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的主角是一个聪明伶俐的孩子,曾经被父母宠得无微不至,要什么有什么。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的行为开始偏离正轨,逃课、撒谎、请人代写作业、骗钱甚至沉迷于网络游戏,逐渐成为了所谓的“问题孩子”。这让父母头疼不已,便向专家求助。一次偶然的机会,孩子向父母需要钱购买练习本。孩子的母亲在满足他的需求的提醒道:“不可以虚报价格来谋取私利。”孩子虽然点头同意,但在一旁的专家察觉到了问题的严重性。经过询问得知,父母经常提醒孩子不要做错事,但却无意中引导孩子如何操作这些行为。这就好比是一把双刃剑,虽然提醒是必要的,但无形中让孩子明白了错误行为的具体操作方法。比如说暑假里,父母上班前提醒孩子不要玩游戏和长时间看电视,而这样的提示恰恰激起了孩子的好奇心,他们会试图探索这些行为是否可行。如果屡试屡爽而没有受到惩罚的话,孩子就逐渐形成了坏习惯。像一个小袁这样的孩子,尽管家庭经济条件优越,但父母开始意识到需要对其进行挫折教育。一次他向父母要求购买新款玩具时遭到了拒绝。起初他对此感到失望并大哭大闹,但后来他逐渐接受了这个事实并开始调整自己的态度。然而不久后的一天,当他的父母发现抽屉里的公款少了千多元时却找不到任何线索。最终他们得知是小袁拿走了公款购买玩具并试图用钱来收买同学们让他不揭发自己。这个故事让人心痛又引人深思。孩子的成长过程是一张白纸的逐渐着色过程需要父母有意识地进行良好的信息传递并避免不良行为的暗示和提示。正如故事中的小袁家庭所经历的那样只有在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并采取正确的教育措施时才能避免类似事件的发生。因此父母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加强良好信息的传递让孩子明白应该如何正确地行事避免不必要的误解和错误行为的发生。同时父母也应该给予孩子适当的关注和照顾让孩子在健康的环境中成长发展出健康的人格和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