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话语,对孩子而言,具有绝对的权威,有时候一句不经意的言语,可能会让孩子对自己产生怀疑,从而导致自卑。作为父母,在教育和引导孩子的过程中,必须谨慎选择言辞,避免无意中伤害孩子的心灵。
小宇出生在一个富裕的家庭,父母都是高级知识分子。由于他是独生子,父母把所有的期望都寄托在他身上,希望他能够超越他们,成为有知识、有成就的人。从小宇刚刚学会说话开始,父母就开始对他进行全方位的培养,从英语到舞蹈,再到琴艺,时间安排得满满当当。
小宇在各方面都表现出色,无论是在幼儿园还是小学,他始终都是同学们和老师们的骄傲。尽管他在品德、学业、体育等方面都有出色的表现,仍然无法满足父母对他永远争第一的要求。
每当小宇兴高采烈地拿着成绩单回家时,父母总是用尖锐的言语刺痛他的心,“这道题为什么答错?这么简单的题目都不会!”让他倍感失落。
甚至在五年级的朗读比赛中,当小宇获得第一名时,迎接他的不是赞美和鼓励,而是父母的冷漠和比较,“你看那个获得优秀奖的孩子,表现比你好多了!”这些话让小宇泪流满面。
在这样的教育压力下,小宇逐渐发生了变化。他变得害羞、怯懦,不再像以前那样活泼开朗,也不再主动与人交往。课堂上,他从不主动回答问题,即使被叫到,也是畏畏缩缩地说“我不会”“我不知道”。
如今,许多父母都期望孩子能够有所成就,为此不惜花费心思和精力来培养孩子。在追求孩子未来的道路上,父母往往忽略了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给孩子过大的压力并不利于他们的成长。相反,这可能会让孩子背负沉重的负担,无法自信地前行,甚至逐渐陷入自卑的泥潭。
有些父母会经常对孩子说出一些消极的话,比如“怎么会有你这么不成器的孩子”或者“你怎么这么笨,看看别人比你强多了”。这些可能是父母的一时冲动,但对孩子却具有极强的暗示作用。
作为父母,不要给孩子施加过大的压力,让他们在一个轻松、自由的环境中成长。过高的期望和过大的压力可能会让孩子无法承受,如同被沉重的枷锁束缚,无法自由前行。相反,应该给予孩子足够的支持和鼓励,让他们自信地面对挑战,成长为充满活力和自信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