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纽带——脐带的故事
俗话说,母子情深,血脉相连。这神奇的连接,靠的就是一条生命之绳——脐带。从受精卵在母体内孕育的280天开始,直到形成一个重约3公斤的胎儿,氧气和营养物质都是依靠脐带进行传输的。这条细细的脐带,连接着胎儿与母体的胎盘,负责着营养物质的输入以及代谢产物的排出。
当新生儿经过10月的孕育,终于来到了这个世界,一声响亮的哭声宣告了他的到来。医生迅速进行断脐处理,新生命脱离母体,开始了自己独立的生命旅程。别小看这个脐部,它是新生儿非常重要的一个部位。如果接生时的消毒不严格,或者家长在日常护理中疏忽大意,都可能引发脐部炎症。
脐带结扎后,脐部会留下脐血管的断口。由于细菌可能在此时繁殖,一旦脐部感染,细菌及其毒素会迅速进入脐血管的断口,并可能通过血液循环引发菌血症。新生儿的免疫功能尚未完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都缺乏,因此可能迅速由菌血症发展为败血症,甚至脓毒血症。更为严重的是,由于新生儿的血脑屏障功能较弱,约有30%-50%的败血症患儿可能并发化脓性脑膜炎。
一位母亲的故事让人心痛:她的孩子出生仅8天,表现出吃奶少、皮肤黄疸严重、不发热、少哭少动的症状。由于母亲缺乏医学知识,没有引起警觉,3天后孩子皮肤越来越黄才急忙就医。孩子已经面色苍白,全身冰凉,心跳和呼吸都停止了。这样的悲剧让人痛心,也提醒我们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症状不典型,后果严重,必须做好预防工作。
除了产后脐部及皮肤感染,新生儿败血症在产前和产时也可能因细菌侵入而发病。孕妇在产前要防治感染性疾病,加强围产期保健,分娩过程中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对于急产等突发情况,更要做好新生儿的预防感染工作,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并严密观察。
新生儿口腔内的上腭、牙龈上的黄白色小点和口腔两侧的脂肪垫隆起都是生理现象,不需要过分担心。如果家长用针去挑破这些部位,可能会导致细菌感染,引发败血症。为了防止脐部感染,母亲可以使用稀碘酒、龙胆紫、双氧水及消毒棉球等药物为婴儿脐部消毒。也要勤换消毒尿布,避免尿布覆盖在脐部,以防止厌氧菌生长繁殖。
为了预防脐炎,最好能为小儿创造一个洁净、近乎无菌的环境。母婴使用的床上用品、内裤、毛巾及婴儿尿布等最好采用抗菌系列产品。让我们共同守护这条生命的纽带,让新生命健康、平安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