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儿童鹅口疮的成因与治疗方法
孩子们脆弱的免疫系统,使他们在面对疾病时显得尤为无助。低免疫力、抗病能力差、身体素质不佳,都是孩子容易生病的根源。而鹅口疮,这一由念珠菌引发的口腔疾病,更是让家长们焦虑不已。那么,面对小儿鹅口疮,我们该如何应对呢?
鹅口疮,这个附着在口腔黏膜上的白色物质,会影响孩子的食欲。治疗方法主要是口腔护理,每天两次,用小苏打水清洗口腔后,涂抹制霉菌素。大约几天时间,病情就会有所好转甚至痊愈。但鹅口疮容易反复发作,家长应在病情消失后继续用药,确保一次治愈,避免复发。为了保证孩子的营养和增强抵抗力,家长应精心照料,降低孩子感染念珠菌的概率。
当发现婴儿口腔出现类似牛奶瓣的斑点时,家长切勿随意擦拭,以免引发细菌感染。确诊后,可用碳酸氢钠溶液轻柔清洗口腔,局部涂抹1%龙胆紫。白膜面积较大的,可使用制霉菌素溶液涂抹,每日三次,或口服制霉菌素。补充VB2和VC,保证充足营养。还可以尝试饮用苦瓜汁,其清热泻火的功效有助于缓解鹅口疮的症状。
那么,儿童鹅肝病的病因又是什么呢?
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最容易受到鹅肝病的侵袭。营养不良、身体瘦小、经常生病的儿童,以及缺钙、消化不良、反复感染、滥用广谱抗生素的儿童都是高发人群。这些孩子的免疫功能低下,抵抗疾病的能力不足。一旦口腔粘膜感染白色念球菌,就会引发鹅肝病。
长期应用抗生素和肾上腺皮质激素也可能导致鹅肝病的发生。这些药物会破坏体内的菌群平衡,使得某些条件致病菌快速增殖,引发二重感染。尤其是广谱抗生素或多种抗生素的联合使用,更容易诱发真菌感染。
婴儿用的食具如奶瓶、奶头等的卫生状况也是鹅肝病的重要诱因。如果消毒不严格,或者母亲的奶头不干净,都容易将细菌传给婴儿。家长必须注意婴儿食具的卫生,哺乳前洗乳头、洗手。同时也要注意增强婴儿的体质,提高儿童自身的抗病能力。
对于儿童鹅口疮这一常见疾病,家长应充分了解其成因与治疗方法,为孩子的健康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