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角色与学员角色的深度解读
我们身为父母,往往渴望与孩子建立深厚的友情,因为在这份友情中,我们可以彼此平等交流、敞开心扉。为了与孩子建立这样的友谊,我们必须尊重他们渴望得到的重视、友善与平等。虽然我们是孩子的创造者,但他们拥有独立的生命和丰富的内心世界。与孩子做朋友,意味着我们能公平地倾听他们的心声,给予他们表达真实想法的机会。当分歧出现时,我们应重视孩子的意见,共同商议解决之道。作为父母,我们有时会陷入误区:用自己的价值观去评判孩子的世界,用自己的行为规范去约束他们的行为。
在一个关于NAC技术行为干预的培训课程中,讲师问一位母亲与她的孩子:何为最重要?母亲的回答是希望孩子努力学习,而孩子则回答希望拥有最好的朋友。可见,母亲与孩子的价值观存在微妙的差异。尊重彼此的价值观念是建立良好亲子关系的关键。当父母的价值观与孩子的存在差异时,我们不能强加要求孩子服从。唯有相互理解与尊重,才是解决之道。在处理孩子的感情问题、个人隐私等问题时,许多父母往往难以做到真正公平与民主。其实,尊重孩子的内心世界,是考验父母情商的重要标准。这一点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作为父母,我们也应甘拜孩子为师。这一角色的关键在于满足孩子被重视和自我价值的需求。我们往往难以真正实践这一点,因为潜意识中的“家长形象”会阻碍我们做到这一点。一个夏令营中的聪明男孩儿,在各项活动中总是表现出彩,他的观点常常引起大家的共鸣。他在家中却常常感到不快。他的聪明使身边的成年人感到压力,甚至因此受到指责和否定。这种委屈使他坚持为自己辩护,但也因此被扣上“不听话、不礼貌”的帽子。真正的家长权威应该是让孩子心服口服,而非仅仅表面的服从。
父母需要扮演的角色远不止这些。有些父母会刻意尝试某些角色,而有些则会在不经意间成为某种角色。不论何种方式,我们的目标都是为了满足孩子多方面的需求。如果发现自己在某个角色上有偏差或缺失,我们应积极学习和改进。意识到这些偏差本身就是一种能力,而这种能力只能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