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早产现象:深入了解早产儿的特征与照顾之道
早产,指的是孕妇在妊娠满28周至不足37周之间进行分娩。在这样的时间段出生的婴儿被称为早产儿,他们的体重通常在1000~2499g之间。在中国,早产占孕妇分娩的比例约为5%~15%,并且约有15%的早产儿在婴儿期离世。但得益于近年来早产儿治疗和监测方法的进步,早产儿的存活率有了显著的提升,伤残率也有所下降。一些海外专家甚至提议将早产的时间界定提前至怀孕20周。
那么,早产究竟是由哪些原因造成的呢?以下是五个主要原因:
1. 胎儿原因:如双胞胎、多胞胎、羊水过多、畸形胎儿等,以及胎盘前置、胚胎早期脱离、胎盘功能异常等问题。
2. 母亲原因:包括急性传染病、慢性疾病(如心、肝、肾等疾病)和妊娠期高血压综合症、子宫畸形、胎盘早剥等。营养不良、孕期性生活不合理、活动过多等也可能导致早产。
3. 年龄因素:年龄未满20岁或超过35岁的孕妇早产率明显较高,尤其是年龄低于20岁者,早产发生率是20~34岁组的11倍。
4. 流产史:流产史,尤其是晚期流产史、连续流产、人流手术、引产手术等,都会增加早产的风险。
5. 生活环境:从事体力劳动、工作时间过长、过度疲劳等都会使早产率显著提高。情绪经常波动或精神紧张也可能导致早产。
早产儿具有一些独特的特征,比如:
1. 外观特征:头部相对较大,与身体的比例为1:3,脑门宽敞,头骨较软,头发呈绒毛状,指甲软等。
2. 呼吸系统:由于呼吸中枢和发声器官发育不成熟,呼吸功能常不稳定。部分早产儿可能出现睡眠呼吸暂停和青紫现象。
3. 消化系统:吞咽反射和吸附力均较差,容易发生呛奶和溢奶。消化和吸收能力弱,易出现反胃、腹泻和腹胀等症状。
4. 体温调节:体温中枢发育不成熟,更容易因周围环境寒冷而导致低体温,甚至硬肿症。
5. 中枢神经系统:各种神经反射较差,常处于睡眠状态。体重低于l1斤的早产儿还容易发生脑出血。
6. 免疫系统:早产儿的免疫功能较差,对感染的抵抗能力弱,容易引起败血症。早产儿的营养需求特殊,当他们的体重追赶上与月龄相符的足月儿时,就可以改为普通的一段奶粉了。但更换奶粉的过程需要逐渐过渡,注意观查宝宝的消化情况。早产儿胃肠功能较弱,对首次接触的乳制品可能会有依赖性,因此变更奶粉品牌或种类时一般需慢慢衔接。换奶粉过程中要注意观察宝宝的消化状况看大便性状和次数等是否改变以便及时调整。
早产是一个复杂的现象涉及到众多因素需要我们深入了解并关注早产儿的特点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为他们提供最好的照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