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云社取自德艺双馨之意。
并且有借鉴于百年前的德兴社的名字,古语说名不正则言不顺,德云社的这个名字正是为了表明德云社的人都是崇尚德艺双馨,以德以艺行天下的人,并且不忘初心。
曾经名为北京相声大会,2003年更名为德云社。以“让相声回归剧场”,“做真正的相声”为要旨。
发展历程
德云社开始叫作“北京相声大会”,只有郭德纲、张文顺(已故)和李菁(退出)三个人在广德楼等茶馆演出。
1995年,郭德纲来到北京,找到的人是相声界前辈张文顺以及青年演员李菁,开始在京味茶馆、广德楼等地演出。1996年开始,相声演员邢文昭以及徐德亮(退出)等开始陆续加入演出。到了1998年,扩展为十几个人,演出场馆也从茶楼扩展到茶馆戏楼里,并取名为“北京相声大会”。
2003年,演出队达到了十几个人,并且从那年开始改在天桥乐茶园演出,更名为“德云社”。
德云社主要演员除郭德纲外还有张文顺、于谦、李菁(后退出)、李文山、邢文昭、高峰、刘云天(后退出)、栾云平、岳云鹏、孔云龙,张云雷等。
德云社这个名字的创始人是郭德纲,因为郭德纲觉得一个人要有德,就是他特别喜欢云这个字,他就希望把相声文化发扬光大,想自己创建一个社团,由此而郭德纲就起了这个名字。
平时比较喜欢看相声的朋友都知道德云社的吧,不过你们发现没?德云社的牌匾很有意思,我们平时看到的有用隶书写的德云社三字,还有一个是用行书写的。用行书写的牌匾的作者正是郭德纲的师傅侯耀文。
侯耀文题写的这块牌匾,一是因为侯耀文相声大师的地位,二是因为他所题写的“德云社”中有一个是“错别字”。众所周知“德”字是由双人旁、十、四、一、心五个部分组成,侯耀文所写的这个“德”则把“十”写成了“士”字。
这就非常让人疑惑了,作为相声大师,出现这种情况不应该啊,这究竟有什么意义呢?我认为有两种情况,第一可能当时写的时候不小心写错了,写成了错别字,所以上面多写了一横,听说没法改也改不了,因为侯耀文毕竟是郭德纲的恩师,著名的相声大师,他题写的字不能轻易改,如果改了这不就对侯耀文先生不尊敬了么,作个纪念其实也挺好的。
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写法没有错误,书法中是允许出现“异体字”的,古代文人经常会玩文字游戏,其一是为避了先贤的名讳,其二可能仅仅为了好玩。
我觉得真的没有必要纠结于这种用于特殊场合的题字是不是错别字。如果要较真的话,那历史上名胜古迹的题字中有太多错别字了。
这篇回答到了,你觉得侯耀文题的德云社这三个字是错别字还是有别的含义呢?欢迎评论区讨论。
这些名字都是艺名,和真正身份证上的名字是不一样的,艺名是艺人入行的时候再起的。
郭德纲弟子有八科,“云”“鹤”“九”“霄”“龙”“腾”“四”“海”,最早收的徒弟是云字科,所以艺名中间都是云字,在后边收鹤字科,就有张鹤伦,李鹤彪,韩鹤晓等等,现在已经有九字科,如张九龄,霄字科似乎也收人了。
我认为说起德云社,大家除了对德云社相声感兴趣之外,是否对他们的名字也颇为感冒,今天试管婴儿小编就简单说说这德云社几大角儿的大名由来。
头号名讳孟鹤堂。孟鹤堂算得上德云社排得上号的大帅哥,而且有才,十分有才。会唱歌、跳舞、吉他还会b-box,被称为德云四公子之首。但孟鹤堂其实不叫“孟鹤堂”,这只是个艺名,人家叫孟祥辉,挺高雅的。为什么改成这个名字呢?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他之前在于谦开的饭店里做大堂经理,后又拜师郭德纲进入“鹤”字科,起名孟鹤堂,就这么随意。另一人大家也很熟悉---烧饼。烧饼来德云社很小,大概十六七岁,正好是青春期,满脸的青春痘,他隶属“云”字科,本来应该叫朱云峰的,有一天郭德纲无意提起,你看你这满脸痘痘,而且脸又圆,像个烧饼似的,于是绰号“烧饼”被叫响,好记又形象。而烧饼本名实在是不敢恭维朱建峰,猪见了都疯,还不如烧饼呢。
与烧饼搭档的曹鹤阳也有个绰号小四。感觉挺好听的,试管婴儿小编仿佛觉得郭敬明也叫小四呢?曹鹤阳小四的由来也颇有意思。曹鹤阳近视十分严重,总要带个眼镜,师兄弟就管他叫小四眼儿,没想到就叫起来了,后来老郭说把眼儿去了吧,直接小四,简单,于是每次演出都是有请烧饼、小四为大家表演一段相声,感觉也挺有意思。
提到本名难听的还有个德云社演员,郑好。长得胖乎乎的,相声说得也是有张有弛,据老郭调侃他原名郑喜定,哎呀妈呀,别往深处想,都是套路啊。想不到德云社起名也跟说相声似的这么搞笑,难怪说表演都是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呢…