨别力,导致他们失去自我价值观的构建机会。让孩子品味叛逆心态带来的痛苦和不便,用欣赏的眼光分享他们自己的价值观、美学、哲学观念和逻辑思考。这种孩子气的观念虽然带有一定的幼稚性,但属于孩子自己的世界和标志。尊重这种观念就是尊重孩子本身。
父母应该学会提醒孩子社会规则:“你有权探索自己的内心世界,但在面对客观事物时应该遵循规则。”这样可以帮助孩子形成内心与现实的边界意识,让他们能够在两个方面接受自己。许多成人心理痛苦正是因为无法分清内心与现实的界限。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还需要学会忍让。忍让意味着要善于在孩子面前装疯卖傻。如果孩子游戏打得好,父母可以故意表示自己不会玩儿游戏并请求孩子教自己。这样做可以让孩子感到开心并愿意分享自己的兴趣爱好。对于严重依赖游戏的孩子除外。我曾经遇到一个求助者讲述他的女儿沉迷于韩国文化的情况。我向他建议他也可以假装是哈韩族以融入女儿的兴趣爱好中而不是强行禁止她这样做。通过这种方式尊重和理解孩子的叛逆心态帮助他们逐渐回归正常的生活轨迹。这样孩子们就能在成长过程中逐渐认识到自我价值和独立意义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现实和自我发展道路上的挑战和压力同时拥有内心的独立性和自我认同感从而成长为更加成熟和自信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