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商智商(EQ)对于人生道路上的幸福与成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包含了信心、善心、使命感、自控能力、自觉性、与人相处、开朗、诚信和竞争能力这九个重要维度。这些特质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形成,并会作为他们未来一切学习和工作的基础。
在亲子教育中,塑造孩子的情商智商无疑是最为重要的任务之一,这也让许多父母倍感困惑。
一位母亲分享了自己的困惑:昨天和朋友们一起吃饭,五岁的宝宝不断地晃动餐桌上的转盘,把虾转到自己面前,让我感觉到一种“强盗逻辑”在宝宝内心悄然滋生。从小乖巧听话的“小不点”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变得只为自己“造福”了。现在,让宝宝学会思考自己喜欢的东西,已经成为我必须要做的功课。我知道对于那么小的孩子来说,把自己喜欢的东西大部分交给他人是件比较痛苦的事情,特别是在亲朋好友面前。但出于礼数,我希望他能更懂得分享。我需要好好想一想如何引导他……
针对这位母亲的困惑,情商训练师给出了解答:所有的孩子都会经历这种“自私”的阶段,这是正常的,也表明孩子的社会性正在发展。“我的”、“我想”、“我很喜欢”,意味着孩子自我认知的发展。如果孩子在归属上得不到满足,就不可能发展出分享的精神。父母不应该把这种行为(在2-6岁之间)视为一种问题,而应该看作是一种成长。关键的解决之道在于达到“界限”。
以虾为例,美味又营养的虾是鼓励孩子吃的,所以家里可以经常做这道菜,分量充足,以满足孩子的需求。这样孩子会感到:我的需求是被满足的,我对虾的需求是安全的。只有这个基础得到了满足,餐桌礼仪和轮流等待才可能奏效。接下来,父母需要向孩子传达“界限”的概念,即你可以在家里得到满足,但在外面需要遵守餐桌礼仪,这是界限。
对于是否需要劝孩子把自己喜欢的东西交给他人,父母应该尊重孩子的物权法,让孩子对自己的物品有处理的支配权。这是维护孩子的信心和自觉性的关键。只有当孩子对自己的物品感到安全时,才能发展出分享的精神。如果父母强迫孩子分享或等待,无论是通过霸权主义(指责责骂)还是情感冷淡(不开心、不理睬),都会阻碍孩子的信心和自觉性发展。幼时没有得到满足的孩子,未来可能会发展成真正的自私和在人际交往上的障碍。这个阶段的过渡非常重要,父母需要正确引导孩子从“假自私”顺利过渡到良好的社交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