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人都不是能从传统意义上的代际导演来划分,先把高晓松排除出去,他那一代都不算。毕赣算最新的新生代吧。冯小刚从年龄上应该是第五代,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第五代。姜文自认为不属于任何一代,是最牛逼的导演,应该自成一代。霍建起,按理说是第五代,前期做美术设计转向导演。陆川宁浩感觉介于第六代和新生代之间,游离在个人表达和商业之间寻找平衡。
中国著名男导演
1、冯小刚
冯小刚,1958年出生于北京,祖籍湖南省湘潭市,中国内地导演、编剧、演员。第十三届全国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委员。
1984年担任剧情片《生死树》的美术助理,从而进入电影圈。1985年在北京电视艺术中心担任美工师。1991年担任中国首部电视系列喜剧《部的故事》的编剧,并凭借该剧在中国内地获得关注。1994年执导个人首部电视剧《北京人在纽约》,该剧获得第12届中国电视金鹰奖最佳长篇连续剧奖。
2、陈思成
陈思诚(原名陈思成)1978年2月22日生于辽宁省沈阳市,中国大陆男导演、演员、编剧。
2001年凭第一部电影《法官妈妈》中张帅一角获得第八届电影“华表奖”最佳新人奖,第九届大学电影节最佳新人奖以及第二十五届百花奖最佳男演员奖的提名。2006年,因在电视剧《士兵突击》饰演角色“成才”而被大众熟知。
3、韩寒
韩寒,1982年9月23日出生于上海市金山区亭林镇,中国作家、导演、职业赛车手。
。2014年7月导演的《后会无期》在中国内地上映。2015年担任青春电影《沙漏》的监制。2017年1月28日,韩寒编剧并执导的第二部电影《乘风破浪》上映 。
4、吴京
吴京,1974年4月3日出生于北京,中国内地影视男演员、电影导演,毕业于北京体育大学。
2008年开始转型担任导演,并于同年执导导演处女作《狼牙》。2012年在军旅剧《我是特种兵之利刃出鞘》中首度饰演军人 。
2015年主演犯罪悬疑片《杀破狼2》;同年,自编自导自演军事战争片《战狼》,并凭借该片获得第33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导演奖提名、第22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最佳处女作奖、第20届华鼎奖最最佳新锐导演奖。2017年自导自演动作片《战狼2》,该片打破中国内地票房纪录以及全球单一市场单片票房纪录。
5、徐峥
徐峥,1972年4月18日出生于上海,中国内地男演员、导演。1994年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
2015年,自导自演的喜剧片《港囧》票房突破16亿。2016年2月8日,监制的动画电影《年兽大作战》全国上映。
分类: 娱乐休闲 》》 电影
解析:
“第五代导演”是指八十年代从北京电影学院毕业的年轻导演。这批导演在少年时代卷入了中国社会大动荡的漩涡中,有的下过乡,有的当过兵,经受了10年浩劫的磨难。在改革开放的年代,他们接受专业训练,带着创新的 走上影坛。他们对新的思想、新的艺术手法,特别敏锐,力图在每一部影片中寻找新的角度。他们强烈渴望通过影片探索民族文化的历史和民族心理的结构。在选材、叙事、刻划人物、镜头运用、画面处理等方面,都力求标新立异。“第五代导演”的作品主观性、象征性、寓意性特别强烈。当他们一旦作为一个群体的力量出现时,尽管人数不多,却给中国影坛造成了巨大的冲击波。
“第五代导演”的主要代表人物有陈凯歌、张艺谋、吴子牛、田壮壮、黄建新。
在“第五代导演”这一群体中,还涌现了其他一些优秀人才,如张军钊、李少红、胡玫、周晓文、宁瀛、刘苗苗等在这一时期也拍出了各具特色的作品。
关于“第六代”最原始的界定,其实仅仅是指北京电影学院85班——王小帅、娄烨、路学长、胡雪杨、张元、刘冰鉴、唐大年(包括87班的管虎、李欣)这个群体,随后这个群体又汇入了中央戏剧学院的张扬、施润玖和金琛等人,甚至当后来电影学院93级的贾樟柯崛起,我们都能够非常明确地称之为“第六代”。但时至今日,“第六代”这个约定俗成的概念早已无法涵盖“第五代”之后国内的电影创作群体,这个群体正在变得越来越庞大,越来越难以统一界定。
中国电影进入1990年代以后,电影作为大众文化消费品的性质重新回到对其存在的主要诉求上,这种诉求使得“第六代”或者“新生代”电影人中的个人言说和对电影语言的关心被放置在一个边缘化的地带,他们的生存比他们的前辈中国电影人更为艰难。
新生代电影的出现促使真正讨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的“人的状况”,以及将1950年代以后世界艺术电影创作领域全面的“现代化语言”和中国的“现代化”进程结合起来。在1985年第五代电影人黄建新在其《黑炮事件》中明显呈现现代电影语汇的影响(主要是安东尼奥尼的电影语言的主观色彩使用的表层技法),被转化到一个并非现代性的人的窘况讨论中,这种对现代电影语言诞生的深层背景的隔膜使得中国电影语言的引进和消化工作,被拖延到1995年的《巫山云雨》(章明)和《民警故事》(宁瀛)这种真正成为具有标志的作品中去。
新生代导演中关于个人成长的讨论重心,给中国电影的创作获得了一次将电影创作和个人生命体的表达高度结合的契机,由于主流文化倾向和个人表达的呈现水平等多种原因,使得这些作品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其中一些作品依然值得关注。例如,《冬春的日子》(王小帅)、《阳光灿烂的日子》(姜文)、《长大成人》(陆学长)、《小武》(贾樟柯)。而更多的新导演的涌现,已经依赖于其自身对文化消费时尚的敏锐程度了。
从诞生之初,第六代就面临着第五代不曾遭受的巨大压力,这些压力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主流意识形态和严峻的市场。,第六代一出生遭遇的就是一次空前的经济与文化合围,为了保证创作并坚持自我,他们被迫转入“地下”,他们被动进入的却并非一个绝对自由的创作空间,相反,那几乎是一个漫长的、恶性循环的陷阱。,第六代的诞生,还是华语电影传统和西方电影传统双重影响的产物,第五代给第六代造成的精神压力,也进一步激发了第六代自身的内在焦虑,这迫使他们主动地向西方现代和后现代电影中汲取营养。
第六代致命的缺陷是创作脱离市场。在漫长的、另辟蹊径的地下生涯中,他们也走了太多弯路,这导致他们普遍缺乏对市场的基本判断。去年,娄烨获得了一次难得的机会,但却恰恰暴露了第六代在面对市场时可能暴露的全部缺陷。第六代内在的缺陷是“伪个性”,也就是创作思想在所谓“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表象徘徊,对当下的关注也仅仅停留在边缘。严格意义上讲,第六代的历史观是缺席的,甚至虚构性也是缺席的,第六代大都习惯于主题先行(甚至是形式感先行),而缺少真正丰满的故事。
现在,有一种广泛的误解是,一个导演从“地下”走到“地上”,就一定立刻会像金子见到太阳一样闪闪发光。但事实上,一个导演在地下无法解决的问题,并不能因为他浮出水面就迎刃而解。
另一种广泛的误解是,2004年将是第六代全面突围的一年,那些在“地下”受到广泛认同的导演,一旦返回“地上”就一定会迅速征服市场。比如贾樟柯。他的电影创作确实起点很高,但他的电影并不具有商业性,《小武》或《站台》这样的电影必然难以获得票房。,不要因为媒体的炒作,而强迫一个导演进行违背自己的电影创作初衷的市场化努力。第六代刚刚浮出水面,这个时候他们恰恰更需要宽松的舆论环境,合理的市场定位和发行方充满智慧与远见的鼎立支持。
第一代导演 他们都是默片时期的导演,活动的时间为上世纪处到20世纪20年代期间,代表人物分别是 郑正秋 、张石川、但杜宇、任彭年、沈浮、史东山、邵醉翁、何非光、张小光等。
第二代导演 第二代导演主演活跃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了,他们 却是第一个黄金时期的缔造者,代表人物有 费穆 、蔡楚生、孙瑜、袁牧之、郑君里、吴永刚、程步高、史东山、汤晓丹等。
第三代导演 他们被称为建国后走向影坛的艺术家,代表人物有 谢晋 、凌子风、成荫、水华、郭维、王炎等。
第四代导演 这些就是真正电影学院毕业的导演了,他们活跃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代表人物有 谢 飞 、吴天明、黄蜀芹、滕文骥、丁荫楠、郑洞天、颜学恕、张暖忻等。
提出“丢掉戏剧的拐杖”就是这一代人,他们打破了戏剧的结构,提倡纪实性,追求质朴自然,具有开放式的结构,注重主题与人物的匹配性,从生活中的点滴小事挖掘人生哲理。他们寻找历史的底蕴,更多的表现对历史文化和现实主义、民族文化和现代意识交叉契合点的捕捉。在反映现实的影片中可以看到对历史底蕴的延续,看到历史与文化如何的延伸,是真实化的纪实美学。
第五代导演 80年代从电影学院毕业的年轻导演,他们也被称为中国电影最辉煌的一代,代表人物有 张艺谋 、陈凯歌、田壮壮、霍建起、顾长卫、吴子牛、黄建新、李少红、冯小宁等。
他们的作品具有主观性、象征性、寓意性十分强烈的特点,经历了十年的浩劫,又处于改革开放的新浪潮,他们思想敏锐,最广泛的接触过人民群众,聆听过最底层人民的声音,所以他们的影片有生命、有张力,并且强烈渴望通过影片探索民族文化的历史和民族心理的结构。在选材、叙事、塑造人物 、镜头处理和画面语言等方面既有继承又有创新。
第六代导演 90年代开始执导的一批导演。代表人物有贾樟柯、王全安、 姜文 、王小帅、张元、陆川、张杨等。
他们极度追求影象本体,偏执于 写实形态,关注与草根人群,坚定的走在商业路线上。在影响分格上,他们强调真实的光线、色彩和声音。大量运用长镜头,形成纪实风格。他们注重以电影媒介来考察当代都市普通人的生活状态,新一代青年在历史转型时期的迷茫、困惑和无所适从在他们的镜头下更加真实的反映。
希望大家看后能够有所了解有所收获!
“唱而优则演,演而优则导,导而优则制”,这可以说是娱乐圈的一个走势,在娱乐圈当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某些明星,既是歌手又是演员,接着继续向编导这个行业迈进。娱乐圈毕竟是一个吃青春饭的地方,唱歌演戏并不能保证一辈子走红,一旦成了过气明星,就会被大家遗忘,所以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大部分的明星都会从幕前转向幕后,今天我们就来盘点几位成功转向幕后的明星。
徐峥
徐峥是大家都很熟悉的一个导演,这几年他导演了不少优秀的作品,而且票房也是相当高,尤其是《我不是药神》,票房超过30亿,徐峥也凭借这部电影获得了众多的奖项。徐峥此前是演员出身,2000年的时候才凭借着《春光灿烂猪八戒》获得大家的关注,2006年的时候,凭借着《疯狂的石头》获得第29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男配角奖,此后开始在演艺圈大放异彩,2012年开始成为监制人,之后更是自导自演《泰囧》,票房当时甚至超过了《阿凡达》,一下就让大家都记住了徐峥这位喜剧导演。
陈思诚
陈思诚也是最近这些年名气比较大的新生代导演,在此之前他也是演员出身,拍过不少戏。2001年凭借着《法官妈妈》这部电影进入演艺圈,2006年的时候,凭借着《士兵突击》这部电视剧而走红。2012年的时候开始自导自演电视剧《北京爱情故事》,之后又导演了同名电影,并拿下了第21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最佳导演处女作奖。接下来《唐人街探案》这一系列电影更是让他口碑和票房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姜文
姜文作为第五代的导演,在中国影坛上已经是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他在电影编导方面有着不俗的艺术才华,他导演的作品在同辈当中很少有人能达到他这样的高度。在他成为导演之前,其实姜文已经主演了不少代表作,《末代皇后》、《红高粱》、《春桃》、《大太监李莲英》等等,多次获得百花奖、金鸡奖最佳男主角奖提名。
1、第一代导演
第一代导演指默片时期的电影导演,大致活跃于上世纪初叶到20年代末。这一代导演约100人左右,代表人物有郑正秋、张石川、但杜宇、杨小仲、邵醉翁等,其中尤以郑正秋、张石川的成就为大。
2、第二代导演
中国“第二代导演”主要活动时间是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部分导演一直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甚至八十年代,仍工作在电影岗位上。这一代导演主要有程步高、沈西苓、蔡楚生、史东山、费穆。“第二代导演”的突出贡献是完成了中国电影从默片到有声片的转变。
3、第三代导演
建国后走上影坛的导演艺术家,人称中国电影导演的“第三代”。这一代导演主要有成荫、谢铁骊、水华、崔嵬、凌子风、谢晋、王炎、郭维、李俊、于彦夫、鲁韧、王苹、林农等,他们在遵循现实主义原则表现生活的本质,深入展现矛盾冲突,以及在民族风格、地方特色、艺术意蕴等方面,都进行了十分有益的探索。
4、第四代导演
第四代电影人大多是文革前北京电影学院、上海电影学校毕业生构成的创作群体,他们的创作生命是从1978年以后几近不惑之年才开始的。在第三、第五两代人的夹缝中,他们以稳健的创作实力探索奋斗,很快找准了自己的位置,并有持久的艺术后劲。
整个第四代的创作高潮是伴随着电影和戏剧分家的讨论和对历史的反思进行的,农村渐渐成为他们作品的中心题材。第四代导演的代表人物有谢飞、郑洞天、张暖忻、黄蜀芹、滕文骥、黄建中、吴天明等。他们与第三代、第五代导演一起创造了中国电影的第二个黄金时代。
5、第五代导演
第五代是指1982年自北京电影学院毕业的导演系学生(后来扩展到摄影系、美术系),包括张军钊、陈凯歌、田壮壮、张艺谋、张建亚、黄建新等。
第五代导演成长历程
“第五代”年轻电影人因为历经文革浩劫,在动乱底层顽强搏击,重返校园后系统学习电影专业知识,接受当时流行的西方哲学、美学思潮,形成新的价值观、美学观——这些反规范的精神品格,与当时整个文艺领域的强烈主体意识、反思思潮相适应。
有深厚的生活积淀,他们的影片才如寒冬后嫩草,新鲜独特。与大陆第五代一样,香港新浪潮没有宣言和纲领,也没有共同组织,正如许鞍华所说,新浪潮导演并没有一致的意识形态。
但可以从他们的影片中找出一种把现代香港的浮华表面撕去,将真相赤裸裸呈现出来的视界。这种现实视界在以往是找不到的。这批战后出生的影视人面对都市文化的勃兴,勇于表达着本土传统与外来冲击下的诸般感受。
我觉得应该说都是导演界的传奇、各有千秋,个人认为张艺谋更加出彩一些,他的影片拿大奖无数、他挑选的女演员更是一角成名,而且国家几次重大的庆典、晚会更成为同行的翘楚,今年国庆七十周年晚会,让十四亿中国人为之骄傲。
新中国早期由于师承苏联制度,在文化电影上面一直有个第四代导演,第五代导演的说法。张艺谋,陈凯歌,姜文,冯小刚都是大陆第五代导演,但两人地位完全不同。张艺谋崛起于80年代末,当时跟随西安制作厂的谢飞,谢晋等中国第第代,第四代大导演学习,还有充当摄影。张艺谋独立执导第一部电影,是鼎鼎大名的《红高粱》。这部作品获得什么荣誉不用多提。
冯小刚在90年代末期,开始当摄影和助理不提,后来跟着京圈的王朔,在1997年拍摄了电影《甲方乙方》声名大噪,后续作品包括《不见不散》《没完没了》《大腕》《一声叹息》《手机》《天下无贼》等,这便是鼎鼎大名的冯氏喜剧。
张艺谋和冯小刚早期作品来看,显然张艺谋是胜过冯小刚一筹的,冯小刚冯氏喜剧主要得益于京圈的王朔,但也属于冯小刚代表电影类型。两位电影大咖除了都是导演外,还有一个共同点,都是影帝!冯导更像是里子,张导更像是面子,千万别说里子比面子重要,也别说面子比里子好看,两位算是各有千秋吧。
中国电影导演的分代不是一个严密的学术概念,而只是一种约定俗成的说法。这样划分
1、“第一代导演”指20年代中国电影的拓荒者,如张石川、郑正秋等。
2、“第二代导演”指三、四十年代活跃在影坛上的一批导演,如蔡楚生、孙瑜、费穆、吴永刚等。他们是第一代导演的学生。
3、“第三代导演”指五、六十年代活跃于影坛的导演,如郑君里、谢晋、水华、成荫、崔嵬、凌子风、谢铁骊等。
4、“第四代导演”指在“文革”前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或各电影厂培养出来,在新时期崭露头角的一些导演,如张暖忻、吴贻弓、滕文骥、吴天明、谢飞、郑洞天、黄建中、黄蜀芹等。
5、“第五代导演”指电影学院78班毕业的一批导演,如陈凯歌、张艺谋、吴子牛、田壮壮、何群等。
6、“第六代导演”指八十年代中期接受电影教育在九十年代初开始拍电影的一批导演。如管虎、路学长、娄烨等。
7、“第七代导演”指“新生代导演”的提法,如姜文、贾樟柯、张扬、施润玖、金琛等。
导演职责
1.导演与主要创作人员研究和分析剧本,为剧本找到恰当的表达形式,负责整部剧的艺术准则;
2.与制片人联合提名和推荐演员角色人选;
3.根据剧本和拍摄要求选择外景或指导搭建室内景;
4.指导道具组完成道具的准备和布置工作;
5.指导现场拍摄工作;
6.与出片方商讨作品的宣传计划;
7.指导拍摄现场的灯光、 剧务、 演员、 摄像、 录音、 美术、 化妆、 服装等各部门工作。
导演,是制作影视作品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是用演员表达自己思想的人。是把影视文学剧本搬上荧屏的总负责人。作为影视创作中各种艺术元素的综合者,导演的任务是组织和团结剧组内所有的创作人员和技术人员和演出人员,发挥他们的才能,使众人的创造性劳动融为一体。
导演就好比军队的最高指挥者,一部影视作品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导演的素质与修养;一部影视作品的风格,也往往体现导演的艺术风格和性格,更能体现出导演看待事物的价值观。
导演分类
影视导演
导演运用了演员的身体及情绪/视线的选择/光线的调度/画面的构成/剪接的逻辑/音声的搭配,将某个剧本呈现于影视屏幕上,从而将这个剧本(以及如果有的话它的思想)表现给观众的人。
影视工业涵盖多元的专业技术,从制片、摄影、灯光、美术指导、场务、演员、录音、混音、后期特效等,十分庞杂。绝大多数现代影视导演无法广泛专精以上各项专业技术,但他/她仍可以支配旗下所有各该部门的专业人士,依照他/她的意志工作。
舞台导演
舞台导演的工作是一个贯穿的完整过程,从剧本的阅读、演员的选择与合作,到舞台空间、服装化妆、灯光等的设计,都是导演工作的组成部分,我国舞台导演孟欣,孟京辉、田沁鑫、米龙,张继刚等便是舞台导演的杰出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