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知道吗?有一种由白色念珠菌引起的口腔粘膜炎症,就是我们常说的鹅口疮,也被称为口腔念珠菌病。这种病在新生儿期尤为常见。白色念珠菌这个捣蛋鬼,在健康人的皮肤、肠道、阴道等处都有它的踪迹。若是乳具消毒不严格、乳母乳头不干净,或是哺乳者的手指受到污染,甚至在生产时,它也可能趁机侵入。腹泻或使用广谱抗生素、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儿童,更要提高警惕。在新生儿室,它甚至可能引起一场小规模的流行。
让我们进一步了解鹅口疮的临床表现吧。口腔粘膜上会出现乳白色的微高斑膜,周围无炎症反应,看起来就像乳块一样,而且无痛感。如果我们轻轻擦去这些斑膜,就会发现下面隐藏着红色的创造性斑膜。这些斑膜可能出现在舌头、颧腭或唇内粘膜等多个部位。脸颊、舌头、软腭和嘴唇的粘膜也容易出现白斑,这些白斑不易被棉棒或湿纱布擦拭掉。若感染轻微,可能难以发现,除非我们仔细检查口腔,而且宝宝没有明显的疼痛表情。但严重时,宝宝会因疼痛而表现出烦躁、食欲差、哭泣和哺乳困难等症状,有时还会伴有轻度发热。如果受损的粘膜得不到及时治疗,可能会扩大影响到咽部、扁桃体、牙龈等更严重部位,甚至引发念珠菌性食道炎和肺念珠菌病,导致呼吸、吞咽困难。极少数慢性粘膜皮肤念珠菌病会影响终身免疫功能,甚至可能继发其他细菌感染,造成败血症等严重后果。
鹅口疮还可能带来一些并发症。长了鹅口疮的宝宝,口腔会感到疼痛,因此可能会拒绝吃奶,导致食量减少、体重增长缓慢。如果鹅口疮扩散到口腔后部,还可能会影响食道,使食物从口腔输送到胃的过程变得困难。一旦食道被牵连,婴儿吞咽时会感到不舒服,甚至害怕疼痛而拒绝喝水,有可能导致脱水。虽然母菌影响身体其他部分的概率较小,但也不能完全忽视。如果真的遇到弥漫性酵母菌感染这种罕见情况,就需要采用更有效的抗真菌治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